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婷婷
摘?要: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雖分屬不同的學科,但其在理論邏輯、教育方式、內容上有其內在一致性,二者共同服務于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從高校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論路徑入手,明晰其內在邏輯的交互性;探尋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踐路徑和意義價值,對于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育社會主義的時代新人有著積極意義。
關鍵詞:美育;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樹人;高校;融合
中圖分類號:F24?????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23.033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各項工作的生命線,習近平總書記圍繞思想政治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講話,講話深刻論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和方向。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十分重視美育,強調:“要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堅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2019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切實加強新時代高等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對新時代高校美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讓高校美育工作有規可依;2020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提出學校美育育人的任務,借助美育提升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思想政治教育和美育雖然有諸多的不同,但二者的融合發展,對于高校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具有重大推動作用。
1?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理論路徑
最早提出現代“美育”概念的是德國哲學家席勒,席勒在《審美教育書簡》中用寫給丹麥奧古斯滕堡公爵的27封信,闡述了他對于美育的思考。談美育,不能離開對美學的認識,否則美育的概念將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席勒承接康德美學,他說道:“誠然,任何不巧的人物都沒有說過像康德所說過這樣的話,這同時是他整個哲學的內容:由你來規定你自己,這就像在理論哲學中所說的,自然從屬于知性法則。自我規定的這一偉大任務由某些自然現象中反映出來照耀著我們,我們就把這一觀念稱作美。”從他的這些書信中可以看出,席勒和康德一樣,同樣認為,美是人知性法則的延伸。那就是說,美屬于人的認識能力,是人對知性的應用,而這種應用關聯的是人的實踐理性,就是道德。所以,康德才說“美是道德的象征。”康德用美架起了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的橋梁。席勒發展了這一思想,將美理解為人的認知活動。但人感性與理性的分裂,席勒卻認為這是文明的悖論,為了人的圓滿,他提出要用美育來彌合、恢復人的完整性。那美育怎么彌合,在席勒這里,美育也就是藝術教育,通過那些將感性與理性同時顯現的偉大的審美藝術來調和,當然他的調和只能在觀念上進行。這樣一個美育理想雖有浪漫主義的色彩,但仍為我們思考美育為何能融入思政教育提供空間。
受西方二元論思想的影響,中國近現代思想家、美學家王國維、蔡元培、朱光潛等人也提出美育理論。王國維是中國倡導現代美育的第一人,蔡元培更是振臂喊出“以美育代宗教”。1912年2月,蔡元培發表文章《對于新教育之意見》中,提出了“五育并舉”的觀點。蔡元培所說的五育指的是“軍國民、實利主義、公民道德、世界觀和美感教育”,雖不是我們今天談及的“德智體美勞”五育,但卻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受康德的影響,他對世界的認識也是二元論的,“軍國民、實利主義、公民道德”屬于現象世界,“世界觀和美感教育”屬于實體世界。他們之間的橋梁,正是由更加積極、包容的審美教育去搭建,因為“美育是超越的、平等的、自由的、創造的,而宗教是計較的、差別的、限制的、保守的,”這樣一種美育是關聯人的情感;而“軍國民”是關聯意志,表現為行為;“實利主義”是關聯知識;“公民道德”則是關聯意志和情感。這些都是人的天然屬性,但后天的培養和發展,需要德育、智育和美育來完成。蔡元培對人的發展的關注,對美育的重視,以及其提出的德育的思考,幫助我們探究美育與思想品德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入。
美育不僅有客觀對象,更是關乎主體的存在,是與“人”的聯系。美育的最終目的是對人生存方式、人的全面發展的思考、關注。這在西方的康德、席勒,乃至中國的美育家蔡元培的學說中,都能找到印證。雖然美育與思想政治教育關屬教育的不同面向,但卻有著很深的聯系。美育不管在康德、席勒,還是蔡元培的學說中,都是重感性、橋梁性的作用。這樣的特征,使其與思想政治教育有著交融互補的可能。思想政治教育從古至今,一直帶有政治教化功能,這一功能的嚴肅性,使得思政教育存在說教性、刻板性等問題,教育效果也不佳。但在思政教育中引入美育,恰恰能彌補這些不足,深層次地打開思政教育的發展,從而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也更加契合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需要。
2?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實踐路徑
從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來看,二者都是與“人”的聯系,這點在二者的理論路徑中十分明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人,是對人的思想的綜合改造,而人的思想的形成是外界因素彼此作用的結果。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需要科學、藝術等的交相呼應,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集于科學和藝術于一身的對人的思想進行洗刷的過程。”所以,高校在二者實踐融合工作上,也要從“人”出發,也即是從學生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圍繞學生思政教育全過程,借助美育工作特點,對學生的思想進行改造,以期達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
2.1?思政教育過程要注重知識引導
