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華
摘 要:高校軍事理論課是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是開展高校國防教育的重要途徑,但是軍事理論課在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學手段單一、教學師資不足等問題,導致該課程的育人功效不明顯。本文結合“課程思政”的教學理論要求,提出在軍事理論課教學過程中融合“課程思政”的教學目標,要充分挖掘并運用好該課程中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在打破傳統單一教學形式的基礎上,綜合引入更多元、更豐富的教學手段,讓原本“冰冷”的軍事知識“鮮活”起來,幫助學生理解、掌握課程知識,樹立正確的核心價值觀,提高道德素養,更好地知行合一,更充分地挖掘和實現高校軍事理論課的教學目標,發揮該課程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職能。
關鍵詞:“課程思政” 軍事理論課 教學模式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成才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1]這為各類課堂的教育教學指明新的方向和目標。作為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新時代背景下對軍事理論課的教學要求和教學效果勢必要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教師如何更好地講解課程中的理論知識,如何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相關知識,如何規避課堂教學中存在的諸如學生學習興趣不高、師資儲備不足、教師教學能力不均等顯見問題,都需要尋找新的切入點、新的教學模式,為這門重要的大學必修課“重塑形象”。讓“課程思政”融入軍事理論課的教育教學中,不僅是時代所需,更是勢在必行,將為該課程的教學模式選擇提供更加廣闊的可能性,在實操上也更具有實效性,對于進一步提升軍事理論課的育人功效也是十分必要的一次探尋和研究。
一、基于“課程思政”開展高校軍事理論課程的重要性
(一)高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深化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開展“學習強軍思想、建功強軍事業”[2]教育實踐活動;要深化全民國防教育,加強國防動員和后備力量建設。[3]高校軍事理論課是大學生必修課程之一,該課程重在培養能擔當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大學的所有課程都必須積極響應和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和任務,軍事理論課也不例外。其培養目標也是為了促進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靠得住、用得上的優秀人才。軍事理論課旨在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如教材中關于國防歷史、軍事思想、軍事高技術、現代戰爭等的章節內容中都蘊含著豐富的思政育人因素,通過“課程思政”,將更好地發揮其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項效能。在國防歷史中,讓青年學生去感受中國人民解放軍保家衛國的犧牲與奉獻,幫助學生不斷地厚植愛國主義精神;在軍事思想的碰撞中去體味先輩們的英勇和智慧,經久不衰的中國傳統文化便是大學生厚植家國情懷的根;在現代化戰爭中去加強青年學生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和奮斗意識,讓每一個青年學生通過學習銘記:個人與國家的命運從來都是緊密相連,青年一代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力量,應該牢牢肩負起為國家、為社會的發展做出應有貢獻的崇高使命。當代大學生個人意識較強,接受信息的渠道也比較多元,導致其思想認識也很豐富,但是無論怎么變化,當代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教育不能變。軍事理論課是大學生必修的基礎課程,也是一門思政課程。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學習相關知識,任課教師需要在“課程思政”的視域下,挖掘該課程中的歷史故事、先進典型、傳統精神,在時代發展的變與不變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對學生的個人價值觀進行更積極正向的教育引導。
(二)高校進行大學生國防教育的重要途徑
軍事理論課程是對高校大學生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陣地。該課程是開設在大學生進校的第一學年的一門必修課,在學生完成軍訓之后開始理論學習,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學生的軍訓實操和軍事理論課的學習,都是對學生開展國防教育的重要途徑,課程中包含的中國國防、國家安全、現代戰爭、信息化裝備、軍事技能訓練等主要內容可以向青年學生系統地介紹國防理論、軍事思想、軍事訓練等基礎知識,這些知識點有助于青年學生掌握基本的國防要點、國防知識,也有助于了解我國基本的軍事戰略、作戰原則、軍隊設置等,這些內容對于提高青年大學生的軍事素養非常重要。[4]不可否認,在中國,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擁有足夠的國家安全感,青年學生成長在一個更加優渥、穩定的社會環境和時代背景下,其思想中的憂患意識較為淡單薄的,但是面對國際形勢的變化和國家未來發展趨勢,每一個青年都要警醒,國防事關國家安危,需要人人參與。另外,我國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需要大批有擔當、敢闖敢拼的優秀青年投身其中,在大學生中開展軍事理論課教學,有利于鼓勵更多的青年學生參軍報國。這門課程是學生與軍人,校園與部隊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窗口。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青年學生可以學習國防知識,了解軍隊生活,從而立下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遠大志向。同時,該課程也有利于實現高校為軍隊源源不斷地輸送優質青年后備力量的責任義務,鼓勵更多優秀的青年大學生參軍入伍。
