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佳潔
[摘 要]文章借鑒遷移理論,提出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提升美術“設計·應用”教學有效性的策略:建構融合模式,通過借鑒“欣賞·評述”“造型·表現”“綜合·探索”等其他板塊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在借鑒經典作品中提升審美判斷能力,在縱橫對比中提升圖像識讀能力;創新學習方式,基于遷移理論設計舉一反三、拓展延伸、動手操作類的學習活動,讓學生完善認知結構。
[關鍵詞]遷移理論;設計·應用;初中美術
[中圖分類號]? ? G633.95?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7-0011-03
遷移普遍存在于各種學習活動中,所謂的舉一反三就是指遷移對學習的影響。“設計·應用”是初中美術學習的重要領域之一,對培養學生的美術實踐和創造能力有很大的幫助。學生在“設計·應用”中不僅要運用美術知識,而且要運用其他學科知識。學生需要運用遷移理論,將各種不同的知識融會貫通,進而提升“設計·應用”的學習水平。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基于遷移理論合理設計“設計·應用”課程,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和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
一、建構融合模式,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
(一)“欣賞·評述”,培養聯想思維
美國學者桑代克在研究遷移理論的時候提出,當兩種學習情境存在相同要素的時候,兩種學習之間會產生影響。因此,找到不同學習內容之間的相同要素,這一點尤為重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美術學科課程內容包括‘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4類藝術實踐。”這4類藝術實踐之間密切相關,有大量的相同要素。如果教師能設計融合教學模式,將“設計·應用”教學和其他幾種藝術活動結合起來,可以充分利用彼此之間的相同要素,有助于學生產生學習正遷移。將“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結合起來,能讓學生結合經典藝術作品展開聯想,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創作思路,設計自己的作品。
學習“筆情墨意抒胸臆”后,學生要完成設計任務:為書房設計一幅水墨作品,體現文人風骨。不少學生不理解如何在畫作中展現文人風骨。這時,教師可采用融合模式,引入“欣賞·評述”,先給學生講述鄭板橋嫉惡如仇的小故事,然后讓他們欣賞鄭板橋畫的竹子。學生結合勁瘦的竹子展開聯想,感受到鄭板橋孤高的精神力量。在學生自主設計作品的時候,教師可以讓他們結合花鳥魚蟲等展開聯想,說說不同的動植物分別暗示了什么精神,讓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動植物能體現文人風骨。如有一名學生認為,可以設計創作一幅《墨蘭圖》,體現君子的氣節,還有一名學生設計了一幅《寒梅圖》,體現了梅花不畏懼風霜的堅強品德。在欣賞、評述優秀作品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創作意圖,他們可以借鑒遷移、運用聯想將作者的創作思路運用到自己的設計中,從而提升學習遷移能力。
(二)“造型·表現”,培養發散思維
《標準》提出,“造型·表現”指“學生掌握美術知識、技能和思維方式,圍繞題材,提煉主題,采用平面、立體或動態等多種表現形式表達思想和情感”。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能充分發揮發散思維,設計出形象多變的作品。在“設計·應用”活動中,他們可以借鑒遷移理論,在具體生活和場景設計中運用發散思維,優化創作設計。
為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教師設計了“奇妙的墻”這項設計應用任務:假如要為商店設計商品陳列墻,應如何同時體現陳列墻的藝術性和實用性?部分學生由于思維受限,不知道如何體現創意。此時,教師要運用融合教學法,結合“造型·表現”給學生展示各種不同的藝術墻,讓他們思考這些墻在造型、材質、色彩等方面具有什么特點。通過探究,學生發散思維,此時,教師讓他們在不同藝術造型的基礎上進一步思考自己應如何進行設計。有一名學生認為,不少墻面的寬度、高度、厚度都是一致的,他要設計出一堵高低不平、厚薄不同的墻。這樣可以擺放大小不同的商品,體現墻的實用性,同時又能給人造型多變的感覺,體現墻的藝術性。在“造型·表現”中,學生的思維得到激發,找到了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樣,在“設計·應用”中,他們就可以遷移運用,使用不同的表現形式完成探究項目。
