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來,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存在一定程度的定位不準、方向不明、辦法不多以及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工作評價中滿意度不高等問題。筆者從中學音樂教學的實際需求出發,從職業態度、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藝術素養、綜合素質四個方面提出建議,以期能為高等師范音樂教育專業提供參考。
[關鍵詞] 中學教學;高等師范;音樂教育
高等師范院校是培養中小學教師的搖籃,其辦學質量直接關系到我國基礎教育教師隊伍建設的質量。總的看來,我國高等師范教育在培養基礎教育教師、保障基礎教育發展方面貢獻突出,功不可沒,但由于時代背景、專業視角、師資限制等原因,高等師范教育與中小學教育教學實際存在一定程度的脫節,不少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專業受專業音樂學院影響比較嚴重,客觀上存在定位不準、方向不明、辦法不多、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工作評價中滿意度不高等問題。為切實推進中學音樂教育質量保障體系建設,提高高等師范類音樂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高等師范院校應結合教育部開展的“普通高等學校師范類專業認證”工作以及中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實際,從職業態度、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藝術素養、綜合素質四個方面加強對音樂教育專業學生的培養。
一、把良好職業態度的培養擺在首位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音樂學(教師教育)本科專業課程指導方案》指出:“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音樂教育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學研究能力的高素質的音樂教育工作者。”培養目標中“德”是擺在第一位的,但在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辦學過程中,由于音樂學科的“技術性”特點,從校方、教師到學生,常常是把音樂知識技能的培養訓練擺在突出位置。至于“德”,由于其相對較“虛”的特點,培養和評價都比較棘手,在實際工作中就變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了。但是音樂師范生的“德”真的不那么重要嗎?
事實絕非如此。上海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的課題組調查顯示:當前該校音樂師范生畢業后約有三分之一去了社會音樂教育培訓機構或是個人工作室,而在對上海市有關社會音樂教育培訓機構的調研中了解到,它們對來培訓機構上班的大學畢業生最為看重的素質不是專業能力,而是工作態度,包括工作合作度、對單位的忠誠度以及是否能留住學生,等等。無獨有偶,廣州市黃埔區教育研究院的課題組在對廣東省48位中小學優秀音樂教師進行調研時發現,這些優秀教師的共同特征是,對職業有明確認同感和歸屬感,對工作執著且充滿熱情。
據筆者對九江市部分中學校長的調查,他們接收音樂教育畢業生的第一關注點不是學科專業技術,而是良好的職業態度和師德師風。約92%的校長認為,音樂專業大學畢業生只要有良好的職業態度,基本的教育教學工作就可以完成,與同事和學生的交流合作也都不會有太大問題,即便專業技術偏弱也可以在工作中學習提高。但如果沒有良好的職業態度,再好的專業技術也會出問題,比如對本職工作不夠敬業、過于看重個人利益、熱衷于有償家教、不愿意與同事合作、不注重學校利益、不關注個人成長,等等。
由此可見,良好的職業態度是個人職業發展的根基,高等師范院校應當高度重視并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正確職業態度的形成加以影響和培養,具體包括:職業認知態度——是否愛孩子;學科專業態度——是否愛音樂;教育教學態度——是否愛教學;專業成長態度——是否愿成長。
二、深入學習教育理論和教學方法
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專業的培養方案是以“音樂”為主,還是以“教育”為主?是以培養“音樂家”為方向,還是“教育家”為方向?
