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健康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身心發展,也左右著學生的未來成長。低年級學生社會經驗太少,自我心理調整能力較弱,加強心理健康素質變得刻不容緩。親子體育運動作為一種價值突出的教育形式,能夠緩解小學生的壓力釋放心理負擔。在實際的體育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將心理健育滲入到體育教學當中,可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狀態。本文探討體育運動的含義并對體育運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價值展開分析,以緩解小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低年級;小學生;體育運動;心理健康
課題項目:本文系江蘇省泰州教育學會一般立項課題“親子體育鍛煉對低年級學生身心發展的實踐研究”課題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為tzjyxh20202104。
隨著我國社會的不斷發展,家庭與學校更加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體育運動作為培養小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在小學生心理健康方面有重要的影響意義。針對小學生而言,在低年級階段處于人生起步階段,具有多方面的可塑性,家長要重視學生的心理健康,通過加強親子互動,達成良好的溝通效果,才能夠促使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我國基于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作為重要課程,開展體育教學,促進親子互動,積極探索體育器材和教學策略,以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一、親子體育運動
親子體育運動是一項以家庭為單位的體育活動,可以全方面促進幼兒智力運動能力的開發。親子運動能夠全面培養幼兒的社交能力,情感創造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開展親子體育運動,可以增強幼兒的身體健康,增進親子感情,同時使幼兒與家長在互動過程當中能夠緩解學生的情感壓力。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親子體育活動得到了廣泛的重視,通過加強父母與學生的互動,促進學生的溝通和各項能力的發展,能夠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質,針對幼兒的各項學習能力的開發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因此,家長要重視親子體育活動內容,開展多項的親子體育活動方式,潛移默化影響學生的生活與學習,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
小學生心理健康就是指小學生在生活以及學習過程當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能夠對環境產生良好的適應性,對自身的能力和潛力進行充分挖掘,促進人格的發展。眾多機構形成不同的掛念:其一,心理健康主要是指心理健康,自身處于良好的自我感覺狀態,與社會和他人形成和諧的狀態,其二,指心理健康,減少精神損耗。開展小學體育活動能夠為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起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因此,在小學心理健康方面,教師要通過開展多項的體育活動,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通過主動調節心理狀態形成堅毅的品質。目前針對小學生的心理標準有著眾多的論述觀念,但主要是對學生的情緒狀態、自我認知、愛與被愛能力、獨立性、組織能力等進行論述,其主要強調小學生能夠有自我控制能力,獲得愛與被愛的能力,形成獨立的判斷力,有計劃完成工作和學習目標。
三、體育運動對小學生心理健康的價值
3.1形成自我感知能力
體育活動注重公平、公正的原則,能夠塑造學生的良好心理,眾所周知,體育活動當中涉及到各項比賽,而各項比賽都有其明確的規則和要求,要求學生針對自身的身體素質進行嚴格調控,加強學生在活動過程當中發揮自身的潛能,克服各項困難。與此同時,開展體育活動要基于團結友誼的原則,有效開展體育鍛煉,使學生在體育鍛煉過程當中培養堅毅的品質。
3.2幫助正確調節情緒
使學生充分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能夠陶冶情操,獲得無限的樂趣。與此同時可釋放不良情緒,如自卑、煩惱等,經常開展體育鍛煉,能夠使學生的心理狀態處于昂揚向上。除此之外,通過開展長期的體育鍛煉,可有效的緩解精神壓力以及精神衰弱等神經系統疾病。因此,長期體育鍛煉能夠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
3.3改善親子之間關系
由于體育運動具有群體性特征,為學生搭建寬闊的平臺,尤其是一些團體類項目,如比賽、籃球等,該項運動都能夠使學生與家長在競爭與合作過程當中理解競爭與合作的精神,使學生之間形成親和力,加強親子之間的互動,從而有效解決人際疏遠難題。通過開展體育運動能夠幫助學生克服孤僻情緒,促進學生適應能力的提高,從而協調人際關系,如開展一些集體性項目,使學生之間互相鼓勵,彼此信任,可有效改善學生間的關系,對學生的心理情緒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3.4培養學生堅毅品質
通過開展體育活動能夠使學生具備堅毅的品質,克服困難,同樣能夠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而體育運動均符合學生良好品質特征,究其根源,在學生參與的過程當中,要克服心理素質的限制,使學生形成良好的堅毅品質,將體育運動作為落實素質教育的載體,有效培養學生的堅毅品質,獲得愉悅感和滿足感,對學生的未來成長以及良好心理素質的發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四、親子體育運動對低年級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作用
