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學—評”一體化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營造教學氛圍,抓住考點,精準教學,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相互看齊。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帶領學生參與英語語言探究,并通過有效評價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形成英語思維模式,實現核心素養的落實。本文主要對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進行研究,以期促進學生主動體驗學習過程,掌握語言知識,實現有效學習。
關鍵詞:初中英語;信息技術;“教—學—評”一體化
作者簡介:鄭穎,福州第四中學桔園洲中學。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教師要樹立“教—學—評”一體化的整體育人觀念,精心設計教學目標,組織學習活動,重視課堂評價,實現以學定教、以教定評、以評促學。在教的過程中,教師要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設計教學活動,清晰定位育人方向和育人模式,引導學生獲得知識。在學生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主體參與的方式體驗學習過程,在實踐中獲得知識。“評”是監控“教”與“學”過程的環節,會引導接下來的教學活動。隨著科技的進步,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課堂探究,通過“教—學—評”一體化的方式引導學生獲得語言知識,實現綜合素質的提高。
一、精準“教”學,有的放矢
(一)基于課標,明確教學方向
在“教—學—評”一體化實施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的方式讓學生明確學習方向,學生在探究中自主管理,主動提高認識。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了解最新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向,設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清楚認知。例如,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4“Amazing science”Topic 2 Section C的課文是一篇介紹火星的說明文。從火星得名、直徑、距離、顏色、形狀、氣候、重力和氧氣等方面介紹了火星。為了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暢所欲言,表達自己對火星的認識和理解,教師要基于新課標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和教學環節,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在探究中通過“讀—思—言”的方式獲得知識,理解文本,形成對語言知識的理性認識。教師把握了教學方向,在課堂引導過程中就會有的放矢,實現對學生的科學引導和點撥。
(二)搜集素材,把握教學內容
“互聯網+”背景下,信息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在“教—學—評”一體化實施過程中,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搜集相關資料和素材,為學生提供學習內容,開闊學生視野。例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4 “Amazing science”Topic2 Section C的學習中,學生對火星的了解并不多。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搜集相關圖片或視頻,并鼓勵學生繪制Mind Map,獲取有關火星的信息,開啟學生思維。教師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大量的信息會開闊學生視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探究文本內涵,拓展學生思維。教師要用豐富的素材引導學生理解主題,并在交際中尋求幫助,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在體驗中獲得語言知識。學生通過對素材的加工會形成探究文本的興趣。學生主動體驗,完成學習任務,在探究中思考語言知識,敢于用英語進行表達,在實踐中提高語言能力。
(三)分析學情,確定教學起點
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參與到課堂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分析學生的認知基礎、生活經驗、語言水平、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直觀的學習感受和體驗,促進學生語言能力的提高。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分析學情,了解學生的真實語言水平和知識儲備,確定教學起點。通過科學分析,教師可以基于學生的學習經驗設計教學活動,組織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例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4的教學前,教師通過調查了解到學生的英語基礎相對較弱,課堂上不善于表達,思維不夠活躍;學生對火星的了解不多,讓學生自主表達火星方面的知識會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問題啟發學生,如“Would you like to live on Mars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go there? Why or why not?”。這樣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主動思考,了解火星上的生活條件和生活情境。接下來教師可以結合文本鼓勵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How many aspects does it introduce Mars? What are they?”。問題以文本為基礎,有利于學生主動閱讀。學生在這一環節可理解文本的字面意思,通過閱讀教學獲取言語信息。這個探究學習活動中,首先讓學生快速閱讀,了解段落大意,整體把握文本內容;接著讓學生詳細閱讀,找出文章介紹了火星的幾個方面,并且能進行論述和復述。循序漸進地開展學習活動,有利于學生扎實掌握知識。
(四)創設情境,營造教學氛圍
有效的教學情境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主動思考,理解語言知識,實現語言能力的提高。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鼓勵學生融入現代化的學習環境中。借助信息技術可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學生融入真實的學習環境和情境中,促進學生主動思考和加工,發現語言規律,理解相關語言表達方式和表達技巧。例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4的學習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視頻,學生看到祝融號火星車拍攝到的著陸點全景、火星地形地貌、“中國印跡”和“著巡合影”等影像,產生探究欲望。情境中,學生會將目光集中在所學知識上,產生閱讀文本和加工語言知識的欲望。他們在興趣的驅使下主動探究,通過主動建構的方式梳理文本結構框架,形成對文本知識的理性認識,并繪制出思維導圖,以提高對文本的認識。
二、主動“學”習,轉化認知
(一)聽力學習,真實情境
課堂探究中,學生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通過主動探究和思考的方式獲得語言知識,內化語言規律。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主動參與的方式獲得知識。為了使學生在英語課堂上“動起來”,教師要關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訓練,讓學生主動體驗,形成主觀性認識,了解語言規律。在聽力訓練過程中,教師要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聽力音頻,讓學生接觸到地道的語言表達,這樣學生才能夠聽懂表達,了解語言規律,形成英語思維。例如,在教授初三復習課“Science amp; Technology”時,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相關的聽力音頻,讓學生通過聽的方式了解文本內容,并掌握單詞的正確發音,句子的語流、語調和朗讀方法。通過融入真實的語言環境,學生可以了解到文本以“參觀科技館”為情境主線,從而探究有關科技發明物的詞匯、基本信息以及被動語態的用法。通過聽力音頻,學生會思考與科技相關的詞匯以及關于科技發明的材料、發明時間、地點、用途等的表達,促進學生在加工中深化認識,形成對科技發明的理性理解。
