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紅
摘 要: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的影視動畫發展迅速,新媒體的特點對于影視動畫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影視動畫的設計活動中,需要融合新媒體的特性,完成個性化的角色、場景、造型設計,并通過適當的表現形式進行表現。在影視動畫相關領域,需重視對新技術的積極融合,主動適應于新平臺的要求,并持續促進理念的更新與創新,以此增加影視動畫作品以及影視動畫行業的文化價值與影響力。為此,需關注新媒體時代影視動畫的發展演變狀況,對影視動畫的設計與表現進行說明。基于此,本文展開探討。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影視動畫;設計與表現
中圖分類號:J9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3)33-00-03
新媒體時代,影視制作人員需要適應于新的信息傳播環境,持續關注自我的專業技術水平與文化素養提升。具體來看,在影視動畫的設計活動中設計者會應用到大量的新型設備、制作軟件等,積極關注工作工具的更新換代情況,持續參與相關的技術學習,才能夠確保設計者的基本工作能力與工作要求相適應,從而設計出更為出色的角色。文化素養的提升是一種具有內在傾向的提升,有助于拓寬設計者的文化審美視野,提升文化審美的能力,并以深厚的文化素養積淀參與到影視動畫設計的文化創新中。這對于優化影視動畫作品的質量,獲得競爭優勢具有推動作用。此外,立足文化發展趨勢轉變和技術更新的背景,影視動畫設計既要追求內容形式的創新,也要與我國的文化發展政策、國家文化交流政策有機銜接,在強化本土文化本土影響力的同時,提高我國影視動畫作品的國際影響力,將之打造為一張新的國際名片,促進有效的文化輸出。
一、新媒體時代影視動畫的發展演變
(一)制作方式的發展演變
新媒體時代影視動畫作品的制作方式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傳統動畫的媒介為各類的實物媒介,在動畫作品的制作中可以進行單獨應用或者組合應用,如賽璐珞膠片、剪紙、木偶和沙子等,就可通過組合應用的方式制作作品。動畫道具的制作水平以及畫師的手繪水平對于作品的質量會產生直接的影響。整體來看,影視動畫作品的制作周期長,且需要應用到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的整體成本較高。例如,在《莫高霞光》這部動畫短片的制作中,僅僅不到7分鐘的作品就耗時9個月,且其創作團隊達30余人。新媒體背景下影視動畫的制作逐漸擺脫了以往的純人工手繪與真實道具工作模式,可由計算機完成動畫作品的全部制作過程,其中的各類信息,包括畫面信息以及聲音信息,均可以以數據的形式存儲在計算機內部,內容的復制、更改極為便利。因此,在計算機軟件的支持下,動畫作品的制作速度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且作品的表現力也得到增強[1-2]。
(二)市場狀況的發展變化
在新媒體時代中,影視動畫作品的市場狀況也發生了變化。在作品的發行中,傳統的影院、電視媒體等僅作為發行渠道之一,各類新媒體終端成了更為主要的發行渠道。作品的創作也更多地受到市場因素的影響,如部分作品采取創作播出結合的模式,創作者可以根據觀眾的反饋進行作品的更改,甚至可以根據觀眾的意愿設計安排相應的角色與劇情。
二、新媒體時代的影視動畫角色設計
(一)提升角色的構想設計的整體性
在影視動畫作品中,角色對于觀眾的吸引是極為重要的,提升角色的鮮明程度可以吸引到更多觀眾,強化觀眾的角色印象與角色關注度是極為重要的。可以說,角色是影視動畫作品的主體,設計者創作的動畫角色可以使觀眾在觀賞的過程中產生諸多共鳴,需要用角色推動作品的劇情發展變化,并闡釋作品的實際文化內涵。提升角色的鮮明程度,需分別做好角色的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文化形象等設計,還需根據觀眾的接受模擬完成角色的感受形象設計。為此,需結合整體的作品文化背景,確定角色的性格特點,并根據其性格特點完成角色的草圖設計。在這一過程中,要求設計者掌握3D建模設計的基本操作技巧,用建模設計軟件構建出角色的草創模型,再運用色彩渲染技術,完善角色的五官神態和服飾妝造,增加表現力,要求角色造型既有鮮明的辨識度,又能夠真實、貼切地表現出符合性格的行為能力。人物的聽覺形象需要與視覺形象相統一,可通過聲音調節技術、合成技術等,完成特殊的角色聲音處理。另外,創作者需要站在觀眾的角度,體驗角色的感受形象。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通過他者協助的模式,由創作者以外的人員提供感受信息,由創作者根據感受反饋進行后續的調整。在信息技術支持下,角色設計中的持續調整是較為便利的。
