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曉航 周靜 韋寶婧 肖瓊輝 王瑋璐 唐帆 徐佳



摘要 [目的]基于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宗旨,對頭車村進行景觀綜合評價。通過研究當地生態資源與人居環境現狀,為該村的村落規劃與生態保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方法]在對頭車村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運用層次分析(AHP)、模糊綜合評價法與重要性-績效感知分析(IPA)相結合的方法,并從人文景觀、生態環境、鄉村發展、生活條件4個準則層與22個指標層在內的景觀資源評價指標,展開頭車村景觀綜合評價。[結果]頭車村景觀資源綜合評價結果為“滿意”,但是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IPA結果分析表明,生態景觀的多樣性(C8)、森林覆蓋率(C12)、鄉村旅游推廣情況(C15)、鄉村景觀吸引力(C16)這4項指標屬于優勢景觀資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C7)、鄉村空心化情況(C13)、村民生活出行便捷度(C19),這3項指標屬于亟待改進之處。[結論]從綜合評價結果來看,提出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提升鄉村生產生活設施水平,完善產業發展要求的方法體系與優化路徑,為頭車村景觀的優化提質與人居環境的改善提出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以求更為精確、高效地提升該村的整體景觀品質。
關鍵詞 鄉村景觀;人居環境;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IPA分析法
中圖分類號 TU 982.2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3)23-0185-08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3.23.043
Rural Landscape Evaluation Based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Environment—A Case Study of Touche Village,Longshan County,Hunan Province
XIANG Xiao-hang1, ZHOU Jing2,WEI Bao-jing3 et al
(1. Hunan Industry Polytechnic, Changsha ,Hunan 410208;2. Hu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Changsha,Hunan 410000;3.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Changsha,Hunan 410004)
Abstract [Objective]Based on the purpos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landscape of Touche Village. By study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cal ecological resources and human settlements, it provides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the villag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protection of the village. [Method]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ouche Village, the comprehensive landscape evaluation of Touche Village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the combination of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and IPA analysis method, and from the four criteria levels of human landscap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rural development