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玲玲 鄭桂花 包中婷



本文立足“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提出的時代背景與具體要求,以及對理工類大學生特質培養在成都工業學院實踐的歷史演變與現狀總結,試圖對我校大學生特質培養繼續高質量實踐路徑進行探索。此研究對其他高等教育學府,特別是理工類院校學生培養工作有借鑒意義,共同提升學生培養質量,真正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時代責任與擔當。
1 “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概述
1.1 三全育人
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根據石英2022年的一份基于實證研究的論文指出,“三全育人”是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過程育人的有機結合。要打造出時間上無縫銜接、空間上360度監督、內容上考慮健全、在全體人員上認真負責并積極探索的育人體系。
1.2 五育并舉
1912年,蔡元培在《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首次表達了作為“教育方針”的“五育并舉”主張:“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廢。”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秉持和諧教育思想,明確提出了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認為培養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早在1957年,毛澤東主席首次提出德智體全面發展。在2018年9月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中,也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提出了“堅持五育并舉”,強調“突出德育實效”“提升智育水平”“強化體育鍛煉”“增強美育熏陶”“加強勞動教育”,以此“全面發展素質教育”,而五育并舉實質的最高境界是五育融合。
2 “大學生特質培養”在成都工業學院的十四載實踐
2.1 辦學背景與學生培養演變
在連續百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以服務國家急需為己任,堅守實業興國教育情懷,形成了“手腦并用、學做合一”的校訓,“嚴謹、樸實、勤奮、創新”的校風和以工為主、突出應用、服務地方與行業的育人傳統。學校先后隸屬原二機部、四機部、電子工業部以及四川省原電子工業廳等部門,長期面向行業辦學,主要經歷了“全國重點中專”成都無線電機械學校和“全國示范高工專”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兩個辦學階段。2000年,學校由四川省電子工業廳劃轉省教育廳主管,2012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是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推進本科產教融合“廳委共建”全省唯一試點高校。目前學校有在校全日制學生16300余人,2019年開放招生的宜賓校區是為響應國家產教融合、落實四川省委省政府關于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省級三江新區,支持宜賓創建國家產教融合型試點城市建設等發展戰略,由成都工業學院與宜賓市人民政府聯合共建,突出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特色。目前在宜賓辦學的有17個本科專業。宜賓校區和郫都校區形成了“一校兩區”高效協同、相互支撐、共同發展的辦學新格局。學校當前辦學的新征程是建成全國一流、四川引領的應用型高校。
在學校仍處于“全國示范高工專”的辦學階段,大學生特質相關項目立項以及理論研究就開始了。從2009~2012年四年時間的教學實踐中,對特質培養理念、目標、要求,對教材、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資源整合管理、實踐教學平臺構建、評價體系完善等各方面進行了優化升級。從2010年起,學校策劃、投入和建設了使用面積約1400平方米的大學生特質培養創新中心,于2013年10月26日百年校慶日正式揭牌投入使用。2013~2016年8月,特質培養項目由學生處統一管理,相關項目與性教育中心、人文系、校團委、招就處及體育部等部門優化整合,服務于全校師生,項目在這四年間取得了更加扎實的成果,深受師生歡迎。2016年9月起由于學校機構調整,大學生特質項目的管理進行了歸屬調整。先是由創新創業學院統一管理,2018年5月,納入實驗室管理體系,為公共基礎實驗室,實行學校、學院(系)兩級管理,項目至今仍處于該管理模式。
