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蕓
摘 要: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寶貴的教育資源。現階段,我國不少學校已在各學科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道德與法治學科作為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關鍵學科,更應在教學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文章分析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指出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必要性,進而重點探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對策。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初中;道德與法治
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正確思想觀念,促使學生身心健康成長。為有效落實這一教學目的,加強課程教學效果,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因此,作為道德與法治教師,應積極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對策,研究有效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價值的路徑,以推動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全面落實。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各民族各層面文化的集合,包括民族思想、民族精神、民族習俗等,在社會發展進程中,其是反映不同階級生活的重要載體。我國作為文化大國,擁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如百家文化、戲劇文化、古詩詞文化、生活習俗文化、服飾文化、書法文化、美術文化、歌曲文化、道德品質文化等,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對當代教育教學而言十分珍貴,特別是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學而言,教師應以提升教學效果為宗旨,對這些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予以充分利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開設目的在于引導學生形成正確道德品質,幫助學生樹立法治意識,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著豐富的德育資源,是寶貴的教育資源。因此,教師應在透徹研究其內涵的基礎上,在課堂教學中全面滲透,在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育人作用的同時,使教學內容得到豐富,進而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知識空間。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必要性
在新課程改革實施前,不少學校不夠重視道德與法治教學的開展,教師和學生也缺少對這門課程的全面認知。但在新課程標準實施后,學校開始注重立德樹人,加大德育力度,這使得道德與法治教學迎來了一系列變化。德育不僅是學校落實“五育”并舉目標的重要環節,也是實現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目標的關鍵所在,因此,教師應提高對德育的重視程度。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對道德與法治課程予以重新審視,將這門課程視為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學生文化自信的關鍵學科,同時,積極探索發揮道德與法治課程育人價值的有效途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寶貴的教育資源,教師應通過優化教育體系,將其融入道德與法治教學之中,以有效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當然,也只有教師在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使其育人價值得以充分發揮,才能落實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目標,達到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總的來說,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滲透,能夠增進學生的文化認同,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因此,教師應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優化課堂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以此加強教學效果,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得到顯著提升[1]。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對策
(一)制訂教學目標,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要求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教師應合理制訂教學目標。一方面,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應體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要求,并保證教學目標與新課程標準要求相符,能夠達到培養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另一方面,教師應對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予以深度挖掘,同時,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選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并在教學目標設計中體現。
例如,教師在講授有關“家”的內容時,可設計四個教學目標。其一,政治認同培養目標。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教學視頻,為學生展示“家”這一漢字的演變歷程,引導學生對“家”的內涵進行深入理解,并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探究“家”的意義,分析“家”的實際功能,使學生對“家”產生強烈的情感。其二,道德修養培養目標。教師可為學生講解我國古代大家族制訂的家規,讓學生深刻認識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傳統美德,加強對孝文化的認同,調動學生積極發揚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美德,使道德規范深入學生內心,體現在學生的日常行為之中,以加強學生道德修養。其三,健全人格培養目標。通過帶領學生了解“家”的內涵和意義,學習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等傳統美德,讓學生正確認識家庭和親人,培養學生對家庭關系、親人關系的處理能力,進而形成與家人和諧相處、相互支持的品質。其四,責任意識培養目標。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教學視頻“家國天下”,使學生明確家和國之間的關系,引導學生樹立責任意識,明白責任體現在方方面面,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家庭、自身,以培養學生的擔當精神[2]。
通過制訂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目標,能夠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地落實核心素養培養目標,有效增強教學可操作性。同時,基于教學目標聯結知識、行為和效果,能夠為教學活動的實施提供助力。因此,教師應合理制訂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在其中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要求,并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創設教學情境,增強學生體驗,以此提高教學效果,推動教學目標落實。
(二)豐富教學內容,合理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教師應在分析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并保證所選資源在內容上具備多樣性特征,在形式上具有多元化特點,且承載著一定的價值,能夠發揮思想熏陶的作用。而為達到這一目的,教師應不斷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正確認識在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必要性,提升自身的文化素養,同時,立足學科大概念對融入的文化內容加以整合,逐漸深化融入內容并拓展內容廣度。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師應以學科大概念為基礎,優化整合學科教學內容。這種方式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使學科知識得到緊密聯系,加強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而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內容在深度和廣度上的拓展,教師也需要以學科大概念為前提,設計教學大情境。教師應結合新課程標準中有關實施傳統文化教育的要求,選取能夠強化學生政治認同、培養學生道德修養、健全學生人格、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的素材融入教學之中,并讓這些素材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育人價值。
