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得益于飛速發展的互聯網技術,高中信息技術教學越來越被看重。但同時因為技術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
一些課程內容無法與時俱進,學生學到的技能相對陳舊。因此,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亟須改革和創新。文章把“啟潤課堂”這一概念引入高中信息技術課堂,在對它進行充分解讀的基礎上提出信息技術課程環境優化策略、課前準備策略、課堂教學策略和課后輔導策略。這些策略對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能進一步推動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改革和發展。
關鍵詞:高中信息技術;“啟潤課堂”;有效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3)30-0041-03
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高中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高中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在步入社會后能夠利用科學技術為工作和生活提供助益。“啟潤課堂”對高中信息技術的課前、課中和課后教學都有促進作用,更能促進高中生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的有效落地。
一、研究背景
為了積極貫徹和落實“雙減”政策,減少學生學業壓力,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當前一些地方教育部門正在不斷摸索和探索一些適合學生綜合素質發展規律的教學模式。而高中生是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成長的一代,他們對互聯網有較強的適應性和依賴性,能夠通過本能的自主學習來適應信息技術的飛速變化,但對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部分學生甚至認為學習內容不實用[1]。為了解決這一突出矛盾,本文提出了“啟潤課堂”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強調“啟”是前提,“潤”是路徑,激勵高中信息技術教師結合教育實踐,進行內化、反思、總結,注重自身專業化成長,在教學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從而能夠真正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學生普遍能夠接受的方式來進行傳授。
二、“啟潤課堂”的概念和特征
(一)“啟潤課堂”的概念
啟智潤心促成長,凝新聚力行高遠。“啟潤教育”核心在“啟”和“潤”這兩個方面。“啟潤教育”的成功實施,是地方教育實踐的特殊性與全新教育教學理念的有機結合。“啟潤教育”通過課堂教學起作用,因此“啟潤課堂”是“啟潤教育”的主陣地。首先,“啟”在這里有“啟發”的意思,意為把課堂還給學生,強調教師要充當課程學習的引導者而不是執行者,教師要依據信息技術學科當前發展的特點以啟發的形式帶給學生更多啟蒙、啟迪和啟示。同時,“啟”也有“開啟”的意思,強調不斷開啟學生的智慧和視野,實現啟智、啟思、啟學。“啟潤課堂”最終的目標是讓教師少講一點,讓學生的課堂自我表現積極一點[2]。其次,“潤”強調的是教育中的潤澤、浸潤、耳濡目染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素養,與傳統教育中的知識傳授有根本的區別。同時“潤”也需要體現課堂教學的開放多元,學習主體的生動活潑,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激情的喚起。因此,“啟潤課堂”最終打開的不僅僅是書本知識,而是學生的思維、能力和眼界。其中,“啟”是前提,“潤”是路徑,“學”是關鍵。“啟”“潤”是為了更好地“學”,而同時“學”也為了追求更多的“啟”和“潤”。
(二)“啟潤課堂”知識教學環節的特征
“啟潤課堂”在知識教學過程中有三個主要環節。首先是感官識記性知識的呈現,這是引入課程學習內容的前提,其教學的特征主要是將知識進行呈現,讓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能夠對本次課程所學內容有大體的記憶和初步的認識。感官識記性知識是指學生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等感官接受的一些基礎的知識。其次是意義理解性知識,這部分教學的重點主要體現在演繹、討論和對話等環節上。“啟潤課堂”突出的是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主思考,最終將所學知識內化為自我素養,而不是靠被動記憶形成機械性技能。因此,在信息化教學中,該環節注重以教師演繹為前提,以學生討論為重心,依托師生對話來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最后是過程體驗性知識,其特點主要是探究、體驗和展示。對于信息化教學而言,很多技能不是通過教學就能有效掌握的,而是需要以教學為依托教會學生遷移知識,鼓勵學生深入探究,通過解決問題等的體驗來收獲知識和展示知識。這也是“啟潤教育”區別于傳統教學的重要特征。
三、“啟潤課堂”的結構和設計原則
(一)“啟潤課堂”的范式架構
“啟潤課堂”的范式架構為三個承上啟下的內容。第一是問題啟迪。這也是“啟潤課程”教學的核心。一般通過問題教學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散學生思維并使他們積極探討。這也是激勵學生自我思考的重要一環。第二是體悟啟學。這是“啟潤課堂”的主線,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貫穿這一條主線。體悟啟學強調的是課程實踐,要求學生在教學實踐中找感覺,在行動中探索,強調的是身體力行,這也是
“啟潤課堂”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要求。第三是思維啟迪。這是“啟潤課堂”的關鍵。“啟潤課堂”不再是傳統教學意義下的以教師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而是要求教師開拓創新,以拓展學生思維為關鍵,通過創新教學方法來引導和啟發學生的思維(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知活動)[3]。
(二)“啟潤課堂”的設計原則
“啟潤課堂”的設計需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是
“學得進”。教師運用“啟潤課堂”所設計的教學各個環節都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以學生喜歡的形式呈現出來,避免將陳舊教條等學生不感興趣的內容傳授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學習表現出積極的態度。第二是“帶得走”。這也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入境、入心、入腦。“啟潤課堂”的設計要在開放多元的教學方法的前提下遵循入境、入心、入腦的原則,使課程教學能夠讓學生學得會,在頭腦中牢固掌握知識的同時,在內心形成對知識的感知記憶。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將知識帶出課堂,應用于實踐。第三是“用得上”。雖然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經歷了多年的課程改革,教學方式也有所更新,但課堂教學的實質較難發生變化,不少教師還沒有擺脫傳統的教學觀念,對內不研究教材,對外不洞悉學科的前沿發展,教學內容不實用。而“啟潤課堂”設計的原則是讓學生在真正掌握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運用知識,這對當前信息科技時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運用至關重要。因此,“啟潤課堂”的設計要考慮長遠問題,能夠使課程教學內容在學生將來的人生道路上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啟潤課堂”的結構呈現
