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瓊
摘 ?要:“雙減”政策一經出臺,立馬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雙減”政策下,教育者該如何應對,樹立怎樣的作業觀,從而指導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以真正幫助到學生,達到“減負提質”的目的。文章特以小學語文統編版二年級上冊為例,從開展當堂作業、分層設計作業和評價管理作業三個方面出發進行簡單論述。為在“雙減”背景下,教師該如何設計與管理作業提供些許思路。
關鍵詞:“雙減”政策;作業設計;分層作業
“雙減”政策工作從表面上看是要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其實更重要的是對教育者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教育者必須樹立新的作業觀,同時改變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
一、減輕課業負擔,開展當堂作業
開展當堂作業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這樣能保障學生的課間休息時間盡量充足,而且完成作業就是練習,練習放在課堂之上,緊跟在新知之后進行,效果往往比將作業放到課后去完成要好。此時學生的思維最集中,練習的環境也是最合適的,最能起到學以致用和鞏固提升的作用。那么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如何操作?如果能做到以下兩點,當堂作業就可以輕松順利地實現。
(一)備課時關注作業設計
在日常備課時,教師在認真解讀教材和教參之后,明確教學的重難點。再把教材上、練習本上的作業試做一下,明確作業習題的總量、用意和難度,以及估算一下大部分學生完成作業的用時情況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應考慮好作業習題的合理分配和教學策略,預想教學的時間。需要注意的是,教師應盡量減少自己額外補充的習題,能將教材或練習本上的習題高質量利用并完成就已經足夠。因為習題越多,當堂作業越難實現。
(二)課堂中分解作業
在課堂上,教師可結合教學推進的過程,把作業合理分解到相應的環節中。
不管運用怎樣的形式,到下課時,學生全部或大部分作業就已完成。
二、兼顧差異發展,分層設計作業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每一名學生的發展。一個班的學生,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影響,總是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接受和掌握知識的能力也有強有弱。為此,應當設計有梯度的作業,把握好作業的難度系數,把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評價等作業內容有層次地安排好,兼顧個體差異,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成長。
二年級作為小學起始階段,在漢字書寫方面,教師更應該關注學生是否將生字的筆畫和結構書寫正確和書寫美觀,坐姿是否端正。另外,還要時常提醒他們愛惜作業本,注意用眼衛生,讓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和用眼習慣。為了讓學生記住漢字的字形,教師往往會布置抄寫生字或詞語的作業。對于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很容易就能達到會聽寫、能默寫的目標,此類學生,可以不用反復抄寫生字。而對于學習能力稍差一些的學生,可抄寫到能默寫為止,不必強調以遍數為標準。
除了抄寫方面的作業需要分層設計以外,其他作業也可以從大單元的視角出發,體現作業布置的階梯性。以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為例,“積累并運用表示動作的詞語”是本單元的教學重點之一。為了檢測教學效果,針對不同的學情,教師可以布置以下幾個層級的作業。
(一)基礎性作業
讀一讀,記一記本單元課文以及語文園地里表示動作的詞語;和同伴一起一邊讀一邊做動作,體會動詞的含義,以及意思相近的動詞之間,意思有什么細微差異。
(二)提升性作業
用表示動作的詞語,結合生活經驗,各說一句話,進一步體會動詞的準確性。鼓勵多選擇、多表達。
(三)挑戰性作業
在學完《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文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選用課后給出的詞語,仿照課文說一說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
作為教師,應該正確看待學生在作業中展現出來的“差距”,更應該聚焦到分層設計的作業如何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本身,體驗學習的成就感,從而幫助他們走上良性的學習軌道。
三、提升學科核心素養,豐富作業的類型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包含以下四個方面:語言的建構和運用、思維的發展和提升、審美的鑒賞和創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傳承。結合二年級小學生的能力與心理發展特點,教研組的教師思考出以下六種作業類型,來填補書面作業的空白,以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能力。
(一)閱讀式作業
眾所周知,語文的學習離不開閱讀的積累。因此,必須重視課內外的閱讀質量。
第一,推廣“親子閱讀”。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有一個“和大人一起讀”欄目,這里的“大人”,既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家長”。課堂內有“師生共讀”,回到家還有“親子閱讀”,學生可以將在學校討論的問題帶回家,考考自己的爸爸媽媽,或和他們一起進行更深入的討論交流。學習場域的擴大必定生出更多的知識生長點。
第二,要重視“整本書閱讀”。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快樂讀書吧”中推薦的圖書,就很適合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比如,二年級上冊中就有這些書籍:《小鯉魚跳龍門》《“歪腦袋”木頭樁》《孤獨的小螃蟹》《小狗的小房子》《一只想飛的貓》。
對于閱讀速度快、閱讀理解力強的學生,還可以推薦一些拓展書目。還是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為例:《大禹治水》《父與子》《有故事的漢字》《絕對小孩》《我不是完美小孩》《三只小豬的真實故事》《少年英雄王二小》《電話里的童話》《和甘伯伯去游河》《擠擠城和寬寬街》《我是花木蘭》《酷蟲學校》……這一部分書目的補充,可以讓那些“不夠吃”的學生“吃飽”。
第三,要強化“古詩文閱讀”。面對二年級的學生,以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必讀古詩文和校本開發的《經典誦讀》小冊子為依托,采用“小量恒定”的原則,每日誦讀一首古詩,反復閱讀。經年累月,學生能記憶不少經典佳篇。在不知不覺中,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已浸潤于他們的心靈,較為扎實的國學基礎在年幼之時已為其奠定。
