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教學在高等職業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價值。但當前高職院校英語教學面臨著主導思想存在偏差、學生基礎較差、教學內容滯后、考查形式單一等問題。為此,學校應結合高職英語教學的定位與作用,應用優化主導思想、創新教學模式、改變教學內容、豐富考查形式等策略,從而不斷增強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提升職業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問題;對策
作者簡介:湯學智(1974.09-),女,浙江安吉人,浙江宇翔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英語教學、高等職業教育、民辦教育、創新創業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國際交流日漸頻繁,各行各業對復合型、創新性、實踐型人才的需求也隨之增加。英語教學質量關乎到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質量。這便要求高職英語教師明確英語教學的定位與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改革,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
一、高職英語教學的定位與目標
(一)高職英語教學的基本定位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制定的“國際教育標準分類”對高等職業教育進行了詮釋和描繪,即“課程內容應是‘面向國際’‘分具體行業’的,旨在讓學生獲得從事某行業或職業所需的知識和技能。”《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指出,學校應樹立 “以應用為目的”“以實用為主”的育人思想,以及“以夠用為度,以實用為主”的教育原則,旨在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關于全面提升高等職業院校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 》明確指出,高職教育應貫徹落實國家的教育方針,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為社會發展、經濟建設培育一批高素質的技能型、技術型專門人才。換言之,學校要以就業為導向,加強對學生英語能力與素養的培育,使其適應社會、企業、學生個體的發展訴求。
(二)高職英語人才培養目標
首先是培養國際化人才。隨著高等教育國際化趨勢的不斷增強,世界各國逐漸加強高等教育的國際合作與交流,促進國際學術資源與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與利用,強調國際化人才的培育,以適應經濟全球化的變化與發展。國際化人才主要指擁有國際意識與全球觀念,具備跨文化交際能力與外語應用能力,通曉國際利益與國際慣例,可以直接參與各種形式的國際競爭與合作的人才。其次是培養英語復合型人才。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國不斷加強與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政治往來,強調打造一個政策溝通、設施連通、貿易暢通、民心相同、資金融通的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利益共同體。而隨著對外開放政策的持續深化,我國對外貿易力度逐年增加,企業急需一批既擁有專業知識,又掌握英語技能的優秀人才。因此高職院校應聚焦企業需求,集中精力培育一批英語復合型人才。
二、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主導思想模糊,教學計劃缺少針對性
高職院校與普通高校最明顯的差異在于培養目標不同。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型、實踐型、應用型人才為主,普通高校以培養專業型人才為主。當前高職院校在培養目標上已經形成鮮明的專業特色,課程設置與安排也日益標準與規范。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很多高職院校照搬專科教學計劃,沿用中專教學方法,缺乏針對性、科學性、系統性;理論探討與研究也比較滯后,難以適應新形勢、新時期、新格局的發展需求,成為影響高職教育質量的關鍵因素。究其原因在于高職院校沒有明確英語教學的功能定位,不能將英語教學與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緊密融合起來,從而導致英語教學缺乏針對性,不能適應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
(二)學生英語基礎差,缺乏學習積極性
根據數據調查顯示,高職學生普遍存在缺乏學習興趣、詞匯匱乏及學習方法不當等問題。首先是學習興趣。在英語教學中,筆者發現很多學生處于一種茫然與矛盾的狀態,即雖然認識到英語學習的必要性,但對英語學習缺乏興趣,急需教師正確的幫助和指導。其次是學習方法不當。很多高職學生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注重課后復習與課前預習,課堂不發言、不做筆記,課下有問題也不問同學與教師,做完練習只等教師公布答案。部分學生懶得讀課文、記單詞以及進行寫作訓練,缺乏外語交際意識。最后是詞匯匱乏。詞匯匱乏直接影響學生語言能力、學習興趣的提升。部分學生只按照教師的要求記憶一些單詞,但通常情況都是死記硬背,學習效果不理想。
(三)考查形式單一,缺乏對能力的關注
當前,大多數院校的英語學科考查形式以筆試為主,通過試卷來衡量學生的語言掌握程度,導致學生只關注筆試成績,忽視了英語作為語言交際工具的價值,忽視英語在職業發展、崗位成長、國際化競爭中的作用,挫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考查內容方面,專業且實用的內容相對較少,僅注重對基本語言技能的考核,導致學生只關注對知識性、理論性內容的學習,忽視對技能性、素質性內容的掌握,使得高職英語教學目標難以真正達成,英語教學難以滿足企業對外開放和國際化發展的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應積極優化英語考查形式,優化考查內容,提升考查的有效性。
(四)教學內容滯后,缺少就業導向
高職院校應以培養高質量、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為抓手,服務區域經濟和社會經濟發展。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改革應以就業為導向,突出英語教學的職業導向。然而在內容維度,高職英語教學內容還存在不夠完善、系統及滯后的問題。首先,教學內容局限于基礎知識講解、詮釋及傳遞的層面上,教師過于關注學生對基礎語法知識、詞匯知識、句式知識等的學習與掌握,缺乏對有助于提升學生英語核心素養和語言應用能力之內容的提煉。其次,專門用途英語知識缺乏。專門用途英語是滿足企業對復合型英語人才需求的抓手,然而高職英語教學在教學資源獲取、選擇、應用等方面,卻存在教學內容與實際情境不匹配、教學內容滯后等方面的問題。
三、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策略
