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桂玲
(黑龍江大學 東語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新文科建設“既是人文社會科學發展脈絡的自然延續,也是其應對自身當代危機的應然之舉”。[1]21世紀以來,荷蘭、美國、日本乃至我國的傳統人文社會科學在實用主義、自然科學興盛,世界經濟發展背景下面臨重重危機。2017年美國希拉姆學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且設計了改革模式,即希拉姆學院的新文科模式(the newliberal arts)。“希拉姆模式有其‘小’而靈活的特征,能夠為高校戲劇與影視學學科促進專業融合,積極利用科技設備提升教學效果。”[2]我國新文科建設發軔于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實施方案(2018-2022年)》,明確提出要推進高等教育內涵發展,深入實施“六卓越一拔尖”計劃2.0。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科技部等13個部門聯合召開計劃啟動大會,強調要發展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新文科,打贏全面振興本科教育攻堅戰。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工作組在山東大學(威海)發布《新文科建設宣言》,對新文科建設作出全面部署。
我國新文科建設整體上表現為教育強國的戰略布局,體現了知識轉型、人才培養和時代語境之間的關聯共振。它的“新”體現在:服務國家戰略上的新要求,教學模式上的打通學科壁壘強調交叉融合,人才培養體制上注重高水平的、專業性,提倡人文精神的現代傳承等方面。[3]
新文科建設發軔以來,高校教師和相關學者積極對其內涵挖掘和具體實施展開探討。截止2023年4月17日,中國知網以“新文科”為題的2 243篇論文中,研究方向依次為文科建設、人才培養、課程思政三方面;與學科掛鉤的則是英語專業較多。與此相對,以“新文科+文學經典”搜索顯示僅有3篇論文。文學經典研讀因其時代久遠,加上實用主義、自然科學的沖擊等因素整體上呈遇冷傾向,雖然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流行“經典重讀”、經典作家研究,但如今整體逐漸呈現弱化趨勢。
文學具有文化建構屬性,包含了歷史、文化、人性內涵,[4]既可以構成新的學術生長點,又可以拓寬德育教育的渠道;經典文學吸收了全人類文明的滋養,是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產物,文學經典的研讀需要融合外語專業、中文專業,還包括歷史、政治、社會、文化、宗教乃至現代信息技術等多方面的融會貫通。結合新時代、新文科背景,打通學科壁壘,以經典研讀帶動中外文學精神內涵和德育功能的深度挖掘,是深度理解經典、培養卓越人才最有效的途徑。其意義體現在:第一,深入文學本體研究,關注文學經典詩性價值的基礎上,從經典重釋入手深挖人文精神,打開新的詩學空間,在新的時代語境中賦予文學經典新的內涵。第二,在文學經典內涵、詩學特征探究的基礎上,橫向對比、深入挖掘其當代價值,可為培養學術水平高、視野寬的中文、外語學專業人才打下堅實基礎。第三,文學經典的文化建構屬性、倫理道德屬性和史學特征較強,可促進經典研究與現實社會在思想信念、文學觀念、知識結構、審美趣味等方面的對話,實現文學經典人文精神的現代傳承。第四,消解審美疲勞,以價值挖掘重賦經典新意,服務國家“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第五,立足新文科語境,更新知識體系。將經典研讀、德育功能挖掘置于全媒體時代、網絡信息化時代的大語境,打通文理界限、時空阻隔,實現三全育人。
人類文明形成和演進過程中,不同民族的文學經典承載著特定時期的歷史文化記憶,具有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情感表達,既是對人類生活的全方位描述,也是對人性的培育。中外文學經典育人功能的深入挖掘,能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愫,培養創新能力、高尚的人格精神以及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四個自信教育,促進民族文化精神的建構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意義重大。新文科背景下,中外文學經典研讀成為培養具有家國意識、人文情懷、批判意識和深厚底蘊的外國文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路徑。
