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晶
遼東學院,遼寧 丹東 118000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大眾應用中文的能力被強化,現代人才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成為當前考量人才素質的標準之一。如何適應新形勢的需求,更好地發揮基礎寫作的作用,探尋寫作課程教學改革,是對寫作教學提出的新課題。
縱觀基礎寫作課程實施狀況,寫作課程教學仍停留在傳統意義上的“三個中心”層面(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書本為中心),存在著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1.教學理念固本化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思想意識存留傳統意義上的寫作教學理念,大多強化寫作的理論基礎性,在有限的課時安排下,注重系統理論知識的梳理及寫作規律的引領,雖也意識到寫作的實踐環節,但缺乏具體有效的實踐操作。
2.教學模式單一化
當前寫作課堂固守傳統教育模式,教學方式方法單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多偏重于單邊知識傳授,忽視師生雙邊互動環節,上課就是單純為了完成寫作教學任務和目標,表面看來教學任務完成,實際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削弱,影響寫作能力的長足發展。
3.教學評價常規化
關于寫作課程的教學評價,人們還是習慣以中高考作文的評價系統,重視內容和表達等基礎性等級評價,發展特征性評價不明顯,致使無論是對作文教學的評價還是對學生作文的評價,難以發揮實效。
1.學習態度不積極
部分學生對寫作課程重視程度不夠,認為自己并不想從事專業寫作,沒有必要進一步學習寫作,即使是應用文寫作,也認為可以在將來生活、工作中現學現用。表現在寫作行為中,態度不積極,思想有惰性,缺乏寫作自主意識與創新精神,對于寫作任務的完成多以模仿范文為主,忽視自我寫作潛能。
2.學習過程簡單化
從認識論的普遍規律來看,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知識較容易,但知識遷移困難。對于寫作,一些學生認為不需要專門學習,因為入學以來,寫作文已成為他們的常態化所需。不過真到了寫作實踐環節,學生的作品卻不盡如人意,即使是簡單的通知、請假等應用文寫作,也存在語言與格式方面的問題。究其原因,是學生對于寫作知識的內化遷移能力不足,把學習過程想當然化。[1]
3.學習目的模糊化
寫作教學旨在提高學生的書面表述能力,培養學生整體文化素質,體現寫作主體個性思想的智慧之光。在網絡發達的今天,信息傳遞便捷,寫作資源多元,寫作主體變得越來越自由。網絡之便利帶給學生寫作正面影響的同時,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較明顯表現為“網絡依賴癥”,即遇到任何問題找百度解決,寫作領域“復制粘貼,抄襲成風”。長此以往,學生失去了對自我寫作的興趣,忽視個體寫作能力,漸漸失去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寫作學習目的模糊,個性思想的智慧之光黯淡。[2]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理念,其思想主旨強調的是生活本身的教育意義,主張教育與實際生活密切相聯。生活教育理論體現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方面。
“生活即教育,一日生活皆課程。”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以生活為中心,主張教育活動要回歸生活,教育要在生活中進行。兩者應該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凡有生活處,皆顯教育性”。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將教育的領域融合于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陶行知認為,生活是大眾最好的教育,社會是大眾最好的學校。要想人人都獲得均等的教育機會,實現民族教育大眾化,就應該走出學校的藩籬,聯結社會的實施場域,運用社會中的教育力量,加強社會的教育效用。學校主張“社會即學校”,可以豐富教育素材,拓寬教育資源環境,最終使教育受眾增多,中國民眾教育得以普及。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實踐是認識的基礎,也是認識的深化和發展。生活教育理論中,陶行知倡導“教學做合一”,把教育引向生活,引向社會,引向實踐。他認為,“唯讀書論”不利于學生知始行成。主張“教學做合一”,可以使中國教育與實際生活相脫離的問題得以解決。“教學做合一”的方法論,充分體現了實踐教育性的治學態度,是生活教育性和社會教育性得以實現的根本保障。
生活教育理論是踐行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磐石和主線,也是21 世紀的今天重視素質教育、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新型現代教育理念的基礎理論。《教育——隱藏在其中的財富》報告指出,教育面向21 世紀的四大支柱是教會學生認知、做事、共同生活和做人。要實現這些教育目標,生活教育將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結合大學基礎寫作教學現狀,傳承生活教育理論,探求“從生活中去學習”的創新寫作,有力提升基礎寫作的生活教育功能。
教育之行重在引導學生形成最正確的思維認知,追求最理性的自我。寫作教學與生活實踐密切相聯,有利于學生主體思維的開發與引正,進而形成理性的自我評判和對事物的正確認知。突破以往傳統的寫作基礎理論教育理念,從宏觀與微觀融合生活教育核心所在,有助于拓寬學生寫作領域,培養學生新的寫作意識習慣,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寫作教學水平。
1.宏觀教學
基于大學基礎教育未來職業為導向,以素質教育為本位,在寫作課程設置上,首先立足于職業需要培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高寫作素養,重點突出生活實踐寫作要領,充分貫徹“以寫為本,在寫作中學習寫作”的思想,即以學生為本位、以生活為本源、以實踐為本體、以習慣為本旨、以工具為本質。
