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加強口算,重視估算”的改革要求,教師著力優化數學估算教學是落實新課改目標的現實需要,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數感,使學生學會高效計算以及解決實際數學問題。文章主要采用學情調查法和實驗教學研究法,分析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實施意義,從應用多媒體教學材料、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滲透多樣化估算方法、開展小組式估算探究、設計趣味化估算訓練五個方面,論述實施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具體策略,旨在為相關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價值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小學數學;估算教學;意義;策略
作者簡介:郭小亮(1986—),男,甘肅省平涼市莊浪縣鄭河鄉盧洼小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估算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絕大多數數學課程需要運用估算技巧,因此,教師應該充分重視并深入展開估算教學。這不僅有助于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計算效率,還能讓他們掌握科學的估算方法,更快速地解決數學難題。教師需要明確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重要性,根據具體課程內容和學生實際情況,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進行估算探究。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技能和習慣,使他們認識到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數學估算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
一、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意義
小學數學中的估算,簡單來講就是根據具體條件和相關規則,估計和推斷事物的大致數量和計算結果。估算不同于簡單的猜測,而是要經歷一定的推理和演算過程,以合理推斷數量關系。估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分布非常廣泛,幾乎所有計算、計量課程都涉及估算。經過學情調查和理論實踐研究,筆者將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實施意義總結為如下三個方面。
第一,估算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數感。數感是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內容,它涵蓋了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數的相對大小、使用適當算法解決問題以及估算結果并解釋其正確性等能力。數學估算教學的一個重要意義是增強學生的數感。如在數學計量教學中,學生在了解基本的計量單位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具體的生活實物,讓學生根據對計量單位的認識,估計物品的長度、面積或體積,這樣學生就能對物品的數和量產生直觀感受,潛移默化地提升數感和量感。
第二,估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計算結果的檢驗意識。一些學生在數學計算中常常因粗心而出現錯誤,說明雖然他們了解運算法則,但在實際運算中缺乏檢驗計算結果的意識。估算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計算結果的檢驗意識。學生可以在精確計算之前估算大致結果,并以此來檢驗計算結果的合理性,如果精確計算結果與估算結果相差較大,學生可以檢查運算過程中的錯誤并進行糾正,養成嚴謹探究的精神。
第三,估算教學有助于學生靈活掌握和應用多種估算方法。估算并非毫無根據的猜測,而是基于一般和特定的規則,學生需要根據問題的背景、數量關系和范圍來選擇適當的估算方法。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重視實施估算教學,對學生靈活掌握和運用多種估算方法大有裨益,如在數學運算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題型和具體數值,向學生傳授湊整、取中間數、尋找區間等多種估算方法。學生可以在解題中嘗試不同的估算方法,從而掌握估算技巧并熟練應用到解題和數學探究中。
二、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策略
