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海英 畢記滿
青島理工大學,山東 青島 266520
在社會快速發展背景下,大學生網絡社交越來越頻繁,面對面談話的機會反而越來越少,有些學生開始成為網絡背后的“巨人”,現實生活中的“矮子”。在學生工作中亦是如此,學生視辦公室談話為極其厭煩的“喝茶”行為。為了提高工作的時效性,不見面式工作交流成為常態。在網絡背后,學生的喜怒哀樂更好地得以“隱匿”。為了提高談心談話工作的實效性,將心理咨詢技能運用到談心談話中,成為解決學生思想和心理問題較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式。
談心談話的主要目的在于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了解學生的念頭想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逐步實現思想政治引領、人際關系疏導、學習狀態調節、教育管理等工作職能。高校輔導員要通過學生的學習生活狀態等方方面面,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和心理健康狀態,做好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然而很多時候,輔導員談心談話是在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等方面發生問題之后,變成為了解決問題而進行談心談話。
大學生心理咨詢的目的是幫助心理狀態亞健康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從而幫助他們走出突發事件、學習壓力、生活壓力等帶來的心理困惑,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這同談心談話的目標有著趨同性。當學生出現心理壓力時多會表現在生活和學習當中,輔導員作為最了解學生的老師,掌握必要的心理咨詢技能有利于更好地為學生排憂解難,幫助學生走出心理陰影。
在未形成嚴重的心理疾病之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多數可以通過自我調適和心理咨詢解決。然而,高校輔導員在談心談話工作當中適當運用心理咨詢技能,將能夠幫助學生認識自己,防患于未然。例如,在與學生談心談話工作中,利用熱情、尊重、真誠、共情、積極關注的心理咨詢關系技術,可以拉近與學生的關系,利用傾聽、提問、具體化等談心技術,更快地了解學生思想動態。在了解學生的心理煩惱后,利用解釋的方式,通過自身的學習生活經驗或者合理情緒療法等心理學理論知識,幫助學生轉換角度看問題,正確認識自己的思維方式和情緒體驗出現的原因,從而產生認知、情緒、行為上的轉變,實現心理疏導。
團體咨詢也稱為“團體輔導”,在高校推行的心理輔導方式中越來越普遍。一般情況下,主要是通過團體成員之間的互動來觀察和體驗,在這一過程中,讓大家更好地認識自我、接納自我。團體咨詢的環境變化讓更多學生沉浸當中,并以游戲、團建等方式,提高學生的接受程度,團體咨詢可以增強大家的適應能力,激發個人的潛能,調整和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從而提高社交能力。
在學生工作中不難發現,當代大學生的社交問題已成為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大學生活的集體環境當中,宿舍矛盾無疑是人際關系中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如果宿舍矛盾處理得,當對于學生心理健康成長是有益的。反之,如果宿舍矛盾愈演愈烈,對于學生的生活、學習等各方面都會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出現校園霸凌等極端惡性事件。本研究通過大學生宿舍關系緊張的案例,說明心理咨詢技能在談心談話中的應用。
五人宿舍,出現“4∶1”對立陣營,相互零交流,宿舍成員屢次提出要求調換宿舍。4 月,宿舍舍長小Y 和小D、小J 一同來到辦公室,同時提出:“老師,到底能不能給我們換宿舍,我們真的忍受不了了!”經過短暫溝通了解到,這三位同學是因為宿舍成員作息影響生活提出調整宿舍。
1.第一次個體談心談話:解鈴還須“身邊人”
經過多方打聽了解到,小H 與宿舍成員關系緊張,為了解事件始末,我主動找到其舍長小Y了解情況。小Y 是一個溫柔恬靜的女生,她滿含眼淚向我敘述了事件的原委。
