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雪
聲樂是表達語言和音樂的一種方式,聲樂藝術是一種情感傳遞的過程,對于聲樂歌唱者而言,歌唱藝術中的情感表達至關重要。演唱者必須妥善處理演唱技巧和情感表達之間的關系,探索與發揮歌曲的情感,歌唱者學習歌曲,將自己對于歌曲的感悟和理解通過表演,將情感傳遞給聽眾,使聽眾從歌曲中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用精湛的聲樂演唱技巧承載豐富的情感表達,為聽眾呈現一場完美的表演。
聲樂演唱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情感的抒發。當人們認為單純的語言已經不足以承載豐富的情感時,詞曲結合的演唱應運而生。因此,聲樂演唱者必須重視歌曲的情感表達,它是聲樂演唱成敗的關鍵。在高校聲樂專業的學生與藝考生里,有很大一部分人并不重視歌曲的情感表達。但聲樂演唱并不僅僅是學習歌詞與旋律,就能張嘴歌唱,缺乏情感表達的演唱不僅使歌曲失去了原有的生命力與活力,也讓歌唱本身失去了意義。
在歌唱的時候,演唱者本身就是獨特存在的,每一位演唱者表達情感的方式也是不一樣的。有時盡管是在同一地點,演唱同一首作品,不同的演唱者對于歌曲的理解和詮釋也是不同的。現場演出之所以有魅力,就是因為它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有時候相同的演唱者在幾場演出中,對于同一首作品的詮釋都有可能發生變化。歌曲的情感表達并不在于模仿和復刻,它并沒有標準答案,而在于演唱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礎上,以自身的表演將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傳遞給聽眾。因此,聲樂演唱者必須注重自身對于作品的理解,強調歌唱時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結合,才能更全面地、豐富地表達作品。
在聲樂表演藝術中,情感表達的重要性是被一再強調的。用另外一個通俗易懂的詞語形容,叫作歌唱要有“畫面感”。演唱者在演唱歌曲的過程中,自己必須有畫面感,先要看到歌詞所形容的畫面,再進行演唱。這種情感表達是真摯的、真實的,是能夠讓聽眾有身臨其境感受的。如果演唱者本身在演唱的過程中都沒有看到畫面,沒有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及情感,只是一句接一句地唱詞,唱旋律,那么觀眾更加無法進入歌曲的情景,看到歌曲所呈現的畫面。對于“畫面感”的強調,會讓聲樂演唱者對自身的表演有新的認識和更深層次的思考,也能讓表演者認識到自己在歌曲情感表達方面的不足。在聲樂藝術學習的初級階段,大多數學習聲樂的學生對于聲樂演唱中情感表達的重視程度都比較低,他們往往只重視歌唱的音準節奏是否準確;音色是否好聽,是否具有穿透力;音量是否足夠大,傳達得遠。他們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也缺乏思考,并不深究歌詞的具體含義,也不探究歌曲的創作背景,了解詞曲作家想要表達的情感,這讓演唱聽起來十分空洞,聲樂水平的進步也很緩慢。在聲樂表演藝術的學習過程中,歌唱的“畫面感”,也就是聲樂演唱中的情感表達是需要引起足夠重視的。在聲樂學習階段,我們需要聽到更多類似“你的歌唱很有畫面感”,或是“你的演唱中缺乏畫面感”的點評,這樣的點評能讓聲樂學習者有更直觀的對比,從而體會畫面感的重要性。
