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瑩
[摘 要]公立醫院經營的重點在于醫療活動,因此醫院領導層對醫療活動的關注度較高,對財務風險管理缺乏足夠的認知。這制約著醫院的穩定可持續發展。為更好地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醫院必須投入更多的精力提高內部管理水平,加強財務風險管理。文章以公立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為研究主題,闡述了公立醫院的主要風險類型及實施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分析了醫院普遍存在內部財務風險管理意識不足、財務風險內控制度不夠完善、缺乏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及財務管理的現代化水平不高等問題,提出公立醫院應樹立內部財務風險管理意識、完善財務風險內控制度、提升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及加大財務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等對策,助力公立醫院提高財務風險管理水平。
[關鍵詞]公立醫院;財務風險管理;解決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2023)24-0082-03
公立醫院的財務風險主要涉及投資、籌資、資金管理及收益分配等方面。
一是投資風險。隨著醫療技術的快速發展,公立醫院要不斷提高醫療水平,確立競爭優勢。公立醫院在購置醫療設備、聘請專家、改善醫療環境的過程中,需要大量資金;如果在投資前期對成本效益分析不足,對投入產出比不明解,便會因不合理的采購導致內部設備閑置,資源難以得到充分利用,運營成本不斷攀升,無法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目標,產生相應的財務風險。
二是籌資風險。財政補貼、醫療活動收入為公立醫院的主要收入來源。其中財政補貼占比較少,難以為醫院內部發展需求提供有效支撐。同時,醫療改革持續推進,不斷變化的藥品、醫藥耗材政策,增加了公立醫院對資金的需求,因此醫院需借助政府債券、銀行貸款籌資。隨著醫院規模的不斷擴大,舉債規模不斷擴大,如果內部管理不善,無法及時償還債務,便會導致資金鏈斷裂,使醫院陷入財務風險困境[1]。
三是資金管理風險。資金回收也是主要的財務風險因素,主要包括:患者醫療費用支付不及時;因批量采購一次性支付大量資金,導致醫院內部資金緊張;電子化支付模式下,App的安全性、及時性無法得到保障,資金信息傳輸過程存在安全隱患;第三方App在支付過程中會收集醫院的相關信息,導致醫院信息被泄露,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四是收益分配風險。醫院的未來發展與職工利益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系,如何平衡兩者關系,提高職工的薪酬及制訂合理的收益分配方案至關重要。因為不合理的收益分配會導致職工的不滿情緒,不利于醫院的正常經營運轉,甚至影響醫院的流動資金和償債能力。
(一)保障公立醫院持續穩定發展
近年來,盡管我國投入公立醫院建設的專項資金越來越多,但由于我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城市化及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健康問題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在這種情況下,公立醫院為提高發展質量,必須通過高效的財務管理,消除醫院財務工作中潛在的隱患,以支撐醫院持續、穩定發展[2]。
(二)增強公立醫院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
由于公立醫院需要在市場中籌集資金、采購藥品及器械,導致其在每個階段都面臨著一定的風險,且各種風險之間相互影響。公立醫院可通過加強財務風險管理,監測各個環節的風險隱患,制定科學的風險應對措施,全面增強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
(三)有效改善內部財務風險管理環境
