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洪瓊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漢語在國際交流中的地位越發重要。越來越多的非母語國家和地區開始學習漢語。在中國,特別是在藏區,漢語教育對于藏族佛學院的學生同樣具有重要意義。根據教育部的要求,職業教育應注重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語言表達能力是其中重要的一環。本文選取的是一套針對藏族佛學院學生的漢語教材,旨在幫助這些學生掌握基本的漢語知識,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然而,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根據這一特殊群體的特點,設計合適的教學策略和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仍然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將以所選漢語教材為例,探討如何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對教學方法、課程內容、評價與反饋等方面的研究,旨在為藏語系佛學院漢語教育提供有益的借鑒。
漢語在國內外的重要地位已日益顯現,這一現象源于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及對外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拓展。在國內,漢語的地位舉足輕重。作為56個民族的交流工具,漢語在教育、政治、經濟、文化等領域都扮演著關鍵角色。漢語不僅促進了各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還為民族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在國際教育領域,漢語教育正迅速崛起,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學習漢語。此外,各國紛紛建立孔子學院,以推廣漢語和中國文化。漢語的推廣與傳播,使國際社會對中國的認識更加全面、深入,有助于增進各國之間的友誼與合作。因此,漢語在國內外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對于全球化時代的交流與合作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 藏語系佛學院漢語基礎教程的特殊性
藏語系佛學院漢語基礎教程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其針對性、實用性和文化內涵等方面。這套教程是專門為藏族佛學院的學生量身定制的漢語教材,充分考慮了學生的語言背景、學習需求和興趣特點。教材內容緊密結合佛學院的教學實際,強調漢藏文化的交流與互動,旨在幫助學生克服母語習慣對漢語學習的影響,提高漢語應用能力。
在編排上,教程注重從學生實際出發,將當地文化融入漢語教學,使學生在學習漢語的過程中掌握基本的語音、詞匯、語法等知識。這種獨特的設計使得教材更具吸引力和針對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教程還強調實用性,注重培養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通過設置各種實際情景和任務,引導學生在真實語境中運用所學漢語知識,提高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同時,教程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使學生能夠更好地適應漢藏文化交流的需求。
2 提升中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
提升語言表達能力的重要性在于,作為一個國家的棟梁之材,學生需要具備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國家的繁榮與發展做出貢獻。在全球化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頻繁使得語言溝通能力變得尤為重要。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不僅有助于提高個人的綜合素質,也是實現職業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首先,提高中職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學生需要學會如何組織和表達自己的思想,這種過程有助于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批判性思維。通過不斷地進行語言表達練習,學生能夠更好地學會思考問題,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其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提升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現代社會中,良好的溝通能力是個體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要求。具備較高語言表達能力的中職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在各種場合中表達自己的觀點和需求,與他人建立良好的關系,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和職場。
再次,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在學習和工作中,語言表達能力是展示個人能力和才華的重要途徑。中職學生在掌握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后,能夠更自信地面對各種挑戰,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和抗壓能力。
最后,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學生需要學會如何運用不同的語言手段和技巧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這對于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具有積極作用。在掌握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后,中職學生將更容易在學術、科研、工程等領域展現出自己的創新能力。
3 教學方法與策略
3.1 教學目標
(1)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漢語交際能力包括學生在實際生活場景中運用漢語進行有效溝通的能力,涉及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對于藏語系佛學院的學生來說,提高漢語交際能力尤為重要,因為這將有助于學生在今后的學術和職業生涯中更好地融入漢語環境,實現個人和事業的發展。
為實現提高學生漢語交際能力的教學目標,首先需要關注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包括語音、詞匯和語法等方面。教師應以教材為依據,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掌握正確的發音、積累常用詞匯、理解基本語法結構。此外,教師還應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如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方式,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真實的語言環境中,從而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運用能力。
同時,教師還需要重視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這包括讓學生了解漢語背后的文化內涵,以及如何在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時遵循一定的交際規則。這可以通過引入與漢藏文化相關的素材、案例,或者組織跨文化交流活動等方式實現。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有助于學生在與漢語使用者交流時避免文化沖突,更好地實現有效溝通。此外,教師還應關注個體差異,采取靈活的教學策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這包括因材施教,針對學生的特點和需求制訂合適的教學計劃;以學生為中心,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策略。
