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明 甘肅省天水市棗園巷小學

當前,小學教育主要以大班教學為主,數學知識本身就抽象難懂,如何在整體教學與因材施教結合中提升教學效率值得當前全體教師深入思考?;诖耍處煈浞挚紤]學生的個性化差異,界定針對性教學模式,實現優等生越來越強、學困生越來越優秀的教學目標,從本質上改善兩極分化的現象。結合現階段高年級數學教學現狀分析,接下來對于兩極分化問題產生的原因深入研究。
新課改背景下,教育部門規定了全新的教學理念,大部分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遵循教學理念,創新教學模式,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制定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力求將因時制宜、因人而異貫穿于教學全過程。但是由于學生群體龐大,教學理念在實施中難度較大,致使部分教師在面對大班教學中,不得不采用傳統的教學手段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如沿用傳統的講授式教學方式,抑或運用“刷題”鞏固知識。在理論知識與題海的雙向夾擊下,優等生將越來越強,學困生在課堂中或難以理解概念,在面對大量的習題時依然不會,更無法有效運用概念,習題訓練成果在學困生身上或難以充分凸顯。在傳統的教學理念下,優等生越來越強,學困生越來越弱,兩極分化現象將不斷加重。教學模式的改善是現階段全體數學教師亟須研究的課題,只有確保與時俱進,實現因材施教、因時制宜,才能為改善兩極分化問題提供便利的條件。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實際能力關系著數學教學進度,關系著課堂教學實效性。知識遵循由簡到難的排序過程,高年級學生接觸到的知識點較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就能反映其的基礎能力。部分學生在小學低年級并沒有打好地基,導致在高年級知識學習中出現能力不足的情況。在教學難度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基礎能力弱的學生或難以跟進教師的步伐,在課堂上出現與教師講授脫節的現象。一旦學生在課堂中難以跟上教師的步伐,將會出現難點越積累越多的情況,學生的學習將會隨著難點知識的壓強跌入谷底。
同時,學生個體差異還與家庭環境具有較大的關系,生長環境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難以規避的問題,只能通過家庭教育適當縮減學生之間的距離。但是,現階段部分家長對于學校教育抱有質疑,認為教育是教師的事情,這樣的思維觀點直接為家庭教育打了一個零分。在家庭教育的差異中,學生之間的兩極分化越來越明顯。學生的個體差異是兩極分化問題產生的重點因素,要想改善這一問題,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缺一不可。
情境教學較為常見,是經實踐證明最具效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將其應用于小學數學課堂,既能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又能活躍課堂氛圍,在學生的積極響應中提升教學效率,改變數學在學生心中的地位,改善學生的學習態度。情境創設包括故事情境、案例情境、游戲情境、多媒體情境等,不同的情境具有不同的影響力,教育側重點各有不同,教師應結合課堂教學內容創設相關情境,在情境中促進不同基礎的學生都能積極投入學習中,改變傳統課堂中學困生與教師出現脫節的情況。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生活與百分數”時,教師可以創設故事情境,在情境中加深學生對于百分數的認知。如小王去服裝店看了一件外套,價格是248 元,在結賬的時候,服務員告訴小王,買兩件可以打八折,于是小王打算再看一件衣服,湊單享受八折優惠。題目中的八折是百分之多少?小王在享受了八折之后,他的外套實付多少錢?在這一故事情境中,學生對于生活中的百分數有一定的了解。此時,教師再創設游戲情境,目的是為了幫助學困生加深印象。游戲情境:同桌之間相互調研,對于學生最喜歡學習的科目做出標記,此時教師用畫正字的方式統計班級學生喜歡學習數學的名額。在統計出來之后,教師鼓勵學困生計算喜歡學習數學的人數占據總人數的百分之多少?在兩種教學情境結合中,教師鼓勵學困生講述一些生活中的百分數,在講述中可以加深學生對于這一知識的印象。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處于積極活躍的狀態,學困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也能積極融入課堂,跟進教師的步伐。情境教學最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發展特征,教師應多采用情境教學扎實學困生基礎能力,改變兩極分化教學現狀。
分層教學并不是單一的課堂教學分層,包括學生能力分層、課件教學分層、訓練方式分層、作業設計分層、輔導分層、教學評價分層等內容。學生能力分層主要是指教學將學生按照學習能力與基礎水平劃分為不同的層級,如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三層。在教學之前,教師應結合不同層級學生做好課件教學分層工作,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設計不同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設計相關目標,實現教育針對性。在完成不同的教學目標之后,教師可以設置課后任務,學生自主完成相關練習,主要以鞏固基礎、靈活運用、知識拓展三個層級為準。在課堂授課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件的分層設計教學目標,引導學生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引導學生逐漸進步,實現不同層級課件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應重點關注學困生,在多邊形學習中掌握拼接法的基礎計算方法。學困生的教學目的是鞏固基礎知識,只有學會教材中的基礎內容,才能為其更好地做習題夯實基礎。對于班級學習能力一般的學生,教師應引導學生理解五邊形與六邊形的面積計算,并適當布置習題任務,確保學生在真題演練中扎實基礎,將概念運用于不同的題型中,提升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能力較好的優秀學生,教師應在現有的基礎上拓展教學,除了教材指導的解題方式之外,還應引導學生重新解讀多元化解題方式,在拓展學生思路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同一知識點教學中,不同的任務滿足了班級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既能引導學生感受學習的快樂,又能在學習中促進個性化發展;既實現了教育部門的以生為本、因材施教這一重要的教學理念,又促進了學生綜合能力的有效發展。
