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雨萌
一、案例呈現
王同學是我班上的一名學生,課堂上會比其他同學更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導致分心走神,但口齒伶俐,條理清楚,肢體語言還特別豐富,對分角色朗讀、話劇表演這些活動非常感興趣。每次他上場總能贏得大家的熱烈掌聲,掌聲讓他獲得了極大的自我滿足感和驕傲感。他的學習成績不錯,尤其是語文成績較好。但網課期間他瘋狂地迷上了電子產品,學業完全荒廢。復學后,他每一科的成績都是一落千丈,在學習上沒有獲得感。
我決定仿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三粒糖”的教育方法對他進行賞識教育,即以表揚鼓勵為主,縮小缺點不足,放大優點,催化積極行為,幫助他重獲學習上的快感,重建自我信心。
二、家校溝通,緩和親子矛盾
家庭方面:1.父母凡事多以商量、尊重的口吻和孩子交流,保護其自尊心,讓他發現不一樣的父母形象。2.陪孩子親近自然。周末陪孩子去海邊吹吹風,爬爬山,讓孩子在自然的無形治愈力量中獲得身心的解放。3.改變語言方式,以表揚鼓勵為主,時不時輔以一定物質獎勵,一定程度上投其所好。
學校方面:1.利用班會課時間,舉行親子活動。比如“一封家書”,用文字代替語言去傳遞內斂的深情。家長、孩子互換書信,傾聽孩子的心聲,感受父母的溫情。2.召開“親子隔空傳愛”的感恩主題班會。家長提前錄好想對孩子說的話并將其剪輯成視頻在課上播放。播放后,班主任組織學生給父母寫祝福卡片,并將其張貼于教室“感恩專欄”,及時分享至家長群。
借助家校的力量開展親情活動,代替一味說教,引起父母和孩子的情感共鳴,讓家長有更多機會了解孩子,也讓孩子更懂得家長的苦心和愛。
親情教育這顆糖雖無色無形,但我相信它的滋味絕不局限于味蕾的滿足,更多的是情感上的知足。
三、賞識教育,催化積極表現
在學習方面,盡可能多地為王同學提供表現機會。比如,當課堂活動需要分角色朗讀或扮演時,我會指名讓王同學率先給大家做示范。剛開始,他對于“天降”任務有些扭捏,不太愿意當眾表現,這時我會鼓動全班同學給他熱烈的掌聲并鼓勵他:“加油,這是你的長項,老師相信你沒問題!”果然,他依舊表現得很好,同學們自發地又為他鼓掌,這一次掌聲更熱烈了。
在學生活動方面,我對王同學委以重用。語文學科周需要排練話劇,我決定將策劃和排練的重任交給他。排練的一周很辛苦,但是他把每天的排練安排得井井有條,最后的結果也是不負眾望。結束后,我當著全班同學的面,額外獎勵了他一袋糖果,作為他辛苦付出的回報。他非常開心地接過了糖果,不僅和同學們分享了這袋糖果,還特意給我留了幾顆,說了聲:“謝謝你,老師。”那一刻,我知道王同學一定是內心感到滿足,想和我分享他收獲果實的喜悅;那一刻,我也暗自松了一口氣,當初的那個王同學,很快就要回來了!
“第二顆糖”有形有味,我想,它不僅是含在嘴里的甜蜜,更是讓人心頭為之一顫的甜,是被賞識的甜,是重獲自信的甜,是備受鼓勵的甜。
四、真誠以待,促進心理認同
我會在課堂中不時地舉例王同學的進步行為,當眾口頭或物質表揚,不斷地為班級同學樹榜樣,無形中提高了王同學在班集體中的地位,也讓同學們更愿意親近他。班會課上,我會讓王同學分享他作出改變的心路歷程。他準備得很充足,說得很走心,當我看到其他同學做筆記或連連點頭時,我知道最后一顆糖的效應產生了。
當一個人具備一定班級正面影響力的時候,一個班級也就有了一個核心力量,有了凝聚力,這是一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值得慶幸的是,王同學沒有辜負老師和家長的期望,他真的做到了!現在的他,青春陽光,散發著蓬勃朝氣,相信他內心在慢慢強大,他會越來越好。
五、結語
青春期的孩子因為心智尚未發育健全,自身處理問題的能力不夠成熟,當他們產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時,家長和教師作為學生成長的看護者和陪伴者,更應呵護學生的心理使之健康發展。以愛為原料,為迷途的學生點亮一盞心燈;以鼓勵為導航儀,循序漸進地指引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找準方向,踏歌前行。用發現美的眼睛尋找學生的亮點,多一些肯定的話語,少一些惡語相向,耐心灌溉,等一朵花開。
責任編輯 鐘嘉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