例如,教師在講授有關“中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內容時,應明確核心主題和知識,實現大概念提煉,進而以大概念為基礎,重新整合教材內容,并從現實生活中的熱點話題中收集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料素材,通過大情境創設,將這些資料素材融入其中。比如,教師在帶領學生探討、分享“文化血脈延續”的知識時,可將“文化自信”作為大概念,在充分利用教材內容的同時,引入課外資源,為學生播放課外教學視頻,如《我在故宮修文物》,并設計主題教學活動,創設“文化遺產保護”這一教學大情境,設置討論話題,如:我國有哪些文化遺產?怎樣對這些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引導學生思考討論,讓學生對文化遺產的價值形成正確認識,幫助學生全面了解延續文化血脈的意義,進而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使學生主動傳承中華文化,實現核心素養培養目標[3]。
(三)創新教學方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
我國教育部門針對大思政課程建設提出了相應實施方案,包括教學渠道創新、在課堂中利用社會資源、建立大資源平臺等,要求教師積極發揮社會力量實現大思政課程建設。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應優化教學方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予以深入挖掘。結合社會現實,不僅讓教學走進課堂,也讓教學走進生活,以此實現思政大課堂的搭建。
其一,創新教學方法,結合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為構建大思政課堂,應打開課堂大門,積極利用社會資源。例如,教師可開發學校所在地的實踐教學基地,在實踐教學基地中挖掘可用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前往現場學習。同時,教師也可利用有關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級實踐教學基地,帶領學生參觀博物館、參加文廟活動、開展制作花茶活動等。
第二,創新教學方法,有效聯結課內和課外。為構建大思政課堂,應實現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一體化,向課外拓展課內教學,并保證課外教學與課內教學緊密貼合,使課內、課外形成有機整體。例如,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與學習相關的典故較多,包括“人學始知道,不學非自然”“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等,教師可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自行學習這些文化知識,進而在課堂上與其他同學分享交流,使學生深入理解學習之道,加強學生感悟。
第三,創新教學方法,結合隱性教學和顯性教學。為構建大思政課堂,應同時開展隱性教學和顯性教學。通過物質性隱性教學和心理性隱性教學,為學生創設文化環境,營造文化氛圍;通過制度性隱性教學和觀念性隱性教學,推動文化傳承制度建設,并在校園文化中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熏陶。總的來說,通過結合顯性教學和隱性教學,能夠顯著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教學中的融入效果,避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融入流于形式[4]。
此外,教師應合理應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播放有關我國傳統文化的講解視頻、文化名人的影像資料、國風音樂等,充分調動學生視覺感官和聽覺感官,讓學生多方位感知我國傳統文化,以此積極影響學生的思想和心靈。同時,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和傳統文化元素,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活動、舉辦角色扮演活動或策劃游戲活動等,使教學趣味性得以提高,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達到加強學生道德修養的目的。教師還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有機結合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效利用課內資源和課外資源,同時融入顯性教育元素和隱性教育元素,以加強道德與法治教學效果。
(四)優化教學評價,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效果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合理優化教學評價是其中的關鍵所在。而為有效發揮教學評價的作用,教師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對現有的教學評價予以優化。
首先,結合應用過程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教師應對過程性評價方式予以創新應用,豐富評價內容,基于學生學習認知和情感體驗,立足學習活動、學習任務、學習成效等方面,對學生學習全過程予以評價。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創設多種教學情境,帶領學生開展文化故事演講活動、舉辦辯論賽等,讓學生切實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而在此過程中,教師也應觀察學生的表現,記錄學生學習成果,在實施過程性評價的基礎上量化評價結果,最終結合結果性評價,分析教學效果,以此優化教學模式。
其次,合理制訂評價體系,科學設計評價方案。新課程標準對學業質量標準作出明確規定。學業質量標準主要立足核心素養層面,依據教學內容,整體刻畫學生學習成就具體表現,從本質上講,學業質量標準是開展教學評價的依據。因此,為提高教學評價有效性,教師應引入學業質量標準,在這一標準的指引下優化教學評價,重點評價學生對所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評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教學中的效果,判斷融入方法是否得當,通過教學反思,逐漸提高教學質量[5]。
最后,教師應基于命題設計,通過典型情境的創設,不斷深化教學評價內容。具體來講,教師應結合學業質量標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素材予以科學選取,完成試題設計。一方面,優化出題思路,改變以往試題局限于教材知識考查的問題,通過布置情境任務,為學生提供充足時間進行思考探究,以調動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熱情,逐漸堅定學生文化自信。另一方面,教師應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中選擇具備較高價值且相對典型的內容進行情境創設,并保證情境與生活實際相貼近,與命題立意相契合,考查學生應對情境任務的能力,實現多元化評價情境的構建。
結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為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入,教師應制訂教學目標,明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要求;應豐富教學內容,合理選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應創新教學方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效融入;并通過優化教學評價,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效果。
[參考文獻]
于惠玲,劉樂,聞婧,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研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23,24(3):13-18.
鄭文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J].試題與研究,2021(10):183-184.
王亮.淺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J].試題與研究,2021(23):127-128.
鄒維.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實踐思考[J].新課程研究,2022(10):32-34.
喇生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探索[J].讀寫算,2022(27):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