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光
[摘 要]基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實踐體驗的“五感法”教學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及經驗學習,促進了教學方式、策略的創新,推動了教學過程的優化與重構,極大地提升了教學成效,有益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教師應采取科學方法和有效策略,并進行整體規劃、系統構建、具體實施,力求“五感法”教學的價值得以實現。
[關鍵詞]“五感法”教學;實踐體驗式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 ? G633.9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3)23-0090-04
一、研究背景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指出:“突出學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學習,加強知行合一、學思結合?!薄读x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的“課程理念”也強調:“教學過程重實踐?!币蚨?,以實踐體驗為主的課程教學組織形式成為教學研究的重要方向。實踐體驗式教學可基于人的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來開展。教師可基于人的這五種感覺引導學生進行實踐體驗,即開展“五感法”教學。“五感法”教學是實踐體驗式教學,立足學習者的體驗感受,聚焦學習者的思維感悟,凸顯學習者的具體實踐體驗過程。因此,“體驗”與“感悟”是“五感法”教學的核心。
二、研究意義
目前,實踐體驗式教學模式及體系研究深度不足,研究的重點主要放在以實踐體驗為主的課程教學或教學中的實踐項目開展等方面。實踐教學中的實踐內容和任務是課程安排或教學需要,相關過程流程化、程序化,缺乏靈活性、創新性。故而,需要對實踐體驗式教學進行整體規劃、系統構建、具體實施、多維評價等方面的設計與研究,即運用科學方法和有效策略,創新教學模式,并進一步構筑教學體系,以全面且有深度地開展實踐體驗式教學。
“五感法”教學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及經驗學習,聚焦核心素養:立足生命觀念,注重科學思維,并融入態度責任的培養。體驗式教學,以主體體驗為特征,致力于觀念的構建、能力的培養以及價值觀的形成。在“五感法”教學中,學生能對知識學習產生渴望,這有益于他們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在體驗中感受。經驗的積累以及感性思維與理性思維的轉化、發展、深化等促使學生生成感悟,從而有效實現知識獲得、認知深化、素養提升、能力增強等目標。因此,研究“五感法”教學具有重要意義。
三、“五感法”教學概述
“五感法”教學立足系統設計、整體謀劃和靈活運用。教師可以基于一種感覺教學,也可以基于幾種感覺教學。至于如何規劃,則要根據教學實際需要。在“五感法”教學中,要以知識內容的特點為結合點,注重教學方法的針對性和教學組織的靈活性,聚焦教學成效,關注學生發展。
例如,對于蘇科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8章第2節“細胞的分裂與分化”,可綜合視覺、聽覺、觸覺開展“五感法”教學。教學目標:讓學生體驗感受構成牙齒與舌頭組織細胞的區別,理解構成生物體的細胞是不一樣的。教學過程:學生輕磕牙齒,聆聽牙齒碰撞發出的聲音;再用牙齒碰觸舌頭,聆聽兩者碰撞發出的聲音,通過聲音感知牙齒的質地堅硬。同時,通過牙齒與舌頭的接觸感知舌頭的柔軟。觀察牙齒和舌頭的顏色、質感等,從視覺上感知構成牙齒與舌頭細胞的不同。學生經過實踐體驗,從聽覺、觸覺、視覺三個方面感受構成舌頭、牙齒的組織細胞,認識這兩種細胞的屬性特征,理解細胞的不同。
“五感法”教學注重實踐體驗和生命感知,圍繞體驗和目標引導學生開展探究學習,以觸動學生的內心感悟并促使思維深化。
四、“五感法”教學作用闡釋
“五感法”教學基于人的感覺,通過多種實踐方式引導學生進行體驗。這其中,信息的收集以及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感受成為學生認知發展的基礎和依據。教學過程既強調感性材料的收集,又強調感性思維及理性思維的激活與發展,力求學生形成感悟以實現知識的建構、能力的提升、素養的發展等。具體來說,就是在教學活動中,選擇各種實踐體驗方式對學習目標、學習對象進行探知,而由此獲得的信息會反作用于學生的感官形成感受(感性認識)。同時,實踐體驗過程也伴隨著思維的激活、發展與提升,并且實踐體驗活動也需要思維的引領和指導。隨著分析、判斷、歸納等理性思維的介入、發展與提升,學生的認識逐漸深刻,而由此建構的原理、概念等相關知識,又能反過來指導實踐并在實踐中加以檢驗,這有利于學生完善知識體系?!拔甯蟹ā苯虒W既可以融入其他的教學模式中發揮作用,又可以獨自發揮作用,還可以關聯多種教學模式形成教學體系,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五、“五感法”教學解析