2.微觀教學
寫作的復雜性要求教師既要重視寫作技巧問題,還要重視與修養、閱歷、情操有關的人文情懷。從生活教育中汲取寫作資源,確立寫作教學三維目標。
(1)知識目標:理論聯系實際,理解基本的寫作理論知識;掌握寫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理解常用文體的寫作規律和要求。
(2)能力目標:付諸寫作實踐,能正確運用寫作理論,指導寫作實踐;學會寫各種常用文體,進行初步創作;形成指導、批改、評價學生作文的綜合能力。
(3)素質目標:生活實踐感悟,培養學生健康高雅的審美情趣;培養學生從事作文寫作必備的寫作素養;培養學生達觀向上、頑強進取的品質。
寫作活動本身是人的社會本質的特征體現,是人們之間精神交流的重要維系方式,寫作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深入社會,積累社會經驗的過程,同時也是積累深刻思想情感的過程,更是對生活的深層感悟與認知。讓教育回歸社會生活大舞臺,能突破學生個體生活與社會生活、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直接體驗與間接體驗的藩籬,進而深層體驗現實生活、認識未來社會、改善行為,激活學生自主發展的“積極因素”。
1.豐富多元資源儲備
寫作視域廣闊,個體、社會、國家、人類、世界,無所不寫。作為學生,既要重視在學校小社會中生活積累,也要走出學校,走向大社會,豐富自己多元資源儲備。這期間提倡學生一方面“讀萬卷書”,拓展大閱讀視野,另一方面“行萬里路”感知祖國的大好河山,感知五彩繽紛的社會人情。這些資源的積累將會對學生思想感情的積淀,寫作思路的沉浸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2.優化信息資源組合
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是引領時代不斷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對于教師而言,一方面要不斷通過網絡、媒體等多種信息渠道,及時獲取各種有用的信息,優化組合信息資源,積極有益地引導學生。另一方面,還要不斷提高對相關信息的分析、判斷、整合能力,組織和調整自己的教學思路、策略等。寫作課堂上教師可以有序組織安排學生優選相關傳媒,包括網絡視頻、視聽媒體,開展有針對性的研討分析,注重思辨精神和鑒賞水平,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思辨、鑒賞能力。同時能綜合考量利用信息,從實際出發,塑立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采用多元教學方法,靈活教學組織形式,達到提高教學的目的。[3]
3.開拓實踐資源渠道
寫作實踐教學中,開拓多元實踐資源渠道,有利于學生放開視野,開啟寫作新思路。立足生活寫作大舞臺,積極引導學生深入社會生活實踐,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寫作大課堂活動,如利用節假日、大周末,帶著學生適時參與一些社會大型公益交流活動,參觀一些綜合教育文化基地,或請當地及外地作家進行講學、輔導等;有條件的可以引導學生廣泛參加一些縣、市、省甚至全國范圍的征文比賽,以此來檢驗促進自己。
寫作,是現代人類較為復雜的實踐活動之一,只有在活動中掌握寫作的技能,才能形成寫作的能力。針對學校基礎寫作教學,在寫作理論基礎的引領下,教師應提升寫作實踐教學意識,摒棄形式上的實踐教學流程,創設更為具體有效的實踐操作體系。
1.三大模塊的學習內容
實際教學中圍繞寫作素養、寫作能力、寫作文體三部分展開,寫作素養側重于人格修養、學識修養、生活修養、語言修養等理論素養的沉淀積累,從生活教育本質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審美層次;寫作能力以任務驅動為主,精選閱讀篇目加以引領,以讀促寫,以寫促讀,在授課過程中以情境教學法鏈接,形成教學做的統一性,激發學生寫作興趣,提升學生讀寫能力;寫作文體注重析理性文體、審美性文體及實用性文體的差異性分析與理解,聯系學生寫作實際,輔之以鑒賞與實踐,最終學以致用。
2.三種形式的梯度考評
首先,在過程考評中通過摘錄書袋形式展開,就寫作相關內容,以街談巷語、鳳頭豹尾、經典文段、錘語煉句、據理論實、藝評策語、詩情韻意、戲曲人生幾大系列組成,集錄成格式規范、內容翔實、具有資料價值的寫作參考材料,積淀成豐富的寫作素材庫,扎實學生寫作根基。其次,圍繞課堂專題訓練展開,以仿寫、改寫、提綱擬定、文藝評論綜述等環節展開,注重寫作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強化學生過程性具象寫作訓練,提升寫作技能。最后,倡導學生獨立創作,以散文、小說、詩歌等文體樣式為主,注重學生生活感受和審美感受,培養學生寫作深度和廣度,追求語言的個性表達風格。三種形式梯度考評,形成完善的讀寫訓練綜合體驗,引領學生梯度思維。
3.三個環節的綜合訓練
綜合實踐教學以“教師引領—過程展開—學生總結”三個環節貫穿整個教學周期,以“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創意生活”的生活實踐寫作為主線,教師鏈接《發現生活中的不尋常》等相關視頻,引導學生深入生活,自發掘取感興趣的生活素材,經過實踐調查感知,撰寫實踐心得體會,綜合考察學生基礎寫作理解與創新能力,凸顯課外生活實踐寫作的獨特生活啟示,以此體悟生活的真諦,挖掘人生的價值,詮釋更美好的生活。
通過生活實踐教學,學生對基礎寫作課程感悟頗深,對寫作內容與形式有了重新的認知,進一步理解了寫作的生活價值與審美價值,尤其是生活寫作實踐的過程體驗,讓學生有了更多的寫作體會,也驚嘆于自我創作潛力的爆發。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生活的復雜性,要求人們具有更強的適應能力,終身學習成為現實。這就要求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融會貫通,即通過語言、書籍、寫作、工作流程等獲得知識與個體長期積累的獨特經驗知識有效連接。以生活教育理念為核心,有利于搭建寫作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橋梁,喚醒學生的寫作意識,激發學生寫作動力,有效提升學生寫作技能,進而培養學生綜合寫作素養,充分體現“寫作為人生”的人文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