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是高等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是衡量高等教育一切工作的重要指標。德智體美勞中的德育更是被擺在五育中突出核心的位置,“仁愛之心”是德育中重要的方面,筆者基于傳統文化中“天地君親師”的理念,提出培養英語專業學生的仁愛之心就是要培養他們熱愛祖國、關愛親屬、敬愛師長、友愛同儕,同時基于道德分為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四方面,提出需要幫助學生建構對仁愛之心的認知,鞏固學生仁愛之心的意志,激發學生仁愛之心的情感,孵化學生仁愛之心的行為。
關鍵詞:英語專業;仁愛之心;綜合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吳迪(1991-),男,湖北石首人,廣東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方向:英漢筆譯、英語教學。
英語專業屬于人文學科,在培養學生道德品質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應當善加利用。為了使思政教育能夠融入課程當中,高校要充分利用課堂這個主渠道。高校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價值引領。綜合英語課程作為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必修課程,理當肩負起培養學生道德品質的重要使命,在綜合英語課堂上作研究,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是高校教師的應盡之義。在新時代下,有學者指出部分當代大學生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附和響應的其他學者不在少數,公共媒體也對這一現象進行過報道,也有學者指出部分當代大學生意志薄弱、道德觀扭曲。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基于自己所屬學科、所屬職業,深度思考,探索在所任教的綜合英語課程中幫助學生培養起仁愛之心,培養起對祖國、家庭、學校、同儕的拳拳情意,讓所培養的學生成為有溫度、有情感、有愛心的時代人才。沒有仁者之心,其他無從談起,必須有仁愛思想的指導,人性才能生發出純真和善良。“仁”的觀念是儒家文明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學習的重要價值觀,培養英語專業大學生的仁愛之心能有效對接高校人才培養任務,也能有效解決當下大學生存在的突出問題,對于英語專業教師來說,綜合英語課程教學是這一目標的重要抓手。
一、英語專業學生仁愛之心的對象
大學生的仁愛之心需要家庭和學校共同培養,家庭可以教導學生孝敬父母、愛戴老師,關愛身邊人。在英語專業課堂上,教師可以在綜合英語課堂上培養本專業大學生熱愛祖國、關愛親屬、敬愛師長、友愛同儕的仁愛之心。
(一)培養大學生熱愛祖國
高等教育要回答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么培養人的問題。高校是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的主陣地。中國大學培養的大學生應具備對祖國的深情大愛,只有這樣,當他們走入職場、步入社會后才能為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在綜合英語II Unit7的“The jeaning of America”中講述了牛仔布料作為美國的重要象征,不僅具有實用價值,更是具有精神層面的價值。基于此,筆者在課前導入環節介紹了中國古代的絲綢,并且解釋了絲綢在當時遠銷歐洲,是各國爭搶的奢侈品,介紹了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這樣,學生對燦爛的中華文明有了更多了解,對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深具信心,對祖國情感更濃。綜合英語II Unit 8的“Cultural encounters”,說明了交流不只是語言的交流,更是文化的交流,文章最后一段指出“World peace in the future depends on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筆者在講解這一段時,向學生介紹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并且解釋了中國自古就有的“天下大同”“美美與共”的觀念,學生進一步認同并且欣賞中華傳統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愛國情懷。
(二)培養大學生關愛親屬