(一)應用多媒體教學材料,激發學生的估算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估算教學,調動學生的估算積極性是第一位的。部分教師只重視筆算和精確計算,導致學生運用估算開展數學探究的態度偏被動,這制約了數學估算教學效率的進一步提升。多媒體材料極富趣味,不僅可應用于數學估算教學,還迎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能夠有效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便于教師開展估算教學工作。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估算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具體的課程內容,應用多媒體材料引出估算問題、創設估算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估算學習興趣[1]。例如,在小學二年級的“100以內的加法和減法”課程中,首先,教師在多媒體屏幕上展示豆沙月餅和蛋黃月餅的圖片,并標明豆沙月餅每斤28元,蛋黃月餅每斤43元,然后提出問題:這兩種月餅的價格分別接近哪個整十數?學生思考和討論后反饋,豆沙月餅的價格接近30元,蛋黃月餅的價格接近40元。教師稱贊道:“回答得非常好,像這樣把一個準確數看成整十數的方法就是估計,這節課我們就學習運用估計方法進行加減法的計算。”然后,教師提出估算應用題:如果老師身上有80元,上述月餅每種都要買一斤,老師是否帶夠了錢?學生討論后回答:帶夠了,因為一斤豆沙月餅大約30元,一斤蛋黃月餅大約40元,兩種月餅加在一起大約是70元,老師帶了80元,足夠買兩斤月餅。最后,教師鼓勵學生列出估算和精確計算的算式。通過多媒體的支持,學生可以親身體驗估算的過程,感受估算方法在100以內的加減法中的妙用,從而更積極地參與數學估算學習。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數學估算意識
有的學生數學估算意識比較薄弱,在解決數學問題時更習慣運用筆算的方式,未能充分理解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事實上,估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甚至比精確計算更常見。因此,為了加深學生對估算的認識,教師應該通過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幫助學生體驗估算的實際用途,讓他們認識到估算和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從而提高他們的數學估算意識,為他們科學應用估算方法打下堅實基礎[2]。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創設了一個生活化情境,展示從學校到公園的電子地圖,指出這兩地間的距離為213千米。隨后,教師提出一個估算問題:“同學們,如果我們乘坐客車去露營,客車行駛4小時后到達公園,那么客車每小時大約行駛多少千米?”學生進行討論,然后回答:“客車每小時大約行駛50千米。”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解釋他們的估算方法。有學生回答:“213千米接近200千米,所以我們可以用200除以客車行駛的4小時,得出每小時行駛50千米的估算結果。”教師認可這一回答,然后鼓勵學生使用正式的除法算式來進行計算。學生列出算式:213÷4≈53.3(千米)。教師問:“請大家比較一下估算結果和精確計算結果,兩者相差大嗎?”學生答:兩者相差不大,50和53.3非常接近。最后,教師總結: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只要留心觀察,就能發現我們的生活無法離開估算。
通過這種生活情境,學生不僅在除法運算方面得到鍛煉,還體驗到估算方法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實際效用,從而形成良好的數學估算意識。
(三)滲透多樣化估算方法,鍛煉學生的數學估算技能
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的關鍵點在于教師落實估算方法的指導和傳授。估算并不是毫無章法的猜測,而是遵循一定規則和方法。學會估算是學生有效應用估算的前提條件。為此,在開展小學數學估算教學時,教師應該根據具體問題,向學生滲透多樣化估算方法,引導學生使用多種不同的估算方法,讓學生體驗、比較這些方法在解決數學問題時的實用性,使學生掌握估算解題的一般規律,從而鍛煉學生的估算技能,提高學生數學思維能力和解題效率[3]。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多位數乘一位數”一課的教學中有這樣一道應用題:五年級共有三個班級,一班有51人,二班有53人,三班有52人,那么五年級大約有多少學生?學生理解問題后,教師首先介紹湊整估算法:“同學們,哪個整十數最接近51、52、53這三個數字?”學生回答:50。然后教師繼續問:“如果我們假設這三個數都是50,那么五年級大約有多少學生?”學生回答:50×3=150,五年級大約有150人。接下來,教師講授使用數據特點進行估算的方法:“同學們,在乘法口訣中,3×5等于多少?”學生迅速回答:15。教師繼續引導:“問題中的51、52、53可以近似看作是50,50又是5的多少倍呢?”學生回答:10倍。然后,教師引出問題討論:“那么,我們還能用哪種估算方法來解這個問題呢?”學生展開討論,最后認識到湊整估算方法更簡便。這樣,通過傳授不同的估算方法,學生可以學會使用適當的估算策略來解決數學問題,培養數學估算、分析和推理等技能。
(四)開展小組式估算探究,促進學生的估算協作交流
