高 穎 山東省濱州市濱城區第五中學

新一輪教育改革中將德育作為主要的教育思想,數學作為初中教育階段的基礎性學科,需要把德育貫穿數學教學始終。在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應在關注教學方法創新的同時,還需要對數學的基本特點有全面的了解,并合理推進德育工作的開展。
隨著我國義務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數學教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教師的教學理念發生了改變,采用更加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然而,過分注重成績的思維方式仍然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初中數學的發展。在面臨教學質量提升和進一步發展德育的問題時,一些教師往往選擇優先提升教學質量。目前,一部分數學課堂的形式過于簡單,教師主要在進行教學知識的介紹,卻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學生在課堂上的主要任務往往是背誦知識點和做習題,這使得他們感到數學的學習枯燥無味,體會不到數學的魅力和學習的樂趣。更糟糕的是,一些學生認為,學習數學并無實際用處,他們在課堂上容易走神,只有在交作業時才會急忙抄襲,甚至考試時采取各種手段進行作弊。因此,他們對學習數學并無興趣,只是處于一種被動的學習狀態,遵守課堂紀律也只是為了避免懲罰。另外,一些數學教師存在一種觀念,即他們的職責僅限于引導學生學習數學知識,而德育則被認為是學生自己的事情。這種觀念的存在,使得部分學生無法得到正確的引導,他們的紀律觀念變得淡漠。在組織課堂教學時,這些教師過于關注課堂的熱鬧程度,卻忽視了實效性。他們沒有意識到,這樣做無法調動學生的探索欲望,從而使得學生的能力無法得到提升。因此,初中數學教師還應對這些問題加以重視,并對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不足之處進行客觀剖析,實現對數學課堂教學的優化,讓學生接受到更全面、專業的教育指導。
首先,教學的核心任務是圍著學生進行的,而教學中最主要的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性格,促使學生全面發展。研究中還指出,每個學生從出生即擁有道德至上的潛在力量,所以,各教育工作者都應有責任充分發揮這種道德潛力,并通過科學的德育手段,發展學生的道德品質,引導學生實現自我提升。在新人本主義者看來,傳統的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弊端。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傳授與情感的培養往往被分割開來,各自為政。這樣的教育模式過于重視結果,卻忽視了過程的重要性。然而,教育的目標應該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在實踐中,不難發現,學生只有在充分感受學習過程的點滴,才能真正產生情感和價值。這是因為,知識的學習并不是一個線性的、單向的過程,而是一個充滿變數、需要探究和思考的過程。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這個過程,他們才能從中獲得真正的成長,形成自己的情感和價值觀。因此,教師需要重新審視和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以過程為導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充分感受學習的樂趣和挑戰,從而實現他們的全面發展。
其次,道德認知與發展理論強調,要達到將道德內化成為人自身的良好品質,僅僅依靠教師的說教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倡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接受德育。在初中德育中,集體生活與教育被視為實現德育目標的有效途徑。教師的角色不僅是傳授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術,更需要關注對學生人文精神的熏染,讓每一位學生都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與道德觀念。多元智能理論研究則進一步強調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到學生的個人差別,必須針對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開展教育,而且需要引入更多元化的評價方法。這一理論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教學的內涵,也使得教學實踐變得更加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初中數學教材中,道德思考的元素貫穿其中。因此,數學教師需要深入研究教材,發現和利用好身邊的素材,將立德樹人的思想融入課堂教學中。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可以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教育的有趣、實際價值、認識性和科學化,還可以讓學生感受到道德的無所不在。隨著初中數學教育從具體向抽象發展,對學生群體的抽象能動性和邏輯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對教學有更深入的理解,靈活構建課堂教學,并深度發掘其中的人文建設內涵。同時,數學教師還需要選擇該年齡段學生最關心的熱點話題,并對其展開綜合數學教育。這樣,既能滿足學生對知識的渴求,又能幫助他們理解和掌握道德觀念,使教學更加有聲有色。
例如,教師利用數字藝術內容的講解來潛移默化地調動學生的情感。數學課堂也可以通過數學知識中觸動人的情節和事跡正面的激勵,使學生在遇到困難后敢于克服困難,產生較為充沛的學習動機和激情,這也是數學史課堂作用的表現。數學課堂可通過一些經典的一題多解的變式教材,在課堂中介紹學習的方法,使學生體驗創造性思考。如此切實體現了數學的課堂教育和塑造個性的功能,有利于學生建立良好的“三觀”和優秀的行為習慣。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過程,它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有效參與能力對于推動學生完成教學活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課堂上的有效溝通就顯得尤為關鍵。教師不僅需要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還需要重視與學生的思維差異,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在課堂上表現自我。首先,教師需要創造一個平等互動的氛圍,以此來提高學生對參與課堂教學的主動性。同時,教師也需要注意語言的準確性、適應度、合理性和互動性,以維護學生的自信心,避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和合理地使用眼神和反饋語對于教學交流有著重要的催化作用。無論是教學過程中的激勵目光,還是鼓勵的語氣,都能對學生的自信、積極性以及心態等方面帶來積極影響。最后,分組協作的方式也非常重要。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獨立、協作、探索的學習能力。此外,數學課外活動也是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的有效途徑。因此,班主任需要科學合理地設立學習班級,并主動指導學生間用數學活動加強溝通,以此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和集體責任感。