(二)關注角色的道具與服裝、表情設計的細節
角色的道具與服裝設計,需符合角色的基本設定、角色性格特點與具體的劇情。為了優化其中的細節,可以結合場景信息審視設計的合理性,并進行后期的調整。如可從色彩和諧的角度對角色的服裝、道具等進行調整,提升畫面整體的和諧性。在表情的設計中,需注意到表情設計是豐富游戲角色人物內在性格的核心部分,是呈現人物角色內心世界可視化的表達。人物角色的喜、怒、哀、樂需要通過設計者的細微觀察,才能通過固定的表情設計符號設計出來。人物角色的主觀意識活動通過表情的猶豫、呆滯、調皮、悲傷等去體現感染力,受眾會在角色的表情變化中產生共鳴[3]。
三、新媒體時代的影視動畫場景設計
(一)精準定位作品的世界觀
在以往的影視動畫作品展示中,場景受到的關注較少。如觀眾僅通過影院、電視等進行影視作品的觀看,觀看次數是較為有限的,角色是觀眾關注的重點,許多觀眾僅通過余光觀看場景,而目光則始終聚焦角色。這意味著,場景設計出現的問題或者場景設計中隱藏的信息,難以被多數的觀眾發掘。因此,設計人員對于非重要場景的設計可能并不重視。新媒體時代的影視動畫作品觀眾,會通過新媒體終端反復地觀看影視作品,場景的合理性與場景的細節成為觀眾審視作品水平的關鍵。為此,要求創作人員精準地定位作品的世界觀,在較為特殊的情況下,如影視動畫作品帶有想象與玄幻色彩時,創作人員在現實中積累的觀念與作品世界觀可能會有所出入。為此,可代入不同的角色身份中,通過角色之眼審視動畫場景設計的需求,并保持世界觀定位的精準性。
(二)把握場景與時間的關系
影視動畫作品中的時間要素包括兩個層面的時間,分別為年代時間以及具體的一日時間,場景設計中要把握與時代時間以及具體時間兩種時間的關系。在相關的場景設計中,需考慮大眾對于不同時代的印象以及大眾對于每日時間的印象,應用場景幫助觀眾感受時間切換。首先,時代時間的界定以及場景要素的選擇。例如,在唐代這一時代背景的時間界定中,場景的色彩選取需要符合大眾對于唐代代表色的一般印象。通過這種方式,觀眾在觀看場景的信息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文化共鳴。其次,在具體時間的界定中,可借助于重要的時間標識物,如月亮、太陽等,幫助觀眾實現時間的迅速轉化。場景設計中對于各類時間細節的把控,對于作品的持續傳播以及影響力擴大同樣有著積極作用。
四、新媒體時代的影視動畫造型設計
(一)動畫造型設計與作品相適應
在影視動畫作品中,造型設計需要符合角色的基本定位,并與具體的場景保持和諧,把握好整體的平衡性。首先,可以對作品的風格進行確定,確保角色造型與作品風格的和諧與統一。根據現有的經驗來看,創作者對于作品主角以及各類的主要配角造型與作品風格的統一是較為關注的,然而部分次要配角的受關注程度較低,可能會出現風格不統一的現象。為此,需根據風格的要求,對作品中全部的角色形象進行審視與調整[4]。其次,在具體的人物造型設計中,需要關注到角色身份特質對于造型設計的影響。例如,在兒童形象的設計中,可以突出其頭部形象,整體的造型為頭大身小,這種造型可以突出兒童的可愛,適應于人們的習慣印象。另外,陰影、色彩等在人物造型設計中的應用,對于適應于人物性格與情節內容有著重要作用,需要重視相關細節的調整。
(二)動畫造型設計與觀眾審美相適應
動畫造型設計與觀眾審美相適應,并不意味著動畫造型需要完全符合觀眾的審美需求。事實上,當代觀眾在審美趣味、審美水平上呈現出較為顯著的差異,動畫中的造型設計在適應于大眾一般審美需求的同時,還需起到一定的審美引導作用。新媒體時代的普通觀眾,能夠通過各類新媒體終端接觸各類的視聽信息,然而信息的實際來源仍舊會受到觀眾主體性的影響。這意味著普通新媒體終端向大眾推送的信息中,會更多地迎合受眾當前的具體審美需求,對于其審美能力的提升影響有限[5]。動畫造型設計可通過多種文化元素的糅合,如通過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審美色彩元素的融合,打破觀眾在一般條件下的審美屏障,拓寬其審美的視野,促進其綜合審美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動畫造型設計的個性化程度