一般而言,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視覺或聽覺。因此,“五感法”教學可以完美地發揮其教學作用。但如果無法讓學生通過實踐來感受知識內涵、增強知識體驗,或者理解抽象性較強的概念、原理、規律等,“五感法”教學又如何發揮作用呢?破局的關鍵在于探尋“感受”與“知識”之間的共性聯系,以此鋪設學習橋梁。讓學生解決一些符合自身認知水平的真實、有價值的問題,從而使課堂變得生動和立體。下面筆者結合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感覺進行詳細具體的闡述。
(一)利用視覺信息,揭示知識固有的本質屬性及規律
視覺能輔助學生獲取知識。在學生所獲取的諸多信息中,由視覺帶來的體驗感受的作用不可忽視。視覺信息能夠形象生動地展示知識的本質特征及屬性并有效揭示其蘊含的科學規律。
例如,在教學蘇科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2章第4節“生物對環境的適應”中的“保護色”“擬態”“警戒色”時,教師首先通過圖片展示含有蝴蝶的花叢,開展尋找蝴蝶活動,提問:“花叢中有多少只蝴蝶?”學生觀察回答。改變蝴蝶背景即花叢的顏色,突出顯示隱藏的蝴蝶,提問:“現在有幾只蝴蝶?為什么一些蝴蝶沒有被發現?”引導學生歸納“保護色”概念。然后展示一系列典型的動物保護色圖片,開展尋找動物活動。接著展示枯葉蝶等典型動物擬態圖片,在學生辨認后,提問:“為什么難發現?”引導學生歸納“擬態”的概念。再展示鮮艷的毛毛蟲圖片,提問:“這是保護色嗎?毛毛蟲的顏色為什么這么鮮艷,有什么作用?”引導學生歸納“警戒色”概念,同時展示蜜蜂等警戒色動物圖片及介紹。最后展示冬天下雪時雷鳥的圖片和夏天雷鳥的圖片,以及冬天沒下雪時雷鳥的圖片,引導學生歸納動物對環境適應的相對性。
依托視覺手段構建教學是直觀有效的教學方式,知識的視覺呈現不僅能夠凸顯重點,還能夠幫助學生在視覺信息的捕捉過程中跨越理解障礙。形象地展現知識的屬性特征勝過千言萬語地講授,學生的感悟伴隨著視覺信息的獲取逐漸加深,理性思維的介入與深化,進一步促進學生有效建構和認知知識能力的發展。
(二)聆聽感知,體驗生命的脈動活力,感受知識之美
知識的聲音信息是非常豐富的,但在教學中往往不被注意或被弱化,沒能引起師生的重視。在“五感法”教學中,教師要挖掘知識的聲音信息,發揮這些信息的生命活力,讓學生通過體驗和感受,領悟知識的獨特魅力,從而促進認識感悟及知識生成。
例如,在“血液循環”的教學中,教師播放血液流動的聲音、心臟怦怦跳的聲音,讓學生體驗人體的蓬勃生命力,感受生命的美好。又如,在“人的體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拍拍胸部、腹部,再拍拍手掌、手臂、大腿等,聆聽不同部位發出的聲音,體驗人體的腔的聲音感覺,加強對體腔的理解,深化對體腔的認識。通過體驗探究人體發出聲音,感受知識固有的本質屬性,感知生命的脈動活力,從而從新的角度認識和理解相關知識。
聆聽感知是一種獨特的體驗,以此作為學生學習的切入點并引導學生構建學習方式,有利于教學效果的提升。聆聽感知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激活他們的求知熱情,使得思維激活與融入、深度辨析與探究、體驗與感知相合,進而自然實現知識建構。例如,播放動物發出的聲音,開展辨認動物活動,并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聲音是怎么發出來的?有何作用和意義?總之,生物的聲音蘊含的知識信息非常豐富,通過課堂作業等形式引導學生探究學習,有利于拓展教學深度和廣度,并有效提升學生的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
(三)應用嗅覺資源,探究知識的隱藏信息,激發學習興趣
氣味是生物散發的獨有特征,蘊含著生物的信息密碼。生物的氣味也蘊含著豐富的知識。依據這一特點,可以開展基于氣味的生物學探究實踐學習。如開展根據氣味辨認水果活動。蒙上學生的眼睛后,拿起橘子、香蕉、蘋果等不同的水果逐一讓學生聞,學生通過聞到的氣味進行判斷并說出水果的名稱。生物的氣味特征為學生打開了新的認知大門。
基于嗅覺的教學的價值主要在于可以將嗅覺的作用、生物散發的氣息味道以及氣體擴散等知識作為探究學習的主題、素材或教學資源。例如,在“擴散作用”的教學中,首先聯系生活中的具體事例——切洋蔥進行導入:切洋蔥時,洋蔥散發出的氣味會刺激眼睛流淚,這一現象充分說明了氣體擴散作用。接著開展實踐體驗活動——切洋蔥。根據現象提出探究問題“如何切洋蔥才能避免刺激眼睛”,并現場實踐檢驗猜想。通過探究活動,既能促使學生深刻理解氣體擴散的原理,又能引導學生有效解決生活實際問題,進而突出核心素養,提升實踐教學價值。
