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是高職院校的基礎性課程之一,是學生必須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學生英語技能的要求不斷提升,要求高職院校在英語專業教學時充分考慮職業需求,對現有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評價方法等進行調整,從而提高學生將英語學習和職業融合的積極性,提高其英語綜合能力。本文首先分析了將職業需求引入高職英語教學的意義,并給出了高職英語的教學需求,進而提出當前高職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可以采取的解決策略,為高職英語教學的改革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職業需求;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升
英語是高職院校學生必須要學習的課程,需要學生能夠具備一定的英語讀、說、聽、寫能力,為學生后續就業奠定基礎。但是,部分高職院校在英語課程教學中依舊重點講解英語理論,而忽略了對學生英語職業素養能力的培養,最終導致高職院校英語課程教學質量和效果和預期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滿足學生就業需求。為此,本文筆者從職業需求的角度去探討高職英語教學,力求推動高職英語課程教學質量的提升。
一、將職業需求引入高職英語教學的意義
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高職院校在英語課程教學中注重對英語理論知識的培養,未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和鍛煉機會,導致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較差。高職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為社會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重任,現有的教學模式培養的人才不能正確進行英語的溝通和交流。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英語應用能力的重視程度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高職院校已經意識到職業需求在英語教學中引進的必要性,并且不斷付諸實踐。
對于高職院校來說,將職業需求引進英語課堂能夠讓教師和教育管理人員更好地了解社會用工需求,及時創新課程教學內容和模式,讓學生掌握更多更實用的英語實用技能。同時,還能夠幫助高職院校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使其從眾多高職院校中區別出來,以提高高職院校的知名度。對于企業來說,將職業需求引進英語課堂能夠確保學校人才培養質量滿足企業的用人需求,降低人才就業后的培養成本和適應實踐,從而實現企業經營效益的間接提升。對于高職院校學生來說,將職業需求引進英語課程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更多的英語相關知識和實踐能力。使其畢業后能夠快速融入職業活動中,實現從學生到員工的職業化轉變。這種轉變要求學生在面對問題時,能夠獨立完成問題的分析,制訂與之相對應的解決策略,進而為后續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職業需求對高職英語教學的需求
對于高職院校的畢業生來說,良好的專業知識和實踐能力是就業和擇業的基礎,也是進入企業的敲門磚。學校在教學過程中要增加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相關的內容,特別是創新和創業能力的培養。但是,通過對英語現有課程教學情況的分析,課程教學目標不明確,反饋評價機制不健全,直接影響了英語課程的教學質量,不利于職業選擇。
首先,高職院校要調整英語課程的教學方向,將職業化發展作為其課程教學的最終目標。為此,在英語課程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求增加跟職業相關的教學內容,采取職業化的英語表達方式,實現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還要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了解不同職業的需求,提高學生對不同職業的認知能力,激發學生學習職業英語的興趣和主動性。
其次,高職院校要加強師資能力的培養。作為英語教學主體,教師的英語職業能力水平直接影響其教學水平和效果。只有教師具備了較強的英語職業能力,才能夠在教育過程中充分把握教材中的內容,應對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學校要為教師提供深入到企業學習和鍛煉的機會,讓其更好地理解不同行業和崗位對英語的需求以及工作流程等,增強教師對行業了解的深度,進而在專業教學中融入相關的要求和內容,推動英語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跟其他專業的融合度。
最后,高職院校要完善職業英語的教學進度計劃,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特點,并結合職業需求目標,將學生的培養劃分成幾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進行不同職業能力的培養,以實現對學生職業英語能力的逐漸提升。對于會計專業的學生來說,要了解國外國家的會計職業規范和職業道德,具備相應的英語交流、創新能力,以能夠適應未來職業工作的需求。
三、職業需求背景下高職英語教學問題分析
職業需求包括個體就業需求和企業用人需求,注重二者之間的平衡,從而實現人才和企業的共贏。職業需求背景下,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的弊端逐漸顯現,直接影響了其課程教學質量。
(一)英語教學模式缺乏創新性
通過對高職院校英語課程的調查和分析,其內容主要以英語語法講解為主,而英語創新性思維和方法等方面的內容很少涉及,導致學生在學習時依舊采用高中階段的英語學習方法,重點背誦英語單詞以及語法,掌握的英語也以“啞巴”式英語為主。同時,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采用統一的教學模式,沒有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對于英語程度較好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中得不到相應的提升,屬于一種時間浪費;對于英語程度較差的學生,現有英語內容難度較大,學習起來非常吃力。所有這些問題的存在,導致高職院校英語的教學效果與教學目標存在較大的差距,學生的能力和水平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二)英語課程體系缺乏職業性
高職英語課程以英語課程為載體,教師更多的是對課本中出現的單詞和語句進行講解,而忽略了對學生理解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流能力等的培養。這種英語課程體系,導致學生畢業后的英語技能欠缺,無法滿足企業對英語人才的需求,不能真正跟國際客戶進行交流和溝通。為此,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必須以職業需求為基礎,增加對學生英語職業能力的培養。對于課程中存在的難點問題,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引導,鼓勵學生用所學英語知識解決職業中的問題。對不熟悉的專業表達方式或者句型,教師要引導學生反復進行練習。
(三)教學內容和職業需求不相關
高職院校英語課堂中依舊是以英語知識講解為主,教師很少涉及職業相關知識,導致學生英語學習范圍和空間非常有限,無法真正滿足學生進入職場后對英語知識的需求。
(四)英語教學缺乏良好的環境氛圍
一般情況下,高職院校的英語課程為一周4節,課時相對較少,學生在課上所能夠學習到的知識和技能非常有限,不能滿足學生的職業需求。再加上大學學習環境寬松,學生的聽講質量難以保證,一節課下來能夠掌握的知識非常有限,根本談不上融會貫通。另外,高職院校中的學生以本地為主,其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以普通話為主,很少使用英語,缺乏必要的英語學習環境和氛圍,不利于英語能力的提升。
