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對藝術的美的追求這一命題出現了新的說明,原有的概念發生了變化。藝術以過去的藝術思潮為基礎,產生了新的藝術思潮。這種藝術思潮與現有的藝術思潮相比較或對立,順應歷史潮流或成為矛盾因素。文章通過分析在20世紀西方現代舞中國化進程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林懷民的舞蹈創作,研究西方現代舞與中國傳統元素結合呈現的舞蹈作品中的中國美學特性。方法:文章通過影像資料采集法、文獻資料提取法,分析林懷民舞蹈中美學特性的呈現,以舞蹈學、美學、文化學為理論支撐,分析西方現代舞中國化進程中中國美學思想的影響。結果:舞蹈美學建立在文化的基礎上,在利用西方技術的同時,結合中國文化,塑造具有中國特色的舞蹈美學,才能更好地發展中國舞蹈的自主性和獨特性。舞蹈藝術具有獨特的美學特征,從舞蹈作品可以看出不同的作品呈現出不同的肢體美和意蘊美。了解這種美學特性能夠幫助舞蹈藝術尋找新的視角,從而更好地發展。結論:舞蹈美學雖然沒有唯一的特性,但舞蹈美學具有多樣性、獨立性、自由性和情感性等美學特征。舞蹈藝術可以表現抽象的情感內涵和思想內容,使觀眾產生強烈的聯想和想象。這種對舞蹈美二次塑造的過程,就是舞蹈美傳播的過程,給舞蹈藝術的發展帶來了無限生機和活力。
關鍵詞:文化美學;舞蹈美學;現代舞;創作方式
中圖分類號:J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3)23-00-03
舞蹈通過身體表現藝術性,舞蹈與美學密不可分,在舞蹈中尋找美學價值非常重要。以美和藝術為對象的美學是對自然和藝術中出現的美的考察,理性判斷和作品欣賞作為審美的手段,賦予了積極看待對象的意志。美學重要的一點是,其通過激發思考對象本質的能力,提高對美和藝術的思考能力,自然地誘發與藝術的相遇。美學不是單純為了美的學問,而是探索審美價值所有領域的學問,藝術世界是具有很多審美價值的特殊領域?,F代舞蹈是為了對抗傳統芭蕾的形式性服裝、音樂、有限的技巧,更自由地表現人類而誕生的。從傳統的芭蕾固定觀念和現有形式中解放,作為一種藝術體裁,開始了新的藝術改革。
林懷民的作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創作素材,不論是舞蹈演員的肢體、舞臺裝置還是作品構成,都努力展現舞蹈的極致美和生活本來的美。特別是進入創作后半期,其作品從復雜轉變為單純,對美的“形而異”引人注目,作品處處體現了中國獨有的美學特性。
1 現代舞的基本美學特征
在舞蹈的現代化過程中,對美學觀點的分析和融合必不可少。舞蹈是發現、利用、創造美的過程。美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原始時代,從4萬年前人類開始出現意識和藝術到公元前4000年的古埃及文明和蘇美爾文明,這個時期美的觀念主要表現在人類的原始藝術上。第二個階段從埃及和蘇美爾文明開始,可以看作公元前7世紀以前的新傳統文化時期。這一時期出現了五大文明,人類對美的觀念通常表現為國家型宗教藝術。第三個階段從2000年前到17世紀“現代性”開始,這個時期出現了各個國家不同的文化[1]。希臘、希伯來、波斯、中國、印度,以及此后伊斯蘭文化、東正教文化等世界文化在哲學上得到了突破,開始以理性思想看待人類和世界,從理論角度講美學。其中,西方文化從柏拉圖追求美的本質開始,形成了討論美的學術形式。中國和印度則以與西方文化不同的方式討論東方的審美現象。第四個階段是最近400多年來。這一時期,一方面西方文化美學通過自己的邏輯不斷進化,另一方面非西方文化美學受到西方文化美學的影響,在學習和了解西方文化美學的同時,建立自己的美學[2]。哲學家、舞蹈家、舞蹈美學家在研究舞蹈美學時的切入點不同。有的人通過美感,有的人通過舞臺效果來表現美。因此,舞蹈美學特征的表現不局限于舞蹈演員身體本身,而是與舞蹈相關的所有方面,即舞蹈的形式、舞蹈感情、舞蹈音樂、舞蹈服裝、舞臺照明和道具、舞臺效果等多個方面。因此,舞蹈美學雖然沒有唯一的特性,但舞蹈美學具有多樣性、獨立性、自由性和情感性等美學特征。