新課標提倡教師重視數學估算教學,教師在優化估算教學模式時,不單單要向學生滲透估算方法,還應該加強組織學生開展估算探究活動。學生個體的數學素養和估算能力存在差異性,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的估算探究機會,可以發揮估算能力較強的學生的榜樣作用,帶動其他學生估算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實施小學數學估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廣泛開展小組式估算探究活動,根據學生的估算技能水平合理劃分探究小組,發動學生以組為單位,圍繞具體的估算問題進行合作討論,探索估算解題辦法,從而使學生在估算協作交流中培養估算能力及合作探究精神[4]。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兩位數乘兩位數”一課教學中,在學生初步掌握算理后,教師在白板上展示一張階梯教室圖片,同時引出估算探究問題:圖片中階梯教室共有11排座位,每排有29個座位,那么這個階梯教室大約能容納多少人呢?接下來,教師將學生分成探究小組,每個小組中有1至2名擅長估算的學生,然后讓學生在小組中展開協作估算探究。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鼓勵那些擅長估算的學生擔任領導角色,幫助小組的其他成員首先使用湊整法來估計11和29的整數值,然后運用乘法法則列出算式進行計算。探究結束后,各小組匯報了他們的估算結果:11可近似看作10,29可近似看作30,那么計算結果為10×30=300(人),即階梯教室大約可以容納300人。通過組織和實施估算探究小組活動,學生在組內取長補短,可以感受到運用估算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和與同伴一起探討的樂趣,獲得數學估算水平的提升。
(五)設計趣味化估算訓練,培養學生的數學估算習慣
估算既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習慣。學生估算習慣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教師必須實施持續性的估算訓練,才能促使學生循序漸進地養成估算習慣。因此,在小學數學估算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深入分析和挖掘與估算有關的課程內容,創新運用多媒體和生活資源,圍繞計算、應用題、圖形與幾何、量的計量等課型,有目的、有意識地為學生設計趣味化估算訓練,為學生創設運用估算方法的機會,保持學生估算學習的熱情,從而促進估算在數學教學中的全面滲透,高效培養學生的數學估算習慣[5]。
例如,在小學三年級“長度單位”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先采用格尺和米尺為學生演示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等學生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長度觀念后,教師拿出了一支鉛筆進行估算訓練。教師問道:“同學們,你們能估計一下這支鉛筆大約有多少厘米嗎?”學生提出了各種不同的估值,如10厘米、15厘米、18厘米、20厘米等。然后,教師不直接透露鉛筆的確切長度,而是鼓勵學生使用格尺測量鉛筆的長度。學生測量后,反饋道:“這支鉛筆的長度在17.8厘米到18厘米之間。”教師隨后詢問提出18厘米估值的學生:“這位同學,你的估算結果最接近鉛筆的真實長度,請分享一下你的估算過程。”學生解釋道:“我的格尺長度是20厘米,剛才老師展示的鉛筆看起來似乎比格尺短一點。我用手比畫了一下,感覺大約短了2厘米,20-2=18,所以我估計鉛筆的長度大約是18厘米。”教師肯定了這一回答,并鼓勵學生繼續使用相同的方法估算書本、桌子、黑板等物體的長度和寬度,以提高學生對實物長度的感知和估測能力,培養他們的數學估算習慣和長度觀念。
三、總結
綜上所述,教師重視開展小學數學估算教學,不僅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數感,也能培養學生對運算結果的檢驗意識,還能使學生靈活掌握和運用多種估算方法。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材料,激發學生的估算學習興趣,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增強學生的數學估算意識;同時,傳授多樣化估算方法,開展小組式估算探究,設計趣味化估算訓練,從而鍛煉學生的估算技能,促使學生在估算中協作交流,培養學生的數學估算習慣,助力小學數學估算教學提質增效。
[參考文獻]
[1]張清美.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策略研究[J].新課程導學,2022(6):55-56.
[2]尤亞增.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策略[J].家教世界,2022(2):62-63.
[3]譚惠華.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策略[J].清風,2021(22):52.
[4]李高淼.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策略及相關建議探究[J].考試周刊,2021(49):55-56.
[5]李麗超.小學數學估算教學策略探討[J].廣西教育,2021(2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