對于演唱者而言,演唱的技巧和情感表達的能力都非常重要,二者缺一不可。人們經常把優秀的演唱者的表演評價為“聲情并茂”,這說明一位優秀的演唱者不僅要具有高超的演唱技巧,還要對歌曲情感的把握做到準確、合理,并將二者充分結合。聲樂演唱者既要通過一定的演唱技巧表達聲樂作品的內涵,也要在表演中投入自己的情感,用飽含深情的語音和語調強化觀眾的情感體驗,使他們能夠全神貫注地欣賞聲樂作品,沉浸在演唱者營造的情景中。情感表達與演唱技巧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一位優秀的聲樂演唱者必須兼具高超的演唱技巧及充沛的情感表達。
歌曲情感的表達需要演唱者一定的演唱技巧做支撐。只有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使用正確的發聲方法和發聲技巧,才能真正將想要表達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如果演唱者缺乏一定的演唱技巧,出現破音,跑調,上氣不接下氣或是高音難上,低音難下等問題,那么再動人的情感詮釋也會幻化為泡影,讓聽眾只在意歌唱中的瑕疵,難以進入情景。只有聲樂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靈活運用聲樂演唱技巧,能夠對聲樂作品中的音準、節奏、力度、速度等音樂要素進行精準把控,才能更好地詮釋出歌曲所表達的情感。
在聲樂表演藝術中,進入歌曲情景,情感充沛的演唱,有時甚至可以解決一些歌唱技術上的難題,比如氣息問題。氣息對于聲樂學習者而言是重點和難點。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氣息的問題很難解釋,也很難示范,因為氣息是抽象的,看不見也摸不著,學生們通常很難理解氣息是如何運用的。但在歌唱中,氣息又是很重要的環節,氣息的問題得不到解決,那么聲樂學習的進度也會停滯不前。在講解氣息的運用時,老師們可以運用“聲東擊西”法進行教學。歌唱時,某些較長的樂句可能會出現氣息不夠,無法完整演唱整個句子的情況。這時候如果和學生說“氣息不夠就再加一些氣息”,或是“唱歌前先吸足氣,氣息不夠小腹幫忙”,那么學生幾乎無法做到。已經沒有氣息了,要怎么再加一點氣息呢?這時候可以告訴學生,唱到樂句末尾氣息不夠時,應該再加一點情感,帶著飽滿的情感繼續說歌詞,氣息自然也就夠了。在筆者日常練習的過程中也常常出現氣息不夠的情況,總想著是不是應該做一些什么練習,讓氣息更穩定持久,但都不盡如人意。但通過多次實踐“氣息不夠加情感”的方法,反倒更加有效。有時候在歌唱的過程中太在意氣息,總想著氣息的問題,增加心理負擔,反而氣息越來越不夠了。在日常說話、聊天、和朋友們分享趣事的過程中,我們從來不會思考“接下來要說的語句好長,我會不會氣息不夠”這樣的問題,似乎也從來沒有出現過這樣的氣息難題。因此,在演唱的過程中不需要過度在意氣息,而是將注意力轉移到情感表達上來,反而能使氣息的運用更加自如、靈活,包括在聲樂作品中花腔的演唱,也是同樣的道理。花腔也是演唱的一大難點,如何靈活地輕巧地保持音準的演唱花腔,對于所有聲樂演唱者來說都是難題。結合聲樂作品本身思考,為什么作曲家要將某一處旋律寫成花腔唱法呢?那一定是作品需要表達一種歡快、興奮或是激烈的情緒。比如歌劇《傷逝》中子君的詠嘆調《欣喜地等待》,歌曲中大量運用花腔來表現子君期盼愛人快快回來的興奮、激動、快樂的情緒。脫離歌曲本身表達的情緒,這首歌曲的花腔很多,難度也非常大,對于演唱者的演唱技巧有極高的考驗。但代入歌曲的情緒,把自己想象成女主人公子君,做好了一桌飯菜在等待愛人回家,用欣喜、愉快的情緒來演唱這串花腔,就會變得容易許多。
一個成功的演唱,要求演唱者能讓演唱的技巧和情感的表達通過相互碰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呈現出演唱的藝術魅力。在聲樂演唱中,歌唱者的演唱技巧及對于歌曲情感的詮釋是同等重要的,它們都是獨立的,不能互相取代。一個好的聲樂演唱者不能只有演唱技巧,只有技巧而沒有內涵的表演不足以打動人心;也不能只有情感表達,沒有演唱技巧的支撐,演唱的作品支離破碎,表演也就不成立。必須妥善處理好二者的關系,對聲樂作品的情感基調和風格進行透徹研究,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并在此基礎上強化自身的情感體驗,精準地把握作品中的音樂要素,表達出作品的內涵。
