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2022年,首屆全國出版學科共建工作會召開,“出版”寫入國務院學位辦、教育部公布的《研究生教育學科專業目錄》,標志著出版學科建設進入了新階段,開啟了新篇章。出版學科作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的一個分支,堅持以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為指導。文章基于中國特色出版學科建設的迫切需要,以及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及其理論體系研究相對滯后的現實狀況,圍繞是什么、有什么、從何著手、如何構建四個問題,從范疇界定、文獻整理、概念遴選、邏輯結構四個方面,分析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構建的前提、基礎、重點、難點,提出用命題式構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的框架,指明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構建的路徑。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出版觀 理論體系 構建
【中圖分類號】G2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3)12-011-09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3.12.002
中宣部副部長張建春在首屆全國出版學科共建工作會上的講話中強調,深刻認識建強中國特色出版學科的重要意義,堅持馬克思主義出版觀,貫通政產學研用,高起點謀劃部署出版學科共建工作。[1]全國出版學科共建工作專家組組長萬安倫在《新時代十年我國出版學科建設主要成果、基本經驗與未來展望》一文中提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是出版學科建設發展的基本前提,出版學科建設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指導地位。[2]從上述講話和文章中可以看出,無論是出版學科共建工作,還是出版學科建設本身,都要求堅持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但與現實需求不相適應的是,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研究相對滯后,尚未構建起在出版界有普遍共識的理論體系。出版界要抓住難得的重要發展契機,深入推進出版學科共建,建強中國特色出版學科。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構建亟須破解以下幾個難題。
一、是什么:范疇界定是前提
范疇作為對概念本質和關系的概括,是理論體系構建的前提。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作為一種學術范疇,要構建其理論體系,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就是認清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本質及其相關概念間的關系,明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內涵和外延。
1. 概念混用的問題
自馬克思主義出版觀這一概念由邵益文在《編輯的心力所向——編輯工作和編輯學探索》一書中首次使用以來,[3]出版界出現了“馬克思主義出版觀”“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馬克思主義出版理論”“馬克思主義出版思想”等概念混用的現象,其中“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使用最多。出現這種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沒有像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一樣成為標識性概念,進而導致出版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研究明顯滯后于新聞學界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探索。截至2023年12月10日,以“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為篇名在中國知網進行搜索,僅有21篇文章,在讀秀學術搜索進行檢索,未檢索到書名中含“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圖書,內容含“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條目也只有14條,而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篇名在中國知網、讀秀學術搜索進行檢索,文章、圖書、條目分別為
1 000余篇、51種、1 500余條,完全不是一個量級。
正是由于研究的滯后,關于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定義、內涵和外延,目前尚未在出版界形成共識。以定義為例,梳理有關文獻可以發現,現有成果對馬克思主義出版觀進行定義,主要有兩條路徑。一是借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定義,如楊麗萍認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世界觀在出版領域的具體體現,是做好出版工作的思想理論基礎”,[4]該定義借鑒了中宣部等部門于2003年10月28日下發的《關于在新聞戰線廣泛開展“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馬克思主義新聞觀、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學習教育活動的通知》中對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界定:“馬克思主義新聞觀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在新聞領域的具體體現,是做好新聞宣傳工作的思想理論基礎?!盵5]二是出版學者的自行定義,如王炎龍認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關于出版活動的立場、觀點及方法。”[6]張養志認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是馬克思主義對出版現象和出版活動的總的看法及規律性的認識?!盵7]僅就出版學者的定義而言,對馬克思主義出版觀這個概念中“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三個關鍵詞(字)的理解和使用也存在很大差異。
