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子春
摘 ?要:“減負增質”對小學語文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標準。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除了要在課堂上給學生傳授知識,完成語文教學大綱的教學任務,推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還要把教學的重心放在語文作業的設計上。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的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創新和優化,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此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顯著提升。
關鍵詞:減負增質;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綜合素養
一、“減負增質”與作業設計
所謂的“減負增質”主要是指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將現有的學習壓力、學業負擔等進行相應的減輕,同時還要不斷地提升教學質量,這樣才能推動小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對于綜合性人才的要求標準越來越高。教師除了要給學生灌輸教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作業內容進行精心的設計和規劃,才能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熱情,起到鞏固課堂教學知識的目的,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
二、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現狀
對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作業既是對課堂教學知識的鞏固,又是對課堂教學知識的延伸,在很大程度上能夠促進學生加深對課堂教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將設計作業的重點放在了作業數量方面。如讓學生將課文或者是生字抄寫三遍,這種形式的作業內容不僅單一乏味,也調動不起學生主動完成作業的積極性,情況嚴重的還會導致學生對語文作業產生反感的心理狀態。可見,這種傳統、單一的作業設計形式不僅不能將作業的價值和優勢充分地發揮出來,而且不利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在“減負增質”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更要改變傳統的作業設計方式,將作業形式不斷進行創新和優化,如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學生對教學知識點的掌握能力,設計出能夠符合學生學習需求,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作業內容,這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才能感受到作業內容的趣味性。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的過程中,還要將實踐性的特點融入作業內容中,這樣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自身的思維能力才能得到全面拓展,學生才能養成按時完成作業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小學生在作業實踐中,思考能力、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等都會得到不同程度地提升。另外,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的過程中,還要結合教學內容,將與學生日常生活相關的資源和元素融入作業中,通過利用生活素材來提升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掌握和鞏固能力,開拓學生的語文學習視野,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推動學生語文綜合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實踐研究
(一)豐富作業形式
在以往的語文作業中,教師會將作業設計的方向傾向于書面作業上,而且整體的作業形式比較單一且缺乏趣味性。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天生的活潑好動,對社會上一切新奇的事物都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但是,面對形式比較單一的語文作業就很難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所以,在現實中,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首先要對學生的基本特征和學習情況進行全面了解,這樣才能在“減負增質”視域下,不斷豐富學生的語文作業,學生完成語文作業的積極性才能得到有效地激發。
比如,當語文教師需要在班級中開展演講、辯論或者是詩歌朗誦活動時,可以在開展以上活動之前給學生布置相應的準備作業,讓學生利用查閱資料或者是互聯網收集相關活動內容的資料,這樣在開展活動時,才能提前做好準備。教師給學生設計這種類型的作業,內容不僅能讓學生感覺到作業形式的新奇性,而且還能調動學生參與語文教學活動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非常有助于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在部編版五年級語文《將相和》一文的學習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設計課前預習作業內容:首先要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熟悉的閱讀,然后結合文章中的人物,進行秦王、趙王、藺相如以及廉頗等主要人物的角色扮演,將整篇課文通過演繹故事的形式展示出來。對小學生來說,這種形式的作業內容需要在學習這篇文章之前,完成人物角色扮演的彩排工作。在上語文課時,教師可以先讓全班同學共同朗讀一遍課文,然后讓學生將分配好的人物角色進行故事表演。這樣的作業形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和熱情,而且學生為了能夠將文章中的人物性格和對話內容進行充分演繹,會在語文課前對文章內容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學生在研究和分析人物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二)因材施教設計作業
在“減負增效”教學理念的背景下,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要將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考慮到設計作業的過程中,這樣才能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水平、性格特點等多項因素,設計出能夠促進小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全面提升的作業內容,從根本上滿足學生在個體差異成長過程中的不同作業需求。