(三)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手段的重要拓展
軍事理論課在高校開設時間較長,但卻是一門不太被學生感興趣的“冷門”課程。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大部分學生甚至覺得這是一門沒有學習必要的、可有可無的課程。產生這樣的教學偏差,和該課程使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有著很大的直接聯系,課堂上教師“一人講”或者“滿堂灌”,學生容易疲乏,課本中一些生疏的理論知識、價值觀點很難被學生理解吸收。缺少豐富的教學方式也常常讓學生提不起興趣,不能較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思想的共鳴,課堂氣氛也會比較沉悶,教學效果自然也不理想。如果教師在該課程的學習過程中能很好地融入思政元素,就能使課程學習變得更加有趣、更加鮮活,從而調動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參與感。
一方面,課本知識可以通過教師采用的更通俗易懂、更被學生熟悉的方式講解出來,抽象的歷史知識、軍事思想會變得更具象化,充分運用或者帶入當代學生更熟悉的“踐行者”“傳承人”事跡等教學內容也會幫助學生加深對傳統理論知識的理解和記
憶。[5]另一方面,在思政元素的驅動下,教師可以使用更貼合青年學生學習習慣的教學模式,如課堂教學不局限于教室,充分運用好當地的相關教學資源,帶領學生走出課堂,走進紅色場館、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運用“理論+實踐”“線上+線下”的方式,加深和拓展對課程知識點的理解,通過身臨其境來更好地去感受、去體會課程中蘊含的紅色文化,用實際行動去賡續好這些經久不衰的精神譜系。可見,軍事理論課融入“課程思政”,將為傳統的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提供和拓寬更多的可能性,不斷豐富課程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從而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讓這門必修課的重要性得以充分發揮。
二、基于課程思政下的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模式
(一)調動學生參與性實現課堂翻轉教學
大思政視域下,軍事理論課教學要充分盤“活”課堂教學。教師在嚴格以軍事理論課教學大綱為核心,把握好教學內容時效性、精準性的同時,還要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從“滿堂灌”變為“翻轉課堂”[6]。授課可采用分小組教學,小組要有組名+ LOGO +口號等基本組隊元素,使用小組“比拼”進行課堂學習,在每個章節的復盤環節,將章節重點知識作為搶答題,小組的成績使用積分制,在每個月或季度進行公布,并評選出季度“軍事知識達人/先鋒隊”等,在增加學習趣味的基礎上,將軍事對抗、團隊合作等課程特質融入教學活動中。教師除講解基礎知識外,小組在課前收集章節學習相關的時事熱點、政治新聞等,小組相互交流討論,養成在日常生活中學習的興趣;在課堂中,通過小組前期準備,小組就某一軍事相關的知識點進行匯報展示,分享觀點,討論意義,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環節,授課教師及時進行點評并給出意見,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參與感和體驗感。課程教學要不再單一地局限在傳統被動的一問一答模式里,除小組分享之外,教師在教學中還可以運用小組辯論、知識搶答、紅色情景劇編演等更符合學生學習興趣的教學形式,讓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思考、主動參與,在寓教于樂的教學過程中,讓有點“冰冷”的軍事知識“溫暖”起來,通過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和思路改變,實現課堂教學以學生為中心的目標路徑。
(二)融入思政教育構建混合式教學模式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深化全民國防教育”,這不僅對國防教育的開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也進一步開展國防教育進行了頂層設計。因此國防教育必須著眼新時代新要求,打造國防教育全民工程。高校的軍事理論課是進行國防教育的重要途徑,軍事理論課中融入“課程思政”,就是在新形勢新要求下開展的有效嘗試和教育的必然。在課程思政視域下,軍事理論課不僅是國防教育,而且是思政教育,因此要深度挖掘課程在教育教學中的思政元素。軍事理論課要厚植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加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學習、強化憂患危機意識、加深民族精神的學習,繼承崇軍尚武的優良傳統、開展感恩教育等。讓青年學生傳承好紅色基因的血脈,不斷強化國防觀念和愛軍擁軍意識,為更好地實現中國夢、強軍夢貢獻自己的青春力量。如在學習國家安全章節時,教師可以將戍邊的人民解放軍、維和戰士作為思政元素融入,讓學生明白國內安全的社會環境是由誰在保護,誰在做出犧牲,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在闡述軍事思想時,教師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學,充分挖掘學校所在地的紅色文化,如結合貴州的長征遺址,講紅軍戰士在長征路途上不怕犧牲克萬難的偉大,講他們“不拿群眾一分一線”的濃濃軍民魚水情。在介紹國防武裝力量時,教師可融入中國的外交政策,重點設計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和以和為貴的和平理念解讀,給學生講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九一八事變”的傷痛等,幫助學生立體化地認識強國防的歷史意義。