2. 范疇的界定
要界定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范疇,首先需要解決定義的問題。關于對待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態度,毛澤東在《改造我們的學習》一文中提出,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8]關于對出版的正確認知,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作為中國特色出版學科的標識性概念,關鍵詞“出版”要與出版學的研究對象相一致,方卿在《關于出版學研究對象的思考》一文中提出:出版現象是出版學的研究對象,是出版學的元問題 。[9]關于對“觀”的準確理解,楊保軍在《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觀念及其基本關系》一文中提出:“觀”是主體關于對象的根本性觀念,比較成熟的“觀”同時是關于對象的體系性觀念。[10]基于以上對馬克思主義出版觀這個概念中三個關鍵詞(字)的理解,本文認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是基于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出版現象的根本性認知及由此形成的體系化觀念。
根據這一定義,從內涵上看,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是關于出版現象的根本性認知,主要回答的是原則、理念、要求等關于出版宏觀層面的問題,這一界定可以有效地解決概念混用的問題。馬克思主義出版觀與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適用的客體不同,較易區分。馬克思主義出版觀、馬克思主義出版理論、馬克思主義出版思想雖然均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出版現象的認知,但側重點有所不同,馬克思主義出版理論是重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分析出版現象而認識到的一般規律,馬克思主義出版思想是重在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出版現象而形成的具體觀點,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則是馬克思主義出版理論和馬克思主義出版思想的高度概括,三個概念之間的具體關系見圖1。除上述區別外,從歷史維度看,由一般規律構成的馬克思主義出版理論和由根本性認知構成的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不受歷史條件限制,永遠不過時,而由具體觀點構成的馬克思主義出版思想,受歷史條件限制,有的觀點可能會隨歷史變遷不再適用,做這樣的區分,可有效避免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個別出版思想不再適用當下情況而導致馬克思主義出版觀被否定的問題。
根據對內涵的界定,從外延上來看,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主要由三部分構成:一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在從事或領導出版工作過程中關于出版宏觀問題的重要論述等,二是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宣傳思想和出版工作宏觀問題的重要講話等,三是黨和國家有關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規、政策文件中關于出版宏觀方面的重要規定等。第一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本源,第二、三部分是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成果。
二、有什么:文獻整理是基礎
文獻作為知識的記錄、傳播載體,對其進行整理是知識體系構建的基礎。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作為一種科學理論,要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基礎性工作就是對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三個構成部分的有關文獻進行全面整理,夯實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研究的根基。
1.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出版的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作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不僅有從事、領導出版工作的豐富經歷,而且有關于出版工作的諸多論述,這些論述是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構建的首要素材來源。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出版的文獻主要由五類構成:一是文章,如馬克思的《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恩格斯的《普魯士的新聞出版批判》、列寧的《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二是書信,如馬克思致“新聞報”編輯、恩格斯致“人民之友報”編輯部、列寧致“南方工人”社等的書信;三是序言,如恩格斯的《卡·馬克思〈哥達綱領批判〉序言》、列寧的《〈十二年來〉文集序言》;四是聲明,如馬克思起草的《〈新萊茵報〉編輯部的聲明》、列寧起草的《〈火星報〉編輯部聲明》;五是發言,如馬克思、恩格斯在《新萊茵報》審判案中關于出版自由的發言,列寧在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總委員會會議上關于黨的出版工作的發言。另外,還有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新萊茵報·政治經濟評論〉出版啟事》,列寧起草的《關于黨的書刊的決議草案》等啟事、草案。