美國哲學家蘇珊·朗格表示,“舞蹈像其他藝術作品一樣,是表現人類感情本質的一種知覺形式,藝術是人類感情的象征形態的創造”[3]。她主張舞蹈表達的是一種觀念,是關于感情、情緒等其他所有主觀經驗交叉方式的一種觀念。另外,舞蹈具有在人們日常生活中體驗審美經驗的可能性,人們的經驗是審美對象的一般經驗,這就是審美價值所在。林懷民的創作尤其注重美。林懷民要求舞蹈演員將生活經驗和社會經驗融入舞蹈作品,將在生活和社會中發現的美麗融入身體,重新創造。林懷民借助中國服裝、中國功夫、中國京劇、中國音樂等多種元素和西方芭蕾的外在表現方式,彰顯中國文化特色,作品的諸多元素體現了人文、社會、民族的美學觀點,而且通過作品適當地反映了那個時期中國臺灣人的情緒和現實。
2 傳統文化要素的融合
為了克服困難,尋找民族認同感,與和自己處境相同的人產生連帶感,形成一個共同體,由這種主流社會和其他文化、傳統、人種組成的共同體所擁有的社會被稱為多文化社會[4]。如果說“多文化”是指在一個社會內多種文化并存或共存的社會結構現象的用語,那么“相互文化”就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在相互關系中實現雙向活躍的文化交流和對話的現象。通過形式上的融合,舞蹈與影像、音樂、照明等進行創造性的交流,創造了創新性的場面。阿克拉姆汗的舞蹈作品Desh演繹的復合要素充分發揮各自固有的性格,同時也沒有脫離舞蹈這一大藩籬,因此不會引起舞蹈作品的認同感混亂[5],通過相互作用進行交流是一個很大的優點。
云門舞集的發起人林懷民利用芭蕾、京劇動作、太極、書法和拳術等訓練舞蹈演員的方法,與西方現代舞編創模式不同,創造了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舞形式。這種力量和柔軟性共存的新身體語言帶來了令人驚艷的舞臺效果,賦予了現代舞“氣韻”,創造了新的動作運行方式。太極文化是從中國傳統文化《周易》中而來,具有獨特的運動方式和理論體系。利用“圓”來體現舞蹈“氣韻”的核心內容。在舞蹈結構方面,具有與現有的太極不同的獨特運行方式和理論體系[6]。動靜和虛實形成對比,流暢的舞姿傳達著不同的感情和傳統文化的美學意蘊。作品的主題也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提取的。例如,作品《水月》除了水中的月光全部空虛的哲學觀念外,還有獨特風格的舞蹈語言,這是中國固有的身體語言。就像簡單的空氣循環一樣,沒有任何事件和歷史,只有對身體的集中,但蘊含了巨大的能量,這種能量一方面是舞蹈演員的扎實功底,另一方面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巨大文化力量。林懷民在創作《水月》之前,邀請了專業的武術教練指導演員們打太極拳,演員們每天都坐禪、練習騎馬姿勢、修煉拳法,長此以往,演員們的身體動作逐漸變化,形成了新的身體語言風格。這可以說是現代舞蹈中國本土化的成果。
3 《薪傳》中的美學特性
舞劇《薪傳》的舞蹈美學突破了西方舞蹈的局限,協調西方舞蹈的動作,形成了新的編舞。以西方現代舞蹈技術為基礎,以中國大陸先民移入臺灣的歷史為線索,融合中國傳統的藝術要素,演繹中國式現代舞蹈。作品《薪傳》由林懷民于1978年創作,是懷著思念故鄉的心情,蘊含著20世紀70年代臺灣鄉土觀念和民族情感的舞蹈。舞蹈分為《序幕》《唐山》《渡?!贰堕_荒》《野地的祝愿》《死亡與新生》《耕種與豐收》《節慶》八個段落,故事情節是慢慢通過舞蹈演員的情緒和身體,以“先人”的樣子,用肢體語言和道具、服裝共同呈現。作品中出現了具有地域代表性的民謠,并以旁白提出作品主題,以鄉土情感為切入點,以民族文化為基石進行創作。
《薪傳》是臺灣戰后首次展現本土歷史的舞臺作品。作品真實展現了明末清初大陸人民移入臺灣的艱辛歷程。林懷民創作此舞劇,源于思念故鄉的心情和對故鄉的留戀和民族情感。林懷民親自帶領舞者們到大自然進行野外訓練,親身體驗自然的力量,從中感受先民們耕作、播種的艱難,種下未來和希望。融合西方現代舞蹈技術和中國古典韻味、生活經歷、民族風俗等文化美學要素,帶來新的舞蹈視角。在這部舞劇中,林懷民用四種顏色展現了場面的意義,用各種顏色象征不同的美學意義。
3.1 氣——身體運行之源
