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敏
融媒體時代下,如微博、今日頭條、網易等新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讓新聞的數量與類型以及傳播路徑變得更加多元和寬泛,加速推進了我國新聞傳播工作全面發展的進程。
如何在融媒體時代做好電視新聞報道,最大限度地提升電視新聞傳播的效果?相關人員需要重新調整電視新聞相關采訪工作,通過加快電視臺融媒體建設來全面提升自身綜合素養能力和新聞采訪技巧,確保新聞工作達到質的飛躍,為廣大受眾提供高品質的新聞作品,全力促進媒體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融媒體時代,信息技術突飛猛進,新媒介的迅速成長,讓人人都擁有麥克風,輿論場眾聲喧嘩,新聞的數量與類型都呈爆發式增長,給傳統的電視新聞節目帶來了挑戰。電視新聞記者只有充分融合新媒體的傳播理念,及時更新電視新聞采訪技巧與新媒體進行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才有可能在當前的新聞環境中保持競爭力和傳播力,在新形勢下為廣大受眾提供更多有價值的新聞節目。
在電視新聞傳播過程中,新聞報道能夠反映當前重大新聞事件,引導觀眾正確看待社會普遍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能夠為人們提供深入、有價值的信息,滿足人們對于新聞報道的時效性、真實性需求。因此,新聞記者需要極大地豐富新聞報道的呈現路徑,來增強新聞報道吸引力。同時還要不斷創新采訪形式,優化采訪工作,以提供更多有價值的素材。優秀的新聞報道,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實現新聞傳播效能的迅速提升,同時起到良好的輿論宣傳效果,彰顯電視新聞媒體的社會職責。
記者在采訪前要做好準備工作,這對于保障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具有重要意義。采訪人員首先制定采訪提綱,并且針對專題需要傳達的思想和理念進行分析,使采訪與主流價值觀得到良好融合。在做好新聞節目的同時,讓報道的深度與廣度得到最大化提升。
第一,采訪前應初步掌握被采訪人的信息、事件背景以及新聞事件所帶來的影響、宣傳方向等重要文字信息、畫面資料等素材,以便準確掌握宣傳口徑,這是保證采訪工作順利開展的重要基礎和前提。
第二,理清思路,把握好采訪技巧。在正式開展采訪工作前,要與采訪對象、相關工作人員進行流程確認,確保后續采訪工作能夠嚴格按照流程開展,避免出現失誤的情況,否則會對采訪工作產生嚴重影響。另外,在每次采訪工作結束后,記者應當對本次采訪工作進行深入研判,正視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且對采訪過程中的紕漏進行總結,及時制定有效的彌補措施,為下一次專題采訪的開展提供指導意見,避免錯誤的再次出現。
第三,專題采訪工作要充分考慮與新媒體相融合,以實現采訪形式的靈活化與多樣化,同時也要認識到,由于采訪形式多變,很容易導致采訪過程中出現突發狀況,進而對整體的采訪流程產生影響。采訪人員應在最大限度減少突發狀況的前提下,實現采訪形式的多樣與靈活,同時還應制定相關的應急預案,提升采訪過程中對突發狀況的應變能力。
第四,注重對社會輿論的詳細調查,確定大眾對于專題報道的需求情況,并且將其與專題內容密切結合,以豐富采訪內容,并對新聞事件的始末進行還原,以滿足社會大眾對于新聞專題報道的需求。對于電視新聞的專題采訪,經常會采用現場直播的方式進行,這樣能夠保證專題新聞的即時性,但也容易在采訪中出現突發狀況。對此,采訪人員應當提前對采訪設備進行檢查和確認,并且進一步核對采訪提綱,調整好自身的采訪狀態,以確保采訪工作的順利進行。
記者在采訪新聞信息的時候,要盡可能多地站在受眾的立場上,以受眾為中心,通過了解受眾的新聞需求,以采訪技巧為支撐、內容建設為根本,靈活地把新聞內容與受眾關心的要素結合起來,引起受眾的興趣。面對融媒體的迅速發展,新聞記者一定要加快思想觀念更新,根據新變化進行多元立體思維、不斷創新。要敢于突破傳統觀念,從形式、內容、渠道等多方面思考采訪的方式和技巧,合理借鑒各媒體之間的表現手段,利用多種手段將信息以多元角度進行展示,適應受眾個性化需求。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信息呈現爆炸式增長,這對于更好滿足人們對于新聞傳播的需求起到了促進作用。但是,電視臺媒體面臨著巨大的發展困境,如何實現科學轉型,并且實現良好的媒體融合,是其要解決的重點問題。可以說,網絡信息的傳播與廣播電視等主流媒體有所不同,網絡新聞通常缺乏事前考證,如果出現不實信息傳播,往往會產生負面的社會輿論,對和諧社會穩定產生惡劣影響。電視新聞媒體屬于主流權威媒體,承擔著引導社會輿論的職責。因此,作為電視臺記者,在提升專業素養、錘煉新聞采訪技巧的同時,還應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斷增強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在眾聲喧嘩的輿論生態中,保持清醒頭腦,不為雜音噪音所擾,確保新聞工作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前進。
對于電視新聞專題采訪工作的開展,采訪人員必須要充分明確自身的采訪職責,在具體采訪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以宣傳正能量為指導理念,對有價值的新聞線索進行深度挖掘,讓受眾在觀看專題報道之后,能夠對新聞事件產生的社會效應進行分析,并且針對自身的行為思想進行反思和規范,從而引導其能夠更加積極地生活與工作,對社會起到良好的正能量引導效果。因此,只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夠保證專題采訪工作開展的價值和意義,才能促進電視新聞專題報道的成功轉型。讓自己成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平正義的守望者。