在國家版本數據中心進行檢索,關于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出版的圖書僅有三本:周文熙編的《馬克思恩格斯的書刊出版活動》、林穗芳編的《列寧和編輯出版工作》、尹韻公編的《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論新聞出版》,其中沒有一本是文獻集。因此,依據新版《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整理出版《馬克思恩格斯論出版》《列寧論出版》,成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構建的一項基礎工程。
2. 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出版的文獻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始終高度重視宣傳思想和出版工作,提出了諸多重要論述,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中國化時代化,形成了豐富的理論成果。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出版的文獻主要由四類構成。一是談話、講話,如毛澤東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提出,“我們黨所進行的一切宣傳工作,都應當是生動的,鮮明的,尖銳的,毫不吞吞吐吐”,“用鈍刀子割肉,是半天也割不出血來的”;[11]江澤民在參觀中國出版成就展覽時提出,“要千方百計多出好書”。[12]二是指示、題詞,如毛澤東致電中央并轉華中解放區負責人時指示,“上海《新華日報》及南京、武漢、香港等地,以群眾面目出版的日報,必須盡速出版。根據國民黨法令,可以先出版后登記。早出一天好一天,愈晚愈吃虧”;[13]鄧小平為新華書店西南區分支店會議題詞,指出“加強政治文化糧食的出版發行工作,消滅落后和愚昧狀態,乃是我們長期而嚴重的政治任務”。[14](664)三是發刊詞、序言,如胡錦濤在為中央黨?!独碚撉把亍冯s志創刊撰寫的發刊詞中要求,“必須把講政治作為辦刊的重要原則”;[15]習近平在為“復興文庫”作的序言《在復興之路上堅定前行》中強調,“編纂出版‘復興文庫大型歷史文獻叢書,就是要通過對近代以來重要思想文獻的選編,述錄先人的開拓,啟迪來者的奮斗”。[16]四是回信、賀信,如習近平在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的回信中提出,“高品質的學術期刊就是要堅守初心、引領創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學術人才成長,促進中外學術交流”;[17]在致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希望人民出版社“始終堅持為人民出好書理念,著力展現黨和國家發展歷程、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18]
在國家版本數據中心進行檢索,關于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出版的圖書僅有兩本:袁亮編的《毛澤東鄧小平與中國出版》和《毛澤東鄧小平出版實踐出版思想探論》。從中國知網用“領導人姓名+出版思想”進行篇名檢索,僅有毛澤東出版思想、鄧小平出版思想的文章,分別為7篇、11篇。從檢索結果來看,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出版的文獻,無論是整理還是研究都比較欠缺,亟待加強。
3. 黨和國家有關出版工作的文獻
黨從建立之日起,就不斷加強對出版工作的領導,不僅下發加強出版管理的文件,而且出臺規范出版工作的法律法規,一百余年來,積累了大量有關出版工作的文獻。黨和國家有關出版工作的重要文獻主要由六類構成:一是法律、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二是辦法、規定,如《各地方分配及推銷中央機關報辦法》《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報紙、期刊出版發行工作的規定》;三是決議、決定,如《中國共產黨第一個決議》《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四是建議、意見,如《中央宣傳部關于壓縮和控制報刊書籍用紙方案的建議》《中共中央 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意見》;五是通告、通知,如《中國共產黨中央局通告——關于建立與發展黨團工會組織及宣傳工作等》《中共中央關于堅決妥善地做好報紙刊物整頓工作的通知》;六是指示、批示,如《中共中央宣傳部對各地出版報紙刊物的指示》《中央宣傳部關于調整中、小學課本和年畫定價的批示》。
從國家版本數據中心進行檢索,未檢索到黨和國家有關出版工作文獻的圖書,這方面的重要文獻散見于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國出版協會等權威部門編輯出版的《中國共產黨重要文獻匯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中國出版年鑒》等歷史資料集、年鑒中。為便于構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理論體系,有必要整理出版有關中國共產黨出版工作重要文獻的圖書。
三、從何著手:概念遴選是關鍵
概念作為人類對所感知對象本質屬性進行思維抽象的結果,是理論體系構建的基本單元。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理論體系就是由若干基于概念的命題按照一定邏輯組成的,因此,遴選核心概念就成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構建的關鍵和起點。按照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相統一的原則,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和重要文獻,黨性原則、出版導向、出版方針、出版規律四個概念在出版界有較高頻率的使用,是構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的核心概念,其中有三個概念收入《編輯與出版學名詞(2022)》《中國大百科全書(第三版)》,說明出版界對此已有普遍共識。