“啟潤課堂”主要有三個結構,分別為定位、定向、定模。第一是定向,主要解決的是溫故和知新問題。這要求教師能夠將前后內容進行串接,將授課的基礎內容設計成引學問題,供學生先行思考,為接下來的課程學習提供導航。第二是定位,主要解決的是研討和拓展問題。教師要通過活躍課堂氣氛,以小組研討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在研討結束后要盡量只對共性問題做總結,鼓勵學生個性化發展。第三是定模,其作用是反饋和提煉。教師要與學生共同梳理知識框架,在反饋糾正的過程中使學生形成具有自身特性的思路和方法,還可以通過思維導圖等方式為課程內容建立學習的框架。
四、“啟潤課堂”視域下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策略
(一)教學環境優化策略
教學環境分為心理環境和物理環境,對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教學的順利進行都具有深遠的影響。為了應用“啟潤課堂”這一全新的課堂教學方式,高中信息技術教師需要在教學環境上進行優化。在心理環境方面,教師需要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這要求教師建立正確的師生交往觀,將學生作為平等交往的主體,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在課堂上進行傾向性的學習。所以,教師需要建立與學生平等交流的機會,更多地去傾聽學生的想法而不是進行機械式的灌輸。在物理環境方面,教師需要通過情境創設營造愉悅活潑的課堂氛圍。信息技術是一項較為新穎的現代科學技術,因此課堂氛圍需要教師基于信息技術本身的特點,并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借助一些道具和軟件來營造。教師應圍繞“啟潤課堂”的目標充分了解學生的愛好、個性和需求,引導學生以
“主人翁”的姿態參與課堂教學,為學生創設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力[4]。
(二)教學準備策略
教師教學準備策略主要分為三個環節。第一是鉆研教材。教師要善于開發教材中的隱性內容,結合信息技術發展的成果選取教材中相關的知識點來進行鉆研,尤其要對照“啟”和“潤”的概念來發掘教材中能夠對學生進行啟發和教育的內容。同時,教師也需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教材中的一些內容做有效拓展。第二要分析學情。“啟潤課堂”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充分了解學生是教師教育學生的前提。信息技術教師應了解自己所帶班級學生的基本情況,并在此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師要重點分析學生知識掌握程度、學習需求等情況。教師的學情分析可以通過訪談、問卷等形式來開展。第三是要制訂清晰的三維教學目標。教師需要依據啟潤課程設計的三原則“學得進,帶得走,用得上”,在課前對教學目標進行制訂。《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提出了課程的總體目標。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也應該強調三方面的有效組合,綜合考慮學生的發展目標,而不是僅重知識,輕能力和情感。
(三)課堂教學策略
為了突出“啟潤課堂”的實質性效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用分層教學、多元教學等策略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首先是分層教學。對于信息技術而言,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存在顯著的性別差異和認知差異等,教師需要充分了解學生的這些差異并以此為依據制訂分層教學目標,同時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從而使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分層教學可以采用異質分組或同質分組的方法來實施。其次是多元教學。在信息技術課程教學中,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把握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重要保障,而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途徑。例如,對于信息技術的學科概念,教師可以運用演繹法、歸納法、提問法等,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而對于操作性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搭配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演示法等。此外,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方法能夠充分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四)課后輔導策略
對信息技術課程而言,“啟潤課堂”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而信息素養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而形成,有效的課后練習能對學生的學習起到復習和鞏固的作用,這一點就要求教師更加關注課后的輔導和交流。在網絡技術發達的今天,教師可通過網絡工具與學生進行課后交流。例如,教師可以使用電子郵件或網上聊天工具與學生探討學習情況,督促學生完成課后相關練習,并對學生課堂上并未理解清楚的知識予以在線解答,同時也可以針對每位學生不同的問題給出有針對性的課后學習策略。此外,教師通過課后輔導,能夠對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未能延伸的知識點進行有效補充,增進師生感情,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對課堂教學進行有效拓展[5]。
五、結束語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也得到進一步的改革和完善。高中信息技術教師的角色和任務也在新時期產生新的變革,而“啟潤課堂”的提出,給信息技術教師今后的課程教學指引了新的方向和道路。今后,高中信息技術教師應繼續不懈探索,以“雙減”政策為指引,在“啟潤課堂”之路上執著超越、不斷提升,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理解概念內涵,增加思維厚度。
參考文獻
[1] 張璐.略論有效教學的標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0(11):37-40.
[2] 孔企平.“有效教學”的幾個理論問題.[J].上海教育科研,2017(2):33.
[3] 林少杰.有效教學的評價、理念和策略.[J].教育導刊,2017(3):48-50.
[4] 辜偉節.課程有效教學:評價的視點及其建構.[J].教學新論,2010(10):57-60.
[5] 胡江倩.有效教學標準及實施策略[J].黑龍江教育,2011(10):12-13.
作者簡介:楊泉(1982.2-),男,江蘇啟東人,中國共產黨黨員,任教于啟東市第一中學,一級教師,啟東市骨干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