(2)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中職語文教學的另一個重要目標。語言表達能力是指學生在口頭和書面表達過程中,能夠準確、清晰、得體地傳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的能力。對于藏語系佛學院的學生而言,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在學術、職業和日常生活中的溝通水平,促進學生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更好地交流和互動。為實現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教學目標,教師應采取多種教學方法和策略。
首先,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通過設置有趣、具有挑戰性的問題和任務,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更自如地組織和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想法。
其次,教師應注重實踐教學。通過組織各類口頭和書面表達活動,如演講、辯論、寫作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這些活動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同時,教師還應關注學生的表達過程,及時給予反饋和指導,幫助學生不斷提高。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這包括鼓勵學生在語言表達過程中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和技巧,如修辭、比喻等。通過這種方式,學生可以更好地把握語言的表現力和表達力,增強自己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
同時,教師應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尊重學生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策略,尊重學生的興趣和特長,鼓勵學生在語言表達中發揮自己的優勢。通過個性化的教學方式,教師可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
3.2 教學方法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結合教材的特點,教師可以采用情景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和合作學習法等多種教學方法,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漢語交際能力。首先,情景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的教學方法。教師通過創建真實或模擬的語言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和運用漢語。例如,在教學“您做什么工作”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開展情景模擬,讓學生先說出以后自己想從事的工作,或者家人正在從事的工作,通過互相介紹自己以后想從事工作的方式來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語言能力,強化學生對職業相關漢語詞匯的認知和感悟。其次,任務型教學法強調通過完成具體的任務來實現教學目標。教師可為學生設計一系列任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例如,在教學課程中的“郵局在哪兒”部分,教師可以布置任務,要求學生模擬與漢族同學的信件往來,討論佛教知識和文化差異。通過完成這些任務,學生能夠在實際書信往來中鍛煉自己的漢語書面表達能力。最后,合作學習法是一種鼓勵學生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和合作的教學方法。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在團隊中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相互幫助和學習。例如,在學習“我叫扎西”這一主題時,教師可要求學生小組合作,然后用漢語進行復述和討論。這樣的合作學習過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際意識。
3.3 教學策略
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教學策略來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漢語交際能力,如創設真實語境、個性化教學以及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等。首先,創設真實語境是指教師通過模擬實際生活場景,讓學生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學習和運用漢語。這種策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使學生在實際溝通中提高漢語交際能力。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模擬商店購物、餐廳就餐、旅行咨詢等情景活動,讓學生在這些真實場景中學習并運用相關的漢語知識和技能。其次,個性化教學是指教師根據每個學生的興趣、特長和需求,制訂針對性的教學計劃和方法。這種策略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從而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采用分組教學、輪流講解等方式,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的學習內容和方法,實現因材施教。最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一種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強調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的教學方式。在這種模式下,教師應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主權和選擇權,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參與、主動探索。例如,教師可以設置開放性的問題和任務,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進行獨立思考和探討。此外,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困惑和需求,及時給予指導和支持,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學習方法和策略。
4 課程內容與設計
4.1 語音、詞匯、語法的訓練
(1)語音發音規律和技巧
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重點關注語音、詞匯和語法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漢語交際能力。首先,對于藏語系學生而言,掌握漢語的語音發音規律和技巧尤為重要。教師在課程設計中應充分考慮到藏語與漢語在語音方面的差異,通過有針對性的訓練幫助學生克服發音難題。例如,教師可以結合教材中的實例,引導學生學習和練習漢語的聲母、韻母和聲調。對于藏族學生可能感到困難的發音,如“zh”“ch”“sh”等,教師可采用口型示范、音形結合等方法,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些發音。
在語音訓練中,教師還應注重培養學生的語音意識。這包括通過聽音辨音、模仿跟讀等活動,幫助學生提高對漢語語音的敏感度和鑒別能力。此外,教師還可組織一些有趣的游戲和競賽,如“拼音接龍”“聲母韻母大挑戰”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鞏固和提高發音水平。
在詞匯和語法方面,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安排合理的訓練。例如,在學習課程中的“日常用語”部分,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和運用一些常用詞匯和句式,如問候、表達感謝、道歉等。此外,教師還應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如漢語中的一些特殊詞匯和句式,以及和藏語有較大差異的語法現象。針對這些問題,教師可通過講解、示范和練習等方式,幫助學生逐步克服困難,掌握漢語的詞匯和語法知識。