1. 黨性原則
黨性是政黨根本性質最集中的體現,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黨和國家領導人關于黨性在出版工作中體現的重要論述被概念化為黨性原則,核心內容有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黨的領導。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獻中,并沒有黨性原則這個概念,只有黨性這一概念。恩格斯在《“傅立葉論商業的片段”的前言和結束語》一文中指出:德國絕對的社會主義“由于自己在理論領域中沒有黨性,由于自己的‘思想絕對平靜而喪失了最后一滴血、最后一點精神和力量”,[19](659)首次使用了“黨性”一詞,但與出版無關。列寧在《黨的組織和黨的出版物》一文中指出:“黨的出版物的這個原則是什么呢?這不只是說,對于社會主義無產階級,寫作事業不能是個人或集團的賺錢工具,而且根本不能是與無產階級總的事業無關的個人事業。無黨性的寫作者滾開。”[20]首次把黨性與出版聯系在一起,并對作為“黨的出版物的這個原則”進行了系統、完整表述。在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出版的文獻中,雖然沒有使用過黨性原則這一概念,但在論新聞、輿論時卻經常使用,如江澤民在新聞工作研討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的新聞工作是黨的整個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必須堅持黨性原則。[21]胡錦濤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的講話中提出,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必須堅持黨性原則,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22]在黨和國家有關出版工作的文獻中,黨性原則這個概念也有使用,如中共中央宣傳部在《關于在出版行業深入開展馬克思主義新聞出版觀培訓的意見》中指出:“堅持黨性原則,這是出版工作的根本原則?!盵23]
黨性原則這個概念在出版界的使用要少于新聞界,在中國知網以“黨性原則+出版”“黨性原則+新聞”進行篇名檢索,文章數分別為6篇、239篇。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學者研究馬克思主義出版觀遠遠滯后于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二是出版行業主管部門經常使用黨管出版這個概念,如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在《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把必須始終堅持黨管出版作為基本原則。黨性原則和黨管出版相比,前者比后者內涵更豐富、外延更廣。根據列寧對黨性原則的論述及其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中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的要求,黨性原則這個核心概念可以細分為以人民為中心、政治方向、黨管出版三個子概念。
2. 出版導向
《編輯與出版學名詞(2022)》將出版導向定義為:“政府以規劃、政策與評獎、基金補助等形式引導出版業發展的方向”,其中“將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是出版導向的核心內容。[24](7)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獻中,雖然既沒有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概念,也沒有“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表述,但有對出版的社會效果、經濟效果的論述,如恩格斯就《一八八九年國際工人代表大會——答〈正義報〉》一書出版的社會效果指出:這本小冊子“好像炸彈爆炸,把海德門·布魯斯陰謀的密網炸開了一個巨大的缺口,而且是正中要害”,讓人們一下子看清了事情的真相。[25]恩格斯在致奧古斯特·倍倍爾的信中指出:黨報黨刊的“辦報人在事務方面”要有一定經濟頭腦,懂得去經營。[26]
在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成果中,改革開放前,著重強調出版的社會效益,改革開放后,隨著商品經濟發展,出版物的商品屬性逐漸凸顯,經濟效益日益被關注,在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出版、黨和國家有關出版工作的文獻中,開始出現經濟效果等概念。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明確提出:“社會主義的出版工作,首先要注意出版物影響精神世界和指導實踐活動的社會效果,同時要注意出版物作為商品出售而產生的經濟效果”,[27]使用了社會效果、經濟效果兩個概念。鄧小平提出“思想文化教育衛生部門,都要以社會效益為一切活動的唯一準則,它們所屬的企業也要以社會效益為最高準則”,[28]使用了社會效益這一概念。中共中央《關于堅決妥善地做好報紙刊物整頓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有關報刊的工作人員必須無條件地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絕不能借口‘新聞自由‘文責自負和單純追求‘經濟效益而任意發表錯誤的和有害的東西”,[29]使用了經濟效益這個概念,此后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兩個概念在許多重要文獻中同時使用。