(三)“綜合·探索”,培養靈感思維
在“綜合·探索”的學習中,學生能將掌握的美術知識、技能、思維方式和自然、社會、科技、人文結合起來,進行綜合探索和學習遷移,進而提升核心素養。在活動中,如果學生能在多元探索中培養靈感思維,那么在“設計·應用”活動中他們就能靈活運用,設計出經典作品。
此時,教師可以通過“霓裳之舞”設計活動任務:在學校藝術節上,你要設計一套服裝,供同學表演古風舞蹈使用,你應如何設計呢?這時,教師可以設計融合課堂,先讓學生參與“綜合·探索”類活動。學生要自主搜集資料,解決三方面的問題。第一,了解服裝的起源,探索服裝的演變。第二,服裝如何分類更合理?試著從民族、面料、職業、制作工藝、尺碼、配飾等多個角度入手,給服裝分類。第三,知道國風服裝的品牌有哪些,圍繞具體例子,說說如何設計國風服裝。在探索過程中,學生的靈感得到激發。如有一名學生提出:“我覺得水墨畫也能體現傳統藝術,可以將其融入服裝設計中。”美術“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教學強調設計思維方法的運用。學者楊先藝在《設計概論》中提出,設計思維是設計科學的核心問題。建構融合模式,有助于讓學生從其他學習領域獲得啟迪,在遷移中提升靈感思維,產生更好的創意。
二、引導學生自主探索,發展學生核心素養
(一)鑒賞經典作品,進行審美判斷
美國心理學家賈德在研究遷移理論的時候提出,學習中的共同元素只是遷移產生的必要前提,對學習中共同原理的概括才是遷移產生的關鍵。可見,學習者自主學習、概括總結的能力越高,就越有利于他們產生遷移。在“設計·應用”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自主探索,讓他們在豐富多彩的探究活動中提升美術核心素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參與經典鑒賞活動,先指導學生如何鑒賞,然后再讓他們遷移運用,自主鑒賞作品,從而提升他們的審美判斷素養。
結合“圖案之美”這項活動,教師可以設計如下任務:試著用各種廢舊材料設計花朵工藝品,裝飾自己的班級。為了促進學生自主探究,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鑒賞經典作品。第一步,鑒賞真實的插花作品,讓學生感受鮮活的花朵在造型組合上的魅力。第二步,欣賞花卉類靜物畫,看看畫家是如何將立體的花朵轉化成平面的花卉圖案的。第三步,欣賞藝術家用塑料、紙張制作的花卉工藝品,思考這些作品為何能給人以假亂真的視覺效果。在全面鑒賞后,再安排學生自主創作,讓他們試著用水粉涂抹廢舊紙盒,用細鐵絲纏繞彩色軟紙,用橡皮泥塑造花朵,將自己對美的感悟融入創作中。審美判斷素養指的是運用形式美的原理,感知、分析、比較、詮釋美術作品中隱藏的各種美的元素,進而做出自己的判斷。在教師示范、學生模仿、個性表達的過程中,學生吸收了各種審美知識,并遷移運用,提升了分析、詮釋美的能力。
(二)組織縱橫對比,進行圖像識讀
縱橫對比也是一種促進遷移運用的好方法。在橫向對比中,學生可以對比同一時代不同作品的藝術特點,分析其造型、色彩、比例、肌理等方面的特征。在縱向對比中,學生可以對比同一類作品的古今發展狀況,看看其造型、色彩等方面的變化情況。通過縱橫對比活動,學生圖像識讀的能力得到了全面提升。
在學習“自然意趣——中國山水畫”的時候,教師布置設計任務:假如你是一名旅游博主,想用繪畫展現祖國山水,你會如何創作呢?為了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水平,教師先安排他們鑒賞經典的中國山水畫,然后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分析油畫《干草車》和中國畫《瀟湘圖》,看看它們在技巧、表現形式上有什么不同。學生在遷移運用中掌握了這種對比法。他們可以自主對比不同時代的山水畫,看看顧愷之的《洛神賦圖》等早期山水畫和明清時期山水畫的區別。他們還可以對比同樣是早期山水畫的作品,如《游春圖》和《江帆樓閣圖》,看看造型、色彩有什么區別。在對比后,學生對山水畫的理解會更深刻,自主設計的效果也更好。圖像識讀素養能讓學生全面了解造型、色彩等美術創作的基本知識。在對比分析中,學生能提升對作品形式的理解能力,在設計應用的時候也能靈活自如地運用各種美術元素。
三、創新學習方式,完善學生認知結構
(一)舉一反三,實現融會貫通