(二)口語學習,地道表達
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口語表達是必不可少的訓練環節。教師要鼓勵學生多說、多練,這樣學生才能夠做到脫口而出。在口語訓練過程中,學生需要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還需要了解語言結構和表達習慣,掌握英語思維模式。這就要求學生主動練習,在實踐中自主感悟,說出地道的句子。在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4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把對科技發明的主觀性認識表達出來,通過自由表達的方式展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展示一些中國古代的偉大發明,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參觀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早期的發明,了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并強調invention、invent、inventor幾個核心詞匯和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的用法,掌握“When and where was\were ... invented? It was\were invented in...”等句型。通過學習,這些詞匯、語法和句型就會印刻在學生大腦中。學生積累知識后,教師應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話進行口語展示和表達,學生能靈活應用知識,做到脫口而出。
(三)閱讀學習,及時反饋
在信息技術環境下,為了提高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和加工能力,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閱讀,并為學生提供一些閱讀理解訓練題,促進學生進行針對性訓練。教師在設計訓練任務時可以采用選擇題的方式,鼓勵學生利用“智慧教室”軟件,通過IRS系統快速將選項反饋給教師。教師對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行快速分析,給予針對性指導,并調整教學環節和步驟。例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4的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閱讀文本,設計不同任務復習現代社會的發明以及它們的制作材料及用途等,強調一般現在時被動語態的用法。練習中,學生完成選擇題,教師通過IRS系統了解學生的答題情況,進而了解學生對閱讀語篇的理解情況。這樣教師可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以更好地指導學生。
(四)寫作學習,定向指導
寫作訓練是學生語言輸出的重要方式。學生有了一定語言積累后,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寫作訓練的方式進行語言輸出,鼓勵學生展示所掌握的語言知識和技能。在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圍繞所學內容進行寫作表達,并通過投屏、投影等方式來展示學生的寫作成果,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師生共評的方式讓學生了解自己表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并給予及時指導。在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4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討論有關電腦的基本信息及其未來的發展,并讓學生以書面表達的形式呈現探究內容。寫作中,學生會想到電腦的過去,電腦的現在以及電腦的將來,在寫作時嘗試應用一般過去時、一般現在時和一般將來時,想象電腦未來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三、提升“評”價,以評促教
(一)評語言知識,奠定夯實基礎
在“教—學—評”一體化實施過程中,評價是學生了解自身學習情況的重要途徑。教師要通過及時評價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語言知識,幫助學生夯實語言基礎。例如,在學習仁愛版初中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3 Topic 2 Section A時,學生會了解到本節課是談論職業的聽說課,教師可以以通過認識家庭成員再到談論他們的職業內容為教學目標。學生學習結束后,教師可以利用“希沃白板”中的“課堂活動”布置“知識配對”“超級分類”“選詞填空”等練習,以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詞匯。如果學生可以正確完成以上練習,則說明學生掌握了所學詞匯。以與職業相關的單詞,到詢問職業回答職業的句子,再到詢問家庭成員所從事職業的對話,最后形成有關家庭成員所從事職業的匯報,學生會積累豐富的語言知識。
(二)評課堂問答,鼓勵主動參與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要鼓勵學生通過探究問題的方式來展示對語言知識的理解。例如,在仁愛版初中英語九年級上冊Unit 3“English around the world”Topic 1 Section C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提問“If you want to introduce a language, how many aspects can you introduce? Look at the last sentence ‘It is clear that English language is becoming more important.’ Why? ”,學生能夠清楚回答出問題,說明學生已經掌握了文本內容。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回答來評價學生,積極指導學生評價自己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促使學生產生閱讀成就感和自信心。
(三)評實踐活動,體驗學習過程
課堂上的實踐活動是落實語言目標和學習目標的載體。教師要通過有效評價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促進學習目標的達成。通過“教—學—評”一體化實施,學生可以直觀地了解自己的學習過程,依據教師的指導和點撥,學生會及時改進學習中的不足。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會體驗學習過程,通過主動加工和處理的方式建構語言知識,形成對知識的理性理解。
(四)評語言輸出,達到學以致用
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師要積極地評價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能力,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調動學生的語言學習興趣。學習課文后,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繪制相關思維導圖,并通過微信群、QQ群、釘釘群或聊天室等方式進行交流。教師會快速看到學生的作品,以口頭、書面形式給予學生針對性反饋、鼓勵、指導和建議,幫助學生修改,促進學生更好地掌握語言知識。
總之,在信息技術背景下,“教—學—評”一體化的設計與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需要學生主動參與,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理解語言知識。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教—學—評”一體化的實施過程和操作環節,鼓勵學生多探究、多思考,深化對語言知識的認識。在信息技術的幫助下,教師可更好地實施“教—學—評”一體化,有效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促進學生在探究中強化英語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蔡晨光.“教—學—評”一體化的初中英語寫作教學[J].中學課程輔導,2023(20):60-62.
[2]孫素琴.教學評一體化視域下英語教學精準探索[J].學苑教育,2023(18):22-23,26.
[3]林珉微.新課標下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教學探究[J].考試周刊,2023(24):6-10.
基金項目:本文系市電化教育館課題“基于信息技術的初中英語‘教—學—評’一體化實踐與研究”(項目編號:FZDJ2022A4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