and living conditions, as well as the landscape resource evaluation indicators including 22 index levels. [Result]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 of landscape resources in Touche Village is “satisfactory”, and there is still some room for improvement. The analysis of IPA results shows that the four indicators of ecological landscape diversity (C8), forest coverage (C12), rural tourism promotion (C15) and rural landscape attraction (C16) belong to advantageous landscape resources; Ecosystem stability (C7), rural hollowing out (C13) and villagers living and travel convenience (C19) are three indicators that need to be improved. [Conclusion]From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resul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method system and optimization path to strengthe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governance, improve the level of rural production and living facilities, and improve the requirement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so as to put forward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decision-making basis for the optimization and quality improvement of the landscape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Touche Village, so as to improve the overall landscape quality of the village more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Key words Rural landscape;Human settlement environment;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基金項目 2022年湖南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鄉村振興戰略下湘西地區傳統民居的生態化保護與利用研究”(22C085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向曉航(1984—),男,湖南長沙人,講師,碩士,從事景觀設計研究。*通信作者,博士,助理研究員,從事農業經濟理論研究。
收稿日期 2022-08-10;修回日期 2023-04-24
鄉村景觀的提升是鄉村區域發展與進步的重要表現,構建優質的鄉村人居環境是鄉村景觀發展的目標與宗旨。從地域范圍來看,鄉村景觀泛指除城市景觀以外的具有人居相關行為的景觀;從構成要素劃分,它是由聚落景觀、自然環境景觀、文化景觀、生產生活景觀等多層次的景觀類型構成的景觀綜合類型[1]。簡而言之,鄉村景觀是人文景觀、自然景觀、生產生活方式的復合體。鄉村人居環境則是人居環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鄉村區域農戶生產生活物質與非物質的有機結合體,是人文社會活動與自然生態環境在鄉村地域上的綜合體現[2]。以鄉村人居環境為立足點,對鄉村景觀進行評價旨在對鄉村景觀資源做到充分認識、合理利用、有效開發,力求以最小化自然資源的干擾為代價,謀求創建良好的人居環境,從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鄉村生態觀。
一直以來,鄉村景觀研究是國內外景觀生態學比較關注的重點問題。首先,早在1964年,美國國會通過《野地法》,提出發展鄉村景觀的重要性,并制定了保護鄉村景觀的法令[3];20世紀60年代歐洲等國將生態學與鄉村景觀建設相結合,形成了系統的研究理論與實踐方法[4];2000年后,歐盟制定了鄉村發展的戰略目標,包括提高農業經濟價值,發展鄉村生態景觀和旅游[4]。
