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鳳銘
摘 要: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本校剪紙工作坊的特色課程“銅鑿剪紙”著力培養學生勞動素養,銅鑿剪紙作品展現出非遺文化獨有魅力和匠人的勞動敬業精神。通過剪紙課程實施環節探究,筆者認識到課堂上傳承并深入挖掘非遺文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勞動素養,體現了在小學美術課上深挖“剪紙”非遺藝術對提升學生勞動核心素養的必要性。
關鍵詞:美術課堂;非遺;銅鑿剪紙;勞動素養
近年來,國家將“勞”與德、智、體、美并列,納入教育方針,為引導學生樹立辛勤、誠實、創造性勞動的理念,讓勞動最光榮、勞動最美麗的觀念蔚然成風。在國家引領下,各科不斷加強融合勞動教育,堅持學科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勞動技能,力求提升學生勞動素養。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本校剪紙工作坊的剪紙特色著力培養學生勞動素養,銅鑿剪紙“小匠人”“咚—咚—咚”,手握木槌,專注地敲鑿小珠點,金黃的銅箔與斑斕的色彩交相輝映,銅鑿剪紙作品展現出非遺文化獨有魅力和匠人的勞動敬業精神。
“傳統并不是死板的擺設,傳統也可以是很好玩的活化石?!弊鳛榻逃ぷ髡叩奈覀冇胸熑蝹鞒邢氯?,傳承剪紙非遺藝術,相信非遺存活發展在生活中會綻放更多創新色彩。
一、深挖剪紙非遺藝術——銅鑿剪紙
中國民間剪紙,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強烈的民族特色和濃厚的鄉土氣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它以很強的裝飾性、趣味性顯示出獨特的藝術生命力。它用一種親切、樸素、通俗、美觀的藝術表現形式,抒發了勞動人民的真情實感。我們深入挖掘剪紙特色—銅鑿剪紙,它是唯佛山獨有的傳統民間工藝,至今已800多年歷史,期間曾因銅箔廠解散而消失。2010年前后,佛山市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永才大師將銅鑿工藝“還原”。銅鑿剪紙始于元末明初,它是“不用‘紙的剪紙藝術”,是廣東省傳統民間藝術之一,銅鑿剪紙是佛山的特色工藝,在國內外均未見其他地方有,其主要材料是銅箔,銅鑿是佛山古代工藝發達的成果,是佛山剪紙中最有特色的一個品種,亦是世界獨有的技藝。銅鑿剪紙以珠刀為“刃”,輔以木槌敲打,在銅箔上進行鑿刻,銅箔薄如蟬翼,但要“鑿”不穿、“敲”不破,需要手藝人高超的技術。
“七巧悅剪”工作坊,輔導教師通過深挖剪紙藝術特色——銅鑿剪紙,傳承非遺藝術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生通過銅鑿剪紙特色項目逐漸凝練成學校特有的勞動文化素養。學生這樣說:“這種木槌敲鑿的剪紙太有趣了,就像針線活一樣需要我們細心、耐心。銅鑿剪紙既能提升動手能力,又能提升審美能力。”
二、課程實施環節探索
嶺南版小學美術第6冊“剪團花 巧裝飾”是學生容易操作并運用到生活的剪紙手工課?,F存最早的剪紙是南北朝時一些簡單的窗花等,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剪紙藝術在民間得到廣泛的流傳和發展,深受人們的喜愛。下面結合“非遺”文化探討研究嶺南版小學美術第6冊“剪團花? 巧裝飾”非遺“剪紙”藝術與課程實施。(課例獲“共享共榮·薪火傳承”2019廣東省第四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設計大賽,教學錄像銀獎,錄像課“剪團花? 巧裝飾”獲2020年番禺區中小學體育、音樂、美術網絡教學優秀課例評比二等獎,微課獲2022年番禺區教育教學信息化創新應用二等獎。)
(一)教材與學生分析
本課是嶺南美術出版社小學美術第六冊第11課,這節課是以我國民間傳統美術吉祥圖案為基礎的團花剪紙課程,通過剪紙這種形式,讓學生了解它的形式和題材,了解團花豐富的寓意和美好的祝福。中國剪紙經過聯合國教科文構造維護非物質文明遺產當局間委員會審批,加入《人類非物質文明遺產代表作名錄》。