在不同的劇情中,動畫造型設計的個性化程度均會影響到觀眾的關注點以及觀看印象。在新媒體時代,影視動畫作品的收益途徑有所拓展,作品的發行不再是作品收益的唯一來源,且也并不是部分優質作品的主要來源。影視動畫周邊產品、相關的主題活動等,能夠帶來持續的經濟收益。因此,部分影視作品中精彩的片段需要集中展示角色的個性,需提升其造型設計的個性化程度。在影視動畫作品占有一定市場份額與粉絲基礎后,這類個性化程度較高的造型,有可能會轉化為后期收益,也會在互聯網中廣泛傳播,以此來擴大作品的知名度。要求創作者遵循整體的背景設置思維,結合自我的文化素養與想象力完成個性化的創作,并從形態、色彩、媒介等方面完成設計的深化。
五、新媒體時代影視動畫的表現
(一)促進表現形式的變化
在影視動畫的表現形式中,三維表現形式與二維表現形式是兩種基礎的表現形式。其中,二維表現形式主要指二維動畫,傳統手繪動畫即二維的表現形式,影視動畫中的人物、場景等,均以二維的形式進行表現,影視作品整體會受到二維空間的限制。三維表現形式則是完全以計算機軟件完成的,動畫的人物、場景以及各類道具等,均能展示出三維立體效果,作品的展示極為真實。應用二維的表現形式也可以實現一定的三維效果,然而這類影視作品能夠帶來的真實感與視覺沖擊力是較為有限的,仍舊與三維表現形式有著顯著的差距[6]。
為促進表現形式的變化,需重視設備的選擇,增加設備投入的預算。影視動畫作品中并沒有真實的演員以及服化道,且其配音可以通過人工合成的模式,這意味著作品制作的全過程均需要應用計算機技術。設計人員在選擇高質量設備的同時,還需提升設備的應用熟練度,不斷進行技術的學習與訓練,根據表現需求選擇建模、渲染、合成、剪輯以及摳圖等各類技術。同時,為保證影視動畫作品的整體表現質量與表現效果,需注意各類信息的深度交互應用。
(二)促進表現內容的變化
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有著更為顯著的互動屬性,會更多地關注影視動畫觀眾,觀眾的需求對于影視動畫的表現內容會產生一定影響。例如,近年來,我國出現了各類的文博熱現象,大眾對于我國不同時代的歷史文化、各種文物展品有著濃厚的興趣。與普通的影視作品相比較,應用影視動畫作品進行歷史場景的想象性還原有著一定優勢,且可以構建起符合作品主旨的新穎文化內核。因此,在動畫場景的表現中可融合相關的歷史文化信息,完成各類抽象文字信息的形象化轉化,適應于觀眾的文化想象。當前許多影視動畫作品中,均選擇了這種方式。為適應于觀眾的文化關注需求,在角色與造型的表現中,可以參考博物館中的真實文物。與此同時,新媒體時代的影視動畫創作參與人數增加,部分影視動畫內容也更加具有個性化的文化色彩。需關注當代的日常生活細節,提煉出生活細節中的當代文化,將之應用于影視文化作品中[7]。
(三)提升影視動畫的整體表現力
可以通過對內容、角色的持續打磨,提升影視動畫的整體表現力。在完成框架的構建后,需要關注框架中的細節狀況,對場景的細節、角色造型的細節進行打磨,提升其真實性、視覺沖擊力以及各類視覺信息與劇情的融合程度,對作品整體表現力的提升會有所幫助。如在人物造型的打磨中,可根據預設的歷史文化背景信息觀察各類造型道具的合理性,并完成調整。通過這種方式,豐實作品的血肉。
六、結束語
在社會主義優秀文化核心精神引領下,打造文化內涵深刻、藝術價值豐富、科技表現力強大、文化傳播力深遠的影視動畫作品,助力我國影視文化實現“走出去”的戰略目標。關注新媒體時代的影視動畫作品創作,對于提升我國的影視動畫作品創作水平有著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郝志蕊.探析新媒體時代的影視動畫設計與表現[J].明日風尚,2023(05):110-112.
[2]蘇慧明,何東,蘇嘉明.泛動畫新媒體專業產教融合路徑探究——以廣州開放大學影視動畫專業為例[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23,23(02):67-71+110.
[3]侯贈.新媒體語境下中國動畫角色設計的創新與構建[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22(02):22-27.
[4]李佳叡.新媒體技術條件下影視動畫專業教學方法改革的思考[J].藝術評鑒,2020(18):138-140.
[5]乜艷華,李懿人.數字媒體技術在影視動畫中的應用[J].集成電路應用,2022,39(03):72-74.
[6]趙媛媛.新媒體背景下影視動畫創作方法研究[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21,40(10):187-190.
[7]周郁峰.新媒體背景下影視動畫的創作及表演技巧[J].西部廣播電視,2020,41(20):136-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