小組合作是凝聚學生思想合力的一種方式,組員可以在合作中分享學習經驗,既能有效凸顯小組合作的學習優勢,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應對兩極分化的問題。在小組合作中,教師應結合教學目標界定分組方式,一方面是教學互補的分組方式,另一方面是攻克難點的合作方式。互補分組就是將優等生、中等生、學困生安排在一個小組,實現學習互補。
例如,在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分數的意義和性質”時,教師可以讓各小組學生準備幾張圓形的紙,在不同的紙張中涂出不同的分數,在對比中觀察分數的大小與比例,不同的組員涂上不同的分數比例,并觀察分子與分母的變化規律。在涂紙游戲中,學生對于分數的性質將會有明確的定義,這一游戲小組中任何人都可以輕松完成,在游戲結束之后,組長負責講述其中發現的規律。這一合作過程中,組員幾乎都參與其中。為了凸顯不同組員的價值,組長可以分工,如學困生涂色、優等生計算、中等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在合作過程中,每個人都發揮了作用,學生也能在合作中感受到自己參與的價值。在小組合作掌握基本內容之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困生匯報學習成果。在學生的匯報中,教師應積極給予鼓勵,在課堂鼓勵中激發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引導學困生自主學習,才能從本質上解決兩極分化的問題。
家庭教育是最影響學生個體差異的因素,盡可能拉近學生的差異,確保教學有序進行是應對兩極分化教育現狀的關鍵內容。家庭教育對于學生的影響同樣重要,教師應與家長建立互動,實時了解學生在家庭中的情況,只有確保家庭教育在教師的輔助下有所提升,才能解決家庭教育因素對于兩極分化的影響。對于正處于教育關鍵階段的學生而言,兩極分化不能僅以成績為定論,還包括學生的性格特征、綜合能力、人際交往等,大方向的兩極分化才是教師在實踐教學中重點關注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對家庭教育的影響最大,因此,教師應與家長建立互動橋梁,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綜合發展。
關于家?;?,可以線下組織家長會、交流活動等,線上可以構建交互平臺,如現階段常使用的社交群、公眾號等。在線上線下的相互結合中,將家庭教育全面落實,在引導家庭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做好知識教育,在家校共育中改善學生的家庭教育。此時,教師再做好知識教學,如上述提到的分層教學、情境教學等,在豐富有趣的教學方式中激發學困生的積極性,減輕優等生的學習壓力,在良好的教學環境中促進兩極分化問題的進一步改善。
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是課堂教學效率高低的關鍵因素,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既是國家教育部門對于教師的要求,又是學生身心發展規律與學習需求。小學是教育的初期階段,學生的感性大于理性,教師只有激發學生的感性思維,才能在感性的作用下實現理性教學。而激發學生感性思維的有效途徑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確保學生認可教師,才能發揮教師的教育作用。在和諧的師生關系中,學生的情感更容易被激發,在情感共鳴中,教師的教學效率也會進一步提升。數學概念難懂,知識點冗雜,學生學習并不輕松,假設教師依然采用傳統的任務驅動式教學,不僅難以縮減兩極分化的差距,還會降低學生對于數學知識學習的積極性。為避免傳統教學缺陷重蹈覆轍,教師應耐心地幫助學生,引導學生逐步正視數學學習,及時給予鼓勵評價,定期表揚進步生,鼓勵學生向優等生學習。對于優等生,教師應適當引導,不可使其滿足于現狀,應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習優勢,在原有的基礎上持續豐富知識儲備,確保在縮減兩極分化間距的同時優等生依然走上坡路,而不是原地等待。對于學困生,教師的目標是將其往中等生的階段提,定期鼓勵此類學生,多從他們的優勢、特長層面入手,多角度鼓勵學生在實踐中不斷進步,在努力中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
與此同時,教師可以嘗試運用網絡資源縮減兩極分化差距,在線上平臺構建學習幫扶小組,主要是由班級前十名組成,由教師擔任組長,在網絡平臺擔任解答學困生問題的角色。除了在解讀學習知識之外,學生之間也可以交流生活中的趣事,教師則嘗試將數學知識與生活中的趣事關聯起來,幫助學困生在生活中學習與理解數學,拉近他們與數學之間的距離。只有提升學困生的學習能力,才能確保優等生在進步的情況下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縮減兩極分化間距。而這一系列行為的前提條件就是教師需與學生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學評價也是一個重要的環節,但往往容易被人忽視。通過合理開展教學評價,能為增強學生自信心提供幫助,讓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迎頭趕上;學習較好的學生穩步前進,從而逐漸縮小學生之間的差距。很多學生在學習中,一旦感知到自己和同伴的差距比較大,就會喪失信心,教師的教學評價恰好能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為了讓教學評價可以充分發揮作用,教師可以開展過程性評價,并采用多元主體評價學生。例如,在教學六年級“圓”這一節課中,講解完圓的性質以周長的內容后,可回顧整節課,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如在探索圓的周長計算辦法時,學生是否積極思考了、能否大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等,這反映的是學生的學習態度。這樣的評價也會讓學生意識到,教師是在時時刻刻關注自己的,進而促使學生在學習的每一個環節都認真對待。此外,不能僅以教師的評價為主,還需結合學生的自我評價以及學生之間的互相評價。這樣能讓學生看到一個更加立體的自己。如有的學生在學習中迸發了一些“腦洞”可能自己并沒有注意到,但被同伴在評價時指了出來,這會讓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進而越學越有勁頭,還可以在班級中形成良好的氛圍,鼓勵大家互相幫助,多看別人的閃光點,共同進步,逐漸縮小差距。
綜上所述,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中兩極分化是現階段教學中所面臨的困境,造成兩極分化的原因主要是教師的教學模式與學生的個體差異,導致這一問題在實踐中一直難以改善。為促進小學數學教學實效性的穩步提升,縮減兩極分化,筆者以人教版教材為例,從情境創設、分層教學、小組合作、家?;?、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優化評價等方面做了詳細的探究,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