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文旅融合和健康中國的時代背景下,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的聯系更為緊密,康養旅游產業發展對旅游管理專業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隨著“健康中國”戰略的提出,國家和社會需要更多集專業知識和深厚文化底蘊于一體的復合型人才,推動健康與其他行業的融合快速健康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層次結構和質量水平未能滿足企業、行業、社會經濟發展的新需求,如何更有效地為地方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輸送高素質的復合型旅游人才,高校需更新教學觀念、內容和方法,提升學科專業建設對人才培養的支撐力,加強跨學科間學術資源的教學轉化,為文旅融合和健康中國下的旅游管理人才培養營造良好氛圍。
關鍵詞:文旅融合;健康中國;旅游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產業融合;粵港澳大灣區
中圖分類號:F592.7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3)04(a)-0145-05
On the Training Plan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i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Great Health
REN Xinlu
(Guangzhou Huashang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1300, China)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and healthy China, the tourism industry is more closely connected with other industri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y tourism industry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for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With the proposal of \"Healthy China\" strategy, the country and society need more compound talents with professional knowledge and profound cultural deposits to accelerate the integration and rapid, healthy development of health and other industries.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and quality level of talent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ail to meet the new needs of enterprises, industrie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How to more effectively transport high-quality compound tourism talent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 and societ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update their teaching concepts, contents and methods, enhance the supporting force of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for talent training,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transform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academic resources, and create a good atmosphere for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ourism management talent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 healthy China.
Key words: Cultural and tourist integration; Healthy China; Major in tourism management; Training of talent; Industry integration; Guangdong-Hong Kong-Macao Greater Bay Area
2018年3月,為彰顯文化自信,統籌文化事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和旅游資源開發,國務院宣布將國家旅游局和文化部合并成文化和旅游部,標志著文旅融合已經成為國家重點發展事業,文旅融合正式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將“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落到實處[1-2]。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6年發布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指出,應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閑、食品融合,催生健康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制定健康醫療旅游行業標準、規范,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健康醫療旅游目的地。大力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環的健康服務產業集群,扶持一大批中小微企業配套發展。近年來,我國相關部門多次發布文件鼓勵“體育+旅游”融合發展,明確提出大力發展體育旅游,加強競賽表演、健身休閑與旅游活動及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在消費升級、政策紅利等推動下,文體旅融合愈發受到重視并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此背景下,文旅體融合人才培養備受關注,近年來部分高(職)院校開設了健康旅游與文化服務、健康服務與管理國際酒店與健康旅游管理、康養休閑旅游服務等專業,旨在培養專業型、復合型人才。與此同時,由不同部門、機構主辦的專業技師培訓在各地蓬勃開展,推動了相關專業人才向文旅體融合方向轉型發展。然而通過回顧相關文獻發現,對文旅體融合人才隊伍建設的研究較少,文旅體融合人才培養開發實踐仍面臨諸多挑戰,這無疑對高校旅游專業的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旅游管理專業創新育人模式成為必然趨勢。