公立醫院要想有效預防財務風險,只有明確風險產生的原因,才能制訂針對性的措施,降低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及醫院損失,提升公立醫院的財務風險管理能力,改善醫院的財務風險管理環境[3]。
(一)內部財務風險管理意識不足
首先,部分公立醫院領導層關注的重點在于醫療活動層面,并未認識到財務風險對于醫院發展的重大影響,忽視了相關工作的組織與協調。例如,公立醫院為保障醫療活動的正常開展,會采購相應的藥品和醫用耗材,但在采購費用上未加以嚴格控制,時常出現超預算支出的現象。
其次,部分公立醫院未組織財務人員參加財務風險知識培訓,財務人員不了解相關制度規定,風險防范實踐經驗不足,缺乏有效的指導,在工作環節容易受個人主觀意志的影響,出現不規范的行為,導致醫院需承擔相應的損失。
最后,部分公立醫院未將財務風險管理融入醫院文化,醫院內未形成人人認可財務風險管理、人人參與財務風險管理的氛圍,不利于各項工作的順利推進。
(二)財務風險內控制度不夠完善
其一,部分公立醫院不重視發揮預算管理工作的作用,未能科學設立預算目標、嚴格加強預算執行、分離不相容崗位等,存在內部資源配置不合理、成本管控效果不佳的現象。
其二,部分公立醫院忽視了審計監督的作用,未設立獨立的審計機構,而是由財務人員負責審計工作,其審計專業性、時間及精力無法保障;且醫院對審計結果的應用不足,審計工作不具備權威性,難以有效提升內部財務風險管理效果。
其三,部分公立醫院并未建立有效的應收賬款回收激勵機制,各科室人員參與醫療費用回收工作的積極性不高,增加了內部資金回收風險。
其四,部分公立醫院對固定資產的盤點不足,內部存在賬實不符的現象,未能有效履行維護固定資產的職責,增加了內部固定資產損耗。
(三)缺乏高素質的財務管理人員
其一,部分公立醫院忽視了財務人員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在培訓計劃、培訓方案方面缺乏合理性,難以收獲良好的培訓效果。同時,部分公立醫院未能建立科學的輪崗機制,財務人員的綜合素養不高,不利于提升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的質效。
其二,部分公立醫院在人才招聘環節對聘用人員的綜合素質把控不到位,導致招聘到的職工與財務風險管理及醫院后期財務工作轉型需求不匹配,增加了后續的培訓成本。
其三,部分公立醫院缺乏有效的人才激勵政策,對財務風險管理中表現突出的員工未能給予有效激勵,降低了員工參與財務風險管理以及豐富財務風險管理知識儲備的積極性。
(四)財務管理的現代化水平不高
首先,醫院缺乏完善的共享信息化平臺,各部門信息系統獨立存在,數據、信息難以高效傳遞,不利于監控財務風險,使得醫院內部難以針對潛在的風險隱患制訂行之有效的應對方案。
其次,部分公立醫院對信息系統的安全不夠關注,盡管醫院已建立了相應的共享信息系統,但缺乏有效的信息系統防護軟件,且系統權限設置不到位、信息保密機制不夠完善。這些都增加了系統運行環節數據信息泄露的風險。同時,部分公立醫院并未及時更新計算機硬件設備,未及時升級系統軟件,信息系統運行的穩定性無法得到保障,難以為財務風險管理工作提供高效支撐。
最后,部分公立醫院未能組建獨立的信息技術團隊,相關專業人才數量不足,系統運行風險隱患難以及時發現,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缺乏安全、高效的內部環境。
(一)樹立內部財務風險管理意識
為提升財務風險防范的有效性,公立醫院必須強化內部各層級的風險管理意識,將各項風險管理舉措落實到位。
首先,醫院領導層需認識到財務風險管理的重要地位,組織、協調好各項工作,召開內部會議,向管理層和基層員工傳達財務風險管理理念,提升基層醫護人員的基本認知,使其規范開展本職工作,并積極配合開展財務風險管理工作。
其次,公立醫院可組織財務管理人員參加財務風險管理培訓講座,要求其認真學習各項制度規范要求,分析內部財務工作存在的不足,探討相應的優化舉措。同時,培訓內容也可加入其他醫院先進的財務風險管理案例,以提升財務人員的財務風險管理能力。
最后,將財務風險管理融入醫院文化。從職工入職階段開始,便要在培訓中強化財務風險宣導,營造財務風險管理人人有責、人人積極參與財務風險管理的文化氛圍,促使職工自覺遵守各項規定,為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創造良好的環境[4]。
(二)完善財務風險內控制度
財務風險管理離不開健全的內控制度。具體來說,公立醫院可從以下環節完善該項制度。
