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華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要加強對課堂教學和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建設管理,充分挖掘和運用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學資源。而作為高師院校,鋼琴伴奏編配是音樂學專業課程中的必修課,這門課程為培養具有教學能力、伴奏能力、組織能力、合作能力的應用型復合人才承擔了重要的作用。如何在該課程教學當中融入思政教育,使學生在掌握鋼琴演奏的專業技能的情況下,也能提升師范生品德修為,提高美育的審美能力,是我們音樂學課程當中必須達成的目標。
思政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重要內容,更是推動學校教育創新發展的核心力量。高師鋼琴伴奏編配作為高師音樂學專業中的一項重要教學內容,在整個專業課程學習期間都具有重要地位,合理、高效地把思政教學與鋼琴伴奏課程融合,不僅能夠進一步推動學校教學思想與模式的改革,同時能提升高師鋼琴伴奏編配的教學質量,實現高師音樂專業的學生成為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雙向發展的復合型人才。此外,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與課程思政有著思想層面的聯系,在進行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的過程中,堅持以思政教育為基礎進行實踐教學,能夠使學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層面得到升華,從而培養出更符合現代化社會發展的實用型人才。思政課程與高師鋼琴伴奏編課程有相同的價值追求,因為思政教育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精神價值,同時也能實現學生的實際社會價值,使學生在之后的工作中獲得人生價值的體現,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思政教育和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
新時代的高校教育不斷在發展變化,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對于人才的培養有著重要作用。過去我國高校的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存在一個分離的關系,專業課程只是傳授相關專業技能和專業理論知識,而思政教育著重培養學生的思想綜合素質。現在思政教育要與專業課程相融合,就是要挖掘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把思政元素融入德育、美育教育工作中去,通過鋼琴伴奏編配教學的課程思政,培養高校大學生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學生綜合音樂素養。不了解音樂內涵的人認為鋼琴伴奏學習僅僅起到培育音樂素養的作用,事實上提升鋼琴伴奏編配的實效性,能更好地提升音樂師范生的專業技能,其專業的音樂素養和道德認知也得到更好的提升。在眾多音樂演奏中,鋼琴伴奏總是會恰到好處出現,優秀的鋼琴伴奏曲會讓人產生不同的情感共鳴。譬如低沉凄涼的鋼琴伴奏能夠讓人感受到悲涼的氣氛;輕快的鋼琴伴奏能夠讓人體會到輕松愉悅;壯麗宏偉的鋼琴伴奏能夠使整個音樂演奏瞬間變得莊嚴,所以鋼琴伴奏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我們的想象。
鋼琴伴奏能夠讓音樂作品得到升華,優質的鋼琴伴奏在音樂作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長江之歌》是一首有力量的歌頌祖國的作品,它謳歌了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長江,抒發了中華兒女對偉大祖國真摯、自豪的贊美之情。這個作品是大型紀錄片《話說長江》的主題歌,作為一首較為典型的歌曲伴奏學習的代表曲目,可以從旋律音樂的角度聯系地理上祖國的山川地貌、歷史上的榮辱興衰,結合鋼琴智能化教學,把視、聽、唱多手段結合,通過音樂知識點的融匯與貫通,激發學生們的愛國之情。作品的鋼琴伴奏前奏開始讓人感受到了音樂的情感,當學生仔細聆聽時,會發現優秀的鋼琴伴奏編配可以讓聽眾熱血沸騰,可見鋼琴伴奏在對于一個成功的音樂作品來說多么重要。鋼琴伴奏同時也是抒發感情的載體,在音樂表演中激昂的鋼琴伴奏能夠將我們的愛國情懷和熱情釋放,從而進一步提升音樂作用的藝術價值,所以在音樂作品創作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就是鋼琴伴奏的編配,通過鋼琴伴奏課程的學習,也可以激發學生對國家、民族的熱愛。
就目前部分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現狀來看,現階段最主要的問題就是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內容與形式比較單一,尤其是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在鋼琴伴奏編配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往主要向學生傳授音樂理論基礎知識和演奏技巧等相關知識,上課形式也多為小組課,不同演奏水平的學生都學一樣的音樂作品,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傳統教學模式已經不適合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隨著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出現,鋼琴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以及自己擅長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模式改革,進而提升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質量。此外,為進一步發展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模式的創新,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主要核心,積極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運用具有創新性和交流性的教學模式進行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
要把思政教育、鋼琴伴奏課程有效地融合,一方面是為鋼琴伴奏課程拓展它的教學價值提供了明確的目標,但另一方面也會為鋼琴教學的改革創新帶來一定的壓力。因為從原來的鋼琴課程教學的現狀來看,雖然絕大部分教師有扎實的演奏專業素質技能,但是思想政治理論水平相對較弱。部分的老師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認為思政融入很難切入,課程思政的建設推動力度不大,教師對課程思政與學科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互通的認知不夠深刻。長期固有的教學手段和習慣,也影響著課程思政的建設,造成了課程思政建設與學科的專業知識間的融合不佳。在藝術課程思政建設中,教師是主體,課堂是媒介。教師長期在專業技能教學一線,對專業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游刃有余,但對于思政領域卻存在視野窄、關注少、運用能力不足、知識欠缺體系化等問題,造成思政內容與教學內容結合中呈現專業教學與思政結合方式單一、結合點匱乏。