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出版署在《關于當前圖書發行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圖書是精神產品,必須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圖書又是商品,必須注重經濟效益”,“在加快和深化改革過程中,要堅持黨的出版方針,堅持按社會主義商品經濟規律辦事,重視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30]使用了“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統一”的表述,此后這兩個表述在許多重要文獻中使用,如江澤民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使用了“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在這個前提下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的表述,[31]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5年印發了《關于推動國有文化企業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的指導意見》。根據上述文獻中的表述,出版導向這個核心概念可以細分為社會效益、經濟效益、雙效統一三個子概念。
出版界對出版導向這個概念的理解,與《編輯與出版學名詞(2022)》中的定義有所不同。如胡光清提出:“出版導向的內容,具體表現為出版政策的導向和出版物的導向這樣兩個方面?!盵32]陳金川提出:“我國主要有三種出版導向:政治導向(輿論宣傳與政治教育)、文化導向(文化普及與文化積累)、經濟導向(提高出版經濟效益,為國家創造利潤)?!盵33]徐光春提出,“把握正確的出版導向,最重要的是政治導向”,“在著力把握好政治導向的同時,還要十分注意把握好出版物的思想導向、知識導向、價值導向、生活導向、行為導向”。[34]無論是“兩種導向”“三種導向”還是“六種導向”,黨性原則和出版導向已有子概念的內涵都可以囊括,因此,為論述方便,本文使用了《編輯與出版學名詞(2022)》的定義。
3. 出版方針
《編輯與出版學名詞(2022)》把出版方針定義為:“一個時期一個社會出版活動的指導思想和行為準則”,其中“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出版方針的核心內容。[24](7)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論出版的文獻中,雖然方針一詞使用頻率很高,但論及方針具體所指的并不多,且對方針內涵的理解和對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中國化時代化成果的認知也有所不同,如列寧在主編《火星報》時申明:“我們將嚴格按照一定的方針辦報,一言以蔽之,這個方針就是馬克思主義?!盵35]列寧此處論及作為辦報方針的馬克思主義,在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中國化時代化的成果中是出版工作的指導思想。在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出版、黨和國家有關出版工作的文獻中,不僅出版方針一詞使用頻率很高,還使用過總方針、基本方針、根本方針、具體方針等概念,除具體方針因所論及的具體問題不同而有所差異外,論及出版宏觀問題的方針也隨不同歷史時期出版所承擔使命任務的不同而有所變化。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關于黨的出版方針,毛澤東在《〈政治周報〉發刊理由》中指出:“為什么出版《政治周報》?為了革命?!盵36]朱德在全國新華書店出版工作會議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提出:“過去,出版工作是為革命軍事服務,為人民的政治斗爭事業服務?!盵37]新中國成立后,出版方針的表述經歷了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第一屆全國出版會議通過的《關于發展人民出版事業基本方針的決議》提出:“為人民大眾的利益服務是人民出版事業的基本方針?!盵14](646)文化部黨組在《關于改進書籍出版工作問題給中央的報告》中提出:“出版工作今后一個時期的方針應當是,認真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盵38]國家出版局在給國務院提交的《關于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報告》中提出,“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和推陳出新的方針”。[39]國家出版局1979年制訂的《出版社工作暫行條例》中規定,出版社“必須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實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洋為中用、古為今用的方針”。[40]《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出版工作的決定》中提出,“我國的出版事業,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出版事業根本不同,是黨領導的社會主義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針”,“出版部門應當自覺地貫徹黨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的方針”。[41]經過三十多年的演變,形成了由“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以下簡稱‘二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以下簡稱‘雙百)”“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構成的出版方針內涵的表述。此后,“二為”和“雙百”成為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出版、黨和國家有關出版的文獻中常用的關于出版方針的表述,“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推陳出新”不僅使用頻率沒有“二為”和“雙百”高,而且出現了“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用法,如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22年印發的《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中提出,古籍工作要“堅持守正創新,古為今用、推陳出新”。[42]根據內涵以及使用情況,出版方針這個核心概念可以細分為“二為”“雙百”兩個子概念。
