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博彥



馮家傳,語文小學高級教師,廣東省中小學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廣東省中小學“百千萬人才培養工程”第二批名校長培養對象優秀學員、廣東省首批基礎教育校本教研基地項目主持人、廣東省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兼職教授、廣東省第二師范學院教育學院兼職教授;發表教育教學論文80多篇,著有《幸福教育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走向幸福教育——開放·活力·高效小學課堂》《以校本研修推動學校高品質發展》《趣味創客,智造未來》等。
2023年9月,馮家傳從江門市新會圭峰小學調任至江門市新會區平山小學校長。針對新時期下學校如何高質量辦學,落實好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等熱點問題,本刊記者對馮家傳進行了訪談。
理念先導,打造學校特色育人體系
《廣東教育》:理論指導著實踐,學校的辦學理念引領著學校的辦學實踐。您對辦學理念有著怎樣的思考?
馮家傳:蘇霍姆林斯基說:“理想的教育是培養真正的人,讓每一個從自己手里培養出來的人都能幸福地度過一生?!睘跎晁够M一步指出:“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蔽艺J為,真正的教育應該是幸福的教育。
首先,幸福是教育的理想,為學生一生的幸福奠基,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次,幸福教育的理想是可以實現的,讓學生擁有創造幸福的能力,學生才能真正享有幸福;最后,幸福教育需要通過不懈追求來實現,幸福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應該是一種永遠在路上的姿態。
基于此,我把幸福作為學校培養人、發展人的終極目標,提出了“幸福教育”辦學理念。“幸福教育”以學生為本,一切教育目標要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指導,一切教育活動要以學生長遠發展、全面發展為出發點,處處體現出對學生的尊重和關懷;既要重視知識的扎實學習,又不能忽視對少年兒童健康心靈心理與健康體魄的培育;既要培養家國情懷及科學精神,不能忽視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體驗、學會感恩,還要培養出積極向上、有責任擔當的人文精神。
《廣東教育》:學校應如何將“幸福教育”理念落到實處?
馮家傳:實施“幸福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而這項工程的焦點就是“幸福課程”。在圭峰小學任校長時,我從兩方面進行“幸福課程”的構建:一方面,把學生終身發展與校本課程相融,讓學生有獲取幸福的體驗;另一方面,透過重現課程活力,突出個性主體,培養學生創造幸福的能力。具體而言,開展“幸福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課程建設實踐,文化課程是主陣地,基礎課程是磁場圈,生態課程是分會場。
首先,文化課程引領,陶冶幸福情懷。我們堅持“入眼即風景,隨處可讀書”,通過建設古詩長廊、《弟子規》長廊、中華英雄壁畫、“少年中國說”藝術浮雕,讓學生時時處處接受書香文化的熏陶;通過設立班級誠信榮譽欄,每月開展“誠信之星”評選活動,進行年度“十大幸福教師”評比等活動,讓師生身體力行,塑造誠信文化靈魂;通過開創“紅色打卡基地”、開啟“紅色三亮工程”、開設“紅色先鋒講堂”、開展“紅色護苗行動”、開拓“紅色義心之路”,推動校園紅色文化課程發展。
其次,基礎課程引導,夯實幸福教育。我們構建了三特點五模塊的“三五”式課堂教學模式。三特點為開放、活力、高效:開放,即課堂活動多元,讓全體學生參與體驗;活力,即倡導尊重個性,讓學生能充分地進行思維碰撞;高效,即重視“教”與“學”的效益,實現學生的持續發展。五模塊為“初學感知—自學展示—合作探究—共學解疑—達標測評”,通過先學后教、自主探究、小組學習、互助解答、知識運用,凸顯學生學習主體意識,提升學習質量與效率。
最后,生態課程聯動,助力幸福成長。生態課程是拓展性、探究性的課程,是以學校為主體、由自主開發并實施的課程。經過長時間的探索,我們構建起“九大課程”“七大社團”“五大節日”的生態課程體系,實現生態課程聯動化。
素養提升,夯實教師專業發展基礎
《廣東教育》:教師是學校最基礎、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促進學校教育質量的提升,就必須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學校應如何提升教師專業素養,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馮家傳:我在圭峰小學工作時,通過調研發現,學校教師平均年齡32歲,其中30~40歲的骨干教師占了教師隊伍總人數的60%。正所謂“三十而立”,而立之年,教師的專業發展該走怎樣的路?我認為,做幸福教師,辦幸福教育,讓教師把教育理想與職業幸福鏈接在一起,消除他們的職業倦怠,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
為此,我們秉持“德才齊修、揚長補短”的幸福教師培養觀,聚焦教師“五感”的培養——對辦學理念的認同感、對學校發展的歸屬感、對教書育人的使命感、對專業發展的成就感、對自身價值的存在感,引導教師把個人發展與學校發展緊密結合在一起。通過建立職業認同讓教師胸中“有夢”,促進課堂改革讓教師課堂“有情”,引領專業發展讓教師發展“有力”,強化培訓學習讓教師成長“有望”,完善評價制度讓教師工作“有心”,提高福利待遇讓教師生活“有味”,從而在整體上提高教師對教育、對學校、對學生、對自身發展的職業幸福感,讓教師成長和發展落地生根。
《廣東教育》:教研工作是保障基礎教育質量的重要支撐,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作為廣東省首批基礎教育校本教研基地項目主持人,您如何創新校本教研?