粵港澳大灣區是繼美國紐約灣區、美國舊金山灣區、日本東京灣區之后,世界第四大灣區,由廣東九市和香港、 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組成的城市群。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強調要促進嶺南文化和中西文化的交融薈萃,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在文化和旅游領域的交流合作,共建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還強調打造粵港澳文化旅游交流融合圈離不開人才的支撐與保障,通過完善大灣區高職旅游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適應新時代文旅融合發展的人才,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產業發展的動力[3]。在新時代、新要求背景下培養旅游專業人才是大灣區高等教育面臨的新機遇和新挑戰。盡管大灣區旅游產業的發展初具規模,但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尚未達到理想狀態。針對文旅融合和“健康中國”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專業人才培養面臨的機遇、困難和挑戰,探討大灣區高等旅游教育發展的路徑與對策成為迫切之需。
1 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專業人才需求特征
文旅融合和“健康中國”對文化產業、旅游產業、康養休閑產業等提出了新要求,而產業發展需要高校培養融合型旅游專業人才?,F有旅游資源的可持續開發,新型旅游資源、文化資源、休閑康養資源的規劃、開發和利用,康養服務的管理能力等都需要高校培養的新型旅游專業人才填補崗位空缺[4]。在消費升級產業轉型、“沉浸式”旅游體驗、智能型產品等推陳出新和國際合作交流日漸加深的今天,粵港澳大灣區更加需要復合型、技術型和國際型的旅游專業人才。
1.1 復合型
在后疫情時代,文化旅游市場需求逐步恢復,復合型旅游人才的需求量加大?,F有數據顯示,我國目前旅游人才隊伍中以技能型人才為主,如導游、酒店服務員等一線工作人員,而規劃策劃咨詢、設計開發創意、投融資等專業技術及復合型人才比例過小,尤其缺乏高素質、實戰型、創新型的復合人才[5]。隨著文旅融合、康養旅游、休閑旅游、康養小鎮等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旅游專業復合型人才供不應求。以康養旅游為例,在線路策劃、產品設計方面缺乏專業人才,而具備從康養旅游引爆產品到打造周邊業態聯動發展整體運營的人才更是稀缺。復合型人才是高校需持續培養的新型旅游專業人才,他們不僅需要熟練掌握旅游管理專業相關知識和實際操作能力,還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文化審美與文化內涵,擁有豐厚的文化基礎,在實際工作中才能將文件中所說“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重要載體”落到實處。在文旅融合和大健康背景下,文旅體專業人才培養是在以往群體基礎上的拓展和提升。(1)知識技能的復合,文旅體融合人才在秉持文旅融合的理念上,加入體育學與基礎醫學等的專業培訓,掌握跨學科知識和技能。在此基礎之上充分發揮和挖掘粵港澳大灣區著名旅游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養身文化、民俗體育活動等,結合自身的旅游知識,將沿途過程中的文化歷史、民俗活動傳遞給游客。(2)服務理念的融合,運動是健康的重要因素,全民健康推動康養旅游產業進入高速發展階段?,F在已進入全齡康養旅游時代,追求健康成為休閑生活主流,文旅體融合人才在給游客帶去健康的意識的同時,也能幫國民提升身體素質,符合大健康理念。(3)創新理念的融合,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除了規劃建設康養類主題文化樂園外,也可創新性地把打造嶺南康養文化小鎮,將現有景區轉型升級,融度假休閑、非遺傳承、文化創意、養身保健于一體的現代化嶺南休閑文化小鎮,重塑IP形象,繼而推出系列小鎮文創產品。
1.2 技術型
現代科技的進步與發展,虛擬景區的誕生,大數據的推薦,VR、AR技術的運用,5G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引入等逐漸成為旅游景區、特色小鎮、主題公園等的基本配置。例如,大數據對景區人流量的實時監控、每天票務預定、車輛導航;智慧云游平臺的推出,實現文旅商品、產品、品牌等一體化發展,為游客線上購票、線上購物提供方便之余,科技感也為游客帶來全新的旅游體驗。在迪拜世博會上,中華文化館里以“藝術+創意+5G+XR”的形式展現了補全版黃花梨木雕“XR動態版”《清明上河圖》,讓全球游客穿越千年時空,真實感受開封昔日的繁華盛景。“擴展現實”(XR )是3D視覺交互系統取決于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和混合現實(MR)的統稱[6]。康養小鎮依托智慧網絡、5G技術建設云計算中心、云平臺,構建健康專家中心、智慧物業等數字康養系統,讓游客在小鎮中得到更專業、更個性化的康養服務。高科技與旅游產品不斷深入融合,成為推動旅游產業更好發展的重要工具,高校可在專業人才培養中需與實際相結合,適當新增人工智能的學習,或者校企合作培養,使旅游專業人才掌握智能設備操作等技術。
1.3 國際型
現代的產業發展更多是一種跨地區、跨國界的交往活動,粵港澳大灣區因自身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發展歷史和發展潛能等因素,相比世界其他三大灣區經濟實力更加雄厚且旅游資源更具吸引力,特別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重,內地養老成為港澳老人的新選擇,因此國際型旅游專業人才需求數量在持續增加。相關產業除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外,自身發展質量也得到顯著提升。新冠疫情影響下,鄉村旅游、休閑旅游,特別是鄉村康養旅游的消費需求逐漸凸顯。作為世界灣區中的一員,粵港澳大灣區需以更加包容、開放的態度支持文旅、康養、休閑等產業的持續發展。因此粵港澳大灣區需要高校培養具有國際化視野、文化自信、包容、謙虛等品質的國際型旅游專業人才[7],還需加強文旅、康養等行業人員的口語能力,自信、流利地與外國友人進行交流溝通,在傳播中國文化和展示文化自信的同時,也推動大灣區文化旅游健康產業的發展。
