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潮州市潮安區教師發展中心 陳細芳
英歌,又稱“鷹歌”“唱英歌”或“秧歌”,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頗具代表性的地方藝術文化,它濃縮了舞蹈、武術、戲劇等國學精髓,主要流傳于潮汕三市,一般在逢年過節期間演出,通常由成年男子表演,整體氣勢豪壯,氣氛濃烈,具有歌頌英雄的含義,相傳迄今已有300 多年的歷史。引英歌舞進校園對這一地方優秀文化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音樂教育本土化的關鍵在于尋找富有地域特色的本土音樂藝術資源,考察并研究它的教育價值,為音樂教育的本土化策略提供保障。所以引英歌舞進校園,我們可以從地方文獻中查找線索,如在當地文史資料、民俗文化叢書等書籍中查找有關英歌舞的音樂藝術形式和表演素材;可以組織對英歌舞開展采風活動。潮汕地區每逢喜慶的傳統節日,一些鄉里都會有敲鑼打鼓表演“英歌舞”這一民俗文化精粹的習慣,教師可以對英歌舞進行采風,親身體會這一民間舞蹈英歌舞的獨特藝術魅力,感受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術水平;親臨民俗活動現場,觀摩英歌舞真實表演形式,向地道的民間舞者請教,學習、體會民間舞蹈傳承人的技藝和表現方法,通過英歌舞民間藝人現場的口傳心授教學,獲得最直觀的體驗,提高對英歌舞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應用到學校英歌舞的實際教學中。
潮汕舊時“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很濃,不許女孩子賽龍舟、“營老爺”、跳英歌等,這也局限了英歌舞的傳承與發展。開展英歌舞傳承活動,我們就要打破這種封建的傳統觀念,鼓勵學生不論男生女生都可以參與訓練,甚至鼓勵更多的女生參加英歌舞課程。我們可以利用課余時間引進英歌民間舞蹈,開設固定時間的訓練課程,一周二至三次,培訓時間一般可以安排在下午課后服務時間。教學內容安排包括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
理論課程可以利用采風收集到的有關英歌舞資料,通過播放介紹英歌舞歷史、人文背景及民俗特點等小短片,展示英歌舞面具及英歌槌,講解臉譜的由來,激發學生對傳承這一非遺舞蹈技能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對這一地方優秀傳統文化有深刻的認知和理解,讓英歌舞根植于新一代青少年的心中。
實踐課程是技法課,就是英歌舞具體舞蹈動作的教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目標要明確,內容設計要合理,教學的動作要由簡到難,由慢到快,深入淺出,循序漸進,動作熟練了我們再變套式、樣式,這樣會使學生更容易接受,也使這一地方優秀傳統藝術的傳承更為廣泛。
隨著學生對英歌舞的深入了解,我們還可以根據學生的性別及年齡特點,利用英歌舞原有的舞蹈動作和表演形式進行創編。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英歌舞的理解,設計適合自己表現的英歌舞動作。新穎的英歌舞動作和形式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表演欲和創作靈感,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學生對于這種“新型”英歌舞濃厚的興趣,也從中體會到民間舞蹈藝術的魅力。
有資源的學校可以面向全體學生開設英歌舞社團,將英歌舞引進校園,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英歌舞、學習英歌舞。筆者建議學校先組建英歌舞社團,聘請當地英歌舞傳承人到校授課,教師跟學;再以點帶面,以老帶新,全面普及。針對師資缺乏的情況,可以采取邀請家長來校助教等方式解決。
將英歌舞與體育運動相結合,編排成一系列的英歌操。課間活動時,孩子們手執英歌槌,伴隨著強烈的鑼鼓節奏,旋轉翻飛著棒槌,跑跳著剛勁的步伐,匯聚成激越的節奏與力量,時而對打,時而變換陣形,擊槌聲、吶喊聲相互交織,鏗鏘有力,氣勢如虹,校園中,孩子們的精神面貌將會變得陽光颯爽,英姿勃發。在傳承地方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同時,學生的身體素質也得到提高,激發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增強了團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