4.1營造和諧的體育氛圍,高效組織親子體育活動
無論是在課堂學習還是課外活動,良好的教學氛圍都能夠影響學生的情緒和學習效果。因此,在開展親子體育運動過程當中,要營造愉悅的課堂教學氛圍,改善學生的心理壓力。首先,應當利用各項手段營造愉悅的教學氛圍,然而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當中,由于學生的基礎素質不高,常常因為一些難度較高的動作達不到標準,產生挫敗感,進而影響學生的心理情緒,長此以往使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嚴重影響學生的心理健康。為此,在新課標改革的背景下,體育教師要重視學生課堂學習主體位置,要基于學生的心理健康,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加強師生交流,促進師生互動。
在開展體育活動時,要采取激勵性的教學措施,通過挖掘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和優點給予學生充分的肯定,以打消學生的抵觸情緒,同時,針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及時的疏導,從而使學生在愉悅的課堂氛圍下感受體育鍛煉的魅力,樹立堅毅的品質,克服體育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各項困難。此外,在開展體育活動時,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觀念。由于體育教師一味強調體育技能和體育知識的掌握,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健康,在該觀念下開展體育教學活動,往往使學生受到體育鍛煉的壓抑產生不良心理,而教師在新課標的教學理念下創新體育教學模式,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起著引導作用。教師要革新傳統教育教學觀念,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將學生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放到第一位,既緩解了課堂壓抑的氣氛,又能夠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獲得良好的體育鍛煉效果使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4.2指導科學的鍛煉方式,推動實踐親子體育活動
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當中,教師要注重開展體育鍛煉的方式,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重體育運動的類型和頻率,通過與學生的身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等因素進行聯系,可有效發揮體育鍛煉的價值。因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開展體育教學活動。除此之外,開展體育過程當中,教師要保證教學任務的難易程度,既不能運動過量又防止運動量過少而未產生實際的效果。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要求,科學設計教學任務,從而發揮體育運動的實際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合理的體育運動能夠放松身心,對學生的心理發展形成正面影響。
例如,在開展長跑體育鍛煉的過程當中,要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為學生設計具有層次性的教學任務,通過開展具有層次性的教學任務和教學安排,既能夠達到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又能夠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力。教師通過開展集體類體育活動,有效改善學生之間的交往能力和人際關系。針對學生的個性愛好,如針對球類運動,有的學生擅長踢足球,有的學生擅長打籃球,為了照顧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開展教學模式設計不同的教學任務目標,可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此外,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的過程當中,注重任務的鍛煉時間,為學生設計合理的時間,既能夠促進學生的身體健康,又能夠引導學生的心理狀態,充分挖掘學生的身體潛能和運動潛能,使學生的心理狀態保持良好的平衡。
4.3實現心理的有效結合,切實凸顯親子體育活動
教師若想發揮體育運動的優勢,就要將學生的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進行有效的融合。在實際的教學期間,將二者進行有效融合,能夠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為此,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發揮體育運動的優勢。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的過程當中,要使學生對體育運動形成正確的認識,使其理解體育運動的價值并掌握體育鍛煉的形式,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健康的運動習慣,從而強化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認識。若學生不能持之以恒,則無法改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在體育教學活動期間充分認識到心理健康與體育運動的關系,通過開展小組合作的形式,加強學生的互動,從而有效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小組合作教學是以學生為本的體現,教師在開展體育鍛煉的過程當中,通過開展小組合作的學習方法,既能夠活躍課堂氛圍,又能夠使學生在合作鍛煉過程當中感受鍛煉的樂趣,加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