簡而言之,氣味既是生物的屬性特征,又是生物進化和適應大自然的結果。對嗅覺資源的有效應用,對于深度教學的構建、學生生物學核心素養的提升、生物學科趣味性與價值的增強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四)通過味覺體驗,感受知識的美妙滋味
味覺體驗是最奇妙的體驗。通過親自品嘗,味蕾受到刺激,由此獲得的信息鮮活生動,進而加深學生對相關知識的認識。研究表明,口腔中的味蕾可以感受到甜、咸、酸、苦等。生活中人們把味道分為很多種,其中不乏獨特的或富有個性的味道。此外,生物都有相應的味道屬性特征,比如蘋果、香蕉、橘子等水果都有各自的味道。“五感法”教學中,味覺體驗最為美妙。
例如,品嘗感受植物的組織。在植物的組織的學習過程中,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薄壁組織或基本組織)等學生容易理解;輸導組織、分生組織因作用明確,學生也能掌握,但機械組織學生難以想象和把握。“五感法”教學可以解決這一難題?;诖?,教師開展了體驗感受活動:用牙簽品嘗小塊梨果肉。學生仔細品嘗感受,甜的水分多的是營養組織(由薄壁細胞構成),不甜的硬的顆粒感是機械組織(由石細胞構成)。教師還組織了深度學習活動:探究金橘(金桔)的吃法,是剝皮還是帶皮一起吃?學生先直接吃,再剝皮吃,感受怎樣吃更美味。分析:金橘(金桔)的皮是保護組織,果肉是營養組織,果肉口感要好一些。但金橘(金桔)的皮的維生素C含量占整個果實的80%,其具有一定的藥用保健價值,比如肝臟解毒、養護眼睛等,所以從營養成分的角度來看,金橘(金桔)的要帶皮一起吃。
通過味覺體驗,學生能深化對知識的理解,并能樹立科學健康的飲食思想。而且,知識獲得、認知發展、素養提升等的有效達成,有利于實現實踐教學的多元價值。
(五)觸碰感知,進行生命體認,感悟知識的精彩
觸碰感知能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在此過程中,學生依據思維進行判斷,內心形成感悟并推動認識發展。因此,觸碰感知是“五感法”教學中實踐性最強的探究學習方式。觸碰感知使學習變得溫情而富有生命力,它能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并使學生產生奇妙的情感。學生愿意也樂于觸碰學習對象,從而了解學習對象并建立與其的親密聯系。
例如,在教學各種生物或生物體結構時,讓學生通過碰一碰、摸一摸、捏一捏等對學習對象有初步的了解。信息的有效收集與處理以及基于真實接觸而產生的學習情感使學生認知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被激發。觸碰感知對疑難問題的解決、認知能力的發展、知識的深度建構等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觸碰感知是重要的實踐學習方式。例如,用手掌感受心臟的跳動;摸脈搏探知心率,開展探究運動對心率的影響的學習活動;輕輕撫摸蚯蚓的背部及腹部,感受黏滑和粗糙,感知黏液和剛毛的存在;徒手抓魚,感受黏滑,感悟魚在游動時如何減少水的阻力;用手觸摸鳥的羽毛,了解正羽硬挺有彈性,絨羽柔軟;等等。觸碰感知以直接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實踐體驗與生命感知,有力地促進他們動手實踐能力、思維能力、感悟能力等能力的綜合發展。
綜上,“五感法”教學以實踐體驗為主線構建課堂,使得相應的學習任務的結構發生變化,但教學目標、知識內容等并無改變。這說明教學方略的革新必然導致學習形式的改變,學習主體的學習方式和認知過程也隨之變化。學生知識的習得與能力的提升也因教學策略的迭代而發生一定程度的蛻變,繼而學生的培養目標也隨之升級和進階。基于核心素養的“五感法”教學重構和優化了教學過程,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挖掘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并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傊?,“五感法”教學既是以核心素養為導向,促進學生主動探究實踐、建構知識概念及規律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又是促進教學改革與發展的良策。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 周偉波,宣文濤.體驗式教學下“晾衣架”模型的教學研究[J].物理教學,2022(3):6-8.
[4]? 吳潔.微實踐·悅課堂:思想政治課教學中開展微實踐體驗活動[J].現代教學,2018(6):47-49.
(責任編輯 黃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