我國企業在海外市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果。根據商務部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企業的直接投資額為238億美元,在非金融領域的投資額突破590億美元。而2020年,企業對外投資額為1537億美元,流量規模位居世界第一。隨著我國參與國際競爭與交往不斷深入,高質量、高水平英語人才出現缺口,亟需一批擁有專業技能、熟練應用英語知識的優秀人才。在此視域下,高職院校英語教學應以實用為主,突出英語教學的職業性,聚焦國際化人才培育及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優化英語教學內容、理念、模式, 提高人才培養的實效性。
(一)積極轉變“主導思想”與“教學計劃”
首先,高職院校應立足現實條件、現有資源、辦學經驗,在教學實踐中科學處理效益、質量、規模的關系,從長遠目標出發,始終將突出教學地位,提升教學效益作為各項工作開展的重點,在收益中提高規模,在質量中尋求效益,進而在協調發展相互促進中,樹立良好的社會信譽,為學校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但在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學校還應轉變主導思想、完善教學計劃。首先是轉變主導思想。在英語教學中,高職院校應以打造職業特色、崗位特色的英語教學體系,作為教學改革的抓手,將英語教學與專業教學融合起來,使英語教學成為專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即在定位與規格上,積極培育一批既懂得專業知識、英語知識,又技術過硬、基礎扎實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其次是優化教學計劃。高職院校應擺脫對大專、中專教學計劃的依賴,要尋求發展,從人才培養、職業教育領域,探索具有地方特色、校本特色的英語教學計劃,即從教學目標、教材分析、課時安排、教學措施等層面,逐步提高高職英語教學的實效性。
(二)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模式
首先以網絡教學為媒介,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知識的興趣。在信息技術與數字技術的普及與運用中,教師應為學生打造一個輕松、愉快的語言交際環境,使學生在理論學習中,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自主性、能動性。譬如教師在微信群、QQ群或教學平臺中,圍繞電影、游戲、明星等話題,與學生進行交流,可以拉近師生關系,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當然,教師還可以根據學生掌握的詞匯量和語言基礎,選擇學生能理解的閱讀材料,然后通過對材料的閱讀,要求學生進行簡單的評論、討論、問答。其次,以問題驅動為抓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在信息化時代,英語教師為提高語言教學的實用性,以及學生的英語學習信心,需要采用問題驅動的模式,發掘學生的潛能,增強學生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中思考的意識。譬如在課程開展前,教師應為學生分發學習材料,明確教學任務及目標,隨后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小組,以競賽的形式,鼓勵學生在規定時間內,解決問題、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循序漸進地以引導學生改進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三)設計以能力為主的考查形式
首先,樹立現代正確的考核理念。高職院校應關注對學生語言技能的評價與考核,避免知識性考核,強調對學生素養的評估。其次是構建多元化的考查形式,力求科學、準確、客觀。教師可以憑借“考場外完成與考場完成”“分組完成與獨立完成”“閉卷與開卷”“筆試與口試” “考查與考試”相結合的形式,創新考查形式,提高評價的完整性、全面性、實效性。其次是推行單項考查制度,即將考查劃分五大模塊,針對高職學生的性格特點、學習能力、學習風格,針對性地設計考查內容,提高考查的有效性。譬如教師可以通過情境考查的方式,檢驗學生的聽說能力。如創設真實情境,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特定的交際任務。這樣不僅能考查學生的語言能力、基礎知識,還能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問題解決能力。最后是優化考查主體。學校也可以將教師評價與學生評價、自主評價與同伴評價、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起來,全面評估學生的英語能力,增強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四)構建以就業為導向的模塊化教學內容
首先是建構內容模塊。一是基礎知識鞏固與復習模塊。在新生階段 ,高職教師應進行“已有知識”的鞏固與整理,為高職語言教學、能力提升、素質養成,奠定堅實的基礎。其次是就業與求職英語模塊。就業與求職英語模塊旨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與就業實效性。三是專門用途英語模塊。通常來講,專門用途英語注重從專業訴求的角度出發,探索專業與英語的融合手段,學用結合、學以致用,這也是職業教育的基本特點與核心生命力。因此將專門用途英語融入英語教學中,對彰顯英語教學價值,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具有現實價值。其次是提高教學內容的適用性。英語教學內容要實用、夠用,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實際的語言問題。為此,高職英語教師應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社會調研活動,考察教學內容與語言應用實際的契合性,補充新知識,優化舊內容,確保英語教學內容擁有時代性、現代化性及實用性的特征。而為提高教學內容更新的便捷性、有效性,教師應“編撰電子教材”,注重對語言交際性、學術性、專業性的融入。
四、結語
在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應以就業為導向,強調語言教學的實用性、注重對企業需求、區域經濟及國家建設訴求的滿足,積極優化教學理念、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評價體系,逐步形成獨一個獨具居地方特色、校本特色、時代特色的英語教學。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英語教學將不斷呈現“職業性”“崗位性”“實用性”等特質,滿足國家發展對國際化人才、復合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1]李俊,謝梅.大學英語分級教學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路徑探究:基于相關文獻綜述[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6):165-168.
[2]吳銳君.基于協同效應理論談高中英語讀后續寫教學存在的問題和對策:以Outdoor sleepover為例[J].英語教師,2023(7):119-123.
[3]伊小琴.新媒體時代高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產業與科技論壇,2022(20):138-139.
[4]劉靜.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優化措施:評《高職英語教學的反思及未來趨勢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22(17):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