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徐元勇教授提出,音樂師范專業的辦學定位是教育專業、音樂專長、教師職業、美育先鋒。在實踐中,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教育系為例,該系將音樂教育學、音樂教育史、音樂教育心理學、教學論、教學法等課程作為音樂師范生的主修課程,以聲樂、鋼琴等技能課程作為音樂師范生的輔修課程。由此可以看出,音樂教育專業的立足點是教育,是具有一定音樂專長的教育專業。因此,音樂教育專業的師范生要高度重視對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學習和研究。唯此方能在今后的教育實踐中得心應手。
1.研讀課程標準。基礎教育課程承載著黨的教育方針和教育思想,規定了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國家意志在教育領域的直接體現,發揮著立德樹人的關鍵作用。課程標準,就是對學生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應該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界定和表述,實際上反映了國家對學生學習結果的期望。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課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訂)》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是中學音樂教育的綱領性、指導性文件,師范生上崗前必須認真研讀、領會,并將其作為自己教育實踐的準繩。只有這樣,中學音樂教育才可明確方向、找準重點、優化方法、提高質量。
2.研究學習方法。學習是通過閱讀、聽講、研究、觀察、理解、探索、實驗、實踐等手段獲得知識或技能的過程,是一種使個體得到持續發展的行為。作為一種心理和思維進階的過程,學習是有其自身規律的。因此教育者應重視研究“學習”的發生、過程、方法、規律、效果等,從中找到最合適、最有效的方法以提高教學效率。高等師范院校在組織音樂教育教學時,應廣泛借鑒費曼學習法、西蒙學習法、跨界學習法、番茄學習法、思維導圖學習法等,幫助音樂教育專業的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技能。
3.學習專業教法。所謂“教學有法”,就是說教學有一定的方法、原理和規律。音樂學科的教學除了各種學科共有的教學方法以外,還有本學科獨特的教學方法,比如當前國際上傳播較廣的“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柯達伊教學法”“奧爾夫教學法”,以及中央音樂學院在國內推廣的學校音樂教育新體系等。師范生在上講臺前多學習一點專業教學法,對日后從事教學工作有很大益處。
4.堅持以學定教。所謂以學定教,就是依據學情確定教學的起點、方法和策略,不可目中無人“以案定教”或“以教定教”。孔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說過教學要“因材施教”,不能千人一面。當前教育界實行的“分層教學”“個性化指導”“走班教學”都是基于“以學定教”的現實考慮。師范生要明確一個概念,就是“當前是為教而學,日后教是為了不教”。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就是這個道理。
5.改變講述方式。初上講臺的教師經常習慣于給學生講道理,以期通過講道理改變學生。殊不知我們的學生自小就被父母用各種“道理”教育,對“道理”不勝其煩,剛入職的教師如果想通過講道理來改變學生,恐怕會收效甚微。但有一種講述方式多數人都天生喜歡——講故事。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喬布斯、星巴克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霍華德·舒爾茨、百事可樂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盧英德、維京集團創始人理查德·布蘭森等商界精英都是講故事的高手。有人說,講故事的能力就是領導力、影響力和溝通力。我們可以嘗試著改變講述的方式,改講道理為講故事,改直接灌輸為間接滲透,這樣也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6.錘煉領導能力。教師是“孩子王”。一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往往要帶領幾十個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游戲、一起成長,盡管孩子年齡不大,但性格迥異,各不相同,在學習交往中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果教師不具備一定的領導能力,就很難成為一名優秀的教師。因此,師范生在校期間要通過多種方式有意識地參與各種活動,不斷提高自己的領導能力。同時,高等師范學校也可以考慮讓師范生輪流擔任年級、班級、小組、社團的牽頭人或組織者,從而達到鍛煉學生領導能力的目的。