其次,國內以劉濱誼等[1,5-6]為代表的研究者,在鄉村景觀、鄉村景觀風貌、鄉村景觀規劃、鄉村景觀評價體系、鄉村景觀生態研究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與實踐指導。近些年,很多研究者針對鄉村景觀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等措施與手段進行評價研究,從而有針對性地提出改良措施,如改善景觀品質,提升地域文化原生性或生態改良與修復。如王燁梓等[7]提出在保護與利用的基礎上構建鄉土景觀評價體系,由物質空間、自然空間、社會文化三大類構成;王偉等[3]在鄉村生態景觀構建中提出社會功能、生態功能、美學功能,他所提出的評價指標更側重于生態環境所產生的效應與社會生產能力,而對鄉村的人文特色、基礎設施等方面涉及不深。
第三,不少學者以鄉村人居環境為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生產、生活、生態3個方面進行研究[8]。孔德政等[9]所構建的人居環境評價體系包括自然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居住條件、公共服務、社會關系;張琳等[10]以人居環境三元理論為指導原則,針對鄉村景觀的游憩價值研究,對鄉村的優美性、鄉土性、宜游性3個方面做出評價。
綜上所述,已有研究從內容與方法上均為該研究提供了較為全面的研究基礎,從鄉村景觀的生態性保護、美景度感知、社會功能、基礎設施等不同視角提出相關的評價方法。然而,在構建良好人居環境的前提下,如何指導鄉村景觀規劃與發展的研究相對較少。基于此,為了了解頭車村的景觀資源與當地人居環境的內在關聯與缺失,筆者基于劉濱誼[1,5]所提出的人居環境鄉村景觀評價體系的概念,以湘西自治州龍山縣紅巖溪鎮頭車村為案例,開展具有針對性的鄉村景觀評價。在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采用主客觀相結合的方法評價該村落的景觀構成特點、生態環境效應、人居生活質量等構成因素,通過探討當地生態景觀與村民居住狀況之間內在聯系,旨在為頭車村的村落規劃與生態保護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1 研究區概況
頭車村地處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龍山縣,紅巖溪鎮東南部(圖1),總戶數為316戶,總人口為1 447人,民族主要有苗族、漢族、土家族,總面積為12 km2,轄6組(頭車寨、哈力湖、潘家坪、布爾湖、大字溝、姚家灣)。該村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具有明顯的大陸性氣候特征。夏季降水充沛,氣候溫暖濕潤,冬季降水較少,氣候較為干燥。該村地形以山地為主,森林覆蓋率達90%,生態資源保護較好(圖2)。
選取頭車村作為案例地的原因有2個方面:①該區域身處武陵山脈腹地,以山地地形為主。山區生態環境系統的脆弱性,社會經濟發展的邊緣性和聚落的難通達性使其成為我國人居環境建設的難點區[11]。頭車村屬于典型的山地地理單元,又是生態脆弱區,在充分重視當地生態環境因素的基礎上,進行人居環境的提質改造工作,難度較大。②頭車村的基本情況在該地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如村民對該村地域文化認識較模糊;生態化產業發展屬于起步階段;村落空心化程度較高等現象較為明顯。
2 鄉村景觀指標構建與評價
2.1 綜合評價指標
鄉村人居環境的景觀評價是鄉村提質的基礎性工作,目的在于充分識別、合理利用鄉村風貌要素及特征,提高人類行為與自然生態的相容性,合理規劃、整治和建設鄉村人居環境[6]。通過實地調研頭車村的具體情況,遵循科學性、綜合性、合理性及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原則構建該村的景觀評價體系,在評價體系中建立人文景觀、生態環境、鄉村發展、村民生活條件4個層面的準則層,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全面反映該村的景觀評價體系(表1),為更加優質且合理地發展當地的生態資源與村民生產、生活,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2.2 評價方法
該研究先采取問卷調查法,評判人員分為2組,即專家組(15人)與公眾組(85人)。然后先將專家組數據采用層次分析法(AHP)進行分析。層次分析法是美國著名的運籌學家 T.L.Satty 等在 20 世紀 70 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多準則決策方法[12]。同時結合公眾組數據再利用模糊綜合法(FCE)確定評判結果,對評判對象作出模糊評定的可能性大小進行分析,進而增強結果的針對性、科學性與可操作性[12]。