四、職業需求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策略
(一)以職業需求為導向,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高職院校英語專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教師教學活動組織的依據。但是,現有的教學內容在設計時沒有考慮職業需求,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注重對學生職業意識和觀念的培養。對于學生來說,職業意識的培養和職業思維的形成需要一個較長的時間,不單單是一個講座或者活動就能達到。學生只有在教師的指導下,不斷練習,不斷實踐,才能夠真正實現天性的解放和事業的開拓。具體實施過程中,高職院校可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將企業引進高職院校英語職業能力培養,為學生提供英語鍛煉的平臺和環境,讓學生獲得更多的鍛煉機會。另外,高職院校還要構建完善的信息溝通平臺,通過平臺去進行相關信息的發布和資源的供給,讓學生真正深入社會和市場去進行鍛煉,以提高其英語職業能力。
高職院校在教學過程中,還要讓學生意識到英語相關知識和技能學習跟職業需求之間的關系,讓學生注重英語職業能力方面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專業不同,設置不同的英語教學內容,這對于教師來說挑戰非常大。一方面,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師以英語專業為主,雖然他們的英語素質水平較高,但是對社會中其他專業了解較少,對某個專業對英語的職業需求了解更少,直接影響了英語和專業的融合。為此,高職院校英語教師在教學時可先對學生的英語基礎進行培養,將其作為教學的重點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去進行職業英語的拓展和補充,進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職業能力。
(二)以英語教學為主,融入人文教育內容
高職院校在英語知識的講解時,只注重對語法等的講解,而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講解相對較少。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實際應用過程中要考慮其國家的文化特點。為此,高職院校英語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適當增加人文教育相關內容,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國家的習俗、歷史、政治和宗教等,從而為后續英語的交流和應用奠定基礎。任何一種語言都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融合了一個國家的習俗和思維,只有融合了人文教育的內容,才能夠真正實現學生英語職業化水平的培養和提升。
(三)以學生為中心,更新教學觀念
職業需求導向下的高職英語課程課程應該是一個全員參與的課堂,而不是教師一味地進行知識講解,而是要確保教師和學生享有平等的地位,實現英語知識的交流和溝通。這就要求英語教師不斷轉變原有教學觀念,引進多學科教學理念,將英語知識融入職業知識的講解中,讓學生了解所學專業對英語的職業需求。同時,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要充分了解不同專業對英語的職業需求,從而有意識地去進行教學或者考評活動的設計,從中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并對學生取得的成績和進步給予相應的獎勵,以調動學生英語學習和職業需求相融合的積極性。學生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會自覺形成相應的職業意識和職業能力。如對于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的學生,教師可組織學生模擬英語通話或者商務談判,讓學生了解未來職業發展過程中所需要注意的事項,提高其職業能力。另外,高職院校還要較強跟企業的合作,更好地了解企業對不同專業學生英語職業能力的需求,提高其職業需求獲取的精準性,為高職院校英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和評價模式的優化和調整提供參考。
(四)依托第二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高職院校英語課程的課上教學時間非常有限,學校和教師要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作用,加強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首先,高職院校要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平臺,一方面,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英語實踐崗位中,在崗位中邊看邊學,以更好地實現其職業能力和英語素質的同步提升。另一方面,讓學生能夠更多地參與到各種競賽或者創業項目中,讓學生通過競賽了解其他學生的職業能力和英語知識水平,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之處,不斷補充和完善。其次,高職院校要做好課堂教學的延伸,最大限度地發揮第二課堂的育人優勢。如教師可根據現有的教學內容組織學生進行英語話劇的演繹或者參加英語演講比賽,讓學生通過豐富多樣的活動鍛煉英語應用能力。最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參與英語相關配音活動,讓學生在學習期間抓住各種機會去鍛煉自己的英語能力。同時,通過影片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和習俗,進一步提高對所學英語知識的理解,從而為后續的就業奠定基礎。
(五)采用多元化評價,提高評估的全面性
教學評價是英語課程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高職院校的英語評價應該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秉承實用、夠用和應用的原則,對學生掌握的跟崗位相關的英語知識和技能進行考核。通過教學評價,教師能夠更好地了解教學結果。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采用自評、互評、教師評估、期中+期末考試、四六級考試等綜合性評估方法,增加對學生課堂表現和第二課堂實施情況的評價,以提高學生評估的準確性。
五、結語
高職院校在英語教學時必須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真正意識到職業需求對課程教學的重要性,積極探索產教融合教育模式,加快高職院校和企業的合作力度,實現對學生職業化能力的培養,逐步提升自身的英語職業能力。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中所占比重較大,其英語職業教育質量和效果直接影響高職院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就業能力和質量。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高職院校要以職業需求為導向,豐富教學內容;以英語教學為主,融入人文教育內容;以學生為中心,更新教學觀念;依托第二課堂,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采用多元化評價,提高評估的全面性。
參考文獻:
[1]陳艷芳.基于職業需求導向的成人高等教育英語教學改革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1(1):144-146.
[2]陳倩.以職業能力為導向的高職高專公共英語教學創新研究[J].海風,2022(1):102-103.
[3]王軍波.基于就業導向探析中職英語高效教學[J].明日,2021(16):105.
[4]潘曉梅.基于OBE理念和XR技術的高職英語金課建設:以“商務溝通”課程為例[J].現代教育論壇,2022(1):106-109.
作者簡介:郭曉璇,呂梁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