事情的導火索在于一盒酸奶。起初小Y 與小H 的關系非常好,小H 是一個說話很隨意的姑娘,那天小H 喊小Y 去她那里拿酸奶,小Y 身體不太舒服不愿動彈,小H 發了脾氣,將酸奶扔在了小Y 的椅子旁,兩人開始了冷戰。小Y 敘述道,小H 熱衷于游戲和網聊,晚上睡得很晚,由此與宿舍其他成員關系很緊張,并且小H 曾在社交平臺屢次發表她受到了校園霸凌,辱罵其舍友,這讓小Y很傷心。
經過真誠溝通,小Y 愿意作為中間人說服舍友與小H 保持互不干擾、風平浪靜狀態。然而好景不長,一個月后,宿舍三人一同來到辦公室,強烈要求調換宿舍。
2.第二次團體談話:“不可反駁式自由指控”
經過個體談心談話后,為了提高談心談話的實效性,我決定對其整個宿舍進行群體性談心談話,這也是借鑒了利用團體輔導的方式。女生自尊心較強,敏感多疑,涉及全體成員需要安靜封閉的環境;談話地點由辦公室改到學生熟悉的環境——宿舍,宿舍5 人全部在場,為讓學生自己開口擺明事實和態度,有利于對癥下藥,我們進行了破冰游戲——“不可反駁式自由指控”。
活動規則:五人依次發言,不可進行人身攻擊,只可指控其他成員的哪些行為對自己的宿舍生活造成了影響。我在一旁維持秩序和規則,讓活動順利進行下去。
活動過程(語段截取):
小Y:“雖然之前我與小H 關系很好,但是我受不了她經常會對我進行語言上的辱罵,例如:‘你跟狗女人過去吧’。”
小D:“小H 經常晚上連麥打游戲,罵罵咧咧,晚上一二點開閃光燈,平板電腦的亮度影響我睡覺,而且有時又哭又笑,嚴重影響休息。”
小J:“平常早上八點走,晚上11 點回,有時候舍友看劇會影響睡眠,當然她們戴上耳機我是可以接受的。”
小R:“他們對我的生活并無影響,也沒有打擾到我睡覺。”
小H:“小Y 與我關系好,她必須站在我這一方,不應該與小D 為伍”“小Y 是舍長,她就應該擔負起調節宿舍關系的責任”“他們都退出了宿舍群,有矛盾不與我溝通,卻直接報告老師,讓我很傷心。”
……
通過“不可反駁式自由指控”,我理順了宿舍成員間的主要矛盾來自小H 和小D,兩人最初發生沖突而產生暈輪效應,無論何事都會互看雙方不順眼,小事也會演變成大矛盾,并逐漸發展成為宿舍集體間的4∶1 式矛盾。
我向他們集體解釋了暈輪效應、校園霸凌、絕對化要求以及合理情緒療法。
首先是暈輪效應,在心理學上,我們將其又稱“光環效應”,并解釋道:“主要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征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后,他還傾向于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征。在其本質上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1]小D 對于小H 的行為認知可以說是一種暈輪效應,小D 曾因小H 夜晚打游戲影響其休息與小H 發生爭吵,自此以后,只要是夜晚有動靜影響其睡眠,小D都認為是小H 的錯,這在其思想意識中產生了對小H 的認知偏差。因此,小D 對小H 態度冷淡,甚至沖突愈演愈烈,形成持續性“反感”。
其次是校園霸凌,校園霸凌實際上是指學生之間因為權力或地位不平等而出現的欺凌與壓迫行為,這些行為多伴有肢體和語言上的攻擊,體現在人際關系互動中,單獨個體被排擠或抗拒,甚至是像性騷擾一般被別人討論、嘲諷、譏笑,這種欺壓行為在校園生活中長期存在。小H 在社交平臺控訴自己遭到校園霸凌,這是一種夸大事實的行為,宿舍成員與其冷戰、不說話,并沒有對其采取行為、語言上的攻擊,這并不算是校園霸凌。但是這種行為卻將實打實將小H 孤立,將她從宿舍群中剔除,不與她進行正面溝通,這對小H的心理造成了一定的打擊,讓其產生社交壓力,開始采取不當的方式引起別人的注意,比如花樣性“自殘”、痛哭、大笑等夸張的情感表達方式。
最后,我向她們解釋了合理情緒療法,又稱ABC 理論,讓學生通過分析自己的非理性信念,認識到自己的非理性信念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帶來的負面影響,并用理性思維來代替非理性思維,幫助學生實現健康心理和完善人格。在這當中,絕對化的要求就是埃利斯的ABC 理論中提出的不合理信念之一,主要是指個體將自己的意愿作為出發點,確信某一事物、事件一定會發生或一定不會發生的堅定信念。
當某些事件的發生與學生自己對這一事件的絕對化要求相悖時,學生就會明顯表現出難以接受,內心產生強烈的排斥感,導致自己陷入負面的情緒困擾當中。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都會對別人的行為產生絕對化要求,但是有的人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如同并不認為小H 有很大問題的小R;然而像小D 一直無法接受小H,小H 認為小Y 也有問題,并且他們都產生了情緒困擾,尤其是小H、小D 情緒困擾已經影響了睡眠,這都需要合理情緒治療。
