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瑜
伴隨新學期的到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版)已經正式開始實施。我們發現新課標對“整本書閱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義務教育階段要激發學生讀書興趣,要求學生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書,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積累整本書閱讀的經驗。
針對當前學生的課外閱讀碎片化、膚淺化、電子化的窘況,新課標要求我們不能把課外閱讀僅僅當作“任務”來看,而是要讓學生養成整本書的閱讀習慣,從整體上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那我們該如何開展整本書的閱讀?我的做法具體如下:
一、應遵循閱讀原則
1.堅持原則。新課標明確要求義務教育階段各年級每學期、每天都要達到一定的閱讀量,我們的課外閱讀勢必要遵循堅持的原則,堅持每天每周每月閱讀多少字多少量,從而循序漸進地達到每學期的閱讀量。俗話說得好:貴在堅持,難在堅持,成在堅持。學生如果養成了每天堅持看課外書的習慣,那我們的閱讀水平自熱而然地就會提高。
2.積累原則。我們除了要堅持閱讀之外,還要養成日積月累的習慣。我們常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就是這個道理,只要學生每天把閱讀的好詞佳句妙段,用筆記本積累起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這樣慢慢儲備各種知識,就會大大提升我們的語文素養。
二、要制定閱讀計劃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都知道“整本書閱讀”不是一天兩天可以完成的,要讓學生學會合理地安排有限的零碎的時間,那就需要教師指導學生制定詳細、可行的閱讀計劃。
在指導學生制定閱讀計劃時,我們要有“三定”——定時間、定內容、定目標,學生才會“有的放矢”。比如我的具體操作如下:
1.要學生確定閱讀時間表。教師引導學生充分合理地利用課余時間去閱讀,每天閱讀時間不得少于半個小時,這個閱讀時間要根據學生和家庭的實際情況,利用每天固定的時間段進行閱讀,這是培養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關鍵點。
2.幫助學生列出閱讀書單。為了保證學生閱讀視野的開闊,博覽群書,在制定閱讀計劃時要涉及各個不同的領域,如文學、傳記、游記、天文、地理、歷史、自然等。比如一個學生一個月可以讀4本書,那么就從4個不同領域選擇書籍,等到下一個月,再從不同于上個月的4個領域選擇書籍,以此類推,循環往復。
3.要給學生制定閱讀目標。這個閱讀目標要因人而異,真正落實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每天小目標可以在閱讀過程中點評、批注、寫片語感言,此項內容由同桌互相監督完成;每周中目標可以將感興趣的內容摘抄下來,做到每周一篇,定期交組長檢查;每月大目標至少要寫一篇專題小練筆或寫讀后感,此內容由老師監督抽查完成。
三、需指導閱讀方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學生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閱讀方法和技巧,并養成了閱讀時必動筆的好習慣,那他們的閱讀能力就會大大地提高。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我指導學生務必要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好習慣,具體操作如下:
1.通讀:快讀一遍,弄清故事情節,有不懂之處先跳過,不必急于求成,也不能一目十行地追求速度。
2.標記:用“——”畫出精彩的句段,用“~~”畫出有疑問的句段,用“......”畫出值得積累的詞句。
3.再讀:再讀一遍,難理解處慢讀、品讀,簡單處速讀或跳讀。
4.摘抄:在筆記本上摘抄書中值得積累的詞句并嘗試背誦。
5.讀后感:讀完整本書后寫一篇讀后感,并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四、須重視閱讀展評
“整本書的閱讀”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然而很多學生閱讀興趣不高,根本原因在于沒有體驗到閱讀的快樂,沒有潛在動力驅使,缺乏激勵機制。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的閱讀成果的展評工作,這樣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充分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為此,教師要為學生提供一個展示閱讀成果的舞臺,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成果的分享者、收獲者。只有這樣,我們的閱讀才是一個完整的過程。為了讓學生充分展示閱讀成果,充分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我會定期采用故事匯、手抄報、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去進行。
綜上所述,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語文教師不僅要積極正確引導學生選擇合適的閱讀書籍,還要指導學生學習運用正確的讀書方法,指導學生掌握讀寫結合的技巧,不斷提高整本書閱讀的閱讀效率,促進學生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
責任編輯 徐國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