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迅唯
(上海外國語大學賢達經濟人文學院,上海 200083)
當代外國語語言的教育學習,早已不僅僅是對單詞、句法、語法點的學習,和對閱讀理解、聽說能力的培養。語言知識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基礎,文化則是語言得體有效的保證,語言和文化兩者密不可分[1]。正如曹德明教授所指出的:“語言的精髓是文化[2]。”隨著經濟全球化的逐步形成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長,在掌握語言理解和表達能力的基礎上,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語言國家的當地文化,并通過中外文化的碰撞與交流,在教學過程中向學生傳達求同存異、共同發展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這也成為新時代新形勢下外國語教學中亟須突破的一個重要環節。本文希望通過在法語閱讀課程教學中的創新與實踐,將愛國主義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植入學生的思維中。
以往的閱讀課教學,往往都是教師對課文中的重點知識進行主講、學生被動接受的單一形式,教師與學生的溝通和互動僅限于課堂問答等傳統教育形式,通常教學過程較為枯燥乏味,對于學生興趣的培養和閱讀積極性的引導非常不足,同時進一步影響教學知識點的傳播。
傳統課堂中,學生作為被動接受方,難以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獨立思考能力;同時,因為教師的授課手段單一,僅僅通過課堂有限的時間進行教學灌輸,未能利用大量課前及課后的時間,充分調動并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來達到閱讀課教學的目的。
傳統教學目的僅旨在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增加學生的詞匯量,并未與當下的國際關系及國際形勢相結合,學生對于當下的國際局勢及中法關系的認知較為欠缺或片面,對于法國歷史和傳統文化以及中法關系的演變亦知之甚少,無法讓學生在教學中充分接受到正確的國際關系和歷史演進,以及缺乏愛國主義教育,容易讓學生形成崇洋媚外的錯誤思想,在幫助學生樹立健康正確的價值觀上較為欠缺。
傳統課文因出版時間等原因內容陳舊無法跟上時代,同時教師亦未在課文的基礎上做出更新、衍生和擴展教學,未提供其他資訊引導學生了解最新的法國現況及國際關系;同時受新媒體廣泛傳播的影響,學生已對老舊的教材內容缺乏興趣了解,導致難以完全投入學習。
所謂“人類命運共同體”,即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共同努力,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成現實。中共中央自2012年于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新局勢新背景下的世界關系指出了全新的解決方向,逐步成為國際合作關系中重要的交流基礎,并被寫入聯合國文件,已經從理念轉變為行動。在此基礎上,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教育要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和交流,旨在通過教育改革和創新,提高國內教學的水平和質量,加大對外溝通及交流的力度、深化教育合作,以達成高校高品質教育及深化國際交流的雙重目的。
法國作為新中國成立后首個與新中國建交的西方大國,同時也作為歐盟中重要的經濟體之一,與中國同為聯合國安理會中的常任理事國。法國是中國實現并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理念的重要的合作伙伴,隨著中法建立全面伙伴關系和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步伐及馬克龍總統的頻繁訪華,中法關系勢必成為新國際局勢下重要的國際關系。
同時,現代高等教育,早已不僅僅是教學技能的培養,要實現高水平教育的目標,還必須將學生的思政建設、價值塑造與能力培養結合為一體。在這一理念指導下,要求教師能夠在課程的能力教育中,適當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并結合當下時勢,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思政教學,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多種形式的教育方式,促進學生的價值認同。
以上種種時代背景,意味著在現在的高等教育中,需要教師不斷深化推進中法之間的文化交流與溝通,幫助學生開闊眼界、增進共識。而法語閱讀課程作為學生理解外國文化和思維重要的呈現渠道,在對法國文化的接觸、認知、掌握和欣賞中,除了能提升學生的法語閱讀能力外,通過中法多元文化的展示,能夠讓學生深入理解并思考新時代下的中法關系及國際關系,理解認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加深愛國主義基礎的思想,力求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并認同世界各國共同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深刻意義,并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與民族自豪感。