2 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2.1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
2017年,粵港澳大灣區旅游總收入達1.1萬億元,在全國旅游總收入5.4萬億中占比20.4%.;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接待游客總量接近4億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過1.5萬億元,占全國旅游總收入的比重超過20.0%。后疫情時代,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市場逐步復蘇,“五一”期間除東莞外8個大灣區城市旅游總收入超過180億元,此外,澳門特區的旅游市場回暖明顯,“五一”期間訪澳總旅客達16.7萬人次,酒店場所平均入住率為83.2%,恢復至較2019年的96.6%[8]。2022年國務院發布的《“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首次提出加快旅游強國建設;文化和旅游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廣東省人民政府聯合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提出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文灣區和休閑灣區,這意味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迎來重大機遇[9]。2019年公布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支持弘揚以粵劇、龍舟、武術、醒獅等為代表的嶺南文化,彰顯獨特文化魅力[10],利用好同宗同源的文化根脈,專項文旅政策指引下,促進大灣區文旅融合和文化認同,共同助力文旅產業發展??梢?,大灣區文化旅游產業發展空間潛力較大,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量也較大。高校人才培養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文旅融合與“健康中國戰略”指引下,行業發展更需高校為其提供更專業、更優秀的人才。
2.2 人才培養質量是關鍵
消費升級和健康觀念的發展,休閑康養不再局限于養老,文化旅游不再局限于人文類景區,而是代表了前衛的健康與旅游的生活方式,這就促使文旅、健康產業加快轉型融合?;浉郯拇鬄硡^內擁有多個宜居城市和旅游熱門城市,此時的文旅、健康產業需要大量的旅游專業人才進入,加之后疫情時代旅游業在逐步復蘇,行業發展更需一定量的旅游專業人才。針對粵港澳大灣區內對旅游專業人才的需求,結合市場發展實際情況,發掘高校自身專業建設潛力,保障旅游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高等教育為人民服務的時代使命,高校需主動了解當下旅游市場人才形勢,為企業、行業培養符合市場要求、行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充分利用產業用人需求變化加快旅游專業建設發展,這是時代對灣區高校人才培養面臨的新挑戰。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旅游業發展程度較高地區之一,在《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文化和旅游發展”在多個章節均被提及,包括共建人文灣區,構筑休閑灣區,并將“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確定為五大戰略定位之一[11]。為早日將建設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旅游目的地,高校在抓文化理論、專業課程的同時,還需關注課程的文化內涵。在授課過程中讓學生從中充分認識作為專業的旅游行業從業者不僅需要具備良好的職業知識底蘊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素養,還需要擴展涉及文化創意、康養活動設計、項目信息技術、項目計調等諸多綜合知識,以培養出適應新時代市場需求及大灣區旅游行業發展的復合型旅游從業人員。課程教育不僅是專業技能的提升,也需打好學生的文化基礎,使其在教學和實習中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向世界游客更加全方位的展示中國文化自信新氣象。
3 粵港澳大灣區旅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3.1 課程體系設置
新形勢下旅游行業發展需要復合型、技術型和國際型的旅游人才,高校的課程體系應隨時代、隨行業的發展而有所改變。關注基礎知識、專業技能的同時,加入學生實際技能培養的課程。在獲取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增加歷史文化、基礎醫學、康養保健等課程,讓學生可從多渠道提升自身綜合素質,使其在未來工作崗位中可以提供更具人文情懷的精細化服務與滿足更多消費者個性化的需求。培養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文化元素,通過多種形式把嶺南文化資源與康養旅游資源加以整合挖掘和活化,鼓勵學生創造性地轉化文化資源對康養項目進行設計,讓文化資源為主的康養旅游價值得以體現,并通過增強體驗嶺南文化活動來增強文旅融合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課程體系設置在現代科技加持下,結合行業發展態勢,加入旅游行業、旅游專業相關的信息技術培訓。高校和企業可搭建信息共享平臺,讓學生充分了解行業發展,利用學校現有資源、線上教學平臺等優勢,提升自己的專業核心競爭力。
3.2 加強國際交流
旅游產業因自身結構因素,相比其他產業人員流動性加大,尤其是與文化產業、康養產業相結合后,對專業人才的需要、行業的轉型升級,更需國際化的專業人才。產業發展促進知識結構的轉變,高校應充分發揮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作用,此外有關政府部門應聯合行業積極行動,搭建合作、溝通的橋梁,不斷深化對外交流合作與提升對外交流水平,努力實現資源共享和成果轉化。高校與行業可攜手打造大灣區教育平臺,建立長效合作機制,服務“一帶一路”倡議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共謀教育協同創新發展,助力粵港澳大灣區未來發展建設。
3.3 深化產教融合