2.2.1 專家組評判結果與分析。
專家組邀請鄉村人居環境研究方向、生態學、風景園林、農村區域發展等來自高校及當地國土規劃部門的專家對以上指標進行兩兩對比,采用1~9的評分標準,并構建判斷矩陣。判斷矩陣標度值及其含義:1,表示2個因素同樣重要;3,表示本因素比對因素稍微重要;5,表示本因素比對因素明顯重要;7,表示本因素比對因素強烈重要;9,表示本因素比對因素絕對重要;2,4,6,8,介于上述判斷的中間程度;上述數值的倒數,上述判斷的倒數。
專家組共發放問卷15份,其中有效問卷14份。通過評價體系的構建以及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再將權重具體到每個評價指標的分值上。運用Excel軟件將各項評分進行歸一化處理,計算出權重W與λ判斷矩陣最大特征根,計算公式為
Wi=Aini=1Ai(1)
λmax=ni=11nwini=1Cikwi(2)
為保證結論的合理性與可靠性,對各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先求得一致性指標CI,CI=λmax-nn-1,n為判斷矩陣階數。其次,求得判斷矩陣隨機一致性比例CR,CR=CIRI,RI為平均隨機一致性指標。當CR<0.1,表明該矩陣通過一致性檢驗,權重分配合理;當CR>0.1,表明該矩陣未能通過一致性矩陣,權重分配不合理。
為了進一步比較不同類型的指標參數,可設置綜合權重,計算公式為
Wij=WiWj(3)
式中:Wij為第i項準則層的第j指標層的權重;Wi為第i項準則層的權重;Wj為第j項指標層的權重(表2)。
由表2可知,在準則層中各指標排序為生態環境(B2)>鄉村發展(B3)>生活條件(B4)>人文景觀(B1)。由此可知,生態環境的權重最大,為0.510,這充分說明生態環境對構建良好的人居環境起到最為重要的作用,它為村民提供所需的自然條件與自然資源,為鄉村的存續性發展構建了重要的物質平臺[5]。其次,鄉村發展的權重為0.269,這說明鄉村發展是現實需求,關系著所在村民的切身利益,需要通過對鄉村合理的開發與利用,最終使得村民得到切實的實惠,從而推動鄉村進一步發展。第三,生活條件與人文景觀的權重分別是0.121與0.100,生活條件主要體現在鄉村公共設施方面,它對提高村民的生活質量也起到重要作用。而人文景觀則反映出獨特的地域文化特征。
從綜合權重與總排序中可以看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C7)(0.190)、生態景觀的多樣性(C8)(0.140)、鄉村旅游開發情況(C15)(0.104)、鄉村空心化情況(C13)(0.101)、森林覆蓋率(C12)(0.097),分別排在前5名(表2)。其中3項關于生態環境方面,這充分說明生態系統對構建宜居性、生態性和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的重要性。其余2項關于空心化與旅游開發,這反映了鄉村發展的內在因素與外在條件的不可或缺性,在當下鄉村振興背景下,這是大眾較為關切的因素。
2.2.2 普通公眾組調查結果。
普通公眾組主要是該村的普通村民及村社干部,通過問卷調查得到各個評價指標的滿意度情況。共發放問卷85份,篩選出65份有效問卷,回收率76%。結果分析采用模糊綜合評價法,首先,設定評語集V={V1,V2,V3,V4,V5 },V1表示非常滿意,評語賦值區間為(85,100];V2表示滿意,評語賦值區間為(70,85];V3表示一般,評語賦值區間為(55,70];V4表示不滿意,評語賦值區間為(40,55];V5表示非常不滿意,評語賦值區間為[0,40](表3)。
其次,已知AHP構建的準則層指標集U={u1, u2, u3,…,um},若U中第i個指標對V中第1個指標的隸屬度為Ri1,第i個指標單因素評價的結果用模糊集合表示為:Ri=(Ri1,Ri2,…,Rim),以n個單因素評級集R1,R2,…,Rn為行組成矩陣Rmn[13]。
第三,根據AHP確定的各指標權重,得出各層系指標的模糊集W。權重集合的模糊集W表示:W=(W1, W2,W3,…,Wm)。最后,在確定單指標評判矩陣R和權向量W之后,采用模糊合成運算,求得模糊向量B,計算公式為
B=W×R=(w1, w2, …,wm) R11R12…R1n
R21R22…R2n
Rm1Rm2…Rmn
=(b1, b2, …bm)(4)
準則層評判結果,采用最大隸屬度原則進行評判,結果見表4。
根據準則層評價矩陣與準則層權重,采用模糊算子[13],進行矩陣模糊合成運算,最終得出目標層模糊綜合評價矩陣:
A=WR=[0.185, 0.340,0.260,0.118,0.056]
權重下頭車村景觀滿意度綜合評價結果(圖3)。
2.3 綜合評判結果分析