7.關注中學教研。師范生的就業方向多數為教師,高等師范院校要讓師范生提前關注講臺,特別要以一線優秀教師為參照,規劃自身的學習。高等院校可以組織音樂教育專業的師范生集中觀摩中學教師優質課例展示活動,或觀摩并參與音樂教師集體備課等教研活動等,以此引領師范生盡早生成職業意識、明確職業方向。
三、修煉全面均衡的藝術素養
改革開放以來,師范生“一專多能”是高等師范教育的培養目標,但在教學實踐中,受音樂學院教學模式的影響,高等師范教育往往對“一專”的關注多于對“多能”的關注。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教育事業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等師范教育音樂專業的培養目標調整為“專業復合型人才”,更加強調注重人才的全面發展。這既是對前期培養目標的優化和發展,更是對基礎教育實踐需求的回應。在培養“專業復合型人才”過程中,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是要注重學生專業素質的協調發展。教育部定期舉辦的音樂教師基本功大賽重點考查聲樂、鋼琴、自彈自唱、合唱指揮、舞蹈或器樂等五個方面,由此可以將這五個方面視為音樂教師最為基本和重要的專業素質。因此,高等師范院校在辦學過程中也應重點予以關注,并加強對音樂類師范生在這五個方面的培養。當然,這五個方面不是孤立的,高等院校在培養音樂類師范生的過程中還應強調各項基本功的協調發展,不能是唱得好但彈不了,或是彈得好但唱不了,要確保師范生走上講臺不會成為“拐腳馬”。
二是要重視開設“自彈自唱”課程。過去,高等師范院校的音樂教育課程多數看重“舞臺”,對“講臺”“案臺”重視不夠,導致“自彈自唱”這門課程建設得不夠好。有的學校甚至根本沒有開設這門課程,培養的學生走上講臺缺乏專業自信,影響課堂教學效果。高等師范院校應重視“自彈自唱”這門課程的建設,加強對口師資培養,教材可以考慮以中小學音樂教材作為基礎,適當增加一些自彈自唱的方法介紹,條件允許還可舉辦學生“自彈自唱”音樂會,推動“自彈自唱”學科建設。
三是加強高等師范院校與中小學的教材銜接。高等師范院校的聲樂、視唱、合唱指揮、器樂演奏等學科教材可以從中小學音樂教材中選取部分教學曲目,歌曲寫作與改編、小型樂隊編配等內容可以與高中音樂編創模塊銜接,以便培養能快速適應基礎教育教學要求的優秀音樂師資。
四是視情開設部分選修課程。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15年﹞71號)中明確提出的“普通高中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要創造條件開設舞蹈、戲劇、戲曲、影視等教學模塊”的精神,以及高中階段已開設“音樂與戲劇”必修課程的實際,高等師范院校在音樂類師范生培養過程中應創造條件開設部分選修課程,如戲劇、戲曲、體態律動、舞蹈編創等,供這類師范生采取專題、選修、專修等方式選課學習。
五是積極搭建音樂社團平臺。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社團課程已成為中小學課程體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作為非高考科目的音樂學科有著某種天然的契合,目前已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手段和有效載體。由于音樂教學缺少高考這一評價機制,音樂社團建設和參賽的水平實際上已成為音樂教師能力的象征,因此社團建設能力對音樂教師來說至關重要。高等師范院校應組建豐富多彩的音樂社團,如合唱團、樂隊、舞蹈團、戲劇社等,培養學生組建社團的興趣和領導社團的能力,以便他們參加工作后在中小學指導學生社團時能駕輕就熟,舉重若輕。
四、提高個人綜合素質
蘇霍姆林斯基曾談到,優秀的教師要用一生來備課。這個備課不僅是“備”所學的專業和特長,還要“備”教師素質的方方面面。當然,不同的職業素養需要不同的培養形式。比如,師范生的語言表達和溝通交流能力,高等師范院校可以通過組織課堂演講、小組合作等方式予以培養提高;在厚實人文素養、了解姊妹藝術方面,則可以通過倡導閱讀,成立讀書會,開設美術鑒賞、大學語文等課程來實現;在現代教育技術、教學資料優化方面,高等師范院校既可以開設專門的輔導課程,也可將“教學法”“教育實習”等融入有關課程;在論文寫作、理論研修方面,則可以通過課題研究、導師輔導等方式幫助音樂類師范生提高。
總的看來,高等師范院校只要堅持以基礎教育工作實際需求為導向,堅持以用定學、以學定教,堅持實事求是、改革創新,音樂類師范生的培養質量就一定會越來越好,我國中學音樂教育的前景就會越來越好。
[作者簡介]李青(1973—? ? ),男,江西湖口人,九江市第一中學,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