文旅融合和大健康背景下,旅游項目的文化性、健康性和多元性對新時代旅游從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整合學?,F有專業資源,加深學生、教師對文旅融合和大健康的理解,融合的形式不僅局限于博物館文化旅游開發、紅色旅游線路策劃設計等形式,還有對當下較火的非遺旅游、“沉浸式”主題樂園等資源的整合、挖掘、開發。然而,大健康也不僅是針對老年人的醫療養生、康復訓練,也包括青年一代的親子活動、醫美、靈修、房車露營等。為解決此問題,需加強文化行業、旅游行業、醫療行業、房地產行業和學校等之間的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學校資源整合的優勢,進一步促進行業間的文旅融合和健康理念的持續深入。深化和擴大大灣區高校、旅游部門、行業協會、市場主體等不同層面的合作對話,了解大灣區未來人才需求,提升整體育人質量的同時也提升服務區域的文化、旅游、康養產業的能力。同時也鼓勵高校跨學校與企業共建旅游產業學院,突破高校單一辦學的模式,使之能培養出更具適應力和實踐性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
同時,高校需樹立終生學習的理念,促進教師在寒暑假掛職中和學生在畢業實習中將理論和現實不斷有機結合,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在掛職中教師可以真實了解到企業、行業需要什么樣的專業人才,了解在文旅融合和“健康中國”戰略背景下大灣區旅游業的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教師及各行業共同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和教學過程,共同制訂教學計劃,合作開發相關課程和教材,努力搭建適應大灣區新時代背景下的旅游專業校企合作育人新模式,共同合作以培養能滿足未來大灣區文化、旅游、康養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學校培養人才的目標是盡最大努力培養滿足行業需要,適應行業發展的終身學習者。文旅行業、大健康行業應當積極主動參與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力求教育者懂行業、學習者知行業。因文化、旅游、健康三大行業長期處于離職率高、勞動力短缺的境況,同時專業畢業生就業率相對較低。為保障和提升旅游管理專業學生對專業及行業的滿意度和忠誠度,鼓勵行業從業者、行業精英等應以講座、專題學習等形式參與常規教學活動,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為學生和教師樹立“學旅游,愛旅游,做旅游人”的榜樣,鼓勵學生到文旅、康養等相關行業就業。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文旅融合和大健康的背景下,我國旅游產業融合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無論是康養旅游,還是文化旅游,抑或是休閑、康養、體育旅游,其發展水平都有明顯提升,驅動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助推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高等教育旅游管理專業若想要為行業融合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讓學生更加符合社會的需求,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教學質量,加強跨學科、跨專業間的資源交流、整合,不斷增強師資力量,以服務行業發展為導向來培養學生,以求培養出更多符合社會、行業需求的學生,更好地為行業發展、產業融合服務。
參考文獻
[1] 楊耀源.文旅融合背景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J].社會科學家,2021(4):64-69.
[2] 宋瑞.把握好文旅融合發展的幾個關系[J].政策,2019(6):19.
[3] 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EB/OL].(2021-07-10)[2022-05-05].http://www.ihchina.cn/Uploads/File/2020/12/31/u5fed68aa91 0ef.pdf.
[4] 郭璇瑄,黃文韜.文旅融合背景下粵港澳大灣區高職旅游人才需求特征、趨勢與對策[J].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學報,2022,43(3):53-58,66.
[5] 中國青年報.旅游人才發展白皮書:文旅深度融合復合型人才需求量加大 [EB/OL].(2021-09-05)[2022-05-0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100299896 29848116amp;wfr=spideramp;for=pc.
[6] 中國日報網.開封歷史底蘊驚艷世界!88米長“XR動態版”《清明上河圖》風靡迪拜世博會[EB/OL].(2022-02-14)[2022-05-06].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4724716833043008amp;wfr=spideramp;for=pc.
[7] 白長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行業人才培養——實踐需求與理論議題[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9(11):36-42.
[8] 新浪財經.大灣區旅游“火爆季”:五一“攬金”超180億 六城收入超2019年[EB/OL].(2021-05-11)[2022-05-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4 444365 54738349amp;wfr=spideramp;for=pc.
[9] 李慧敏,陳杰英.加快粵港澳大灣區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EB/OL].(2022-03-03)[2022-05-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6266129125431460amp;wfr =spideramp;for=pc.
[10]新華網.中共中央 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EB/OL].(2019-02-18)[2022-05-18].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02/18/c_1124131 474_5.htm.
[11]人民網.粵港澳大灣區文旅發展“新動力”!建設宜居宜業宜游的優質生活圈[EB/OL].(2021-08-18)[2022-05-18].http://www.lhisz.cn/h-nd-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