中華傳統文化歷來就有“敦親”“孝親”“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為先”的價值觀,說明中國人自古就十分注重家庭生活。家庭作為國家、社會的最小單元,對于國家的繁榮穩定起著不容小覷的作用。因此,培養大學生的仁愛之心需要培養大學生對父母、兄弟姐妹的關懷親愛之心。在綜合英語III Unit2的“The company man”文章中,主人公Phil 由于將自己所有的精力與時間都放在了工作上,對自己的妻子兒女不關懷、不關心,最終給家人帶來了刻骨銘心的傷害與痛苦。筆者在教學時讓學生思考若他是主人公菲爾,會如何做來避免悔恨與痛苦,要求學生小組討論之后作答。學生提出了各種孝親愛親的主意,討論在一片溫馨甜蜜的氛圍中進行,筆者的思政目標達成,學生明白了與家人建立親密關系的重要性。綜合英語II的Unit 1“My stroke of luck”,講述了一位幫助丈夫、關懷丈夫的賢德妻子。筆者在教學時讓學生思考如果看待課文中的妻子角色,要求學生在討論之后回答。大部分學生都能發現這名妻子對丈夫不離不棄的愛,表示以后若是步入婚姻,愿意花時間、花精力經營自己的婚姻。學生明白了家庭在整個人生中的重要地位,愿意投入更多愛在家庭之中。
(三)培養大學生敬愛師長
尊敬師長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培養高校大學生敬愛教師有助于在社會形成尊師重教的社會風尚。教師得到了學生的尊敬,也會將更多心血與愛注入對學生的教育中。在綜合英語II Unit4“Letter to a B student”的中間段落記敘了一位亦師亦友的教師,這位教師既嚴厲地督促學生學習,又在生活中和學生成為親密的朋友。筆者在講到這一部分時候,讓學生思考在整個求學生涯中是否有特別難忘的師者。學生開始回憶中學階段的、大學階段的各科教師,幾乎每個學生都有一個令自己難忘的老師。接著筆者邀請學生說一些感謝的話語給曾經幫助自己的老師,最后,筆者邀請學生課后通過文字或者語音的方式把感謝的話語發給讓自己難忘的那位教師。通過步步引導,讓學生形成尊敬師長、感懷師恩的觀念。
(四)培養大學生友愛同儕
中華傳統文化有“天下一家親”“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觀念,作為當代大學生,團結同學、友愛朋友才符合時代需求。綜合英語I的Unit3 “Dealing with AIDS”,向我們呈現了一幅美好的友情圖景,主人公為患有艾滋病的朋友而思慮煩惱,并全情投入。筆者在講解這篇文章時候,讓學生思考是否希望擁有這樣的好朋友。有學生提出若是要擁有這樣的好朋友,就要先對別人好,其他同學紛紛表示贊成和支持。最后筆者引用英文中的名言“If you want to have a good friend, you should first be other people's good friend”來鼓勵學生積極主動關愛身邊人,思政目標基本達成。
二、英語專業學生仁愛之心的具體內容
前文已經介紹了學生應該對誰生發仁愛之心,然而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應該遵循客觀規律,因為仁愛之心屬于道德品質的范疇,而道德分為道德認識、道德意志、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筆者嘗試從這四方面下手,全方位地培養英語專業大學生的仁愛之心,即建構學生仁愛之心的認知,鞏固學生仁愛之心的意志,激發學生仁愛之心的情感,以及孵化學生仁愛之心的行為。
(一)建構學生仁愛之心的認知
道德認識是一種知識的積累,若要培養學生的仁愛之心,必須幫助學生認識何為愛。有一句名言:“愛是本能,會愛是能力。”愛是一種需要學習的能力,要讓學生知道如何去愛。綜合英語III Unit7 “The chaser”這部短篇小說虛構了一個為了得到愛而購買愛情藥水的Alan人物形象。以該篇文章為背景,筆者在導入階段讓學生思考何為真愛,要求學生在討論之后作答。在筆者的引導之下,有學生說愛就是關心對方的身體健康和心靈健康,有學生說愛就是讓對方開心,有學生說愛要付出,有學生說愛要犧牲自己的利益,有學生說愛要心甘情愿等。學生的思考有深度和廣度,在相互學習中明白了仁愛之心的內涵。此外,筆者還補充中華傳統文化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復禮為仁”“仁者,其言也讱”“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敬有禮”的仁愛觀念。
(二)鞏固學生仁愛之心的意志