比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烏鴉喝水》一文的教學中,教師在教學這一課之前,首先要對班級中所有學生的興趣愛好、專業特長等進行全面了解,這樣才能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因材施教設計出學生感興趣的語文作業。如有的學生聲音比較洪亮,嗓音條件非常好,教師可以給這類學生設計深情朗讀課文的作業任務;而有的學生在班級中比較活潑,喜歡在別人面前表現自己,教師可以給這類學生設計角色扮演情景劇的作業內容;還有的同學思維能力比較活躍,對任何事情都充滿了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這一特點,讓學生結合《烏鴉喝水》這篇文章,去編寫一個寓言故事等。教師通過設計這種開放式的作業內容,不僅能讓學生將自身的特長和優勢充分的發揮和展示,而且從根本上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作業需求。在整個過程中,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也得到了全面激發和提升。
(三)貼近生活設計作業
隨著教育理念的不斷改革和推進,人們對素質教育的發展也越來越關注。教師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將教學的重點僅局限在課堂理論知識方面,而是要提升對學生實際能力的重點培養,這樣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所以,教師在設計語文作業時,也要對學生的實踐需求進行全面考慮,根據學生的日常生活設計出具有實踐性質的作業內容,這樣學生對語文知識的理解才能真正的從課本走向現實生活才能真正推動學生的全面發展。
比如,在學習部編版小學語文《慈母情深》這篇文章時,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首先引導學生分析,文章中描述慈母情深是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方式,緊接著再給學生設計一個寫作的任務,讓學生通過觀察周圍的親人、同學、教師等對人物進行描寫。其中的寫作技巧、寫作結構要模仿《慈母情深》一文的寫作方式。在下節語文課時,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將自己寫作的內容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閱讀,然后讓班級學生猜一猜描述的是誰。
再如,當學習了完璧歸趙、聞雞起舞、畫龍點睛、鵬程萬里等成語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課后小調查的作業內容,讓學生收集學校周邊或者是回家路上哪些店鋪的名稱與成語有關或者是利用成語取名。可見,教師在設計小學語文作業的過程中,通過與日常生活進行有針對性的結合,不僅能提升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也充分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四)學生自主設計作業
傳統教學理念中,作業設計是教師的教學任務,教師也是設計作業的主體。教師不論設計了什么類型的作業內容,學生都要被動去完成,因此,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失去了主動探究作業的能力和積極性。即便是教師設計的作業內容都是以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為基礎,也重點凸顯出了課堂教學的重要知識點,對于學生在課后進行知識點的鞏固和延伸也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但是這樣卻嚴重忽略了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以致作業設計情況出現了“一刀切”的形式,在“減負增質”教學背景下,極大違背了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要求。所以,教師在設計作業的過程中,可以在形式上不斷創新,讓學生與教師進行身份的互換,讓學生成為設計作業的主體,這樣學生就具備了設計作業的參與權和自主權,進而有效地調動學生參與設計作業的興趣和熱情。
比如,在學習完部編版小學語文《白鷺》一文的教學內容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進行身份的互換,讓學生自主的設計作業內容。“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完《白鷺》這篇課文了,老師想問一下大家,誰愿意和老師進行身份互換扮演小老師,為班級學生設計作業內容,看一看哪位同學設計的作業內容最有意思,最能夠深的大家的喜愛。”當教師在說完這番話時,班級的氛圍立馬變得熱鬧起來,學生參與設計作業的積極性一下子被調動起來了,大家爭先恐后說出了自己設計作業的思路和內容。如:“我給同學們設計的作業內容是在課下時間,將文章中的好詞好句進行整合和收集”“老師,我喜歡這篇文章,我給大家設計的作業內容就是,找出能夠與《白鷺》這篇文章意境相符的音樂,然后在下節課時,配上音樂帶領大家一起有感情地朗讀這篇文章”;還有的學生這樣說:“我設計的作業內容就是讓同學們去收集有關于白鷺的照片、視頻,然后結合文章內容仔細的觀察現實中的白鷺是否與文章中描述的一樣美”。
除此之外,教師也可以提前將設計好的作業內容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情況來選擇出自己喜歡的作業類型。如“同學們,老師給大家設計了三種作業套餐,其中有必選套餐和自選套餐。大家可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進行自主的選擇。但是,需要提前聲明,必選按套餐是每個同學都要選擇的呦。必選套餐的作業內容有:熟練的背誦《示兒》這首古詩,并能夠進行準確的默寫,完成之后老師會獎勵3顆小星星。自選套餐一:深刻理解古詩內容,將古詩中描寫詩人動作和神態的內容表演出來,老師獎勵兩顆小星星;自選套餐二:根據《示兒》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展開自己豐富的想象力,寫出詩人在家書中都給兒子說了什么,老師獎勵兩顆小星星。”通過以這種形式給學生設計作業,不僅能夠讓學生結合自身的學習能力,選擇出適合自己的作業內容。同時,這種創新性的作業形式,也激發了學生努力完成作業獲取星星獎勵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學知識的鞏固和提升,真正凸顯出了“減負增效”教學理念下,設計作業的價值和優勢。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語文是一門重要的學習科目,尤其是在“減負增效”視域下,通過對語文作業的設計來達到減輕學生負擔,提升語文教學質量的目的。這對教師來講不僅要在思想上進行及時的轉變,還要通過豐富作業形式、貼近生活設計作業、因材施教設計作業等措施,給學生設計出能夠符合學生全面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業內容,讓學生能夠通過完成作業來提升語文知識的儲備量,促進語文學習思維能力的不斷發展,這樣才能夠為以后語文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湯穎. “減負增質”視域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實踐[J]. 新課程教學:電子版,2023(04):89-90.
[2]蔡曉芹. “減負增質”視域下語文作業設計的實踐[J]. 教育藝術,2022(07):73-74.
[3]高倩穎. 基于“減負增質”的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對策分析[J]. 考試周刊,2021(98):43-45.
[4]毛林梅. “雙減”政策背景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優化策略[J]. 甘肅教育研究,2023(08):139-141.
[5]姚陽. 巧妙優化作業設計——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作業設計為例[J]. 安徽教育科研,2023(23):63-65.
[6]葉建忠. 單元整體視角下小學語文作業設計的思考——以統編教材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作業設計為例[J]. 學苑教育,2023(23):72-73+76.
[7]程江美. 減負不減質——“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作業的精準設計探索[N]. 科學導報,2023-08-01(B04).
[8]梁順莉. 基于新課標背景下小學低年級語文作業優化與管理分析[J]. 新課程導學,2023(20):85-87.
(責任編輯:淳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