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燕菁
“文化是一個國家,乃至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如果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不僅無法使文化得到延續和保持繁榮昌盛,也無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文化意識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深入理解文本內容,還能提升語言學習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溝通能力。然而怎樣才能讓學生深入地感知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元素并未得到較高關注。本文以探討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意義為出發點,結合自身經驗詳細闡述將文化自信意識融入小學英語教學的實踐策略,以期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發展,提升文化自信。
語言不僅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彰顯文化的直接體現。基于英語教學角度分析,文化是指所學語言國家的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這些元素與培養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著名英語教授王佐良先生認為:“如果不能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那么就不能做到真正的掌握語言。”因此,教師應充分挖掘英語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內涵,并通過拓寬教學路徑、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跨文化意識、文化態度以及發揚民族文化的自信。
1 小學英語教學中培養文化自信意識的意義
1.1 有助于扭轉思維,融入學習過程
英語與漢語在使用方式上存在明顯差異。小學生受母語教育已經形成了固有的語言表達模式,如果不能將文化意識滲透到英語教學中,就會在腦海中形成固定的漢語表達習慣和思維方式,從而出現“漢語式”英語,久而久之,會因“學不會”,產生“學的累”“學的煩”“不想學”等情緒,不僅會降低學習成效,還會讓學生對英語產生畏難心理。基于此,教師需要挖掘小學英語教材中蘊含的文化因素,借助文化背景引導學生正確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轉變英語學習思維,提升學習質量。
1.2 有助于強化交流,培養文化交際能力
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能讓學生正確看待和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避免在日常學習或與他人交流中出現語言運用不當、信息傳遞偏差等問題。那么,提升文化自信意識,就需要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教材內容,在尊重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英語文化思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與他人進行交流,提升交際能力。既能夯實英語學習基礎、提高英語學習能力,同時也滿足了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培養文化意識、增強文化自信的要求。
2 將文化自信意識滲透到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有效策略
2.1 深挖文本,打開國際視野
課堂不單單是學生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重要場所,還是傳播文化的有效載體,教師應以課堂為出發點,精準掌握可用來培養文化自信意識的一切可能,因此,深入剖析和研究教材是十分必要的。小學英語教材中編寫了很多豐富的故事,除了擁有豐富、生動的形象外,還兼備典型的地域特點、文化特色,合理運用這些素材能讓學生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擴寬國際視野,主動融入英語學習中。以三年級“My Family”教學為例,主要講述的是家庭成員的相關信息,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與其相關的詞匯,如father、mother、brother等,以及重點句型“Whos he/she?Hes/Shes my...”,并且能夠結合圖片用英語簡單地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這些內容都是學生比較熟悉的,所以在單詞和句型的掌握上較為簡單一些。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西方文化,在Cartoon time板塊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個猜名字的游戲:假如Bobby父親的名字叫作Bob Smith,那么她媽媽的名字可能是什么?給出選項:A. Linda Smith? B. Lynn Baker? C. Sally William. 經過簡單思考后,大部分學生的選項是B、C,唯獨沒有人選A。原來學生認為,在我們國家,夫妻同姓的情況不是很多見。此時就可以作為文化滲透的切入點,為學生介紹西方的婚姻文化:西方女子在結婚以后,會將丈夫的姓氏作為自己的姓氏,但在社會發展中,女權主義逐漸被大眾所接受,許多女性已經不再重視這項傳統,甚至在結婚后拒絕冠上丈夫的姓氏。這樣的方式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能夠帶領學生主動融入知識學習中,既擴寬了國際視野,又滲透了文化意識。
2.2 整合資源,講好中國故事
語言是加強國家溝通、國際理解的有效途徑,也是構建國家話語體系的重要前提和基礎,但因教材本身的題材要求和篇幅限制,并未融入較多關于中西方文化的內容。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需要針對教材內容進行整理,將一些與文化背景相關的知識作為教學補充,幫助學生強化對不同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樹立文化自信的品格,堅定平等、合作、共贏的文化態度。因此應該將教學重點放在文化知識與英語教學的有效整合上,教師可借助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例如,在“Its a...Its for...”重點句型教學中,可將“Kong Rong and the pears”故事片段引入課堂:Dad said, “Give you two pears.” Kong Rong and his brother said “thank you” to his father together,Kong Rong said to each,“this is a small pear,its for me, this is a big pear its for you.”Dad said to Kong Rong after seeing it, “You are a good boy.”經典故事與教材資源的有機結合,符合小學生的實際生活與身心發展特點,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能夠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孔融讓梨》是千百年來流傳下來的道德教育故事,教師可將其作為教學抓手,結合教材內容整合多樣資源,不僅能保持學生對英語文化、英語學習的激情,還有助于提升語言能力,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