(2)詞匯積累和運用
教師還應重視學生的詞匯積累和運用,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漢語交際能力。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構成單位,擁有豐富的詞匯是提高學生表達能力的關鍵。
首先,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積累實用、高頻的詞匯。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設計一系列詞匯學習活動,如詞匯卡片、詞匯表等。例如,在講解教材中購買商品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習和積累與購買商品相關的詞匯。通過這些活動,學生可以在不同主題和場景中積累更多的詞匯,拓寬學生的漢語詞匯量。
其次,教師應注重學生詞匯運用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與生活實際相關的情景,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運用所學詞匯。例如,在教授“郵局在哪兒”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交流中學會運用詞匯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詞匯創造性運用。這包括讓學生在寫作、口語表達等方面嘗試用不同的詞匯來表達同一意思,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靈活性。例如,在教授教材中的“你叫什么名字”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同義詞替換、反義詞對比等方法,豐富和提升學生的表達能力。
(3)語法結構掌握與應用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重視學生對漢語語法結構的掌握與應用,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漢語交際能力。語法結構是漢語的核心組成部分,對于學生而言,掌握正確的語法結構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表達準確性和流利程度。
首先,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系統地講解漢語的基本語法規則和結構。這包括詞類、句子成分、句型等方面的知識。例如,在涉及句子成分內容時,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和實例分析,幫助學生理解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等句子成分的概念和功能,從而為學生掌握漢語語法打下堅實基礎。
其次,教師應關注學生對語法結構的應用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與生活實際相關的練習和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環境中運用所學語法結構。例如,在教授動詞及時態內容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情景對話、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交流中學會運用不同時態表達自己的意圖。
最后,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語法創造性運用。這包括讓學生在寫作、口語表達等方面嘗試使用多種語法結構來表達同一意思,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靈活性和適應能力。例如,在教授“你能來看我嗎”一課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倒裝句、強調句、省略句等多種語法結構,描述人物的性格和特點。
4.2 文化素養的培養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關注學生的文化素養培養,特別是漢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以及漢藏文化交流與融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不僅有助于增進學生對漢語的理解和運用,還有助于促進民族間的交流與和諧。
首先,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漢語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這包括傳統節日、民間故事、歷史人物、地理名勝等方面的內容。例如,在“中國傳統節日”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介紹春節、中秋節等重要節日的起源、習俗和意義,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漢語中與節日相關的詞匯和表達。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講解成語典故、名言警句等,幫助學生了解漢語中蘊含的豐富歷史文化內涵。
其次,教師應在教學中強調漢藏文化交流與融合。漢藏文化有著千年的交往歷史,兩者之間在宗教、藝術、語言等方面均有深厚的淵源。例如,在教授“我想買僧服”一課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講述文化的發展及其相互影響,讓學生了解兩種文化的交流與合作。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介紹漢藏文化在詩歌、繪畫、音樂等領域的相互借鑒和創新,幫助學生認識到文化交流的價值和意義。
4.3 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實踐活動的設計與實施,以提高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實踐活動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將所學知識轉化為實際運用能力。實踐活動主要包括口頭表達訓練、書面表達訓練和語言實踐活動。首先,口頭表達訓練對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至關重要。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情景對話、角色扮演、小組討論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的交流環境中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例如,在教授第四、第五單元時,教師可以設置購物、打電話、尋找路線等實際場景,讓學生運用所學詞匯、句型和語法進行口頭表達。其次,書面表達訓練是提高學生漢語寫作能力的關鍵。教師可以通過布置作文、寫信、撰寫報告等任務,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漢語進行書面表達。例如,在寫作技巧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生活實際撰寫日記、書信等,以培養學生的寫作技能和表達能力。最后,語言實踐活動是學生將漢語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的重要途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漢語演講比賽、漢語文化節等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升漢語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校際交流、社會實踐等活動,讓學生在與不同背景的人士交流中鍛煉漢語應用能力。
5 結束語
通過對教學實踐進行分析,可以看到中職語文教學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訓練的成果。教學過程中,通過設計豐富的課程內容,包括語音、詞匯、語法訓練,文化素養培養以及實踐活動設計與實施,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漢語交際能力。同時,中職語文教學也注重漢藏文化交流與融合,增進了民族間的友誼與理解。總之,中職語文教學在提升學生漢語表達能力方面已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需不斷改進和完善。只有將教育教學與時俱進,才能為學生提供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培養出更多具備優秀漢語能力的人才。
(作者單位:玉樹藏族自治州佛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