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湘華
“雙減”政策落地后,作業量要嚴格按照規定控制在一定時間范圍內。然而,數學課程是小學教育的核心課,是小學生們培養邏輯思維、直觀想象、數據分析等六大核心素養的關鍵階段,需要一定的練習和作業來鞏固知識。在此背景下,既要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又要完成教學目標,達到個性化教學的效果,需要教師研究分層作業來實現。小學數學老師,尤其是學習任務較重的中高段老師,可以在“雙減”背景下,控制作業總量,結合平板、白板等現代化工具,精準設計分層作業,以減輕學生負擔。
一、基于現代化教學工具實現課堂精準分層練習
利用信息化軟硬件的支持,可以實現課堂上的精準分層練習。
1.構建數字化分層題庫
在進行課堂授課后的隨堂練習時,盡可能采取一些小學生喜歡的方式來進行。如可以使用希沃白板和平板教學系統,提前設計好層次化的、多種多樣的課堂作業題庫,在課堂講完后讓學生分層自測。
如在教授“位置”一節課時,可以在平板系統中提前錄入課本上的作業,以及結合本班級實際情況的位置作業。
布置第一類基礎型作業:(1)根據位置圖片,在地圖上你的位置處標出五角星,并使用數對寫出你的位置(?? ,? ?);(2)寫出陳雪同學的位置(?? ,?? );(3)數對(5,3)對應的是哪位同學的名稱呢?
布置進階作業:(1)按照順序將A(2,3),B(3,4),C(5,6),D(6,7),E(8,8)連成一個封閉的圖形,請大家看看是什么圖形。(2)在一個空白的數對格子圖上,繪制一個五角星,并分別標注五個角的數對位置。
老師講完課后,可以提醒大家完成平板上面的3道基礎題與2道進階題。基礎題目主要檢驗學生是否理解了數對的含義,并可以把數對標注與位置情況一一對上。進階題則進行了進一步的提升,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進一步加深對數對的記憶力,并且還可以提高動手能力。
2.分層完成,開展精準化教學
學生在平板上完成作業的流程如圖1所示。
練習流程
結合作業流程,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情況習題進行解答。老師可以在平板中及時查看學生們的作業完成情況,了解學生習題的正確率,基礎型作業、進階作業的完成情況,以此判斷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3.結合個性化數據,精準推送課后作業
基于對學生學習情況的掌握,老師可以設計分層的輔導方案,以滿足多種層次學生的需求。針對錯題的原因也可以分類進行個性化講解。針對不同的學生,除了課堂上的作業之外,還可以設計更加精準的課后作業。比如粗心大意型要設計少而精的題;針對知識點掌握較慢的同學,可以多布置同類題目,讓學生能夠反復復習知識點;針對對位置關系不夠敏感的學生則可以布置結合生活場景的作業。
二、基于多種作業形式設計精準分層的課后作業
課后布置作業一是有利于學生回顧課堂所學的知識點,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二是有利于學生開闊自己的眼界,了解更多與數學相關的有趣知識,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雙減”政策實施后,小學生中高段要求書面作業平均完成時間不超過60分鐘。為此,需要在激發學生完成作業興趣的基礎上,實現高效的作業設計。
1.布置彈性作業,激發學習動力
“雙減”政策對教師布置的作業要求“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雙減”政策首先鼓勵教師對安排的作業實行分層布置,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布置相應的作業。教師在作業數量受限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學習層次設置不同的作業要求。學習能力較弱的學生可以適當地降低作業的難度,減少部分難度較高的作業,避免因為作業難度而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學習能力尚可、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則可以相應地提高作業量,不至于讓學生因過快完成了作業,而失去布置作業的意義,讓學習層次高的學生也可以通過作業有效的提高。
同時作業應該能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進度進行自主選擇。如學習“圓的面積”這個知識點后,可以安排圓的半徑、直徑的基礎知識點以及半徑直徑與圓的周長和面積之間的關系,通過作業可以讓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圓的基礎知識點,以及幾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該層次的題目主要是為學生提供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是必須要掌握的基本知識點,不會對課外的知識點進行拓展,A層次的學生可以根據題目量自行安排,而B、C層次的學生則要求全部完成。而圓的面積與圓的周長間的關系則作為能力提升題,需要先掌握圓的半徑、直徑與周長、面積的關系,間接得出周長和面積的關系,可以有效提升學生對圓的知識點的整體應用。該層次則要求A、B層次的學生必須完成,C層次的同學進行嘗試,如果無法得出結果則不做硬性要求。最后,要求學生每日把課堂上學習的知識、心得、做的題目以及錯題解析整理成數學日記,理清楚已經掌握知識點、尚未掌握的知識點以及無法理解的知識點。教師應當教學生畫出總結思維導圖,提升學生對知識點的梳理能力和邏輯處理能力,提升數學思維。此外,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知識點設置10~15道題目,布置作業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思維導圖選擇2道尚未掌握的知識點作為彈性化的課后作業,既實現復習鞏固的目的,又能讓學生提升數學能力,降低作業負擔。
2.立足“雙減”,豐富作業形式
通常,作業布置都是文字類的,但教師可以與時俱進地把分層作業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實踐活動是實現教學和生活相結合的有效渠道,也是小學數學的重要教學方式。教師需要合理安排實踐作業,與本節課的教學知識點有機結合。課前的引入可以采用多種模式,包括常規的書面作業、口頭作業、實踐作業等,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及興趣選擇作業的方式,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良性地發展。如學習“圓柱”時,教師可以安排多種課前作業,讓學生制作圓柱,并總結出圓柱的特點,而后根據圓柱模型計算展開的面積以及相應的體積,學生根據不同層次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方式,選擇空間更自由,能很好地提升自主性和學習積極性。
3.個性化作業批改與輔導
在設置分層的作業后,教師需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通過每位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教師需要清楚學生當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判斷學生所處的層次,后續設置相應的作業,并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每當學生跨越當前的層次時,教師需要及時鼓勵學生。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