筆者在法語基礎閱讀課程的教學中,對課程教學內容進行適當改革和創新,增加課程內容中涉及法國及中法關系內容的擴展和交流辯論,在豐富課堂教學內容之余,旨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將愛國主義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深耕于學生的思維中,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具體革新如下。
教師通過在上課前向學生布置相關課題調研的主題,并提供一定的參考資料,在課程中結合教案、綜合教師講授、學生展示、小組合作或辯論等形式豐富的課堂內容;課后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明確學生的產出任務,最終以PPT、辯論剪輯、短視頻制作等形式產出;教師及時對產出內容進行評估評價及總結,并與學生充分探討交流,逐步優化產出的效率、豐富內容的扎實程度。
課堂教學貫徹精講多練的原則,結合任務型教學法,并融入課程思政元素,通過多樣化、不斷創新的教學手段,如:第二課堂、小組學習、課堂展示、演講辯論、集體寫作等,同時推廣多媒體以及網絡自主學習平臺例如超星學習通平臺等手段的使用,加大學生在課堂的參與度與課后的線下自主學習。在考核方式上亦進行較多改良,平時成績嘗試多形式的考核方式,如:開列課外閱讀書單,設置討論問題,小組展示與發表,撰寫讀書報告與小論文等。
建立學生反饋機制,隨時追蹤匯總學生意見、教學動態以及教學效果,利用課下時間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溝通交流,了解學生的學習心得或學習障礙;教師間就學生反饋及教學效果定期召開教學研討小組會議,組織教學經驗交流,反饋教學工作,探討反思教學、考核方法等,同時建立相關數據對比,進行階段性的總結分析,獲取該階段的教學效果,以此進一步規劃下階段教學提升的相關舉措。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動機,使其在主觀上產生動力[3]。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轉變被動接受知識的態度,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對法語閱讀產生驅動力。例如部分學生在面對生詞較多的閱讀材料時便喪失了興趣與信心,教師應激勵鼓勵學生,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法語詞典,并讓學生掌握法語單詞的構詞法原則,使學生能夠更高效地記憶生詞,提升詞匯量,從而重拾對法語閱讀的信心與興趣。
筆者以上外賢達學院的法語閱讀課程為例,該課程選取叢林主編的《法語基礎閱讀》(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作為主要教材,同時以曹德明、王海洲、劉常津主編的《全國高等學校法語專業四級考試指南:2022版》(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作為該課程的輔助教材。
《法語基礎閱讀》主要分為四個部分:法國與法國人、政治與經濟生活、文化生活、其他多重內容。該教材內容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歷史、體育等領域,也涉及了小說、詩歌、戲劇、童話等文學作品,以及動機信、簡歷、申訴函等應用文本。課文內容精煉簡潔,文風活潑生動,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每篇課文后都有注釋,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現象與重點詞句進行了解釋;同時課后的配套練習題也能夠引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思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
《全國高等學校法語專業四級考試指南:2022版》作為該課程的輔助教材,筆者在教授法語閱讀課程時主要使用了該教材歷年真題中的閱讀理解板塊,該板塊同樣涉獵廣泛,內容從中法禮儀文化、文學交流到中國航空、法國電影等均有涉及,讓學生在提高法語專四考試應試技巧與能力的同時,能夠進一步加深對中法文化的了解與認識。
對于教學流程,以往傳統的閱讀課往往從教師對本課主題的導入開始,首先由教師根據相關主題對學生提出一系列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其進行思考與交流。然后,教師根據課文的篇幅長短與難易程度,安排學生進行快速閱讀或仔細閱讀。快速閱讀會給學生限制閱讀時間,同時不允許學生借助其他手段查閱信息,待規定時間結束后,則由教師根據內容對學生提出一系列與文本相關的問題,測試學生的閱讀成果。仔細閱讀一般會給學生充裕的時間進行閱讀,同時允許學生查閱字典(筆者在課堂上一般鼓勵學生使用法語詞典)。學生自主閱讀結束后,教師會引導學生抓住全文或重點段落的中心句,再請學生復述或概括課文內容,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全文。最后,由教師對文中部分詞句的用法或語法點進行講解,提高學生的語用水平。