例如,教師在開展籃球運動的過程當中,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及籃球運動技巧之間的差異,如有的學生擅長控球,有的學生擅長投籃,教師根據學生的運動技巧的不同科學設計運動小組,讓每個學習小組都涵蓋擅長不同技術的學生,鼓勵學生進行相互交流,共同促進學生的成長,然后將自己所擅長的動作和技巧講解給隊友,達到互利共贏的局面。開展此類的教育方法,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競爭精神,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都有重要的引導作用。
4.4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切實豐富親子體育活動
教師若想充分發揮親子體育運動在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就必須要做好教學引導,真正激發學生的運動潛力。同時,使學生充分參與到體育課堂當中,提高學生運動的積極性,使學生感受體育運動的樂趣。因此,開展體育教學活動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運動習慣,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設計多樣的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例如,教師在開展體育教學過程當中要構建活動社團,拓寬教學內容,通過開展體育競賽和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加強學生的互動,打破學生之間的隔閡,使學生之間形成相互理解,在健康有趣的體育鍛煉活動當中能夠提高自身的素質水平和心理狀態。除此之外,在課外時間,教師要適當添加體育內容,注重學生的體育實踐,做好健康管理。教師將體育運動理論與實踐操作進行緊密結合,將學生的心理健康與體育內容二者有效融合,最大限度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為學生指導基礎理論,構建與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指導機制,優化課堂內容,充分發揮體育運動的積極作用。教師要為了充分發揮心理健康的正面影響,要拓寬和延伸體育教學內容,使學生在體育運動過程當中獲得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情感體驗。教師既要豐富理論內容,又要講解與體育運動相關的歷史,以故事的形式提高學生的吸引力,避免學生對體育運動產生抵觸情緒。
4.5拓展教育的社會宣傳,合力優化親子體育活動
首先,教師要拓寬宣傳渠道,應用新型技術與互聯網的優勢,加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宣傳力度,或聘請專家開展網絡直播的形式,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向家長和教師傳遞心理健康的知識,建立親子關系的多元途徑,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觀念,使學生走出心理陰霾,以積極樂觀的形式擁抱社會,擁抱未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加強社會人士關注小學生的心理狀況,促進社會共同體育,形成良好的運動氛圍。
在體育運動的過程中,促進家庭投入到親子運動當中,改善學生與家長之間的關系,同時,學校要完善教學體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學校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態,在學校配備心理輔導教師,解決學生的心理困境。同時,要注重保護學生的隱私,使學生更加積極接受教師的幫助。家長和學校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通過家長與教師共同合作,創新親子運動模式進行集體性運動,通過開展游戲類體育活動,營造和諧的體育氛圍,使學生積極投入到體育運動當中,在良好的集體性運動當中獲得良好的鍛煉效果,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
五、結語
綜上所述,體育運動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教師既要注重體育理論內容的教學,又要注重將學生的心理健康,與體育教學內容有效融合,深入研究體育運動,有意識消除體育運動對學生的心理不良影響,樹立健康第一的教學觀念,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法,營造和諧的教學氛圍,積極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促使學生形成自我認知能力,正確調節學生的不良情緒,改善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促使學生形成健康心理。
參考文獻:
[1]劉定武,張玉,趙航.中小學開展戶外探險類運動項目的價值探析與路徑研究[J].文體用品與科技,2022,22(22):112-114.
[2]潘慶海.小學生感知的特點與體育鍛煉規則探究[J].體育畫報,2022,(21):52-53.
[3]吳潔.趣味性游戲在小學體育課堂中的應用分析[J].體育畫報,2022,(15):145-146.
[4]王明強.論述以游戲為主的小學體育教學模式實踐探究——以西藏小學為例[J].體育畫報,2022,(15):174-175,210.
[5]覃毅民.談小學體育多元化教學模式的應用[J].灌籃,2022,(22):1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