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婷
關鍵詞:初中歷史;史料實證;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指出,歷史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個方面”,這個五個方面是相輔相成、共同發展的,學生能夠結合歷史素材、社會背景、相關條件等多種信息,去挖掘和判斷事實和信息材料的科學性和可信性等。在積極的材料分析和能動的學習研究等有機結合的過程中,促進學生歷史史料實證能力的有效發展,促進學生歷史素養的科學提升。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結合多元的數字技術媒體,為同學們在教學活動中,圍繞學習主題,呈現多方面的歷史信息內容。在同學們對歷史現象和問題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科學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展開對歷史知識的學習積累,形成對歷史問題的科學認知理解。在創造性的學習活動中,促進學生的多元理解和史料實證能力。
因此,在《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學習中,教師結合當時的舊中國所面臨的社會狀況:清政府的洋務運動、求富、自強等運動,都以失敗告終;太平天國、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到處都是失敗,到處都是碰壁,中國人快要陷入絕境中的時候,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為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而此時的中國,在清政府、西方列強和本國一些實力派的作用下,開設的工廠企業,為中國工人階級的產生,提供了土壤。工人運動一旦與科學的思想所結合,就必然會產生無窮的力量。中國迎來了科學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中國的社會面貌便有了巨大的變化。從馬克思主義的傳入,到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從一個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團體,到今天將近一億的黨員數量,中國共產黨用實力說話、用事實說話,在數字媒體對歷史事實的科學加工和歷史線索的科學梳理過程中,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知識框架結構的科學形成,促進學生史料實證能力的積極提升。
在初中歷史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史料實證過程,為同學們提供積極的學習情境氛圍,引導同學們在歷史學習的過程中,積極自主地探索實踐,在科學的史料研究和證實等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科學能動的認識。
因此,在馬克思主義傳播部分的學習中,教師引導學生們結合自身的特點,去感受和體驗學生在五四運動中所發揮的作用。因為學生是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最容易、最迅速的群體,他們具有科學性、組織性和系統性的特點,在遇到問題的時候,能夠有效地組織和規范自己的行動。因而,在看到祖國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的時候,有血有肉的青年人,怎能不奮起反抗?作為戰勝國的中國,沒有享受到應有的待遇,巴黎和會成了帝國主義的“分贓會”,作為有血有肉的知識青年,他們懂得拿起武器來反抗不公正的待遇,在強烈共鳴感和共情感的驅動下,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激發同學們的社會責任意識,促進學生科學解釋歷史的能力,發展學生強烈的民族責任意識等。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利用多種手段,為同學們的史料實證提供積極的現實基礎,在積極的知識信息和能動的情感資源等科學分析和研究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的有效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永璽.初中歷史教學中史料實證素養培育的思考[J].中學史地政(教學指導),2023(06).
(作者單位: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前黃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