以高校日語專業日本文學課程為例,可從日本文學經典的主題內蘊、人物塑造、情感建構、意境營造、語言修辭等方面入手,橫向比照構成其血脈傳承的中國古典文學、構成其多彩外衣的近現代西方經典文學,關注詩性價值的同時,深入挖掘中外文學經典內涵的豐富性、復雜性。在此基礎上,通過重返歷史語境、打通文化語境探究經典的現實意義。通過學科融合拓展研究視域,以現實生活關照并重新闡釋經典,為文學經典注入中國價值觀,包括家國情懷和對中外倫理思想的思辨意識等。具體來說,本科階段應注重文學素養積累和文學基礎知識的夯實;研究生階段則要強調專業性、學術性和厚重性。使本研有效銜接、穩步推進。
以黑龍江大學東語學院日語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為例,本科階段的通識課《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專業必修課《日本近現代文學選讀》和《日本文學史》的教學目標是了解文學發生背景、積累文學素養和學習文學鑒賞方法。研究生的學位基礎課《文藝學概論》《外國文學研究方法》可培養學生了解基本的文學理論和中外文學經典,掌握文本細讀的方法;專業必修課《明治/大正文學研究》《昭和文學研究》《戰后文學研究》《作家專題研究》《日本古典名著選講》等課程,可通過研討、考核、論文選題/指導等形式,適時提煉主題思想、人物塑造、倫理道德等方面的思政要素,給予經典新闡釋的同時,提煉價值引領元素,以打通不同層次、不同科目課程,使其互相滲透、緊密結合、相輔相成。
具體實施過程可分為開課前、進行中和開課后三步走:
課前,布置基礎性任務。課程開始前(寒暑假期)向學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布置學位基礎課和方向專業課所涉及的宏觀課程,例如日本文學史、日本文學經典、世界文學經典、諾貝爾獲獎作品閱讀等。要求做讀書筆記、思維導圖并在新學期開學一周內提交。
課中,以課程為載體實際推進。第一學期以本科生的《日本近現代文學選讀Ⅰ》《日本文學史》和學術碩士的《明治/大正文學研究》《昭和文學研究》《日本作家專題研究》《日本文藝思潮史》等課程為載體,以日本文學經典細讀、鑒賞為中心,輻射到影響作家文學理念形成和作品創作的中外文學經典,通過主題內蘊、人物塑造、情感建構、倫理價值指向等方面的比照,提高學術性的同時注重價值引領,引導學生吸收各民族文學審美的共性,認識、辨別精神內涵的特性和差異,樹立正確的三觀。第二學期以本科生的《日本近現代文學選讀Ⅱ》《日本古典語法》和學術碩士的《戰后文學研究》《日本古典名著選講》《論文寫作指導》等課程為載體,以物語體裁、戰爭主題、后現代主題及學術規范、論文選題為切入點,比照中外經典文學,析出德育元素,引導學生培養辨析能力、問題意識,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學術誠信意識。目的是在中西文本對照閱讀、比較分析的過程,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中西文化及其背后的思維方式、人生態度和價值觀的異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課程結束后,就課程內容、教學模式,評價考核方式等發放調查問卷,根據問卷結果優化教學內容,改良教學方法、改進教學模式。
在實施過程中的關鍵問題即教學內容的縱向銜接和合理優化。教學內容選擇應遵循“專業思政融合”“中外經典結合”“文史連動切合”的三合原則。優化知識比重,增加中外歷史、經典文學、中華優秀文化的學習和滲透。將日本文學置于世界文明的背景下考量,貫徹學科融合觀,以價值塑造為宗旨重構日本文學課,重組教學內容,體現融合性、系統性、專業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具體來說,可通過日本文學經典文本細讀,勾連文藝思潮、文學批評乃至時代背景的諸多理論、事件,引導學生體會文學蘊含的人生哲理和普世價值;以日本文學經典細讀帶動中、外相關經典的深入品讀和討論,增進對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在中西文本對照閱讀、比較分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中西文化及其背后的思維觀念、價值觀的異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