2.3 話題起點,整合文化教學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開展文化教育,不單單是讓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的文化風俗,還要學會運用英語表達中國傳統文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做到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與溝通。這要求英語教師在基于教材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知識的拓展與延伸。比如,在五年級下冊Unit 7 Chinese Festival教學中,主要講述的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文化節日,教師可將傳統節日作為教學話題,并將這些節日的起源、習俗等融進教學內容,有目標、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學中,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意義的理解,樹立良好的傳統文化自信。此外,還可以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融合在一起,帶領學生在仿寫練習中認識更多傳統文化節日,例如元宵節、清明節等,訓練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表達能力。如元宵節的英語介紹:The Lantern Festival 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festival, which is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first month of the lunar calendar every year, and it is usually fun to eat the Lantern Festival with parents, watch the lanterns, and have fun;清明節的介紹:Qingming Festival falls on the 4th or 5th of April every year and is a festival to visit tombs and pay homage to relatives.可見,閱讀與寫作教學的有效結合,既能擴寬知識視野,又能幫助學生提高寫作能力。
2.4 教材支撐,深化文化學習
新課程改革要求英語教師重視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意識,并且在教材的修整中也融入了許多與中國文化相關的元素,旨在為文化教育提供新的契機和支點。以六年級Unit 1 The Kings new clothes的read and write板塊教學為例,講述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應將教學重點放在愚公移山精神的教學上,這是中華民族不畏艱難、艱苦奮斗的精神體現。從文化自信的角度分析,教師可將故事所代表的時代意義作為出發點,設計一些探究性的問題,將學生帶入到深入的文化學習中,使學生在學好語言知識的同時,體會愚公傳遞出來的精神。可將問題設計為:(1)What did Yu Gong do in this story?(With the joint efforts of his family, the mountain was removed.);(2)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Yu Gong is?(In the face of difficulties, do not give up, but persevere to complete the work);(3)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is article?(Work hard and face difficulties)。通過挖掘教材文本中所承載的傳統文化,能夠深化學生的文化傳承意識,產生強烈的文化責任感和認同感。
2.5 語言載體,推進文化交流
語言是弘揚文化的有效途徑,優秀的文化需要以語言為依托才能實現傳播。英語本身就是一門以語言為載體的學科,借助對話、閱讀、寫作等多種教學活動,一方面能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礎,豐富文化底蘊;另一方面能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促進文化的交流與傳播。比如,在六年級下冊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教學中,出現了以“Welcome to China”為命題的作文,雖然在之前的教學中已經學習了一些關于中國名勝古跡、食物的英語表達,但在運用到寫作中時仍會出現缺乏基本語言組織能力的狀況。此時,教師結合“一帶一路”建設背景,開展了一節為“Welcome to China”的寫作指導課。首先,以文本內容為起點,運用閱讀與寫作相結合的方式,將俄羅斯、意大利、新加坡這三個國家作為描述對象,以教材介紹澳大利亞的方式,精心設計了三篇英語短文,并站在“My friends”的角度對這三個國家做出簡單介紹(如圖1)。這三篇文章所采用的語言表達方式與小學生的水平相符,并且語言組織清晰,仿寫指導較為清晰。其次,講解文本內容,在“Welcome to Russia”這篇短文中,主要是圍繞俄羅斯的土地、著名經典、食物展開介紹,并簡單概述了茶文化與中國文化的交流;在“Welcome to Italy”一文教學中,將重點放在蘇州水鄉與水城威尼斯的聯系上,介紹了深受人們喜愛的足球文化、飲食文化;而在“Welcome to Singapore”這篇文章中,描寫了新加坡的基本情況,同時,在聯系學生生活的前提下,對新加坡使用的語言、飲食做出了簡要介紹。在材料的閱讀中,學生不僅能熟悉英語表達方式、語言組織,又能掌握一些寫作方法。最后,將“Welcome to China”作為命題,要求學生自行完成一篇介紹中國的英語短文,培養文化交流能力,在語言運用中強化寫作能力。
2.6 網絡資源,實施板塊教學