在準則層中,0.346是b1向量中的最大分量,采用模糊評價法中最大隸屬原則的評判結果為“一般”(以下其他準則層指標的評判結果均采用該類方法),這表明當地人文景觀建設方面仍需要進一步提升。從實地調研中不難發現,當地傳統建筑完整性及與周邊環境的融合度欠佳,主要是由于傳統木制建筑難以滿足現代生活的需求,導致一些鄉土建筑未能得到當地村民的重視,即使出現損毀與坍塌現象,也得不到有效修繕。相比而言,當地村民更愿意修建磚混結構的房屋,然而,在缺乏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極易造成地域建筑特色的破壞,也容易對生態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其次,由于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該村落的傳統文化越來越趨于“同質化”現象,有些特有的文化習俗也逐漸被遺忘。
b2的評判結果為“滿意”,說明研究區生態環境維護較好。該區域位于武陵山片區中,山地居多,地形起伏大,植被覆蓋率高,該村的綠化率達90%以上。當地政府關停了一些采石、采礦場,再加上村落開發程度不深,生態環境干擾度不高,生態環境整體保持較為完整,加之植物季相分明,生態景觀的多樣性較高。
b3的評判結果為“滿意”。該村將鄉村旅游放在鄉村發展的首要位置,重點打造大字溝古寨旅游點,與當地特色旅游項目結合,如紅巖溪河漂流、民宿項目、鄉村民俗體驗等。為進一步挖掘旅游資源,當地政府也正在規劃當地景觀布局,提升當地人居環境,以提高當地景觀吸引力。但是在“鄉村空心化情況”指標中,滿意度較低,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2點:一是該村的青壯年外流嚴重,村寨內以老人與幼童為主要常住人口,這是該村的普遍現象;二是廢棄宅基地導致鄉村居民用地低效的空心化問題。
b4的評判結果為“一般”。隨著該村與異地對口援建項目的開展,該村的生活條件得到了一定改觀,主要表現在村級道路的硬化;電力設施水平提高;村衛生所與村部建設提質明顯等方面。但是由于該村住戶相對分散,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能力明顯不足,因此生活垃圾的處理更多的是自家處理,很難做到集中定點處理。村內公共活動場地建設情況相對滯后,鄉村內整體基礎設施建設情況仍有待提升。
從圖3可以看出,村民對頭車村景觀資源總體滿意度為“滿意”,這得益于在興村振興政策的引領下,當地政府加強生態環境的治理,同時依托自然資源優勢,加速發展當地特色產業,積極改善基本生活條件,完善當地基礎設施條件,整體上提升了頭車村的景觀資源質量。
3 頭車村鄉村景觀改進對策
為了進一步精準分析頭車村景觀改善的著力點,引入IPA分析法(重要性-績效感知分析,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nlysis) ,由國外學者 Martilla 和 James 提出,最早用來分析顧客對產品和服務的重要性與滿意度的感知[14]。IPA模型需建立二維系評價診斷模型,將橫軸設定為評價指標權重,縱軸設定為評價指標的滿意度,建立“重要性-滿意度”診斷模型[14]。將模型劃分為4個象限,分別為 Ⅰ 優勢區、Ⅱ 維持區、Ⅲ 次要改善區、Ⅳ 亟待改善區。
參考計算得出的權重及滿意度參數,于Excel繪制出坐標系診斷模型,分界線分別為滿意度和重要性的均值(0.046,76)。優勢區為“高重要-高滿意”,維持區為“低重要-高滿意”,次要改善區為“低重要-低滿意”,亟待改善區為“高重要-低滿意” (圖4)。
3.1 IPA分析結果
如圖4所示,在Ⅰ優勢區中分布有生態景觀的多樣性(C8)、森林覆蓋率(C12)、鄉村景觀旅游開發情況(C15)、鄉村景觀的吸引力(C16),這4項指標屬于高滿意度與高重要性,這既是頭車村較為重要的景觀資源要素,同時也得到了當地村民的重視,這4項要素是該村的優勢資源。
Ⅱ 維持區分布有鄉村建筑識別性(C2)、建筑群落的完整性(C3)、鄉村文化的豐富程度(C4)、鄉村文化符號特征(C5)、鄉村文化的認可度(C6)、水體質量優良性(C11)、村民對鄉土景觀滿意情況(C14)、村容的整潔程度(C18),這7項指標屬于高滿意度與低重要性,在今后的發展中無須花費太多精力,避免過度投入造成資源浪費,達到資源的合理配置。
Ⅲ次要改善區分布有鄉村建筑與環境的協調性(C1)、自然災害頻發率(C9)、農田的破碎度(C10)、鄉村公共活動場地(C17)、鄉村基礎設施完善情況(C20)、鄉村廁所和污水處理情況(C21)、生活垃圾分類情況(C22)。這些指標關系著村民的日常生活與生活環境等要素相對重要,但是村民的滿意程度普遍不高,應該成為當地景觀資源建設的改善重點。
Ⅳ亟待改善區分布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C7)、鄉村空心化情況(C13)、村民生活出行便捷度(C19)。這3個指標重要性高,但是滿意度很低,四象限中表現最差,應該成為該村景觀資源改善工作下一步重點關注的問題。
3.2 鄉村景觀資源可持續性改進對策
根據以上IPA分析結果得知,頭車村景觀資源可持續發展的提升應該有所側重,擬從以下4個方面提出優化方案。
3.2.1 加強鄉村人居環境地域文化的研究與改善。
