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春嬌
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小學數學教師要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調整教學的方式與進度,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可以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提升競爭能力,為其以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改;自主學習
一、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
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數學教學時,教師往往需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進行課程教學的安排。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還沒有養成主動學習知識的意識,他們的學習動力往往來源于某一事物吸引了自己的注意力,從而產生了進行探索的意識。在數學這種偏向于抽象邏輯的科目學習中,教師尤其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只有讓學生對數學產生學習的欲望,他們的數學水平才能獲得本質的提升,從而為未來的數學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恰好能夠成為養成學生學習興趣的最有力的方式。
在自主學習中,因為沒有教師對學生提出明確的引導,所以學生能夠自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知識探索,這無疑能夠為學生提供一個更為自由的學習空間,從而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師在進行課程講授時,往往會從個人的角度進行知識的講授,而學生由于自身的成長環境、對數學的理解能力、接受教育的背景等因素不同,對于同一知識的切入方式與學習側重也會產生細微的差別,而在教師統一的教學下,學生只能被迫按照教師的思路進行學習與思考,這將會大大限制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磨滅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甚至會讓學生逐漸失去了學習數學的欲望。
在自主學習中,“教師”這一限制被消減,通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可以自主地在知識海洋中暢游,并從完全不同的角度出發,對學習過的知識提出新的見解。而這一自由的學習領域,除了能夠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還可以使學生的數學興趣在探索中不斷得到提升。興趣是學生最好的教師,在小學階段尤是如此,當學生的數學興趣被充分激發之后,教師再對其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了。
二、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教學問題
教師不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情況,一味地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這是目前小學數學教學所面臨的最關鍵的問題。如今我國在決定學生升學時所使用的主要方式仍然是考試,無論學生平時在課堂中的表現如何優異,只要考試沒有取得較高的分數,學生的學校選擇面就會受到限制。相反,只要學生能夠在考試過程中取得高分,即使在素質方面有缺失,學生同樣能夠選擇自己心儀的學校。在這一背景下,教師便很容易走進教學的“死胡同”,即只重視對學生進行知識方面的灌輸,不重視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自然就無法在課堂教學中得到發展。教師單純地立足于課本,將課本中的所有內容使用“填鴨式”的教學方法全部傳授給學生,并強迫學生將定義與公式全部記憶在腦海中,最后通過大量的課外練習實現知識的鞏固。學生在這一機械的學習模式下會對數學產生厭倦的情緒,學習效率有所降低,其自身的數學學科能力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增強。
因此,在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之前,教師首先要改革自身的教學理念,將學生的數學素養作為教學的核心,進而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的養成與能力的訓練。其次,教師進行授課時的手段過于單一,從而阻礙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有些教師雖然擁有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意識,但受到自身的教學水平有限、對自主學習的理解不夠深刻等因素的影響,他們雖然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進行知識探索,但學生要么不肯配合教師的教學引導,要么自主學習能力難以形成,教學實踐所得出的結果與教師的設想存在較大差距。追根溯源,這些教師在課堂中往往只從表面去進行數學引導,沒有對自主學習進行多層次的全面發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與能力自然無法得到有效的養成。
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
(一)借助創建情境培養興趣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知識產生興趣時,會主動進行探索與學習。所以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積極主動探索新穎的教學方式,促進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讓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逐漸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在新課改背景下,倡導啟發式教育,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有著明顯的優勢。教師可以創設適合的情境,讓學生可以全神貫注地參與教學情境。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小學生比較好動,更喜歡在游戲和活動中學習知識,所以教師要創設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可以邊玩邊學,從而提升學習的效率。在教學情境教學中,問題教學比較廣泛,但是創設情境難度比較大,不僅需要教師的努力,還需要學生的配合,只有師生相互合作,才能真正提升教學效率。在情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對教材進行全面分析,開發知識點之間的規律以及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了解學生的基礎情況,將數學的抽象性和嚴謹性,借助情境設計表現為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從而提升問題情境的效率。
(二)輔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
首先,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質疑實際上就是思考,質疑可以讓學生從以往被動的學習轉為主動的求知,積極的探索,進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以往的數學課堂中,常常是教師說什么,學生就要聽什么,對于學生提出來的疑問,教師要么直接無視,要么對其進行粗暴的否定,長此以往,學生自然也就失去了在課堂上對教師提出質疑的勇氣,淪為教師的應聲蟲。因此,想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就必須轉變自身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進行課堂質疑,甚至在課堂教學中故意留出缺口、引導學生發現其中的漏洞。培養學生懷疑權威的精神,不只能夠最大限度地保留學生以批判的視角進行知識的學習的習慣,還可以讓學生樹立在數學方面的學習自信。