一首好的聲樂作品中凝聚著創作者深深的情感。可以說,聲樂作品中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個音符都凝聚了詞曲作家的心血,蘊含著詞曲作家的某種情感,所以聲樂作品本身也是飽含情感的。在學習一個新的聲樂作品時,并不是馬上聽示范音頻,學習旋律節奏,模仿音頻的唱腔。聲樂演唱者必須學會全面地分析所演唱的聲樂作品,了解歌曲的創作背景,分析歌詞的含義,理解作品的情感內涵。只有真正了解歌曲,才能進行正確的情感表達。都說藝術是不可復刻的,如果演唱者只是一味的模仿他人的演唱,失去了自己對于作品表達與詮釋,那也就失去了聲樂表演藝術最本質的意義。
藝術來源于生活,人的情感體驗通常來自生活中的事物或者是經歷,歌唱其實就是把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事情藝術化,同時也讓歌唱變得更加貼近人、貼近生活。聲樂演唱者需要把握不同風格的各類作品,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用心觀察、深刻體驗,重視情感的積累,從而在進行作品演唱的時候,能將自身真實情感體會融入進去,將作品演唱中的情感淋漓盡致展現出來。對于性格沉穩、波瀾不驚的聲樂演唱者而言,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觀察、積累情感尤為重要。這類演唱者本身就缺乏情感體驗,情緒穩定,對任何事物都沒有太大的情感波動。如果不加以積累,在詮釋情緒激烈,情感豐富的作品時就很難調動和釋放情緒,這樣會使作品的演繹大打折扣。
在聲樂表演藝術的學習過程中,畫面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聲樂作品的類型是豐富的,在演唱不同類型的作品時,就需要演唱者通過一定的想象和聯想,把自身在生活中積累的情感運用起來,通過自身對作品的理解,在腦海中形成一幅鮮明的畫卷。調動起自己的情感體驗,在表現創作者情感的同時,也能夠把自己的情感表現出來,形成獨一無二、具有個人風格的表演。例如古詩詞藝術歌曲《月滿西樓》,其中有一句歌詞:“云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對于這種慢速、意境幽遠的古詩詞歌曲,在表演和詮釋上是有一定難度的,稍不注意就會使整個表演看起來木訥、僵硬,自己在臺上演唱的過程中也會覺得無措。這類歌曲也令聲樂表演者很苦惱,有時他們也想生動、靈動地表演,但十有八九都做不到。在練習這類歌曲的過程中,更要強調歌曲的畫面感,先看到詩詞描繪的畫面,再進行演唱。有人認為聲樂表演的重點應當放在“表演”二字上,聲樂演唱者都必須像影視劇演員一樣學習、鉆研如何表演。但筆者認為,為什么一定要“表演歌曲”,而不是真的看到了歌詞所描繪的畫面,有感而發呢?“云中誰寄錦書來”,演唱者就要先看到這個畫面,把它想象成一幅動畫,一只信鴿在云層中穿行,最后將一封書信交到了自己手中。通過這種方法,慢慢地對于歌曲情感的表達更加自然、自如,更加真實了。表演者也不需要再糾結該怎樣表演、用什么樣的表情、做怎樣夸張的肢體來帶動歌曲,只專注于一件事,那就是看到歌曲的畫面,面對畫面投入演唱。
情感是增強藝術生命力和活力的源泉,聲樂作品一旦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喜愛它的人,失去了歌唱的意義。而歌唱表演過程中的情感表達實質上屬于各類知識的總匯,是沒有辦法速成的,這就需要聲樂歌唱者不斷學習,持之以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