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彩蘭
摘 要:以六要素整合的英語學習活動觀《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的理解、運用、創新三階段的橋梁作用為理論基礎,筆者以普通高中教科書英語選擇性必修一第一單元寫作任務——建議信寫作為例,嘗試為高中英語建議信寫作提供可理解、可操作、行之有效的課例。
關鍵詞:英語學習活動觀;高中英語;英語建議信
一、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概念及意義
英語課程內容是發展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和載體。核心素養包括學習能力、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格。通過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等符合學生認知理解過程和身心發展規律的橋梁式活動任務,讓學生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持續培養其英語學科核心素養。
英語學習活動包括:1. 學習理解類活動,基于語篇:感知與注意、獲取與梳理、概括與整合;2. 應用實踐類活動,深入語篇:描述與闡釋,分析與判斷,內化與運用;3. 潛移創新類活動,超越語篇:推理與論證、批判與評價、想象與創造。
二、英語學習活動觀的高中英語建議信寫作
(一)語篇類型
應用文——建議信
(二)主題語境
人與自我——解決問題與相互幫助
(三)教材分析
人教版(2020)必修一第一單元的主題是青少年生活(Teenage Life),寫作任務為“寫一封建議信”(Writing a letter of advice)。教材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閱讀文本。青少年咨詢師Susan Luo寫給一位青少年的建議信,因為他對沉迷于電腦游戲和網絡而感到擔憂。正文分為兩段,第一段寫信人表達了對寫信人的問題和感受的理解;第二段重申了網癮的害處,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其中建議表達法有:“I recommend that ...”“I think you should ...”“Why not ...”等。第二部分為寫建議信。第三部分為評價。學生在檢查清單的幫助下與同伴互改作文,然后對自己的作文進行潤色。
(四)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為某中學高一5班學生42人。學生上課氛圍良好,比較積極回答問題,但仍有10人對英語學習不太感興趣。就成績而言,除了兩位學生英語成績在全年級100名以內外,大部分學生處于200—400名之間。在42名學生中,有8名學生學習熱情很高,客觀努力,但英語基礎薄弱,詞匯量很少。總而言之,英語提取信息、處理信息、簡單表達自己的觀點的能力不錯;但是運用英語連貫地符合表達規范地表達個人觀點并給出建議的能力比較薄弱。
(五)設計理念
本節寫作課基于對文本和學情的細致分析,采用的教學方法為POA產出導向法。為達成本課的教學目標,落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和英語學習活動觀,設計了從“驅動—促成—評價”的教學活動,包括創設情境,激活已知;關注體裁,梳理結構;讀寫結合,以讀促寫;分享成果,同伴互評,體現出學習理解、應用實踐、遷移創新三類活動的有效實施。教學活動中利用思維導圖,發展批判性思維,鼓勵創意表達。活動之間層層遞進,目標明確,為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互助合作、真實交流與表達提供了保障,體現了綜合性、關聯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六)教學目標
經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1. 掌握詞匯句型。2. 通過閱讀中詞匯句型的運用,基于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口頭表達對同齡人所遇到的煩惱的理解、共情與建議。3. 基于所讀文章與小組討論與展示,獨立完成建議信的寫作。
在作文評分標準表的輔助下,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師生互評和生生互評。
(七)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閱讀中詞匯句型的運用,基于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進一步口頭表達對同齡人所遇到的煩惱的理解、共情與建議。
難點:1. 基于所讀文章與小組討論與展示,獨立完成建議信的寫作。2. 在作文評分標準表的輔助下,對學生的作文進行師生互評和生生互評。
(八)教學過程
1. 學習理解類活動
活動一:Presents communicative scenarios
Q: What are problems that teenagers are often faced with or concerned about?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和相關圖片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和求知欲。
核心素養提升點:
文化意識:聯系現實生活;語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二:Productive activities
Ss try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oral.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嘗試輸出的過程中清楚自己的不足,引發學生內心深處的求知欲。
活動三:Learning objectives
T presents the learning objectives.
【設計意圖】讓學生清楚本節課的交際目標與語言目標,并期待接下來的任務挑戰。
活動四:Scanning for writer and readers
After going through the suggestion letter, Ss are required to figure out the writer and reader according to structure of suggestion letter.How do you know it?
【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梳理文本信息。
2. 應用實踐活動
活動一:Reading for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s
(1)What are necessary parts of a letter?(Date, greeting, body, close, and signature.)
(2)Finish the Ex2 on P18: Find and mark.
(3)Which parts are necessary in a letter of advice? Why?
(4)Please underline expressions Ms Luo use to make suggestions.
(5)What else expressions have we learned before for suggestion letter?
【設計意圖】1. 掌握建議信的書信結構;2. 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語篇中學習建議信的相關表達句型;3. 激活學生在本單元的其他文章所學的相關表達。(如P14-15的Reading: The Freshman Challenge)
活動二:Reading for ?structure and expressions
What else expressions have we learned before for suggestion letter?
【設計意圖】激活學生在本單元的其他文章所學的相關表達。(如P14-15的Reading: The Freshman Challenge)
活動三:Discussing and expressing
Ask some students to express their suggestion and reason with the help of the expressions in the reading.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在表達理由時要有理有據,甚至是科學依據,而不是隨意提一兩點建議。
核心素養提升點:
思維品質:批評性思維;語言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活動四:Writing(15mins)
Compose your suggestion letter according to the outline on P18.
【設計意圖】用語言有邏輯的整合,鍛煉學生的思維。
核心素養提升點:
語言能力:語言創新整合運用。
3. 應用實踐類活動
活動一:Teacher-to-student assessing師生合作評價
T chooses one of students writings and assesses it according to the assessing form.
【設計意圖】教師首先示范如何根據評分表給學生評分,讓學生更清楚如何做。
活動二:Student-to-student assessing
Exchange drafts with the assessing form.
【設計意圖】在同伴互學的環境中,訓練學生自我糾正的能力。
活動三:commendation
Show some excellent writing in the class.
【設計意圖】鼓勵優秀的學生的同時,促進同伴之間的學習。
核心素養提升點:
學習能力:合作學習自主學習;思維品質:批評性、鑒賞性思維。
活動四:Basic writing
Polish your writing with the tips from assessing form.
【設計意圖】提高自我糾正的能力。
活動五:Extending writing
Write a letter of advice to teenagers parents who a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children very much.(SB P75)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多角度多方面思考問題的關鍵能力,思維品質:批判性思維。
(九)教學反思
本教學設計符合新課標對應用文寫作的要求:應用文寫作話題涉及中國情懷,向外國友人介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同時,基于英語學習活動觀的三類活動設計,充分地培養了學生的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學生的作品也能做到內容完整并且清楚、合理、邏輯性強,符合寫作目的與情境;整體結構清晰,句間和段間銜接有效,意義連貫;單詞拼寫正確,標點、大小寫等符合規范。
但是,詞匯和語法結構多樣并且使用準確、恰當方面仍有待加強。總而言之,筆者將在往后的教學實踐中,在英語學習活動觀的指導下,努力提高學生的英語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