4. 出版規律
規律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出版作為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活動,也有自身運行和發展的規律,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黨和國家領導人對出版活動應該遵循規律的論述被概念化為出版規律。
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文獻中,雖然沒有使用出版規律這個概念,但是有關于出版規律的表述。馬克思在《〈萊比錫總匯報〉的查封》中寫道:“要使報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應該從外部施加任何壓力,必須承認它具有連植物也具有的那種為我們所承認的東西,即承認它具有自己的內在規律”,[43]首次直接論及了報刊出版的內在規律。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精神從一開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質的‘糾纏。”[19](35)出版物作為精神產品,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必然要受制于經濟基礎。馬克思在《剩余價值理論》中就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之間的關系指出,“要研究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之間的聯系,首先必須把這種物質生產本身不是當作一般范疇來考察,而是從一定的歷史的形式來考察。例如,與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就和與中世紀生產方式相適應的精神生產不同”,“在非物質生活中,甚至當這種生產純粹為交換而進行,因而純粹生產商品的時候……它們具有離開生產者而獨立的形式,因而能在生產和消費之間的一段時間內存在,并能在這段時間內作為可以出賣的商品而流通,如書、畫以及一切脫離藝術家的藝術活動而單獨存在的藝術作品”。[44]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論述,出版物的生產包括精神生產和物質生產兩個階段,出版物的精神生產要與社會的生產方式相適應,出版物離開生產而獨立存在時,就成為可以售賣的商品而流通。
在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出版的文獻中,雖然也沒有出版規律的論述,但是有按規律辦事的經典論述,如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從客觀事物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出發,在實踐中按照客觀規律辦事”。[45]在黨和國家有關出版的文獻中,雖然用到出版規律、出版工作規律等概念,如新聞出版署黨組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出版工作的報告》中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版事業,要建立“符合出版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46]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新聞出版署2021年頒發的《關于深化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規定:了解、熟悉、全面掌握、系統掌握出版工作規律,分別是評價助理編輯、編輯、副編審、編審應當具備的基本條件,[47]也有用到經濟規律、價值規律、語言規律、傳播規律等表述,但均停留在概念層面,對這些概念的內涵沒有展開論述。
學界對出版規律的研究相對深入,提出了一些有見地的觀點。羅紫初認為,出版基本規律包括讀者需求規律、市場營銷規律、出版發行事業建設規律,每個規律又包括若干規律,如出版發行事業建設規律具體表現為出版業與社會同步發展規律、出版業內部協調發展規律、出版文化積累與文化傳播功能相兼顧規律等;[48]龐沁文認為,“出版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相統一是出版的基本規律”;[49]李新祥認為,出版規律表現為內在規律和外在規律,前者指出版傳播現象內部要素之間的必然聯系,后者指出版傳播現象與其外在環境之間的必然聯系。[50]根據以上觀點,出版規律這個核心概念可以細分為內在規律、外在規律兩個子概念。
四、如何構建:邏輯結構是難點
邏輯結構是理論體系中各部分之間層次和關系的整體呈現,嚴謹的邏輯結構是衡量理論體系是否科學的標準之一。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作為一種科學理論,如何構建嚴謹的邏輯結構是難點,不僅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三個構成部分的相關文獻中不曾有過相關論述,而且已有研究成果采用語錄式、主題式的構建方式,只對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黨和國家領導人論出版的內容進行了梳理和闡述,未對不同語錄、主題之間的邏輯關系進行明確定位和闡釋,既不具備本文對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定義中所描述的體系化,也不符合科學理論體系對清晰內在邏輯關系的要求。因此,根據邏輯學關于抽象思維的三種基本形式(概念、命題和推理),基于體系化和內在邏輯兩個標準,可在前文所述的核心概念及其子概念的基礎上,建立由核心命題和子命題構成的邏輯結構,從而構建起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的框架,這種構建方式可以簡稱為命題式,具體分為概念體系構建、命題體系構建兩個步驟,并遵從一定的使用規則。
1. 概念體系的構建