道德意志是指道德主體的個人在具體的道德情境中,做出道德決斷,并使之付諸實踐的能力。當代大學生容易道德意志薄弱,甚至道德意志無力,這是多方面原因導致的。人從出生就有向上向善的本性,孟子說“人之初,性本善”,但是隨著生活中的磨難和苦難增多,誘惑增多,很多人的仁愛之心漸漸冷淡了。培養起初的仁愛之心相對容易,但堅持仁愛之心就相對困難。因此,若是要讓學生擁有仁愛之心,必須具備堅定的意志。綜合英語I Unit 5 “Hollywood”一文介紹了好萊塢明星的生活和成名之路。筆者接著以這篇文章為話題,在導入階段詢問學生張桂梅是否是你的偶像,要求學生在討論之后回答。學生很快注意到張桂梅校長不僅具有對華坪女子高中學生、對祖國的深情大愛,還具有堅定的意志,包括經歷起初的被嘲笑、反對,不被理解,最終成為2021感動中國年度人物。有學生受到啟發,理解了為社會作貢獻需要恒心,需要毅力。最后,筆者用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離騷》中的“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來鼓勵學生不怕困難、充滿信心地面對一切挫折。
(三)激發學生仁愛之心的情感
有學者曾經做過調查研究,發現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情感普遍偏低。出現這種現象部分是因為長期的功利性傾向學習導致。美是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顯現,美育向著人的自由本質方向逐步推進,美育能夠促進學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學生必須對仁愛之心有向往之情,認為擁有仁愛之心是一種人格魅力,才愿意在離校后自覺追求仁愛之心這種品質。筆者在“綜合英語”課堂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自由討論, 即讓學生用英語表達接受到別人幫助的經歷,用幾句話夸獎一下幫助過你的人。長此以往,經年累月,學生就認識到幫助別人,擁有一顆仁愛之心是真正心靈美。
(四)孵化學生仁愛之心的行為
筆者在寒暑假的作業中會布置任務,比如要求學生利用假期為家人做一道菜,用英文進行解說,并且錄下視頻發到筆者郵箱。每當收到這樣的視頻,筆者都會鼓勵贊賞,以正強化這種行為。在課堂上,筆者會鼓勵學生相互問候,相互鼓勵,比如當某一個學生回答完問題,鼓勵其他學生給予掌聲,給予一些正面回饋和點評,增進同學之間的情感。筆者所在的高校會讓學生進行五分鐘課前演講,筆者利用這個機會鼓勵學生關注中國近年來取得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基建成就,關注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提升,并且讓他們以這些話題作為五分鐘演講的主題,通過潛移默化的引導來孵化學生仁愛之心的行為。
三、結語
高校教師是幫助大學生培養高尚道德品質的主力軍,而培養仁愛之心是培養高尚道德品質的重要內容,也是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仁”是儒家文明的核心理念,“仁”也是歷代追求君子人格的仁人志士對自身的要求,更是當代大學生需要努力追求的重要品德。擁有仁愛之心的人更容易身心健康、心情愉悅,擁有仁愛之心的人與他人相處更加和諧融洽,擁有仁愛之心的人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擁有仁愛之心的人更易獲得幸福的人生。若是英語專業大學生都能夠擁有一顆仁愛之心,必定是個人之福、家庭之福、社會之福、國家之福。
參考文獻:
[1]楊春梅.如何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加強母語文化教育[J].英語教師,2018(10):152-155.
[2]陳文娟,謝振榮.當代大學生道德品質教育的困境及路徑探析[J].商業文化(上半月),2012(2):273-274.
[3]李懷梅.不忘初心 繼往開來:淺析儒家的仁愛之心[J].青年文學家,2018(12):76.
[4]黎靜.“課程思政”視角下高校大學英語思政元素的探索[J].海外英語,2021(13):117-118,160.
[5]吳瑾菁.關于道德認識的悖論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6):54-60.
[6]魏英敏,王澤應.新倫理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7]盧家楣,徐雷,蔡丹,等.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現狀調查研究[J].教育研究,2016(12):54-61.
[8]趙興燕.當代大學生道德情感現狀及培養路徑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2(34):173-176.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科技學院2021年度質量工程項目“綜合英語課程教研室”(項目編號:GKZLGC2021013)、廣東省高等學校教學管理學會2021年度課程思政建設項目“綜合英語”(項目編號:X-KCSZ2021219)和廣東省教育廳2022年度質量工程項目“綜合英語課程教研室”(項目批準文號:粵教高函【2023】4號,項目編號:24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