比如,在學習“位置與方向”的相關知識時,對同一位置的描述很有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方式,教師在提出其中一種的同時,也要鼓勵學生思考如何使用其他的方法進行位置描述。將學生所說的內容一一記錄下來,并在全班進行討論,這些位置描述中是否有錯誤的內容。而學生想要發現其中存在的錯誤,就必然需要對每一種描述一一進行推理驗證,從而使學生對這一知識的掌握與自主思考能力也獲得了一定的提升。需要教師注意的是,在學生進行質疑時,必然會有出錯的情況,這時教師同樣不能對學生的想法直接進行否認,而是要充分表揚學生敢于說出自己想法的勇氣,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思路,學生在整理思路時往往就能發現其中的漏洞,進而實現對自身數學知識的補全。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深入地分析數學知識,并且應用不同的質疑方式幫助學生學會合理質疑。
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設計學習計劃。培養自主學習能力中重要的一點,就是促進學生制訂自己的學習計劃,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做到規范化學習,避免盲目學習,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可以在習慣的幫助下,提升學習的效率。
最后,要善于運用不同的學習資源。小學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結合,屬于數學知識的延伸,所以教師可以鍛煉學生的觀察能力,了解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和問題,并且可以通過自己的所學的內容解決實際的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充分的觀察生活,讓學生可以提升采集信息的能力。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學生可以接觸到電子設備,在網絡中查詢到自己想知道的知識和答案,所以,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運用網絡,獲取相應的資源,讓學生擴展自身的知識范圍。
(三)明確學習的主體,引導學生參與
自主學習的具體表現為,學生可以參與有明確的目標的活動,可以獨立設計學習的計劃,并且可以對自己的表現進行評價。清晰的教學目標可以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方向,讓學生逐步走向目標。教師要客觀認識到自己扮演的身份,自己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將自己定位為輔助教學者、活動的參與者,而不是主導者。教師要提升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知道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只有激發學生的主動性才能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
(四)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平臺
首先,教師要指導學生學會聽課。在關注一個事物時,大腦皮層會產生興奮的中心。在此期間,學生的神經細胞會達到興奮的狀態,接受能力和學習能力也會增強,所以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聽課,讓學生處于興奮的狀態。在聽課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提醒學生集中注意力,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要明確重點的內容。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多用口述的方式讓學生分析,從而幫助學生鍛煉聽力,培養發散思維。
其次,教師要指導學生獨立讀書,通過獨立看書的方式讓學生獲取知識,從而轉化成技能。但是學生階段多存在急于求成的情況,所以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非常關鍵。需要教師結合不同的教材和年齡的學生采用差異化訓練,讓學生可以獨立地思考,獨立地閱讀,進而探索更多的知識點。
(五)通過小組學習,促進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小組學習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通過小組合作可以擴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可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傳統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合當下的發展,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創新教學方式,進而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要想進行高效的小組教學,首先就要進行合理的分組,讓每一個小組人員在4~6人之間,既可以保證學生有時間可以發言,也可以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興趣對學生進行分組,讓學生可以相互溝通,通過相互交流,進行思維上的碰撞,讓學生可以全面地提升學習質量。
在以往的教學中,課堂比較嚴肅,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利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無法主動地學習。對此,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的空間,促進學生自由的發展,讓學生進行互動學習。然后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角色,學生可以自主推薦,將組長、統計者和發言人選舉出來,通過設置不同的身份讓學生提升責任感,從而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效率。小組合作可以讓學生的思維更加的跳躍,讓部分內向的學生可以及時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相比于在班級中發言,部分學生更愿意在小組中發表意見,從而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
(六)培養學生自主進行課后知識復習的能力
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能力時,除了要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深度探索與邊際擴展,還要讓學生養成在課后自覺進行知識總結的好習慣。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地豐富自身的數學知識網絡,如果一味進行知識學習而不重視知識總結,那就無異于本末倒置,最終反而會妨礙學生數學水平的提升。在引導學生自行對所學知識進行概括總結時,教師可以采用思維導圖的方式,讓學生將所學知識按照重難點順序進行整理排列,并按照知識之間的邏輯進行重組,以此幫助學生建立起更為系統的知識網絡。
在學生尚不明確如何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時,教師可以先為學生進行示范,將一個大概的思維框架繪制出來,再將一些較為關鍵的內容填充進去,引導學生思考在導圖的其他地方應該怎樣進行知識填充。在學生逐漸養成了一定的數學思維體系之后,教師便可以讓學生自由根據個人對數學的理解方向的不同,進行有側重的導圖繪制。在繪制知識導圖的過程中,學生不但能夠更好地對所掌握的內容進行二次梳理,同時還可以“溫故知新”,在復習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思考,并根據思考探索更多數學知識,從而實現數學自主學習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廉鐵柱. 芻議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式課堂模式構建[J]. 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5(50):191.
[2]李金煥. 淺議小學數學教學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J]. 新課程學習:下旬,2014(02):29-30.
[3]馬云鵬. 小學數學教學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廖 ?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