概念體系作為由多個概念構成的層次分明的整體,是對理論知識進行合理構建的框架。根據上文對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范疇界定、概念遴選,可按照元概念—核心概念—子概念的層次,構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概念體系(見圖2)。
2. 命題體系的構建
命題體系作為由若干命題構成的關系清晰的整體,是學者對理論體系進行合理構建的結果。根據核心概念在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中的邏輯關系,以及核心概念的子概念相互之間的邏輯關系,以上述概念體系形成的邏輯結構為基礎,可按照元命題—核心命題—子命題的層次,構建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命題體系(見表1)。
3. 體系使用的規則
根據上述概念(命題)體系,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由4個核心概念(核心命題)和10個子概念(子命題)構成,由于概念(命題)之間存在邏輯關系,在概念(命題)使用時要遵從邏輯。從邏輯關系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的部分使用,可以梳理出以下三條規則:一是僅使用部分核心概念(核心命題),二是僅使用部分子概念(子命題),三是僅使用部分核心概念(核心命題)及其對應的子概念(子命題)。前兩條規則遵從的是縱向邏輯,第三條規則遵從的是橫向邏輯。雖然目前體系化使用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有關概念和命題的文章較少,但已有研究也能說明以上規則具有一定合理性,如中宣部副部長張建春在《錨定目標 匯聚合力 共創中國特色出版學科新局面》一文中就堅持馬克思主義出版觀提出:“把黨管出版的根本原則貫徹好,把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堅持好,把雙效統一的發展理念踐行好?!盵51]該文中用到的黨管出版、以人民為中心、雙效統一三個概念,均屬于上述概念體系中子概念這個層級,遵從的是縱向邏輯,符合上述第二條規則。
結語
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的構建是一個復雜的、探索的過程。復雜主要在于內容,由于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理論體系是開放的、發展的體系,一方面,只要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定義及其內涵和外延要求的根本性觀念,均可納入該理論體系,本文構建的體系,只是本文認為的核心部分,旨在拋磚引玉;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出版觀中國化時代化思想的豐富和發展,對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理論體系的完善提出新要求,需要出版界始終保持推進理論體系發展的高度自覺,及時吸納理論創新的最新成果。探索主要在于方式、路徑等諸多方面,由于已有的馬克思主義出版觀及其理論體系的相關研究成果較少,缺乏可資借鑒的經驗,本文只是提供了一些淺見,希望能夠引起學界對該主題的重視,并協力推進相關研究走向深入。
參考文獻:
[1] 首屆全國出版學科共建工作會在京召開[EB/OL]. [2022-12-30].http://www.dangjian.com/shouye/dangjianyaolun/202212/t20221230_6535639.shtml.
[2] 萬安倫,徐靜. 新時代十年我國出版學科建設主要成果、基本經驗與未來展望[J]. 中國出版,2022(23):6-13.
[3] 邵益文. 編輯的心力所向——編輯工作和編輯學探索[M]. 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4:3.
[4] 天津市出版系統“三項學習教育”活動辦公室. 天津市出版行業“三項學習教育”活動征文匯編[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202.
[5] 中共中央宣傳部新聞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馬克思主義新聞觀 職業精神職業道德學習讀本[M]. 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04:163.
[6] 王炎龍. 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演進發展研究[J]. 編輯之友,2021(6):26-33.
[7] 張養志. 馬克思主義出版觀的創立及列寧的繼承與發展[J]. 科技與出版,2021(7):6-18.
[8] 毛澤東.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801.
[9] 方卿. 關于出版學研究對象的思考[J]. 中國出版,2020(6):15-23.
[10] 楊保軍. 當前我國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觀念及其基本關系[J]. 新聞大學,2017(4):18-25.
[11]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理論教研室. 新聞理論簡明教程參考資料[M].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86:89.
[12] 宋應離,袁喜生,劉小敏. 中國當代出版史料:1949—1999[M]. 鄭州:大象出版社,1999:74.
[13]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新華通訊社. 毛澤東新聞工作文選[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3:131.
[14]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央檔案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2[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6.
[15] 倪迅. 中央黨?!独碚撉把亍冯s志創刊 胡錦濤撰寫發刊詞[N]. 光明日報,1996-04-16(1).
[16] 習近平. 在復興之路上堅定前行——《復興文庫》序言[EB/OL].[2022-09-27].http://www.news.cn/mrdx/2022-09/27/c_1310666222.htm.
