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露露 劉冬梅
美育即審美教育,是一種對學生進行情感陶冶、情操培養(yǎng),提高學生感受美、理解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形式。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要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樹立學科融合理念,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中的美育資源,有機整合相關學科的美育內容,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此背景下,將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有助于打破學科壁壘,促進學科融合,實現學科育人目標,同時有助于提高學生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本文探討了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可行性與實踐路徑,以供參考。
一、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意義
(一)落實學科育人的培養(yǎng)目標
美育作為“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塑造學生健全人格、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美育和德育存在著相互交融的部分,有著共同的目標指向,在教學方法上互為補充,在教學內容上各有側重,都起著引領學生思想價值的作用,共同擔負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將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實現兩者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互補,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二)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發(fā)展
將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發(fā)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資源,如優(yōu)美的語言、美好的品德、高尚的認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等。教師在課程中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并關注學生生活中的美育資源,將其合理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能極大豐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發(fā)展。
(三)促進小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現實需要
美育是“五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只有德、智、體、美、勞協(xié)調發(fā)展,學生才能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將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能夠豐富與改善育人方式、育人過程;將美的意識、美的能力、美的習慣滲透整個課程之中,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滿足學生對美的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可行性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具有豐富的美育元素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內容緊貼學生的真實生活,涉及班級生活、家庭責任、現代媒介、環(huán)境保護、同伴交往、理性消費、家鄉(xiāng)文化等學習主題,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蘊含著豐富的美育素材。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用發(fā)現美的眼光,認真研讀教材,把握教材的特點,有意識地將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注重引導學生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引導學生感受社會中存在的美好的人和事物。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大量的開放性問題,教師可以用提問來引導學生關注真實生活,這使得美育的融入具有可行性。此外,部分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設置了“活動園”“交流園”“閱讀角”“故事屋”“美文欣賞”等欄目,這些都為美育的開展提供了條件。
(二)美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功能相互滲透
美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功能相互滲透。在教學內容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包括道德教育、生命健康與安全教育、法治教育、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等,美育主要包括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等。前者側重于教育內容對日常生活的指導,后者側重于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鳴。在教學方法上,美育注重從“美”的感性層面浸潤學生心靈,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更注重從“德”的層面塑造學生的思想和行為。將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可以實現教學方法的互補,充實教學內容。
(三)美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具有一致性
美育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塑造學生健全人格,陶冶其情操,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觀,能夠分辨善、惡、美、丑,提高他們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yǎng)、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教學中開展的各種形式的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促進其德行,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美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育側重點有所不同,但最終的培養(yǎng)目標是相同的。首先,都是為了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其次,都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最后,都是“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最終目的都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踐路徑
(一)轉變教育觀念,深化課程認識
當前部分教師的教學過于功利化,注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漠視對學生的心靈教育,這與教師自身的教育觀念有關。為了促進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與美育兩者的融合與發(fā)展,首先,教師需要轉變自身的教育觀念,要以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為己任,落實立德樹人的教育觀。其次,教師要清晰認知美育的重要性和作用,要了解美育的內涵及美育在學生成長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美育本質上是一種情感教育,以塑造學生人格為旨趣。部分教師對美育的了解不夠深入,把美育等同于音樂、美術等藝術課程。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對美育理論知識的學習,提高自身的審美素養(yǎng)。最后,教師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在教學實踐中有意識地融合美育與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拓寬美育的路徑,從而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二)豐富教學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為了將美育更好地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師要豐富美育的內容,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
在教學內容上,教師在備課環(huán)節(jié)要尋找與教學目標相契合的美育元素,并將其融入課堂教學中,以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具體而言,教師可以根據課程教學的目標與內容,從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選擇與本節(jié)課相關的美育元素,如詩詞歌賦、文明禮儀、風土民情等。教師還可以整合線上線下的美育資源,以突破課堂教學的空間和時間限制。如此,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地點不再局限于教室,教師可以走出校園,到美術館、博物館、動物園、音樂廳等地方開展教學。美育教學資源也不再局限于當今時代的美育資源,教師可以通過應用互聯(lián)網,搜集、運用古代的美育資源。教師通過挖掘網絡資源和社會美育資源,可以極大地豐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內容。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要打破固有的教學思維,轉變傳統(tǒng)的“教師教、學生學”教學模式,采用與學生年齡相符、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的教學方法,如情景教學、案例教學、對話教學、體驗式教學等參與感強的教育方法。教師可以把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搬到藝術館、博物館、革命紀念館、話劇展演現場,形成“思政+藝術”的教學模式,以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激發(fā)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思考,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課程內容及其所傳達的價值觀念。
(三)促進學科融合,打破學科壁壘
將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打破學科之間的界限,找到學科間的融合點。美育中的“美”包括自然之美、藝術之美、人性之美三個方面,其中藝術作為美的主要表現形式,應當成為現代美育的核心。基于此,教師可以將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課程要素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
比如,在教授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的節(jié)假日”中“歡歡喜喜慶國慶”這一課時,教師可以融入藝術元素,打破學科壁壘,增強課堂教學的效果。首先,教師可以播放愛國主義歌曲,以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其次,教師可以讓有特長的學生表演民族舞蹈,展現我國的民族文化之美;最后,教師可以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收集相關資料,做一份有關國慶節(jié)的手抄報。這種學科融合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讓學生加深對國慶節(jié)的了解,還能夠改變傳統(tǒng)課堂教學枯燥的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感受藝術之美,學會欣賞他人。此外,在部編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感受家鄉(xiāng)文化 關心家鄉(xiāng)發(fā)展”“百年追夢 復興中華”等單元的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巧妙融入藝術元素。
(四)因地制宜,制訂個性化培養(yǎng)方案
將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需要各學校根據當地的文化發(fā)展狀況,充分挖掘本地區(qū)特色美育資源;基于學校自身的文化底蘊,尋找貼合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美育資源,如非遺文化、風俗民情、自然風光等,制訂具有本地區(qū)、本校特色的培養(yǎng)方案。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qū)擁有豐富的、別具特色的美育資源,教師在制訂培養(yǎng)方案時要切實考慮本土風俗習慣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巧妙、合理地將本土特色資源融入道德與法治課程中,制訂適合本班學生的個性化培養(yǎng)方案,以增強學生對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提高學生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同時,教師要落實好“雙減”政策,開展豐富多樣的美育活動,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精力、機會參加美育活動。
結語
將美育融入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不論是對于美育的發(fā)展還是德育的發(fā)展,都能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其實踐路徑也有很多。廣大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需要提高認知,并根據具體情況設計出適合學生、利于學生發(fā)展的培養(yǎng)方案,以增強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南寧師范大學初等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