馮家傳:我構建了“研教、研學、研訓”的“三研一體”校本教研體系:“研教”,通過課例展示聚焦教學問題,以教促研開展教研活動;“研學”,通過理論學習化研為學,引發思想交流和思維碰撞;“研訓”,把校本研修作為培訓模式推進,最終指向教師的專業發展。
實施“青藍工程”。以“師徒結對、以老帶新”形式開展“青藍工程”,實施一對一“傳、幫、帶、引”輔導;落實“首席教師”制度,以首席教師的專業引領,示范指導,帶動本年級本學科青年教師開展教學教研;實行“巡課+聽課+評課”推門聽課制度,全面聽課,個別指導;開展對新入職三年內教師的“一周一培訓”工程,立足教學實際,聚焦教學現象,讓受訓教師看得見、學得會、用得著。
實施“名師工程”。以名師工作室為平臺,通過上下聯動、內外互動,引導骨干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學術研究的高度,最終實現從教學型名師走向研究型名師。
實施“智囊團工程”。完善“賽課+智囊團”高級教研模式,以賽課為契機開展種子選拔和課例研磨,以集體智慧打造精品課例,以賽前磨課促進校本教研,以個人賽課帶動團隊教研能力提升,形成“一人賽課帶動科組集體教研”的良好教研氛圍。
示范引領,促進區域教育優質均衡
《廣東教育》:當前,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是教育發展的重要任務。對于區域品牌學校而言,學校如何發揮自身辦學優勢,引領、帶動其他學校共同發展?
馮家傳:以圭峰小學教育集團為例,集團由圭峰小學為領銜學校,東區學校、古井小學、司前小學、黃沖小學為成員學校,采用“質量共建、資源共享、平臺互聯、師資互動、教研一體”的策略,主要聚焦教研、視導、資源三方面,推動成員學校優質發展。
教研共建。創新教師流動機制和培養機制,建立送教交流機制、賽課聯動機制,成立集團中心教研組和學科核心智囊團,有效促進成員校青年教師提升教育教學專業素養。
視導共建。實施教學診斷新機制。成員學校行政班子、學科骨干教師代表組建教學視導工作小組,從教師教學樣態、學生學習狀態、學校辦學生態等方面,多管齊下了解成員校辦學情況,為下一階段制定改進措施提供依據。
資源共建。我們通過建立學科微信群交流平臺,構建教學資源庫,以及建立紙質出版物、印刷物互贈共享機制,集團學校之間“三位一體”的信息互通體系,實現集團內教學、教研、資源的共思共享。
2023年9月,我調任平山小學校長。為傳承平山小學教育集團優秀傳統,我們突出高質均衡辦學這一集團核心,彰顯集團“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集團辦學特色,通過平山小學領銜?!捌穼W為先、體藝領航、身心俱健、全面發展”的辦學理念輸出,鮮明集團“多元融合,高質發展”的成長理念,形成高質量發展共識;通過“研訓一體”的集團教研模式,整體提升集團師資專業水平;通過工作室主持人專業引領、師徒結隊、基地教研等系列措施,打通集團師資成長快車道;通過領銜校平山小學“高質課堂”教學模式的輸出,定期開展教學診斷和教學視導,提升各成員校的教學質量,最終目標是實現集團辦學高質量發展。
《廣東教育》:作為廣東省名校長工作室主持人,您如何發揮示范引領作用,提升學員的專業能力?
馮家傳:我們工作室依托“管理共融、質量共建、資源共享、平臺互聯、師資互動、教研一體”的發展模式,以質量提升為核心,圍繞管理、教學兩大環節,打造新型成長共同體,形成學員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機制。
一是組織集體研修,夯實發展基礎。工作室的集體研修活動每月一個主題,如“課題開題報告會議暨管理工作經驗交流研討”“從管到辦的經驗談”等。學員在學習管理工作經驗的同時,就學校的教學管理理念、提高教學質量的抓促方法、教學管理中的熱點、難點等共性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討論,分享各自的經驗和做法。
二是深化互活互動,突破發展關鍵。工作室開展多元化的培訓活動,如專題培訓、對口幫扶、互動交流活動等,同時針對“青年教師成長之路”“凝煉和踐行辦學理念”“一校一品”“學校文化細節化管理”等主題,開展沙龍活動,引導學員不斷轉變觀念,提升辦學水平。
三是推進考察學習,提供持續助力。工作室組織12位學員校長所在校的診斷工作,通過互相走訪交流,實地調研各學校在“學校辦學理念凝煉”“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文化管理”方面的辦學情況,幫助學員確立清晰的研修目標,落實系統學習培訓和持續的學校管理實踐,實現學員從“管學?!弊呦颉稗k教育”的觀念轉變。
(本文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 ?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