在語言表達上,通常表述為“必須”“應該”“不可以”“不能”等,例如小H 的“小Y 與我關系好,她必須站在我這一方,不應該與小D 為伍”“小Y 是舍長,她就應該擔負起調節宿舍關系的責任”等等。這種絕對化的要求通常是不可能實現的,作為個人,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與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進行,就如同小Y 并不一定要站在她的一方,聽從她的想法。在談心談話過程中,要讓學生理解每個人周圍的人和事物的表現和發展也不會依照自己的意愿來改變的。
在輔導員的談心談話過程中,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改變自己的認知來嘗試接受事件發生帶來的后果,并且緩解產生的不良的情緒體驗,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減少產生抑郁、自責、焦慮、痛苦、敵意、責他的情緒,從而幫助學生更為和諧地與人相處,更加現實、理性、寬容地為人處世。
經過彼此的互相“控訴”和對心理知識的學習,宿舍五人開始正視緊張的宿舍關系,并達成協約。小H 保證自己會有正常作息,其舍友也保證自己不會再對小H 實行孤立。所有人開始學習用新的態度來對待以后的宿舍生活。在我的要求下,宿舍進行了新的開始的第一步,也很久以來沒有的一次食堂聚餐,雖然大家的溝通并沒有火熱起來,但至少坐下來和風細雨、不吵不鬧吃一頓飯是一個很好的進程。
事后我與小H 進行了單獨談話,幫她分析了宿舍關系緊張的原因,并引導她學會自己調節自己的不良認知和不良情緒,宿舍關系進入緩和階段。
近期,小H 興奮地給我發消息:“老師我們今天在宿舍群里聊天了,而且他們打印試卷還幫我打印了一份,我好開心!”
宿舍關系是輔導員工作中極其平常的案例處理,處理得當將有利于學生身心發展,處理不當將影響整個宿舍學生的生活和學習狀態。想真正走進學生心里,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需要我們真心、貼心地關注學生生活中的每一絲情感動態,也需要我們在出現問題后,利用談心談話修復學生人際關系中的裂痕。
在日常的談心談話中,要將教育引導與心理輔導相融合。高校輔導員的首要職責就是做好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在這個過程需要幫助學生解決成長過程中的煩惱和困惑。輔導員談心談話是增進師生情感的重要方式,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不僅僅限于人際關系,在思想、學習、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都會產生不適性,心理咨詢技能為輔導員談心談話提供有效技術支持。高校中的心理咨詢與談心談話,雖然在面向對象上具有差異性,但在本質上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心理咨詢中的“傾聽”“共情”“澄清”等技能,在指導輔導員談心談話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將“合理情緒療法”“積極心理學”等專業技能,應用于心理困擾情況較輕,或者是無心理問題學生的日常談話中,效果更佳[2]。
在運用心理咨詢技巧中要將個體談話和集體談話相結合。個體談話是為了解決學生的個人問題,但是大學作為小型的“社會圈”,除了學生因個體差異性而產生的特殊問題外,談心談話也可以解決學生的共性問題,從而提高工作的實效性。例如,新生入學適應問題、人際關系處理、畢業就業等,通過集體談話和個體談話這種點面結合的方式,可以更好地處理學生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防患于未然。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導師,更多是要讓學生學會自我調節,自我成長,在未轉變為嚴重心理問題之前,開展有效的談心談話十分重要。然而為了避免純理論式說教、重復的經驗堆砌,心理咨詢技能可以為輔導員談心談話提供新的解決思路,利用心理咨詢技術,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合理的疏導,將更加有利于問題的解決。輔導員談心談話工作在心理咨詢技能的有效支持下,變得更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