在高師音樂教育專業課程中,鋼琴伴奏課不僅是一門必修課,更是一門重要的實踐型課程,而高師鋼琴伴奏編配作為鋼琴課中的重要內容,學生需要熟練掌握鋼琴伴奏的編配。然而,在現實教學情況中,很多學生都只能掌握鋼琴課學習的部分內容,還有部分學生欠缺音樂實踐能力,所以在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中,學生在跟隨教師學習鋼琴演奏技術時會表現得很輕松,但是在獨立地運用高師鋼琴伴奏編配專業技能時,很多學生的表現都不盡如人意,這和高師鋼琴教師在課程中只注重理論教學而與實際脫節有關。不僅如此,現階段很多學生都不會主動思考所學習的知識內容,更不會在課后對課堂內容進行整理、吸收,如此一來,學生就無法實現鋼琴伴奏編配的知識運用,從而導致學生進入教師崗位后無法將所學習的知識有效運用。
高師鋼琴教師是實現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改革的核心力量,作為鋼琴伴奏課程的專業教師,要加強自身的思政教育理論的學習,提高思政理論的知識水平,通過提高自身的理論修養,結合鋼琴課程的思政建設,把思政教育和伴奏課程的教學融會貫通,提高鋼琴課程的教學維度。因此,在構建思政與鋼琴教育相結合的音樂教育時,學校應該重視高師鋼琴教師的團隊建設,重點關注高師鋼琴教師思想政治與專業素質的培養和提升,在具體實踐過程中,高師鋼琴教師應該注重自身教育理念的發展,同時對自己的專業素質進行有目的的提升,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學術討論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拓寬鋼琴教師的知識面,同時能進一步提升高師鋼琴教師的政治思想和專業素質,從而實現思政視域下鋼琴伴奏編配教學的改革創新。
對鋼琴伴奏課程作品的學習,從內容方面挖掘思政元素,可以從作品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生平去探尋思政的切入點。通過欣賞、伴奏,學生感受民族音樂的特色。另外還可以從中小學歌曲作品的節奏旋律和聲調式中去尋找中國元素。音樂作品的調性旋律、音樂內容、不同風格的民歌小調,都能使聆聽者感受不同的音樂特色,也可以成為創作者的情感寄托。教師從審美的角度開展教學活動,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的內容。建立學生的文化自信,熱愛民族音樂,使中國的民族音樂受到更多年輕一代的喜愛。
在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中,最難突破的問題是傳統教學模式。因此,鋼琴教師在創新教學模式之前,應該對學生的學習情況和適應情況進行調查,主動聽取學生的不同建議,這樣才能保證教師采取的新教學模式適合學生學習,從而確保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質量不會下滑。無論什么課程的教學都是為了讓學生能主動進行實踐運用,因此,在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中,高師鋼琴教師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踐表演,比如各種鋼琴演奏活動、音樂會、鋼琴交流會、鋼琴伴奏編配交流會等,只有保證學生主動參與這個活動,才能使學生對鋼琴伴奏的編配感興趣,同時對音樂有自己的認知與理解,如此一來,學生的鋼琴伴奏編配學習才有意義。同時教師應該制訂考核計劃,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教學內容考核,這樣不僅能夠更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參與思政作品音樂賞析,比如一些經典紅色曲目的鋼琴演奏會,這樣不僅能夠讓學生得到紅色音樂的熏陶,同時能進一步實現思政視域下鋼琴伴奏編配教學的改革。
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改革,我國音樂教育也有了新課程標準。根據國家頒布的音樂教育新課程標準,國家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所以鋼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以學生為教育主體的教學模式改革,重點關注學生的音樂素質培養,實現全面化的音樂人才輸送。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演奏或欣賞樂曲的情感深度體驗中,獲得思想上的熏陶,一方面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去聆聽名師名作,培養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去調整自己的伴奏,聆聽歌唱者的情感表達。通過對作品的節奏旋律樂句氣息等分析對比,讓學生感受作品內在的情感;另一方面做好師生的互動交流,如在愛國題材歌曲的學習訓練中,引導學生討論作品的精神力量,談談自己的感悟,提高學生的自主感受力和音樂素質。鋼琴教師幫助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提升自己的音樂欣賞能力和創造能力。
在進行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時,采取混合式教學模式,利用各類練琴App、學習強國、中國大學MOOC 等學習平臺,為大學生個性化學習提供更多的學習資源。運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對教學方式、教學情境等方式的拓展,逐步激活課程思政建設的活力,創新教學環境,拓展教師課程思政視角,更新教學手段,夯實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過程。高師所培養的學生是面向全社會的實用型人才,實用型人才并不只是單純地具備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同時應該具備良好的政治思想,以及可持續發展的專業知識能力。嚴格根據學校相關制度進行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實現復合型音樂人才的培養,從而推動思政視域下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的改革與實踐。
綜上所述,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在高師鋼琴專業課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就鋼琴伴奏的編配教學而言,應嘗試在教學的內容、形式、理念等方面尋求創新與突破,使其能夠適應新時期新的教學目標的需要,在思政教育與鋼琴編配融合方面尋求新的突破點。教師結合思政相關內容開展高師鋼琴伴奏編配教學,并幫助學生能夠高效獲取鋼琴伴奏編配教學的專業技能,學生掌握鋼琴彈奏技巧,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同時形成良好的行為道德規范。使學生更好地表達音樂作品,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和審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