呼吸是舞蹈的核心,在舞蹈中自始至終起著重要作用。中國古典舞蹈是中國舞蹈藝術的一個舞種,講究精氣神,其中氣是指呼吸。古典舞蹈以身韻為核心,熟悉身韻是根本。在舞蹈中,通過呼吸幫助舞蹈動作自由轉換,展現更好的舞姿,通過呼吸進行伸展和內聚的身體運動。西方現代舞也是如此,瑪莎·格雷厄姆的舞蹈通過呼吸引導身體的肌肉收縮和松弛,有效管理肌肉,進行主觀性運動。例如,挽著胳膊做半蹲式針腳旋轉的演員,這個動作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元素,既具有古典舞蹈美感,又體現出西方現代舞蹈技術。林懷民要求作品多樣化,動作要隨著作品的變化而變化。從作品可以看出,傳記作品開始放棄敘事作品的風格,轉變為美學形象,抽象的感覺“只能用心靈領會,無法用語言傳達”。作品一開始,舞臺上巨大的貢臺和手持香的舞蹈演員將觀眾拉入了現實生活,而手持燃燒著的香的舞蹈演員緩慢行進,將觀眾帶入了一種虛幻的境界,這種生活的“氣”和虛幻的“氣”結合塑造了一種隱喻的美學氛圍。特別是作品的幾個部分,通過具有臺灣地域特色的傳統民謠將觀眾帶入舞蹈場景,舞臺上流動的字幕和舞蹈演員的肢體相互交錯,從多個方面將視覺藝術表現出來。
3.2 力——質感的呈現
云門舞集《薪傳》是以臺灣歷史為主題的劇場作品,以明末清初漢人移入臺灣為背景展開。雖然想表現這種題材,但是原封不動地再現當時人們的生活面貌與現在的需求和審美不符。為了真實展現當時人們的生活狀態,必須有大量充滿力量的動作,這是舞蹈的亮點,也取決于舞蹈的體裁。在林懷民眼里,這些動作并不沉重,無法表現先民移民的艱辛,只是形式上的修飾。如果想編出表現中國先民生活的舞蹈,就要根據先民的生活場面來審視身體動作和美。序幕中,一群年輕人在黑暗中燒香,虔誠地敬拜祖先,一件件脫掉衣服,露出先民們穿過的服裝,展現了先祖們走過了艱難的道路。接著,舞蹈演員們手拉手畫圈反復走動,展現祖先們經歷的無數辛苦和磨難。之后舞蹈演員們瞬間倒在地上,身體不服輸,雙手高舉,眼睛凝視前方。這種動作代表掙扎后也不會放棄,相信堅強的意志會帶來希望。伴著歌聲,展現船民正經歷困難,遇到大浪并不害怕,帶著希望來到臺灣這個地方尋找新機遇,舞蹈演員們用心感受了當時船民渡海后害怕的心情,展現了船民的進取精神。
林懷民擺脫西方現代舞的模式,在運用現代舞蹈技術的基礎上,結合中國武術身法技術,讓舞蹈演員從實際生活出發,融入內心的感覺,表現外在的身姿,使舞蹈演員的身體回到生活本身。重新創造運動路徑上訓練的動作詞匯,有效進行文化融合,再現先民的故事,生動地展現了移民生活的艱辛和先民的奮斗精神。這一舞蹈文化的融合是林懷民舞蹈藝術的突破。從林懷民的早期作品能看出,其作品雖沒有說美,卻處處透露出美學痕跡。無論是以中國名著或故事為主題的作品《紅樓夢》《九歌》,還是以中國國粹書法和太極為主題的作品《行草》《水月》等,都是以中國文化美學為根基,具有中國舞蹈美學風格的作品,為現代舞的中國化提供了新的視角。
4 結語
林懷民的舞蹈作品經常會展現利用文化傳統要素,與社會現象相結合的美學舞臺。無論是舞蹈演員的肢體、舞臺裝置還是作品構成,林懷民都十分關注,致力于展現出舞蹈的極致之美和生活本來的美。林懷民創作的作品總是給觀眾帶來既近又遠的感覺。之所以給人接近作品的感覺,是因為舞蹈演員的服裝、作品素材等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能看到的東西。之所以給人遠離作品的感覺,是因為舞蹈演員的強烈魅力和高于生活的舞臺表現手法。此外,可以感受到林懷民想要縮小舞臺和觀眾的距離,努力與舞蹈文化、社會文化、人們進行多方向的交流。同時,融合多種藝術要素,讓人感受到舞蹈藝術的魅力。
參考文獻:
[1] 金炯民,李在浩.歐洲的相互文化主義[J].京畿大學人文學研究所,2017(32):9-39.
[2] 葉朗.現代美學體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122.
[3]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97.
[4] 理查德·舒斯特曼.身體意識與身體美學[M].程相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37.
[5] 樸真熙.康德美學思想與舞蹈的關系[D].首爾:淑明女子大學,2006.
[6] 黃威.云門舞集的藝術特征[D].廈門:廈門大學,2008.
作者簡介:常方(1993—),女,山東菏澤人,博士在讀,研究方向:現代舞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