地域文化是鄉村人居環境的基本要素,地域文化突出了鄉村人文環境的空間屬性[15]。研究表明,村民對該村的特色文化認知性尚可,但是對特色文化的多樣性表現及文化內容的豐富程度還有待提高。首先,當地政府及專家應對當地地域文化的形成及變遷過程進行深入研究,深入挖掘當地特色文化,提煉出傳統文化要素并加以運用,對于人文景觀的建設須因地制宜,避免千篇一律。其次,對當地的特色建筑應當采取保護與發展并舉,既要最大程度地保護建筑景觀的鄉土性,也要適應現代化的使用功能。具體可以從建筑的風貌、年代、位置、完整性等特點將建筑劃分不同類型,再從保護、維持、修整、改造4個方面提出有效措施[16]。對于居民新建房屋,應該與周邊環境與建筑群落相融合,彰顯出建筑風格的地域性。其三,還要加強普通村民對本土文化習俗的認知與理解,通過開展傳統文化宣講,特色習俗情景再現,舉辦當地特色文化活動等手段來加強大眾對本土文化的認可,同時,也要加大整治鄉村中的不良風氣,堅決遏制外來文化中的陋習在該村的傳播。
3.2.2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促進生態產業的發展。
頭車村生態環境整體質量雖然保持良好,但是該地區仍具有生態穩定性較脆弱的特點。由于早些年采石、采礦的原因,加上修建龍永高速,對該村的生態環境產生了一些遺留性的不利影響,少量山體出現了巖漠化的現象。因此,應該重視恢復該村原有生態景觀的完整性,通過生態修復的手段對已破壞的生態系統進行人工干預,采用物種培養和結構的合理配置對其進行恢復。在恢復其完整性的同時,更要注重生態系統多樣性保護,采取有利于生態多樣性保護的耕作與管理行為,使該村的景觀資源更加豐富,植物季相更加分明,“美景度”更高。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深挖生態資源,打造具有“一村一景致”的生態旅游方式,從而拉動當地經濟發展。首先,頭車村依靠良好的生態環境、河流高差等要素,是發展避暑度假、健身運動、山林養生等生態旅游休閑的好地方。其次,立足綠水青山,大力發展生態創意農業。當地政府應該樹立農業“三產化”的思想,立足鄉村生態化的主線,發展生態創意農業,提升農業和農產品的附加值,如觀光農業、旅游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
3.2.3 治理鄉村居民空心化問題,提升鄉村高質量發展。
該村的空心化問題是阻礙鄉村發展的一項關鍵性問題。經過調查研究,建議分兩步走來解決這一問題。首先,當地政府對偏遠且零散的住戶進行摸排調查,統計出具體的數量、所處位置、周邊的生活配套等具體信息。特別是一些地處交通不便、生活配套較差且地勢較高的住戶,政府可與農戶協商,由政府出資,將其整體搬遷至人口密度大、生活設施完善、交通相對便利的村寨。這樣既有利于村寨管理,又能夠改善這些偏遠住戶的生活水平,有利于農戶常住,更有利于村寨的人居環境的統一規劃與布局。對于一些廢棄或搬遷的宅基地,鄉政府應當收回與恢復區域生態環境,有效地提升廢棄點的生態環境質量,消除已有或潛在的景觀視覺污染。
其次,在鄉村振興政策的指引下,以政府牽頭,發展該村村民參與的旅游開發項目,切實給當地村民帶來實惠,吸引外出務工人員的回流,發展地區經濟,帶動鄉村高質量發展。
3.2.4 完善村落布局規劃,提升人居環境的可居性。為了進一步完善村落的規劃與布局,分類制訂村寨的發展方向。當地政府應該確定鄉村重點發展村寨、一般發展村寨,并且對于地理位置嚴峻的村寨,試行遷寨并點工程。對于重點發展村寨(如大字溝古寨)要求村容整潔,進村道路拓寬,排污管網建設,生活設施配套齊全,建筑特色還原,村寨布局合理等。這些措施只為營造出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保持親切的鄉土氣息,創造出和諧的人工景觀,與周邊環境形成統一的整體美感。一般發展村寨要考慮基礎性條件:生態治理,道路清潔,村容整潔,滿足基本生活要求。對于一般村寨的定位,主要以保證基本民生為主。
加強頭車村人居環境的建設,可以從可居性與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去研究。“可居性”主要體現在村民居住條件的適宜性與便捷性。當地政府應該新建污水處理設施與污水管網,收集生活污水進行統一處理,選擇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設施;提高公共廁所的運行與管理水平,實現無公害化處理;改造村部,完善內部功能,增設村民公共活動場地,滿足村民的精神活動需求;梳理路網,拓寬路面,優化道路系統,在道路兩旁增設綠化,突出鄉土特色;加強垃圾分類處理,按半徑增設垃圾收集設備,建立環衛管理體制;增開通往紅巖溪鎮的班車車次,改善村民出行現狀,全方位地提升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在景觀方面,也應該加強人工景觀的建設,優化該村的景觀層次,使鄉村規劃與基礎設施建設真正做到惠民與利民,提升村民的滿意程度,利于提高鄉村人居環境和生態景觀質量維護的長久性[1]。
4 結論
基于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的景觀評價,充分反映了鄉村人居環境各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下對鄉村景觀格局構成與形成的關系。運用AHP層次分析法構建頭車村景觀資源的評價模型,并計算出相應指標的權重;其次,再結合模糊綜合法得到頭車村景觀資源總體滿意度情況;最后利用IPA分析法,進一步分析各指標的綜合優勢與亟待改進之處。整個研究過程通過量化各評價指標,并對其優劣勢進行定量化分析與研究。
