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減負的前提是對作業加以系統開發,形成設計框架。新課程標準倡導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英語教學理念,作業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依據新課標要求進行作業設計是可行路徑。本文論述了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課時作業設計的內涵,并結合實例闡述了具體設計思路。
關鍵詞:課時作業設計;主題意義探究;高中英語
作者簡介:石小平,福建省福州延安中學。
一、引言
在“雙減”呼聲下,作業減負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作業減負的前提是對作業加以系統開發,形成學校課程作業設計的整體框架,形成綜合治理格局?!镀胀ǜ咧杏⒄Z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作為教材編寫、教學、評價和命題的依據,無疑是作業設計的理論基礎和路徑依賴。新課標明確指出,學生對主題意義的探究應是學生語言學習最重要的內容。作業是學生的學習與探究活動,是教學向課前課后的延伸。在“雙減”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師可將單元主題意義探究和作業設計相結合,進行理論與實踐探索。本文結合案例,著重探討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課時作業設計的內涵和具體設計思路。
二、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課時作業設計的內涵
單元是承載主題意義的基本單位。一個單元指由大主題統領、各子主題相互關聯的完整教學單元。教師圍繞主題設定單元教學目標,引導學生基于對各子主題的學習提煉,逐步探究該單元主題意義。新課標提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三大主題語境。主題呈現的核心思想即主題意義,其往往與文化內涵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相關。如“保護環境”這一主題所蘊含的主題意義就包括“為什么保護環境”“如何保護環境”等。主題意義是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結合文本進行開放探究、自主建構的,與現代社會發展和學生實際生活相關聯。
基于主題意義探究的作業設計就是教師依據新課標要求,基于學情,將核心素養培養目標具化為主題意義探究活動,并依據單元內容將單元主題意義細化為幾個關系緊密、層層遞進的子主題意義,確定教學和作業目標,進而設計出單元和課時作業,然后依據作業內容和形式設計評價反饋方式。作業以單元話題為中心,以現實生活為背景,以系列任務為形式,學生通過完成課時作業,最終形成對單元整體的感悟,體會語言的內涵,突出了教學過程的完整性和教學內容的系統化。下面以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 3“Sports and fitness”的作業設計為例,闡述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課時作業設計思路。
三、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課時作業設計思路
(一)研讀單元各板塊,細化課時安排
人教版高中英語必修第一冊Unit3的主題為人與社會下的體育與健康。通過研讀單元各板塊內容,整合子主題意義,發現本單元主要涉及體育活動、體壇人物、體育賽事、體育與健康和體育精神。在讓學生學習有關體育項目賽事的知識的同時,讓他們認識到體育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教師根據單元主題意義確定單元教學目標:了解體育知識,領會體育精神,樹立體育與身心健康的意識。教師根據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目標,整合教學內容,細化課時安排(見表一)。
(二)創設主題情境,設計單元和課時作業
依據單元整體教學目標挖掘單元主題意義,確定單元作業總目標和單元項目式作業。單元項目式作業是綜合實踐類作業任務,立足單元主題意義,基于學生生活創設真實情境,需要學生在完成全部課時學習之后,綜合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學以致用。教師結合本單元整體教學目標和課時安排,首先確定了單元項目式作業,即調查學生對學校大課間運動——太極拳的看法。接著,以項目式作業為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結合教材子主題意義設計課時作業(見表一)。
本單元課時作業設計從學生興趣點和生活實際聯系點出發,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涵蓋了聽、說、讀、看、寫,涉及個人、同伴和小組。目的在于拓展學生對于體育的認知,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體育與健康的關系,形成正確的健康觀,同時訓練學生分享交流、批判論證的技能。課時作業高度統籌、層層遞進,最終服務于第八課時的綜合性項目作業。由此,學生遷移運用課堂所學,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發展。
(三)分層次搭建支架,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學生的語言水平和實際能力存在差異,教師在設計作業之前,要預設學生的困難點和增長點,適時對作業進行分層,搭建語言、能力支架,使作業難度靠近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如第八課時的項目式作業,教師預見到學生的調查內容會較為寬泛,于是通過頭腦風暴的方式引領學生列出各種調查問題,再進行分析,聚焦實質問題。為了避免學生回答調查問卷的問題時答案過于分散而造成統計困難,教師引領學生將問題設計成有分值的選項,并用問卷星等軟件編輯成在線問卷。教師洞悉學生的困難點,預設學生的增長點,搭好能力支架,保障項目式作業真正落實。再如讀后仿寫“The living legend in my mind”,教師熟知大多數高一新生寫作水平處于初中水準,預設學生的話題詞塊、排比句式、文章結構增長點,搭建語言支架,以此設置基礎鞏固類作業——摘抄課文詞塊;應用實踐類作業—— 微寫作、遷移創新類作業——讀后仿寫和微海報制作(見表二),層層遞進,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有所進步。
(四)以核心素養為導,優化作業評價反饋形式
新課標倡導教、學、評一體化,要求教師通過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多種評價活動,監控學生的學習過程,檢測教學效果。本單元的作業評價設計基于英語核心素養,以形成性評價為主。比如Reading for Writing板塊的課時作業,教師設計自評表和互評表,引導學生展開自評和同伴互評,評價習作中是否有對自己的身心健康進行反思,是否對比過去與現在、將來的打算;要求學生修改初稿,完成二稿,督促學生在自評和互評中不斷反思,實現自我提升。
教師根據子主題意義探究目標,為每一課時作業設計符合學生知識水平、認知規律、促進核心素養發展的評價環節(見表三)。評價反饋貫穿整個單元作業完成過程中,教師通過學生自評、生生互評、 師生共評,檢測教學目標是否實現。這種多元化的評價方式有利于教師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反饋,從而促進學生更有效地開展學習,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升。
四、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的高中英語課時作業設計反思
“雙減”背景下,想要讓作業提質增效,充分發揮其作用,基于主題意義探究對作業進行開發設計無疑是一條可行的路徑。教師圍繞單元主題,以單元項目式作業為出發點和最終落腳點,設計形式多元、層次豐富、評價多維的課時作業,引領學生自主探究單元主題意義,激發學生對語言知識進行理解鞏固、應用實踐、遷移創新,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發展學生的人文素養和思維品質,促進學生英語核心素養的提升。
不過,一些教師迫于升學壓力和對傳統設計路徑的依賴,在設計作業時,往往出現作業量大、作業內容呆板重復、作業形式枯燥乏味、作業設計碎片化等問題。因此,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的作業設計對習慣于路徑依賴的一線教師來說是個巨大的挑戰。教師要運用強大的專業能力和課程靈敏度,深刻理解課程標準理念和目標,將其具體化為基于單元主題意義探究的教學目標,并以此來確定課時作業目標、內容、形式和評價。從課程標準到教學目標再到作業目標,中間必須經過多重轉換。這就需要英語教師發揮專業智慧,在實際教學中不斷發現、探索、嘗試,為學生的學習開拓出一條新道路。
參考文獻:
[1]李學書,范國睿.作業減負的路徑重建:基于課程標準的設計[J].基礎教育,2016(1):26-32.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3]陳新忠.高中英語教學中語篇的主題與主題意義[J].英語學習,2018(11):8-10.
[4]張金秀.主題意義探究引領下的中學英語單元教學策略[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9(7):1-6.
[5]劉子姝,李文巖,尹宏.“雙減”政策下小學英語單元主題作業設計探究[J].教學與管理,2022(11):58-61.
[6]王明月.主題意義下高中英語單元作業的設計與實踐[J].教育家,2022(3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