在講信息化戰爭中,教師要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的強軍思想,通過介紹我國在軍事領域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榮譽感、使命感,讓學生自覺地將個人的發展與祖國的命運結合起來,可以采用討論式教學,讓學生在各抒己見的過程中完成思想的洗禮和升華,自覺做到聽黨話、感黨恩、跟黨走,堅定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通過混合教學模式真正將軍事理論課融入“大思政”格局之中,在教學中踐行全員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通過課程設計和豐富的教學方式進行銜接,發揮知識學習重要的育人功能,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三)運用互聯網+實踐延伸課堂教學
基于“課程思政”下的軍事理論課,是對教學的豐富和提升,可以采用更多元更豐富的教學手段來支撐課程中蘊含的豐富思政元素。因地制宜地采用“線上與線下、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理論與實踐”等結合的教育路徑,有效實現課堂教學的延伸。針對軍事理論課教師隊伍不足、能力不均的普遍性問題,為了更好地實現大思政下的軍事理論課教學,教師要充分運用信息化教學工具,如互聯網等教學資源,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運用超星、智慧樹等教學平臺上傳相關學習視頻、名家講堂、共享教學PPT等資源,同時推薦一些軍事相關的網頁和小程序,幫助學生更好地課前預習、課后鞏固,拓寬學習的途徑。[7]為了幫助軍事理論課中的思政元素更好地入腦入心,除了理論學習之外,還要開展實踐教育。
一方面,結合各高校的“民兵之家”,將退伍復學的學生請進課堂,請他們講述親身經歷的部隊生活、戰友情,邀請退伍士兵參加學生的素質拓展或者軍事項目比賽等,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體驗軍事生活,感受軍人風姿等,這對于培養學生崇軍尚武、愛軍擁軍的意識有非常直觀的教育意義。另一方面,在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增加實踐環節,將學生帶到紅色遺址、愛國教育基地、軍事博物館等,通過現場教學,激發學生報效祖國、投身國防建設的愛國熱情和行動自覺。同時,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可以深度結合社團活動,如開展軍事影片觀影活動、軍事迷競猜、讀書分享會、五人制越野競賽等趣味性強的學習形式,利用地方紅色資源,邀請軍事專家、參戰人士到學校開展交流分享活動等方式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三、結語
面對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深化全民國防教育的具體要求,高校國防教育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需要承擔好其重要的責任使命。高校軍事理論課是高校開展國防教育的主要途徑和平臺,因此在該課程的教學中進行“大思政+”的積極探索十分有必要,不僅能讓課堂教學更加符合時代需求,而且能讓理論教學更好地指導、服務實踐的需要。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為課程學習提供更多元、更豐富的教學可能性,不僅是創新教學的要求,也是育人育才的要求。軍事理論課不只是教授軍事理論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它是提高青年學生思想認識的一門必修課,它承載的育人功效不言而喻。青年學生作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生力軍,不僅要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更要深耕為民族為國家貢獻青春力量的責任擔當,要有復興夢有我、強國夢有我、強軍夢有我的決心意志。將思想政治教育與軍事理論教學有機結合,在教學過程不斷豐富和使用教學載體,可打破傳統單一的教學形式,著眼學生的學習興趣,圍繞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協同打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國防教育的有機結合與發展路徑,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用正確的思想觀念武裝頭腦,真正實現軍事理論課的育人功效。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 [3]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22年10月16日)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55,56-57.
[4] 鄧暉.高校課程思政建設全面推進[N].光明日報,2020-06-06.
[5] 趙崇陽,任笑笑.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思政”教學現狀與改革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9(42):32-33.
[6] 李顯寅,代曉茜,呂會議.基于課程思政的軍事理論課程改革研究與實踐[J].現代職業教育,2020(40):8-9.
[7] 唐文玲,葛宏冰.新時代“課程思政”融入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創新研究[J].邯鄲學院學報,2020(3):95-98.
基金項目:2021年度貴州財經大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研究專項課題“基于‘課程思政的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模式研究” (2021SZKB06)。
(責任編輯:劉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