其一,完善全面預算管理制度。依據醫院戰略發展目標,建立精細化的預算管理目標,加強預算執行控制,合理配置內部財務、非財務資源,并嚴格分離不相容崗位,確保預算管理工作公平公正開展,實現減少資源耗費、管控成本支出及財務風險的目標。
其二,重視發揮內部審計的作用。設立獨立的審計機構,全過程監督財務內部控制工作,避免權責交叉,針對審計工作中發現的問題,由審計人員負責監督相關部門解決;針對出現嚴重審計問題的部門及人員,由醫院相關部門對其問責,提升審計工作的嚴肅性及財務風險管理的有效性。
其三,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定期組織內部會議,安排各科室的醫療欠費催收工作,將醫療欠費回收工作納入科室考核,調動員工的催收積極性。
其四,定期清查、盤點固定資產、衛生材料。物資部門應抽查固定資產設備,保障賬實相符,安排專人維護高價值醫療設備,并建立有效的責任追究機制,在降低醫院各項經濟損耗的基礎上,確保醫院資產的安全性、完整性[5]。
(三)提升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
為有效支撐財務風險管理工作,公立醫院必須重視提升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確保其規范、高效地開展各項工作。
其一,公立醫院要注重人才培訓。在新職工入職階段,便需結合醫院的實際情況,制訂輪崗培訓計劃,使財務人員熟悉不同崗位的業務知識,保障財務團隊的綜合素質。公立醫院不僅要向財務人員培訓會計知識、會計政策,還要培養其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經濟管理能力、財務數據運用能力及溝通協調能力等,使其加速財務會計向管理會計轉型的進程。
其二,公立醫院需加強人才招聘控制。嚴格控制人才選拔,人才面試環節可由財務部負責人參與,全面把控聘用人員的綜合素質,確保其與醫院財務風險管理工作需求及后續財務會計轉型相適應。
其三,公立醫院需完善內部人才激勵政策,對于財務風險管理工作中提出有效建議的人員,可加大獎勵力度,并在人才晉升環節考量員工對財務風險管理的貢獻度,激發員工參與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的熱情。
(四)加大財務信息化建設的投入
公立醫院的財務風險具有潛在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其必須借助信息化工具,提高財務風險管理工作效率。為此,醫院應加大在信息化建設層面的投入,搭建高度集成、具備統一數據傳輸口徑的信息平臺。
首先,公立醫院需梳理系統框架搭建路徑,包括基礎數據平臺、業財共享平臺及財務核算平臺?;A數據平臺包括醫院信息系統、實驗室信息系統、醫學影像信息系統;業財共享平臺包括預算管理、合同管理、支付審批板塊;財務核算平臺應涵蓋財務核算、會計報表、成本管理等功能。醫院通過連接不同的板塊,打造集數據流、業務流、資金流于一體的高水平財務體系,為財務人員識別、防范及應對財務風險提供高效的工具。
其次,公立醫院要重視系統運行風險,加強系統權限管理,安裝系統防護軟件,建立信息安全保密機制,避免數據信息泄露;通過引進性能良好的計算機硬件設備、升級信息系統軟件,增強信息化平臺運行的穩定性。
最后,公立醫院需設立獨立的信息技術部門,依據內部實際工作需求,招聘高素質信息技術人才,以支撐信息化環境下內部財務風險管理工作的開展,維護各大信息系統安全、穩定運行[6]。
新時期,公立醫院為提升持續發展的能力、實現醫療服務水平的不斷提高,必須樹立內部財務風險管理意識,完善財務風險內控制度,提升財務管理人員的專業素質,加大財務信息化建設的投入,為醫院實現高效的財務風險管理奠定堅實的基礎。
[1]廖菁.公立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策略研究[J].會計師,2023(04):50-52.
[2]胡喬.新醫改背景下公立醫院財務風險管理探討[J].合作經濟與科技,2022(23):120-122.
[3]夏慶.公立醫院財務風險及管理措施探析[J].理財,2022(09):53-55.
[4]張霞.公立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的問題及優化分析[J].投資與合作,2022(07):79-81.
[5]張春生.公立醫院財務風險管理與對策[J].現代審計與會計,2021(07):27-28.
[6]李卓群.A公立醫院財務風險管理研究[D].山東財經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