高校傳統的思政教育,多以灌輸式的理論說教為主,難以到達預期效果。美育作為一種審美教育,主要通過各種審美實踐活動,調動人豐富的情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講求的是審美主體的和客體的交互性。那么,在高校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時候,可以更多地要求老師要學會引導式的啟發教育。舉個例子,從思想教育的主題出發,如當涉及理想信念教育類主題時,教師可以向學生詢問“你的職業理想是什么”,傾聽學生的回答,并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分析與肯定。這里對學生回答的肯定很重要,“職業理想”沒有標準答案,只要學生的回答有理有據,都應該給予積極的肯定。這樣一個雙向的情感激勵,會使學生更加專注于思政課堂內容。同時,教師還可以運用優秀案例,如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等,進一步引導學生理解并學會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相結合。這種主體和客體交互性的配合,可以激發學生的思考和主動參與,調動學生的熱情和興趣,將灌輸式的理論說教變為主客體相互促進的創造性行為。
2.2?思政教育環境要注重文化營造
美育中離不開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人的塑造,在自然環境的影響中,人通過審美會產生“崇高”“優美”等美學體驗。在中國傳統藝術山水畫中,郭熙也利用自然環境遠近的變化提出三元法的構圖原則,來影響觀看者的心理感受。社會環境更不用說,亞里士多德曾提出,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不能離群索居。那高校在思政教育中,可以利用環境對人的影響,注重文化氛圍的營造。說到底,美育融入思政工作,也是希望能有效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樹立學生的文化自信。如紅色文化主題教育時,可以直接將學生組織到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用情景教育讓學生感受革命的不易與偉大,以及國家現在的繁榮昌盛。這樣的實地環境教育,比在教室里用單薄的話語效果更好。同時,也要注重校園文化的培育。校園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精神表征,優秀的校園文化,會對學生的思想產生積極的導向,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高校要從硬軟件兩方面,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讓學生無時無刻感受到一種向上的影響。
2.3?思政教育途徑要注重實踐培育
思政教育要改變傳統的培育模式,結合美育育人的特點,利用多個平臺,拓寬育人的途徑,加強實踐育人效果。高校通過美育課程的開設,可以立足辦學定位、特色,開展“大學生講思政課”“微電影”“思政海報設計”“紅色故事青年說”等一批思政特色品牌活動。學生通過自己主動性地參與,在這樣一些具有教育性的思政活動中,借助感官、情境的激發,喚起學生內心的感情,進一步對思政工作產生認同。同時可以利用重要時間節點,如在“五四”“七一”“國慶”“一二九”等重要時間節點,舉辦演講比賽、表演紅色劇目等特色美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沉浸式感受到優良道德品質,達到美學上所謂“卡塔西斯”的凈化作用,自覺追求崇高精神,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美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意義價值
高校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思政教育工作直接肩負著這一使命,將美育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是對“培養什么人、為誰培養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根本問題的有效思考和回應。二者的結合,在理論上有相通的基礎,在實踐中有相融的形式。向美而行,以美化人,可以從學生思想、能力、情感、價值觀等方面,大大提升思政工作成效,提高立德樹人的水平。
3.1?以美化人能加大思政工作的價值感召力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作,在目前復雜的社會形勢下,單純依靠以往理論說教的模式,無法取得良好教育效果,必須依靠全方位、多角度工作的開展,才能真正取得育人實效。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有知識并不意味著有信念,所謂真正有知識,這就是對知識有深刻的理解并且把知識多次地反復思考過……用形象的話說,就是在知識的活的身體里要有情感的血液在暢流”,這意味思政教育教師要對其傳授的內容是有信念的,能夠恰用情感的力量去感召學生。如果全然照本宣科,那學生是無法吸收思政內容,甚至會產生抵觸心理。美育擅長借助圖像、音樂、詩歌、建筑等藝術,從人的感性出發,通過人的直觀感受,增強人的知覺,在感性事物揭示客觀的規律,使人的感性和理性達到和諧統一。高校將美育融入思政工作,可以增強其價值感召力。如當思政課教師和學生談中國夢時,不能一味喊著中國夢是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要借助各類優秀素材,為學生講述中華民族的歷史,講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文化,讓學生知道中華民族曾經的輝煌,現在的高速發展;引導學生從人生目標上去思考自己的中國夢,如何為民族復興去作實際有價值的貢獻。在教育過程中要將學生情感中積極、健康的一面展示出來,最大程度激發思政教育的價值感召。
3.2?以美化人可以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展
美育的目標是追求人性的完滿,這與思政教育的目標,乃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契合的。馬克思也說過,“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這里人自由全面發展對應異化人所言。直至今日,人的異化、物化的困境依然存在,就像席勒說的對于功利的追求,人被縛在一個個孤零零的碎片上。在高校將美育融入思政教育,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的感知覺,克服工具理性的危害,引發學生對超功利價值的思考,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理性思考能力,培養學生獨立健全的人格,涵養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使其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
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各種社會思潮的涌入,多元文化的沖擊,以及各類以博眼球、賺流量為目的的短視頻的流行,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了阻力。美育作為一種具有強大情感感召力的教育方式,可以拓展思政教育工作的內涵和外延,彌補思政工作的不足。高校將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融合,能夠幫助學生領悟真善美的旨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席勒.美育書簡[M].徐恒醇,譯.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151.
[2]康德.判斷力批判[M].宗白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201.
[3]蔡元培.美育與人生—蔡元培美學文選[M].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19:210.
[4]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7.
[5]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4:414.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