將文化自信意識滲透到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還應有意識地介紹英美文化,運用信息技術收集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文字、視頻等,讓學生在生動、形象的觀看中正確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例如,在六年級下冊Unit 1 The lion and the mouse中的Culture time板塊,主要講述了兩部寓言故事:“Aesops Fables”和“Chinese Idiom Book”。前者是古希臘民間流傳、具備諷喻意味的寓言故事,主要運用了以動物比喻的方式,讓學生接受教訓和明白道理;后者則是中國歷史與智慧結晶的成語故事。教學中,教師可借助三個步驟讓學生了解這兩本書中的文化差異。第一,簡單做一下兩本書的介紹:One of the two books is a fable and the other is an idiom story;第二,收集一些與動物相關的視頻故事,并在課堂中展示;第三,視頻觀看結束后,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提出問題:Which story is a fable? Which tells an idiom story?What other Chinese idiom stories do you know?在視頻介紹中,學生能對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的英語表達方式有一定了解,還能充分激發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巧用音視頻,帶領學生感受世界各地的風景、感受世界文化。如為學生播放BBC紀錄片《魅力中國》片段,進一步感知中國民俗、風景、美食、藝術等方面蘊含的文化價值,在欣賞視頻課件時探尋積極向上的內在力量,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同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2.7 結合繪本,對比文化差異
為了能讓學生認識到了解英語文化的重要性,教師可以適當增加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繪本閱讀,從多個角度將文化自信意識融入小學英語教學中,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內涵。比如,可將“My First Chinese New Year”繪本作為教學延伸,繪本中主要講述的是“New Years Day”傳統節日,其中關于中國新年的場景是“On the first day of the new year, the walls are decorated with bright red paper, because red represents good luck and happiness in China”。在繪本閱讀中,學生能夠明白紅色在中國所代表的意義。另外,還可以將“In the New Year, lanterns, couplets and blessing characters should be hung to represent that the new year should be prosperous and convey people's yearning for a better life”作為閱讀補充。而在西方國家,紅色則是帶有一定貶義意味,當提到紅色后會想到Violence, cruelty等詞。繪本閱讀結合教師講解,學生了解到紅色在西方并不是那么受歡迎,既擴寬了英語學習面,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再比如說,繪本“My First Chinese New Year”中有很多描述中國除夕夜的句子,如“We are now going to prepare Chinese New Year's Eve dinner, the workload is relatively large, we need to start preparing a few days ago, I will make dumplings with grandma”。從中可以看出,受傳統因素的影響,中國對新年食物的準備是非常用心的,并且會比平時豐富,然后再為學生介紹一下西方國家的節日飲食習慣。可見,英語繪本生動、直觀,能使英語教材中的文化內容得到有效延伸與擴展,增強語言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在相對輕松、愉快的氛圍下主動融入中西方風俗文化的差異對比中,培養學生的文化價值觀和跨文化交流意識。
2.8 多樣活動,拓寬文化視野
語言學習不單純是單詞、句型的學習,還包括文化知識的滲透與文化意識的培養,教學中,教師應合理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并將情感教育滲透到文化意識的培養中,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例如,在六年級下冊Unit 6 An interesting country教學中,文化板塊主要講述的是中國、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四個國家,四個著名的旅游景點,教師可先借助問題導入,詢問學生想要參觀哪個國家:“In this unit, we know a lot of country knowledge, which country would you most like to go to? Name your reasons?”讓學生運用“I will visit...Because...”句型表達。繼續引導:“I think that every student has a dream country in their hearts, do you know that there are many interesting places in this country? Let me tell you!”由此引出“the Great Wall”,此時,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關于長城的照片,激發學生的表達欲望。另外,還可以運用連線的方式讓學生將旅游景點與對應國家連接起來,并用“Youll find...in...”句型展開小組交流,這種方式能加深學生的印象,又能訓練英語表達能力。之后,鼓勵學生自行查找旅游景點的特色、歷史等,并將其制作成卡片,在下一節課堂中相互分享。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中西方文化對比中認知西方文化。又如,在五年級上冊Unit 8 At Christmas教學中,教師可帶領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圣誕老人是學生最喜歡扮演的角色,通過營造歡快、活躍的節日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在用英語交流的真實場景中加深對西方多元化文化的認知和理解。
3 結語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認為:“語言的背后是有東西作為支撐的,要想促進語言能力發展,離不開文化的支撐。”作為一名小學英語教師,除了要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語言能力外,還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英語文化、培養文化素養及跨文化交際能力。我們知道,語言所傳遞出來的文化信息,是英語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將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融入教學中,不僅能擴寬學生的英語學習視野,又能使學生在利用英語交流時做到大方得體。因此,教師應從教材實際出發,在中國文化知識與英語表達之間建立有效銜接,通過運用多樣化教學方式豐富學習素材,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更好地傳播中國文化。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玉山鎮振華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