該研究結果表明,頭車村鄉村景觀資源總體評價為“滿意”水平,但是仍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在IPA分析中,生態景觀的多樣性(C8)、森林覆蓋率(C12)、鄉村旅游開發情況(C15)、鄉村景觀的吸引力(C16),均為滿意度與重要性相對較高的指標,亦是頭車村的優勢景觀資源;生態系統的穩定性(C7)、鄉村空心化情況(C13)、村民生活出行便捷度(C19),這3項指標表現為高重要性、低滿意度,是阻礙頭車村景觀資源發展的最主要因素,更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在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立足于生態優先、生態產業發展、村民生產生活及特色文化保護等相關要素,提出加強生態環境治理,提升鄉村生產生活設施水平,完善產業發展要求的方法體系與優化路徑,為頭車村景觀的優化提質與人居環境的改善提出科學合理的決策依據,以求更為精確、高效地提升該村的整體景觀品質。
該研究所構建的景觀評價體系,由于數據收集的局限性,筆者對頭車村景觀構建與評價量化表征還存在數據支撐不足及微觀刻畫精度不夠等問題,相關研究結論還有待進一步檢驗和驗證。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王云才.論中國鄉村景觀評價的理論基礎與指標體系[J].中國園林,2002,18(5):76-79.
[2] 杜巖,李世泰,秦偉山,等. 基于鄉村振興戰略的鄉村人居環境質量評價與優化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1):248-255.
[3] 王偉,楊豪中,陳媛,等.鄉村生態景觀的構建與評價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7(3):448-452.
[4] 謝花林,劉黎明,李蕾.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相關問題探討[J].中國園林,2003,19(3):39-41.
[5] 劉濱誼,陳鵬.鄉村人居環境風貌評價與優化[J].中國城市林業,2020,18(6):1-8.
[6] 王云才.論中國鄉村景觀評價的理論基礎與評價體系[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36(3):389-393.
[7] 王燁梓,韋寶婧,胡希軍,等.基于保護和利用視角下的松嶺村鄉土景觀資源評價[J].西北林學院學報,2021,36(6):281-288.
[8] 李伯華,曾燦,竇銀娣,等. 基于“三生”空間的傳統村落人居環境演變及驅動機制:以湖南江永縣蘭溪村為例[J].地理科學進展,2018,37(5):677-687.
[9] 孔德政,謝珊珊,劉振靜,等.基于AHP法的鄉村人居環境評價研究:以趙河鎮為例[J].林業調查規劃,2015,40(3):99-104.
[10] 張琳,馬椿棟. 基于人居環境三元理論的鄉村景觀游憩價值研究[J].中國園林,2019,35(9):25-29.
[11] 雷文韜,黃明華,謝宏坤.湘西州典型鄉村聚落景觀空間分異特征及驅動因素分析[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21,42(6):146-154.
[12] 劉燦燦,孫新旺. 基于層次分析法及模糊綜合評價法的中山陵景區核心景點設施適老性評價[J].廣東園林,2022,44(1):56-61.
[13] 王韶晗,許大為,宋爽,等. 基于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的國家濕地公園景觀質量評價:以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為例[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22,42(2):181-190.
[14] 李天舒,曾獻君,劉迪雅,等. 南京牛首山文化旅游區游客滿意度分析:基于IPA 分析法的評價研究[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21,19(4):401-408.
[15] 李伯華,劉沛林.鄉村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新領域[J].資源開發與市場,2010,26(6):524-527,512.
[16] 徐文輝,唐立舟.美麗鄉村規劃建設“四宜”策略研究[J].中國園林,2016,32(9):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