“大學生特質培養”至今14年合計28個學期教學實踐經驗,加上該項目順應學校辦學層次變化、學生培養需求升級的創新意志,都對本校當前的“應用型本科”辦學階段甚至后期更高層次辦學階段有著寶貴借鑒意義,提供了繼承發揚的堅實基礎。
2.2 大學生特質培養的主要設計與寶貴實踐經驗成果及成就
(1)大學生特質培養的概念模型形成立體能力培養目標
經過十四年的實踐演變,目前已成型了3個模塊、7個一級能力指標、14個二級能力目標的立體式學生特質培養模型(如圖1):
(2)大學生特質培養模式強調理論課堂教學同時也更加看重實踐教學
大學生特質培養創新中心是大學生特質培養的硬件支撐,大學生特質培養中心使用面積1400平方米。該中心的實訓項目17個,共13間功能室,如下圖所示。
(3)大學生特質培養中的一些精品課程順應時代培育學生
學校十分注重輔導員培訓培養和素質提升,輔導員也發揮著重要育人功能。其中大學生必修的十堂課(已出教材)就是以主題班會形式給學生進行交流互動(見表1)。
從2008年至今,經過大學生特質培養課程的課程建設和師資培養等方面的推動,目前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已是全校必修課,這應該是大學生特質課程順應教育方針的成就體現。除此之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在本校成了多個專業必修課程并出版了教材,商務禮儀、商務談判是經濟與管理學院國際商務與物流管理的必修課,其余核心課程或者特質培訓課程內容諸如大學生婚姻與戀愛(已出版教材)也均在學校通識公選課中。總之,在十余載的教學實踐中課程研究與配套教材編著工作都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其中,作為大學生特質培養項目被持續落實得較為完整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大學生特質訓練專周課程。結合本校作為理工科為主的新建本科院校,針對學生在人文素養上的不足,著力提高學生職業能力和發展能力,重點培養學生主體精神、人文素質和完善人格。大學生特質培養專周課程是一個為期一周、22課時、1學分的多課程多元合作教學訓練,主要圍繞特質培養目標的三個板塊展開,在過去十余載的教學積累中形成了二十多門課程,諸如人際交往與溝通、自我認識與發展、家庭與親密關系、快速思維與表達、中國茶道與茶藝、禮儀等等。并且當前也在積極探索將特質培養專周課程去學分化,與二課緊密結合,形成系列主題講座,用更靈活的形式讓更多老師、同學、校友參與共建,深化特質培養系列課程(講座、活動)。
隨著本校辦學層次不斷提升,機構設置日益完整,高校治理水平不斷升級,育人體系穩中有新,大學生特質培養的精品課程還有進一步發展的空間,諸如與地方融合、與產業融合,與不同學生所在專業、行業融合。
2.3 大學生特質培養項目在當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淺析
(1)大學生特質培養核心管理單位數次變化,導致項目缺乏組織力量保障。2009~2012年,課程組緊密管理,各學院主要領導參與,管理力量強,實踐完成質量高。2013~2016年,學生處統一管理,整合全校資源,使項目成熟完善。自2016年后,歸屬改為創新創業學院,實行校、院系兩級管理,導致項目管理力量分散,缺乏組織力量保障。
(2)課程負責人及教學人員數次變化,導致缺乏長期穩定持續精進的教學與管理團隊。2009~2016年,教師之間有集中備課等教研活動,新課程教師能在前人經驗上加入新的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不斷豐富課程。2016年后,教學團隊人員變化直接帶來了兩個后果:一是師資及教學提升擱置;二是學生培養思考變得隨機化、個性化、缺乏系統性。
(3)大學生特質培養項目尚未形成與校區資源整合、全校學生培養工作整合局面,使得大學生特質培養缺乏創新因素及持續吸引力。從科研資源方面看,通過學校科技處官網搜索大學生特質培養關鍵字無法搜到任何課題申報指南內容,反映項目未能積極爭取學校科研資源。從教學資源方面來看,投入教學的教師資源未能在全校范圍內進行整合打造,學生群體也未能延伸開去,集中在個別學院,導致項目缺乏創新因素及持續吸引力。
3 “三全育人”“五育并舉”下大學生特質培養持續實踐路徑
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回答了“培養什么樣的人”的教育元問題,而堅持貫徹全員、全方位、全過程,“三全育人”則是回答了“怎么樣培養人”的元問題。在如今這個新時代,“為黨育人,為國育才”是時代召喚,在成都工業學院已然以“一校兩區”開闊格局與姿態踏上建設“全國一流、四川引領”應用型高校的新征途,大學生特質培養能夠在新階段的學生培養工作中發揮作用,需要進一步探索可持續發展路徑。
3.1 統一思想,錨定目標,形成本校學生特質培養長效組織力量保障