本文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試圖在以上傳統閱讀課堂的教學環節之外,再融入“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提升閱讀技能的同時,更好地體會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倡導的價值,并加深對中法文化的了解與認識。
首先,在課前,可由教師對學生分發調查問卷進行調研,了解學生對某課文主題背景知識的熟悉程度,以及學生對該主題期望在課堂上能獲取的知識信息點。譬如,在學習《法語基礎閱讀》中的La grande aventure du Dakar這篇課文前,筆者先給學生分發了調查問卷,詢問學生是否了解達喀爾拉力賽的賽制規則、車隊組成等,是否知曉中國車隊的參賽情況,以及中國是否有企業對該比賽進行贊助等。筆者班上的學生人數為31人,分為8個小組。然后再將問卷的調查結果告知班上的某一小組學生,由該小組根據大家對該比賽不熟悉的知識點來進行課前展示。該小組成員會在課前搜集并閱讀相關法文資料,在篩選出重點信息后制作成PPT,并選出某個小組代表,在課上對全班同學進行演講展示,以導入本課程主題。并且在演講展示期間,不斷增加關于達喀爾拉力賽的小知識提問,通過一系列的問答和介紹,讓大家逐漸了解中國企業參與贊助的歷程及中國車手參賽的成績,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中國企業及中國選手現已充分參與到此前從未涉足過的高尖端技術導向的國際賽車賽事中,同時也讓他們理解了賽車比賽是一個高度合作化的團體比賽,無論領隊、駕駛員、領航員、機師、工程師來自什么國家什么地方,大家都需要在同一個車隊中共同協作,努力爭取更好的成績,從另一方面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國家間的關系如同參賽車隊,只有各國通力合作,才能在與其他車隊的競爭中獲得更好的成績。在通過如此的課程導入后,學生們對于課程主題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大大提升了授課中學生的主動積極性。
其次,在上課過程中,筆者也會隨堂安排課堂任務,幫助學生拓寬文化知識面。在學習《全國高等學校法語專業四級考試指南:2022版》中2021年真題閱讀部分的Les Jeux Olympiques這篇文章時,在講解完課文內的奧運會歷史由來與相關語言點之后,筆者另外搜集了北京舉辦2008奧運會與巴黎申辦2024奧運會的相關法文報道以及1892年11月25日法國青年皮埃爾?德?顧拜旦(Le baron Pierre De Coubertin)在巴黎索邦大學發表的《奧林匹克宣言》的法文版原文,給學生安排了隨堂的快速閱讀任務,讓學生“以個人為主體”限時獨立完成,鍛煉學生的閱讀速度與效率。隨后筆者會對學生就該報道內容提出相關問題,檢驗學生的閱讀成果。在課后作業中,讓學生撰寫一篇他們印象最深刻的奧運會比賽的觀后感,并挑選表達優秀的學生在后續課堂中朗誦交流。通過補充教材的快速閱讀,向學生傳達“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的最新奧林匹克精神格言,與中國奉行的和平、安全、共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內涵的高度一致性,且中國通過先后舉辦的奧運會、殘奧會和冬奧會,彰顯了長期追求并踐行這一理念的堅定決心。
再次,在學習2019年專四閱讀La Chine dépose Chang’e 4 sur la face cachée de la Lune這篇課文時,筆者在與學生一同學習完文本的知識點之后,則安排學生收看了中國國際電視臺《對話世界》欄目連線法國航空航天工程師貝爾納?加蘭德(Bernard Galland),關于人類探索太空的歷程的訪談視頻,并讓學生閱讀了當年嫦娥四號發射后相關紙質媒體的新聞報道,同時通過問答的方式讓學生認識到了目前中國航空航天在近幾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介紹中國空間站時,傳達了目前中國空間站正在以開放合作的姿態正歡迎各國航天員進行合作和科考,以及近些年歐洲航天局及法國航天局與中國航空事業愈加緊密的結合的發展現況。然后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將書面報道改寫成口頭新聞稿,然后讓學生逐個走上講臺來播報嫦娥四號發射的新聞報道以及表達對中國航空航天事業長足發展的感想。借此機會讓學生在提升法語理解與表達能力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與民族自豪感。
又如,在學習《法語基礎閱讀》中的Les enjeux de l’eau dans le monde課文,與2018年專四閱讀Journée de la Terre課文之前,筆者先讓學生自行查閱法國水資源的相關現況,與每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設立的起源、初衷與影響。并通過整合圖文及視頻,讓學生認識到除了中國外,法國等發達國家現如今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水資源短缺和干旱等問題,同時世界地球日的創立也旨在提高民眾對于現有環境問題的認識,并動員民眾參與到環境保護的運動中,通過綠色低碳生活,改善地球的整體環境,從而導入課程主題。在授課中通過播放事先準備好的與留法前輩交流的視頻錄像,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到了近幾年因缺水導致對法國現如今的旅游業、畜牧業及農業的深刻影響,引起學生對水資源的重視。在課后筆者進一步鼓勵學生參與了由學校組織的法國學生共同參與的線上交流活動,讓中法學生一同探討目前世界水資源短缺的現狀,并研究目前日常生活中可采用的綠色環保、改善地球環境的生活方式,分小組搜集相關資料并制作成圖文報告,最后每個小組派代表向大家匯報各組的研究成果,共同培養中法學生改善地球生態、增強環境保護的意識,充分認識到“只有一個地球”的重要內涵。
