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文娟
新課標背景下,小學作文教學要尊重科學,確定育人目標,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作為育人導向,優化教學內容,強化學科的科學性,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結合新課標的要求,在提高小學生寫作能力的基礎上,發展學生的寫作思維,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素材,以提高寫作能力,提升核心素養。基于此,筆者從積累、練筆、構思、參與等方面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具體方法如下。
一、從語言積累入手,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
(一)積累好詞好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小學語文教材是在結合小學生的身心成長規律、學習需求的基礎上設計的。通過閱讀教材,學生不但能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審美能力,還能豐富知識儲備。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鄉下人家》一文為例,這篇課文中有很多的好詞好句,教師可以帶領學生賞析,從而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好詞,如別有風趣、天高地闊等;積累好句,如“天邊的紅霞……繪成了一幅自然、和諧的田園風景畫”“雞,鄉下人家照例總要養幾只的……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這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實現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結合生活積累,讓學生發現語言的魅力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在不同的語境中,同一個詞或者同一句話具有不同的含義。所以說,生活中的語言是最有活力、最有個性的。小學生積累生活中的語言,不但能提高自身的語言運用能力,還能增強語言創造意識。
例如,“學問學問,不懂就問。”“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夢想讓我們與眾不同。”等語句,能讓小學生感受到語言的力量,感嘆語言的豐富性。為了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和語文核心素養,教師可以在小學生積累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定期分享自己積累的知識,幫助學生發現語言的多元性、社會性、參與性、交流性與表達性,從而實現新課標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三)結合課外閱讀積累,感受語言蘊含的情感
閱讀不但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讓學生感受語言的情感性,讓學生對課外閱讀積累產生興趣,在學生心里種下語言的種子。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知識,感受語言中所蘊含的情感,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學生在閱讀《稻草人》這本書的時候,會發現其中有很多富有情感的詞語,如好久好久、格外凄慘、探了幾探、悲哀的夜等,這都能讓學生理解作者的思緒。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這些詞語運用在自己的寫作中,表達不一樣的情感,從而凈化學生的心靈,陶冶學生的情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二、拓展寫作思維,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一)結合新課標要求,開拓學生的思維
學習寫作離不開語言的建構、運用、組織和創造,也離不開學生編寫故事的能力。但是筆者在教學中發現,小學生的語文基礎較為薄弱,在編寫故事時,缺乏一定的拓展性。針對小學生的這種情況,小學語文教師要結合實際教學,開拓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例如,在講解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觀潮》一文時,筆者先向學生提出了“看到‘潮你想到了什么?”的問題。有的學生說:“潮水。”有的學生說:“我想到了奔騰的潮頭。”有的學生說:“我想到了一句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筆者通過提問引發學生的思考,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幫助學生更好地鞏固知識,達到了知識遷移的目的。接著,筆者基于“觀潮”一詞,運用一詞多義、加字組詞、造句和聯想等方法,對學生開展了語言方面的思維拓展訓練,并引導學生靈活地根據語境需要,改變詞語、句子的用法,從而提高作文表達的流暢性,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遵循新課標原則,提高學生的聯想能力
聯想能力是小學生在寫作中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用課文中的字詞,讓小學生根據字義進行聯想。比如,小學生看到“暖”這個字不但能聯想到春天的太陽、冬天家里的暖氣、厚厚的羽絨服等,還能聯想到媽媽的愛、同學間的關心、教師的教導、朋友的陪伴、陌生人的幫助等。教師有意識地結合新課標要求,引導學生進行聯想訓練,既能提高學生的文化水平,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語文知識,還能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與想象力,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奠定基礎。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學情,讓他們寫一段與“暖”有關的話。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陌生人的幫助”為主題,寫一段話。在寫作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先寫陌生人幫助自己的原因,再寫陌生人幫助自己的方式,把原因、經過和事件寫清楚之后,最后寫陌生人的外貌和神態等,以此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使學生成為新時代的優秀青少年。
三、從自我發展入手,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技巧
小學階段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期,教師教育教學的目的是挖掘學生的潛能,為小學生的成長奠定基礎。因此,小學語文教師在寫作教學中不能直接幫助學生列作文提綱,更不能給學生提供一個籠統的題目,讓他們進行寫作。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構思作文內容,圍繞主題,緊扣中心,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技巧,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教師可以以“印象深刻的一個人”為主題,開展寫作教學。部分學生看到這個題目時,腦海中會自動浮現一個人的模樣,并思索這個人讓自己印象深刻的原因。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這個人做了什么事情,讓自己難忘”,并在寫作中引入事例,使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充分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豐富自身的情感。然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個人對自己產生了什么影響”,幫助學生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在學生思考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升華自己的文章主題,思考“這個人是不是值得自己學習”“他身上有什么閃光的地方可以學習”“自己以后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等問題,在豐富和升華作文意義的 同時,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成長方向。
事實證明,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構思作文內容,不但能幫助學生掌握寫作技巧,厘清寫作思路,讓學生進行更有深度、更真切的思考,還能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使學生意識到自己將來要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并在今后的學習中朝這個方向努力,從而深化小學作文教學的意義,增強課堂教學效果。
四、開展各種小練筆活動,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一)緊扣課文創造練筆機會,提升學生的文筆
在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應更加切合小學生的發展和成長情況。因此,筆者認為,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把小學語文教材當作小學生學習基礎知識的依據,讓學生在語文教材中感受文章的文學性、故事性和哲理性,并開展相應的練筆活動,為小學生創造練習機會,提升學生的文筆。
對于小學生來說,寫話練習相對簡單,能夠提高寫作自信,提升學生的文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展示教材中的重點字詞,引導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最有感觸的字詞,寫一段話。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一文為例,這一篇課文中“振、抱負、胸懷、贊嘆、崛起”等詞都很重要。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對這些詞的理解和感觸,選擇其中一個或者兩個寫一段話,從而提高寫作能力。
另外,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課文能引起學生的深思,具有較高的教育價值。如《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小英雄雨來(節選)》《夏日絕句》《梅蘭芳蓄須》等課文都有一定的教育價值。教師可以結合課文的關鍵句子,讓學生寫一段感悟,深化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從而提高寫作教學的效率。
(二)組織學生參與征文活動,強化學生的社會屬性
為了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為了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每年各大組織會結合各傳統節日,開展面向學生的征文活動,為學生創造寫作機會,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此,小學語文教師要密切關注社會上各種各樣的征文活動,組織學生積極參與這類活動,讓學生在練筆的同時,開闊眼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例如,在參加征文活動時,有的學生想以“中秋節”為主題進行寫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中秋節的由來、吃月餅、賞月亮等方面入手,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領悟傳統節日對人們的重要意義。再如,有的學生想以“讀書”為主題進行寫作,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寫一寫自己的讀書故事,讓學生多閱讀課外書籍,從而幫助學生養成閱讀的習慣。由此可見,教師組織學生參與征文活動,不但能讓學生把學與用結合起來,還能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實現教書育人的目標,進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增長學生的見識。
結語
新課標的教育理念是從學生的發展入手,在教學的方方面面滲透育人的目的,讓新時代的小學生成為品德高尚、學習能力強、思維靈活的人。在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新課標的教育要求,引導學生積累素材,拓展思維,激活學生的內動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甘肅省成縣西關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