(1)統一思想。繼承發揚創新現有大學生特質培養項目并以此為契機建立全校范圍內“成工”學生特質培養共識。
(2)錨定目標。以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申報與評選要求和標準來設計本校學生特質培養項目,全面提升項目建設與宣傳、資料收集與整理、項目執行與評估等工作。
(3)形成本校學生特質培養長效組織力量保障。在行政組織架構設計上形成校領導直接領導工作、考核范疇,歸口管理長效機制;在科研平臺資源獲取方面,形成全校師生圍繞“學生特質培養”進行學術探討風氣;在教學資源跨學院整合方面,形成全校教師以及學院管理者聯合教研共育學生意識;在資金資源預算方面,形成對“學生特質培養”項目專項投入。
3.2 以“五育并舉”理念為綱凝練出本校學生特質培養總目標
根據蔣威宜1995年在其研究中列舉的一個很有借鑒意義的美國高校學生培養目標例子。威斯康星大學史蒂文斯波因特分校于1974年首先提出,后來全美高校都吸收借鑒了的大學生培養目標為:Wellness(Wellness is the integration of body, mind and spirit. “Wellness是身體、智力和精神的結合”)。Wellness和“五育并舉”中德智體美勞有異曲同工之妙。要凝練出能夠“入眼即入心成行”的成工,學生特質培養總目標要求我們深層次從私德公德、小智大智、身體形體、賞美為美、勞心勞力各方面全面探究德智體美勞。
(1)私德公德。私德是個人言行符合人道,公德是社會公德,是愛國意識,是政治覺悟。
(2)小智大智。小智是專業知識學科知識技能,大智是鉆研求學精神,是責任、是擔當、是做人做事,是為工、為學、為人。
(3)身體形體。身體健康健壯有陽剛之氣,形體優美有活力陽光向上。
(4)賞美為美。賞美是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欣賞,對一切丑惡丑陋事物的摒棄;為美是創造美的言行、美的思想、一切悅己及人的美好事物。
(5)勞力勞心。勞力是要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寢室衛生、學校、城市等志愿或者社會實踐活動;勞心是要始終有責任感,愛動腦筋,愛思考,要有把小事做好的心思和工匠精神。
3.3 以“三全育人”的理念設計本校學生特質培養的教學與管理體系框架
“三全育人”就是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以此理念設計教學與管理有三個抓手。
(1)第二課堂。打造完整且有特色的符合“三全育人”“五育并舉”理念的“二課”,尤其是要關注比較薄弱的體育、美育、勞育。拓寬綜合實踐渠道,統籌課堂和課外學習,校內活動與校外實踐,建立 “學校—家庭—社會”一體的“大課堂”,引導學生在跨界學習中培養創新思維、精神和能力。第二課堂還可進一步深化,比如引導學生大學期間組織一場活動、申請一個課題、獲一個獎項、參與一個社團、堅持每月讀一本書、堅持一項運動、聽一次黨課、完成一篇論文、寫一份珍藏大學生活總結等等。考慮“00”后群體和時代特征,或能讓全過程培養人變得更有溫度更有特色,有溫度有特色的教育才能入心成行。
(2)工程認證。結合現階段我校“工程認證”相關工作要求,激發教師的教學設計、學院的專業培養、學校的綜合育人要重視畢業生的12項要求來展開。工程教育認證規定的畢業生12項素質是全方位也是強調形成性評價全過程,與“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全匹配。
(3)師德師風、學風。加強師德師風、學風建設,打造有特色有亮點的教師、學生共同參與的大學生特質培養專題系列講座與活動,完成學生培養工作最重要的一個閉環——在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之外的自我教育,進而實現完整的、可持續的、自主的教育之旅。
4 結語
總之,“三全育人”“五育并舉”是時代賦予的新教育理念,緊密圍繞“怎樣培養人”“培養什么樣的人”展開。本校的大學生特質培養項目從2008年至今14載的教學實踐,反映了我校在大學生特質培養工作中取得的經驗、面臨的挑戰,以及面向未來的可持續路徑探索,對全國同層次高校學生培養工作,尤其是理工科學生培養探究提供了實際操作層面的參考。
本文系2021~2023年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改革重點項目“基于特質培養的應用型高校個性化教育體系構建路徑研究”(JG2021-1392)的階段性成果;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項目“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應用型高校人才方式變革路徑研究”(SC22B175)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成都工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