學者奧蘇貝爾對遷移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認為認知結構在學習中尤為重要,遷移產生的中介是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教師要在“設計·應用”教學中引導學生運用創新的學習方法,完善認知結構。可利用性是與遷移相關的認知結構變量之一,指學習者在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存在能被找到的可利用的舊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點,并用舉一反三的方式將這些知識點融入其他學習活動中,從而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
在學習“藍白之美”的時候,教師可要求學生完成一項設計任務:請設計一塊印花布,并思考如何能讓印花布展現出時代感,體現出新意。教師試著引導學生從制作方法、圖案設計、色彩設計等方面入手,設計出創意作品。學生可以結合此前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生成新的設計思路。如有一名學生結合折紙藝術思考,提出:“可以將折紙的花樣用到藍印花布的設計中,通過折疊出不同的形狀,讓布的造型更美。”還有一名學生從水墨畫中得到啟發:“水墨畫通過墨色的深淺體現出變化。那么在印制藍印花布的時候,是否能調節藍色的深淺,以此達到不同的效果呢?”在舉一反三中,學生要主動建構知識,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完善認知結構。這樣才能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在原有的知識體系中找到對應的內容,取得舉一反三的學習效果。
(二)拓展延伸,浸染傳統文化
認知結構遷移理論認為,先前所學知識是有意義學習的基礎。教師要組織學生展開課外延伸活動,這樣有助于他們融合多元知識,促進知識內化吸收。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欣賞中國傳統藝術品的同時,適當了解傳統文化信息,進而拓展思路,提升創造和理解能力。
圍繞“抒情與寫意——中國花鳥畫”,學生要完成以下任務:試著設計一本圖書的封面,并將花鳥畫和中國文化元素融入封面設計中。要完成該任務,學生就要拓展延伸,了解更多的傳統文化信息。首先,學生可以閱讀與花鳥有關的古詩詞,看看在傳統文化中,它們被賦予了什么新的含義。其次,在欣賞經典的中國花鳥畫時,學生要思考在造型、構圖等方面,是否能看到其中蘊藏的傳統文化。最后,他們要整合拓展閱讀所得,繪制花鳥畫,設計封面。如有一名學生認為:“留白展現了傳統文化含而不露的美,在設計封面的時候,要運用這種方式,這樣能更好地體現關鍵信息。”在課內積累的基礎上進行課外延伸,有助于學生全面了解傳統文化,形成廣博的知識體系。這樣在“設計·應用”的過程中,他們也能融入傳統文化內容,設計出內涵豐富的作品。
(三)動手操作,展現個性風采
“設計·應用”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主題,引導他們參與實踐創作活動,讓他們可以靈活運用掌握的各種美術知識,進行遷移提升,展現個性風采。
在學習“招貼畫”時,如果僅僅為了讓學生了解招貼畫的意義、特點和分類,則教學形式會呆板,學生印象不深刻。教師可以安排設計應用類任務:學校就要舉辦運動會了,你能否為運動會設計一幅招貼畫,激發同學們的參與熱情?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能遷移運用此前學過的知識,并展現個性風采。如有一名學生認為,招貼畫的意義在于廣而告之,因此要有一定的視覺沖擊力。他采用立體化的形式,展現了運動員沖刺的瞬間,讓人感覺運動員仿佛要沖出畫面一樣。這樣的畫作有很強的感染力。還有一名學生認為,招貼畫具有聯想性和暗示性的特點,他用“金牌”暗示了奪冠后的榮譽。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學生將色彩、線條、空間等美術基本知識靈活運用到創作中,這樣他們就可以在實踐中完成遷移運用,優化認知結構。
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遷移理論在“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教學現狀,分析影響遷移的原因是什么,并結合學生的認知結構特點設計一系列教學活動。這樣能讓學生綜合運用各種美術知識,在自主探究中完善認知結構,提升美術核心素養和“設計·應用”學習的有效性。
[? ?參? ?考? ?文? ?獻? ?]
[1]? 段鵬.對中小學美術教學中“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理解與分析[J].中國中小學美術,2017(7):46-49.
[2]? 王云濤,于濤.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繪畫興趣[J].中國教師,2020(S2):108.
(責任編輯? ? 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