課后習題是教學的主要部分,也是鞏固教學成效的關鍵因素。但一些數學教師只關注課堂教學四十五分鐘的講和練習,忽略了課后習題對學生掌握數學的意義,沒有進行課后習題的設置和考核的探索和研究。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對課后作業的優化設計,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教師也需要考慮課后作業設計的綜合、靈活多樣,提高學生數學思考的靈活性。
把立德樹人貫徹在課后操作的教學設計和評估過程中也非常關鍵。所以,教師要針對學生實際狀況設置富有多樣化和綜合性的優質課后操作。設置優質的課后操作,有利于學生及時積累和總結知識點、了解教學方式、培養解題的能力,也有助于數學教師及時診斷錯誤和改善課堂教學。而數學教師針對學生個體差異予以針對的評價,才能更有效地培養學生掌握幾何的主動性。因此,方向性評價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幾何的動機;幽默性評價有助于啟迪學生思維;激勵性評價有助于增強學生內在動機;發展性評語有助于培養掌握幾何的興趣愛好。
初中數學課本中很多德育內涵卻巧妙的蘊藏在數學知識之中,因此要求教師進一步發掘課本中的德育素材,并有意識地傳播德育知識。以“用圖表統計數據”為例。教師可以在多媒體上通過圖表的方式展示近年來綠化面積的增量,讓學生在將數據轉換成圖形的過程中,對植樹造林工程所取得的效果進行了深入認識,讓學生形成保護自然、保護花草樹木的環保意識,能夠在日常生活中通過實際行動來增加綠化面積,形成了較強的社會責任心。
再如,在“平面直角坐標系”教學中,教師可以將學生所處的班級作為一個平面直角坐標系,將學生作為坐標系中的某個具體點,讓學生融入集體思想,從而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就是班集體中的一分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團隊觀念,讓學生認識人和團隊之間的聯系,從而推動學生道德品質的提高。
在幾何教育的漫長發展歷程中,眾多幾何家作出了巨大貢獻。所以他們有著巨大的歷史人文價值,是對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載體。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教材為學生介紹數學史,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榮譽感與愛國情感,在數學家對于科學探索自強不息、無私奉獻、堅持不懈的崇高品格與科學探索精神的影響下,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念和思想品質,逐漸養成優秀的民族性格與崇高的德育素養。
數學經驗源于日常生活,但同樣也服務于日常生活。所以在初中數學中,教師要根據內容介紹學生所掌握的生活素材,讓學生深深地感覺到數學知識的實用價值,從而了解怎么學數學以及數學知識究竟有什么作用,增強數學學習動機,并積極地用所學內容來處理實際問題,從而實現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全面提升。例如,在講授“概率”知識點時,教師要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將生活中的抽獎事件引入課堂,要求學生通過對中獎規則與規律的研究,推導中獎的概率,讓學生了解到單靠投機也無法獲得成功,從而建立起合理的“金錢觀”,并學會運用數學理論知識來透過社會事件的具體現象,發現與掌握是事件的本質內涵,讓學生逐漸養成優秀的行為習慣和優秀品質。
在初中數學教育中,教師不僅要關注理論知識的教授,更要注重通過數學實驗活動來進行德育。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并將其轉化為實際能力。以“數據的分析”這一課時為例。教師可以設計“白色污染”的數學調查活動,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工作小組,每個小組都要針對日常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使用狀況進行實際調研。學生收集近年來白色污染的各種數據資料,然后設計調研問題,對白色污染問題的認知狀況進行了調查。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既提高了學生對數據分析基礎知識的掌握,又使他們在學習運用數據分析方法來正視生態環境問題的同時,提高了環境意識。這就是我們希望通過數學教育達到的目標,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能力的培養和素質的提升。
把德育納入數學之中,這就要求教育過程不僅是通過簡單的例題練習和知識點介紹,同時,還要通過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感與德育等因素的陶冶,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改變自身的習慣與德育品行。所以,為了在課堂教學上有效地實現德育滲透,教師必須規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并端正自身的教育方式,比如,板書要規范、整潔;授課要條理清晰,言語上必須清晰且不帶有任何攻擊性。如此,在教師身體力行的作用下,學生就可以形成認真對待作業、工整寫字的良好習慣。當然,學生的榜樣效應也是不容忽視的,教師可把平時成績突出的學生培養為班集體中的學習模范,使每個學生都能生活在良好的學習氣氛之中,并借此來對其他學生加以啟發,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與學習習慣。
教師的德育理想,總是強調教師一定要說實話、講誠信。但在數學中,憑借其理性的一面,教師往往可以較好地誘導學生形成求真的習慣。因為數學中的很多知識,都是教師經過縝密地思索而得出的。不過,在班級中也會有部分學生學習有惰性,總是過分依靠他人。在教學中,教師還需要與家長保持交流,共同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形成勤于反思的良好習慣。通過教師長時間的指導與鍛煉,學生逐漸敢于正視問題,挑戰困難,進而獲取知識。有時候,許多知識點教師還沒展開介紹,學生就會了,可是學生所了解的內容比較淺顯,在結構上又零亂。這時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將問題的來龍去脈弄清楚,鍛煉和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和素養。
此外,在數學的基礎上,教師還需要培養學生勇于提出疑問的精神和信心。例如,教學“軸對稱圖形”時,教師就向學生介紹了以前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使學生確定它是不是軸對稱圖形。這時候,學生會有不同的看法。但是,教師不必立即宣布答案,只需讓學生自行討論。學生在整個討論過程中,既掌握了基本知識,又培養了勇于正視問題的精神,有利于學生的終生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