本課所講授的內容為剪紙團花,它是由折紙和剪紙相結合的藝術,它簡單易學,裝飾性和藝術性都很強。取一張紙,用一把剪刀,便可剪出令人喜出望外的圖案來,給欣賞者以美的感受,給我們的生活增添了許多樂趣。
(二)課堂導入環節探究
本課結合佛山銅鑿剪紙廣東省非遺傳承人饒寶蓮視頻導入,從一個普通藝術工作者到省非遺藝術傳承人的經歷來闡述銅鑿剪紙非遺藝術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從鑿刀研發、涂色的工具試驗、銅箔的研究等各個環節,像工匠一樣堅持不懈、精益求精。學生從中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魅力和身為華夏子女在這片沃土成長下的一種傳承的使命感,整個課堂氣氛活躍了,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
(三)教學過程重難點環節探究
復制團花的方法和剪團花的符號介紹。從團花作品欣賞中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利用對稱的特點,例如:八折法折紙,就在上面畫上米字線找出團花瓣基本型。如其他團花也是幾折法團花并在上面畫對稱線然后找出花瓣基本型,畫一畫、剪一剪,團花就復制成功了。其次介紹剪團花的符號,小圓孔、月牙形、柳葉形、云朵形、葉子形……通過這些教學環節,學生加深對團花的結構認識,需要我們勤快的小手不斷做折、剪的美勞功課才能剪出精美的團花。
(四)美勞作品展示探究
創設作業展示情境:團花裝飾青花瓷瓶、團花裝飾名人畫像、團花裝飾屏風、團花裝飾窗花,用這些新穎的展示手法,激發學生的創作激情。學生輪流上臺演示每塊展板運用團花的巧裝飾,體會勞作后的喜悅和收獲。并對認真動手的學生,能保持整潔,隨時收集垃圾,安全使用剪刀的學生做出表揚。學生從中養成了小組合作、愛護環境、節約用紙等良好行為習慣。
(五)課程總結
不同的團花紋樣使用在不同的場合,符合民俗習慣,符合文化傳統審美。剪紙藝術作為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可以裝點生活,美化環境,還能提高學生審美情趣,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造能力,學生感受到技藝傳承與發揚的責任。
經過這堂課的教學,感受到現在教學手段日新月異,特別是非遺藝術這些不普及的藝術形式,教師應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形式,如電影、故事、展示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傳統文化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傳承的責任,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還要深入挖掘鄉土美術資源因其地域性、人文性、豐富性與教學的直觀性,多年來一直是美術教師最喜歡運用的教學資源。通過對鄉土美術資源進行挖掘與非遺文化整合,幫助學生形成地域“文化理解”的核心素養,響應“五育并舉”國家教育方針。
三、結論
通過工作坊銅鑿剪紙特色課程開發,學生對剪紙藝術產生更濃厚的興趣。通過課程實施環節探究,例如,引入銅鑿剪紙視頻介紹,學生了解到藝術家怎樣堅守與傳承非遺文化,感受到匠人的勞動精神。剪紙創作的過程中,領略匠人精雕細琢的敬業精神。本課例探究筆者認識到課堂上傳承并深入挖掘非遺文化,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有利于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勞動素養,體現了在小學美術課上深挖“剪紙”非遺藝術對提升學生勞動核心素養的必要性。我們力求讓學生快樂傳承、做勞動擔當的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吳良忠.中國剪紙[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8.
[3]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22.
[4]曹國洪.剪紙技藝[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