電視新聞具有權威性,更容易得到人們的關注與重視,可以實現新聞專題熱度的提升。但在新聞報道之前需要先針對專題開展采訪,從中獲取與專題相關的新聞信息,并通過深入挖掘新聞線索獲取更多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從而對社會起到良好的價值觀引導作用,提升專題報道的有效性。
如果新聞采訪的模式單一,而且采訪角度雷同,就會導致專題制作出現同質化趨向,難以保障專題新聞報道的特色和深度,由此也就無法提升新聞傳播效能。對此,采訪人員必須要重視新媒體的應用技巧,實現個性化采訪,突出自身的報道特色,創建品牌效益,提升影響力。在具體采訪過程中,采訪人員要事先了解采訪對象的背景、閱歷及性格特點,并且注重激發采訪對象的傾訴欲望,使其說出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從而讓采訪變得更有溫度,也促進采訪過程的順利進行。另外,采訪人員要強化與采訪對象的溝通,提問要另辟蹊徑,這樣不僅能夠得出不一樣的答案,同時也能夠引導觀眾關注不同的專題內容,進而實現特色化報道。
在專題采訪過程中,要想促進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需要采訪人員與采訪對象的良好配合。由于采訪人員處于主體引導地位,而采訪對象處于被動回答地位,如果采訪人員不能掌握提問技巧,則會導致采訪過程變得沉悶且無趣,難以拉近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也就難以促使采訪對象真正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導致專題報道的效能大大降低。對此,采訪人員必須要熟練掌握提問技巧,在采訪過程中,合理運用語言藝術,與受訪者形成良好的互動溝通,以確保采訪有效性的提升。
首先,采訪人員應當對采訪提綱進行整理,根據提綱展開提問,要注重由淺及深,從而對受訪者形成引導作用。與此同時,要注重拉近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耐心傾聽受訪者的回答,并且注意觀察受訪者的情緒變化,然后對采訪方式進行適當調整。
其次,采訪人員要鼓勵受訪者積極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對于情緒激動的受訪者要進行適當安撫。同時結合受訪者的具體情況,采訪人員可以適當增減提問力度,從而讓受訪者更加適應、更加自然地進行情感表達。
最后,采訪人員還要善于發揮語言藝術,針對不同的受訪者采用不同的語氣,以確保能夠達到理想的采訪效果。
新聞事件的采訪主要是為了獲取真實的新聞信息,并且進行客觀真實傳播,以促進新聞傳播效果的提升,為大眾帶來有價值的新聞內容。因此,對于新聞專題報道,采訪人員必須要重視對采訪事件本質的挖掘,只有這樣才能夠確保專題新聞的深度和廣度,進而提升新聞傳播效能,為廣大觀眾提供更有價值的新聞信息。
因此,采訪人員首先應當查閱相關資料,在新聞現場立足于事件發生的客觀視角,針對新聞內容進行客觀評判,要客觀地提出問題,鼓勵受訪者說出真實的想法,從而保證新聞內容與新聞事件相符合。同時,采訪人員對于受訪者的提問應當緊緊圍繞事件本身展開,層層遞進。在此過程中,不能摻雜個人情感,要始終保持對新聞事件的客觀理解,以免對受訪者造成誤導,確保新聞傳播的有效性。此外,采訪人員對于新聞采訪應當隨時進行總結,注重汲取經驗,并且針對自身不足進行有效彌補,不斷提升自身的采訪能力,在后續的采訪中更好地將有價值的新聞線索挖掘出來,從而實現對新聞專題內容的深度報道。
在融媒體時代,新聞傳播的速度變得越來越快,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人們對于新聞信息獲取的需求。但由于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通常是通過互聯網,導致其所獲取的信息可能存在不真實的情況,而且同質化、碎片化嚴重,有價值、有深度的信息比較少。對此,新聞專題的采訪人員應當充分發揮主流媒體自身的優勢,以確保新聞采訪的真實性與時效性,真正為大眾提供獨特性、權威性的新聞專題報道。
第一,采訪人員應當掌握融媒體的發展特點,對專題采訪的形式與內容進行改革與創新,建立多渠道傳播的共享化新聞信息平臺,例如在新媒體平臺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快手等開設官方賬號,并且針對專題新聞進行及時發布,以確保新聞信息傳播的時效性,讓觀眾能夠在第一時間了解新聞事件發生的原因及其造成的影響等。
第二,電視臺應當建立完善的采訪制度,在發生新聞事件時,采訪人員要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及時對相關信息進行搜集和整理,確保掌握第一手新聞資料,為專題制作提供豐富詳實的新聞素材。
第三,針對新聞事件的加工與報道,應當對采訪內容進行還原,確保事件報道的真實性及客觀性,以提升觀眾對于新聞專題節目的信任度。只要在新聞采訪中注重對有價值新聞線索的收集與整理,注重還原新聞事件的真實性與客觀性,并以最快的速度為觀眾呈現新聞事件的真實情況。
隨著融媒體的快速發展,新聞采訪還將面臨新的挑戰。因此,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電視臺應當更加重視融媒體對于新聞專題采訪產生的影響,通過應用新媒體技術,促使新聞采訪形式多樣化、靈活化,確保采訪工作的順利開展。同時,積極探尋專題采訪的技巧,強化新聞報道的效果,最終拉近專題新聞與觀眾之間的距離,實現媒體發展與大眾需求的共同提升,為電視新聞傳播的長遠發展提供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