(二)查找式作業
統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主題是“革命先輩”。本單元的四篇課文都是講述的革命領袖和革命先烈的事跡,而那段歷史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遠,所以在課前或課后可以布置查找歷史故事或人物背景資料的作業,以輔助對文本的理解。這里講到的資料可以是文字性的,也可以是歷史圖片,還可以利用一些影視資料幫助學生拉進與歷史的距離,去感受那段歲月的厚重。
(三)觀察式作業
還是以統編教材二年級下冊為例,第一單元的單元主題是“大自然的秘密”,每篇課文都包含了一些關于自然的科學知識。可以給學生布置一些觀察動植物生活習性或生長變化的作業,從而培養學生樂于、勤于觀察自然的習慣并掌握一些簡單的記錄方法。源于對動植物天生的喜愛,在完成這一類的作業時,學生表現出較大的熱情,或者自由組隊去大自然中尋找觀察的對象,或者自己在家中種植植物或養育小動物。
(四)表演式作業
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童話、成語故事很多,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己組織安排,分配角色,制作道具,自排自演“課本劇”。無論是小演員們排練,表演劇本,還是小觀眾們觀看表演,在這個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對于故事的理解都能高于課堂之上。同時,學生的表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人際交往能力以及組織策劃能力等都會得到相應的提升。
對整個班級來講,“正向”的班風也許就在這組織、排練、表演、觀看、交流的過程中慢慢形成。比如二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狐假虎威》一文,就很適合讓學生分角色表演。另外,學生也喜歡到課外讀物中尋找表演的“劇本”。《小巴掌童話》里住著許許多多的小動物,他們經歷著一件件或快樂或煩惱的事,一齊拼湊出一個“小巴掌大世界”。學生靜靜地沉浸在童話世界里,總能在這些故事中或某個小動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想著這些惹人愛的小動物們,他們也想化身其中,于是,張秋生爺爺編著的《小巴掌童話》中的故事就是表演舞臺上“賣座”的佳作……從靜態的“讀”到動態的“演”,學生收獲的不止一點點。
(五)操作式作業
在學完《敕勒歌》這樣的古詩后,可以整合美術資源,請美術老師進行指導,讓學生根據詩歌內容畫出插圖。通過動手“畫圖”,讓他們進一步感受大草原的蒼茫遼闊、壯麗富饒。在學習了金子美玲的詩歌之后,學生動手畫出了自己心中美麗的世界。在閱讀《小巴掌童話》時,他們也可以選擇一兩則自己喜歡的故事,然后給這些故事配上插圖。讓彩筆插上想象的翅膀,演化成童年最美好的畫面。
(六)社會化學習式作業
可以結合每個單元不同的人文主題,利用學生的假期完成此類作業。比如:二年級上冊六單元的主題是“革命先輩”,可以結合當地的文化特色,建議學生去博物館等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參觀學習。再比如,學習了二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學生可以在寒暑假等節假日去登登鸛雀樓,看看廬山瀑布,欣賞一下黃山奇石,還可以去領略日月潭的風光或去嘗嘗葡萄溝的葡萄。讀萬卷書,還得行萬里路,學生面對眼前的真實畫面,回憶課文中的點點文字,引發進一步的思考。
以上六類作業的建議,根據不同的學情,學生可以選擇性地完成。
四、激發內驅力,實現作業評價管理
分層分類作業設計完之后,如何評價管理作業呢?本研究認為可以嘗試從以下幾點出發,建立作業管理制度,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巧妙實現作業管理。
(一)關于作業批改
教師要認真批改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作業,根據作業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加強集體評講和面批講解相結合,要及時做好作業反饋與訂正。將作業中的“易錯點”和教學重難點相結合,采用恰當的方式進行答疑輔導,必要時也可以自行根據學生完成作業的具體情況,重新設計適量的練習題加以鞏固知識點。
(二)發放作業“過關卡”
對于二年級學生來講,將游戲和學習融為一體,可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獲得最大的學習效益。按時完成作業,正確率高,書寫工整,卷面整潔的學生,可以獲得一張作業“過關卡”。當這類卡片積累到10張之后,可以允許其行使一個“小特權”,比如免做當天的作業或當教師的小助手一天等。當作業“過關卡”積累到30張時,教師可以幫助其實現一個可行的愿望或者在學期結束時兌換獎品。
(三)收藏展示優秀作業
激發學生的內驅力是作業得以高質量完成的重要保障。作業是學生認真完成的作品,背后折射出他們的態度、習慣、教養、品行、心智傾向等,每一份作業都印著學生成長的足跡。可以在征得學生同意的基礎上,定期收藏或展示有代表性的優秀作業,同時為這些作業的小主人頒發作業收藏或展示證書。一方面,樹立了學習的榜樣,為沒有獲得此類獎勵的學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另一方面激勵優秀的學生繼續努力,持續做得更好。
五、結語
“雙減”政策是國家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做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根本目的只有一個,就是重建教育良好生態。影響教育效果的因素眾多,而其中學生每天都要面對的作業是否精心設計,是否分層分類布置,教育者是否能夠從有限的作業中獲得有效的反饋,再去精準地幫助有需要的學生,這是“雙減”政策成敗的關鍵一環。
教育者當積極踐行“雙減”政策核心精神,提高作業管理水平,努力在“減負提質”上下功夫,堅持理論聯系實際,不斷從實踐中總結經驗,從而反觀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為。用實際行動做到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參考文獻:
[1]汪慧. “雙減”政策下小學低段語文非書面家庭作業設計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 重慶:重慶三峽學院,2023.
[2]朱廷妤,王賢德. “雙減”后的教師負擔、減負困境與出路[J]. 教育科學論壇,2023(13):59-64.
[3]熊焰. 觀照素養 整體架構——小學語文單元整組作業設計原則[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學,2022(11):38-41.
[4]鄔偉云. 運用信息技術優化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踐策略探究[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3(07):16-18.
(責任編輯:孫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