此外,在學習完Alain Delon:une légende du cinéma fran?ais與Luc Besson這兩篇課文后,筆者插入了關于中法電影文化交流及電影產業合作、上海電影節法語電影參映、近幾年戛納電影節中國電影的參評及獲獎等背景資訊的法文介紹,讓學生認識到近幾年中國電影在國際電影舞臺上愈發重要的影響力。另外筆者也安排了學生閱讀法國經典影片的劇本,并介紹了多部近年參加上海電影節的法國電影,增加學生閱讀體裁的多樣性。然后安排不同小組選取各自喜歡的劇本片段,對電影進行配音,體會法蘭西電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讓學生對于近期欣賞的電影進行交流分享,并通過《流浪地球》等中國近幾年優秀科幻電影的觀后討論讓學生認識到中國科幻電影的長足發展以及電影中對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獨到表達和見解,也讓學生充分認識到現代國家在文化交流及借鑒融合方面的重要性。
筆者根據融合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政精神,重新編撰了法語閱讀課程教學教案,并經過多次討論修改,對教學改革的實踐起到了指導作用,通過一個學期的教學改革后形成了最終的教案集,用于引領今后法語閱讀課程的教學工作開展,全面、具體的引導學生開展閱讀活動。
通過一個學期的課程教學改革,共形成數十個課題組的問卷調查、PPT、演講辯論及小組交流展示PPT、包括《奧林匹克宣言》等在內的大量和課程相關的法文課外閱讀資料、多個法語電影作品的觀后感以及多支學生自發分組自導自演的短視頻內容,同時收集了上百份學生的反饋意見及教師座談會紀要,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庫及數據庫資料。
通過課前引導、課間討論、課后多樣的作業形式等方式,顯著增加了學生對法語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學生課后及課間的主動提問及咨詢頻次明顯增加,同時咨詢內容已經不僅僅局限于課程中的詞匯、句法問題,還伴隨著大量補充閱讀中發現的問題和共同興趣愛好的交流,開始擺脫被動接受的傳統授課模式,逐步成為外語學習的主人和中心;同時大量豐富的補充閱讀資料和資料查閱工作,也能夠讓那些對相關領域感興趣的教師及學生對課題進行充分的溝通和交流,極大地縮短了學生們和教師間的距離,教師和學生得以以一種平等、健康的關系共同促進課程的教學進度。
極大地加強了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幫助學生從多個角度看待國際關系,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植入學生的思維中。通過對歷史以及時事新聞的解讀,強調國際關系特別是中法關系中的合作及共贏,并通過開展學生與外教教師、赴法交流前輩及法國學生的交流會,消除了很多學生對國際關系及中法關系之間存在的隔閡和偏見,增強了國家和民族自豪感;幫助學生在面對文化差異時養成獨立思考、寬容平等看待事物的能力,培養了學生發散思考及多角度分析事物的思維方式;同時也較好的培養了他們的法語溝通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最終將愛國主義思想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成功植入學生的思維中。
對教師來說,大量的補充資料的查閱,也促進了教師之間對于相關話題的溝通和交流,也極大地幫助教師打開教學思維。例如在準備達喀爾拉力賽的調查問卷期間,通過與熱愛體育運動的法語教師的咨詢,了解到同時可以加入勒芒耐力賽及環法自行車賽等起源于法國并在全球發揚光大的賽車賽事運動,且很好地理解了賽車比賽相關賽制、車隊配置、中國選手參賽歷史及獲獎情況以及中國企業的贊助情況,同時對于奧運會這項國與國間最重要的體育賽事的理解也進一步加深,在大量的擴展了課程內容的同時,又能夠將中國與世界在這些大型比賽中的協作共贏理念與課文內容相關聯,讓筆者在課堂上能夠更好地對閱讀課內容進行解說與教學,也能夠讓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實踐。
通過對法語閱讀課程增加愛國主義思政教育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灌輸,能夠讓學生對這門課程感興趣,豐富且充實了課堂教學內容,促進了師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學生也有充足的動力在課前及課后完成各項拓展閱讀、小組討論、視頻制作等課外作業;同時潛移默化地將民族自信與國家認同的理念植入學生的思維中,并引導學生充分意識到國家間交流特別是中法交流對自身專業的學習及今后職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讓學生充分認同共同發展、同呼吸共命運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和深刻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