[17] 習近平給《文史哲》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回信[EB/OL]. [2021-05-1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99430480791358115&wfr=spider&for=pc.
[18] 習近平致人民出版社成立100周年的賀信[EB/OL].[2021-10-26].http://www.scio.gov.cn/tt/xjp/Document/1715399/1715399.htm.
[19]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0] 列寧. 列寧選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3.
[2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8:539.
[22] 胡錦濤. 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08-06-21(1).
[23]《中國出版年鑒》雜志社有限公司. 中國出版年鑒·2015[M]. 北京:《中國出版年鑒》雜志社,2015:236.
[24] 編輯出版學名詞審定委員會. 編輯與出版學名詞(2022)[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22.
[25]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71.
[26] 鄭保衛. 馬克思主義新聞經典論著導讀[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104.
[27]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全書:第10冊[M]. 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4:412.
[28] 鄧小平.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3,145.
[29]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 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M]. 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279.
[30] 新聞出版署. 出版物市場管理文件選編:1981—1989[M]. 北京:新聞出版署,1989:17.
[31] 本書編寫組.“三講”教育干部讀本 講學習 講政治 講正氣[M]. 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107.
[32] 胡光清. 論出版導向[J]. 出版發行研究,1991(6):8-12.
[33] 陳金川. 論出版導向及其內在矛盾[J]. 編輯之友,1994(4):14-16.
[34] 《出版廣角》編輯部. 廣角文存[M]. 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0:5.
[35] 列寧. 列寧全集:第4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16.
[36]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 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文件匯編·下[M]. 北京:新華出版社,1980:13.
[37]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央檔案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1[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5:250.
[38] 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中央檔案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9[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04:111.
[39] 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中央檔案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出版史料:15[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3:336.
[40]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 中國出版年鑒·1980[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624.
[41] 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 中國出版年鑒·1983[M]. 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2.
[42]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EB/OL].[2022-04-11].http://m.news.cn/2022-04/11/c_1128550650.htm.
[43]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0.
[44] 馬克思,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6,442.
[45] 習近平.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一百二十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 人民日報,2013-12-27(1).
[46] 新聞出版署教育培訓中心. 出版行業崗位培訓學習文件資料匯編:第一集[M]. 北京:新聞出版署教育培訓中心,1996:220.
[47]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 國家新聞出版署關于深化出版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EB/OL].[2021-02-24].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2/24/content_5588656.htm.
[48] 羅紫初. 出版學原理[M].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232-256.
[49] 龐沁文. 出版的基本規律是什么[J]. 編輯學刊,2010(4):6-10.
[50] 李新祥. 論出版傳播的基本規律[J]. 當代傳播,2006(5):97-98.
[51] 張建春. 錨定目標 匯聚合力 共創中國特色出版學科新局面[EB/OL].[2022-12-30].https://www.dangjian.cn/shouye/dangjianyaolun/202212/t20221230_6535639.shtml.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百年出版思想史研究”(21BXW084)
作者信息:高楊文(1974— ),男,陜西白水人,博士,北京印刷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紅色出版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出版協會常務理事,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出版思想、紅色出版史。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Marxist Publishing Concept: Category, Concept and Logic
GAO Yang-wen(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Publishing,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and Communication, 102600, Beijing)
Abstract: In 2022, the first National Working Conference on the Joint Construction of Publishing Disciplines was held, and "publishing" was written into the Professional Catalog of Graduate Education Discipline published by the Academic Degrees Office of the State Council and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which mark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shing disciplines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and entered a new stage. As a branch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publishing science adheres to the guidance of Marxist publishing view, which is the fundamental symbol and embodi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the urgent need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shing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reality of the relatively lackluster performance concerning the research of Marxist publishing view and its theoretical system,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four questions of how to define, what's involved, where to start and how to construct,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ategory definition, literature reviewing, concept selection and logical struc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mise, foundation, key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arxist view for publishing. The paper proposes a "propositional approach" framework for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t publishing concept, and put forward the path for constructing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Marxist publishing concept.
Key words: Marxist publishing view; the theoretical system;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