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職英語課程教學需要考量應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提升課程教學活動的有效性。教育理論是教師設計教學內容、應用教學方法的基礎,而認知語言學理論是語言學習領域的重要理論。本研究活動針對認知語言學理論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研究,分析認知語言學理論、當前中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認知語言學理論對中職英語教學的啟示、認知語言學理論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旨在為提升中職英語語言教學的有效性提供有價值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理論;中職;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王琳(1987.11-),女,河北保定人,中央音樂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職音樂專業類藝術院校的英語教學。
英語是中職課程教學領域的教學難點,在實際課程教學活動中,很多學生對英語課程學習存在畏難情緒,嚴重影響學科教學質量。應用認知語言學理論開展英語語言教學,需要考量培養學生思維認知對語言學習的影響作用,強調詞匯、語義與語言結構之間的聯動作用。中職英語課程教學在詞匯教學、語法教學、閱讀教學等教學范疇及內容中,滲透認知語言學理論,需要對傳統教學方法進行轉變與優化,改變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教學模式。針對認知語言學理論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研究,對于提升中職英語課程教學的有效性具有現實意義。
一、認知語言學理論
認知語言學理論并不是單一的語言理論,而是一種研究范式,是多種認知語言理論的統稱。相關認知語言理論將實際生活中的語言應用實踐經驗作為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的基礎,側重強調對于語言應用環境認知發展與語言能力發展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從使用者角度而言,英語語言使用的關鍵在于使用者如何理解語義與語篇、如何構建自身的知識脈絡、如何整合應用積累的語言知識。認知語言學視域內的主要理論內容包括:
(一)隱喻理論
隱喻理論認為,語言中的“隱喻”不僅僅是一種修辭方法,更是一種認知方式,是語言使用者根據自身的生活經驗以及認知水平,對抽象概念進行理解和推理的基礎能力。隱喻的認知與建構過程,是將一個具象化概念中的結構映射到另一個意象化概念中,而這種映射過程是一種無意識的思維轉變過程。此種思維與認知方式普遍存在于語言思維邏輯中。
(二)意向圖式理論
意向圖式理論主要強調人們在客觀生活體驗中,通過反復出現而獲得的基本認知結構,并在明確事物之間的關系認知基礎之上,形成對于復雜事物結構的理解與認知過程。通過基本生活體驗獲得的認知較為多樣,吸氣與呼氣、進入房間與走出房間等,此種邏輯關系是由具有邊界特征界定內部與外部得到的。融合隱喻理論,便可將基本認知發展為復雜認知,如“(事物)進入視野”“走出困境”等。
(三)語法化理論
語法化理論是指語言形態與句法之間存在必然聯系,語法是根據語句應用經驗而形成的、具有規約式的形態特征,而應用經驗是漸進式的積累過程,語法化理論情境下,某一個詞匯會逐漸失去其特定的詞匯意義,逐漸形成具有語法標記性特征的詞匯。語法化理論能夠根據規約式形態特征,強化應用者對于語言結構、語言情境的理解。
(四)多義性理論
英語語言詞匯中,大多數都具有多義性特征,即某個詞匯在不同語句中可能表示不同的含義,也可能產生不同的使用方法。詞匯的語義關系也是逐漸演變的,會根據語言使用情況出現動態變化,不同認知水平、不同民族認知特點都會對語言表達、詞匯含義產生影響。
二、當前中職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伴隨教學改革工作的持續深化,中職英語課程教學水平已經得到明顯提升,但是從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來看,依然存在諸多問題,影響課程教學效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對英語課程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意識
教師開展學科教學活動需要以教學對象為關注點,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設計教學內容,從而最大程度保證課程教學的有效性。而目前中職學生普遍對英語課程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意識,導致學生對教學活動的配合度與協同度相對較差,進而嚴重影響課程教學質量。部分學生認為英語課程學習對于自身發展缺乏實際作用、英語課程教學內容及學習過程過于枯燥,這些都導致學生對英語課程教學缺乏積極性。還有部分學生的英語學習基礎及學習能力相對偏弱,在英語課程學習環節出現諸多困難,自主學習也存在較大難度,久而久之學生的英語主動學習意識也會受到嚴重影響。
(二)教師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過于傳統
在教學改革的推動下,諸多新型教學方法在英語課程教學領域得到推廣和應用,而在實際學科教學領域,教師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依然存在過于傳統的實際問題,講授式教學、引導式教學依然是教師進行課程教學的首選方案。從教學理念層面而言,很多教師雖然在英語課程教學領域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但是由于對象有別于普通中學的學生,教師的教學水平及學科教學質量無需通過“升學率”考試加以驗證,導致很多教師在學科教學環節抱有敷衍式教學的態度,對學生的知識、能力提升情況缺乏關注,嚴重影響中職英語學科教學水平的提升。從教學方法層面而言,傳統英語教學方法重視“死記硬背”,很容易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厭倦情緒,影響課程教學效果。
(三)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教學存在不足
由于中職教學側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與職業發展能力,英語課程教學也將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實踐能力作為關注重點,口語、閱讀、寫作等內容都是學科教學的重點內容。但是中職學生通常為經過初中學業水平考試未被高級中學錄取的學生,這些學生普遍存在學習基礎薄弱的實際問題,就英語學科而言,很多學生在詞匯、語法等方面均存在諸多不足。而英語語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具備相對扎實的知識基礎,一方面學生語言學習的知識基礎并不牢固,另一方面學科課程教學環節并沒有將詞匯教學、語法教學作為重點內容,導致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發展無法突破瓶頸。基礎知識教學方面存在的不足,將會嚴重限制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發展。
三、認知語言學理論對中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通俗意義而言,認知語言學理論視角下,語言是以符號為載體的認知與應用系統。英語語言知識產生于語言應用過程中,應用者對于語義的認知程度直接影響其語言應用能力,而理解語義需要結合語言表述功能、語言應用語境等因素進行綜合性分析。詞匯、語法、語義均是英語語言學習的重點內容,認知詞匯、認知語法以及認知語義,都需要重視認知內容的系統性。認知詞匯不能夠僅限于詞面意義,而是需要將詞義進行“意象化”處理,以“down”為例,其詞面意義為“到、去、向下、減少、降低等”,而在“I'm feeling down.”這一語句中,應用認知語言學理論中的隱喻思維方式,將其表述為“難過、低落”更為恰當,這一語句的準確語義應當為“我感到很難過”,或者“我的情緒很低落”。認知語法以語言應用為基礎,不能夠將語言結構進行嚴格化解釋,而是需要認知以語義為中心的規約式表達方式。中職英語課程教學活動應用認知語言學理論,也需要引導學生理解理論內容,以認知語言學理論為視角審視英語語言相關學習活動,避免學習過程中出現“死記硬背”的學習行為,讓學生以語言應用為出發點,理解隱喻理論、意向圖式理論、語法化理論、多義性理論的應用方式,提升學生英語語言學習能力。
四、認知語言學理論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是提升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關鍵環節,中職英語應當重視基礎知識教學,通過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內容的調整,引導學生建立語言學習與生活情境、生活經驗之間的銜接關系,一方面利用學習過程提升學生的主觀認知,另一方面通過提升認知促進學生學習能力、語言能力的發展。認知語言學理論在中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需要將詞匯教學、語法教學、語篇教學等內容作為關注點。
(一)認知語言學理論在詞匯教學環節的應用
既往中職學段英語課程的詞匯教學,多結合對話、語篇進行語義的講解,而學生進行詞匯的學習和記憶,還多以硬性記憶為主。部分詞匯的詞義并不復雜,學習和記憶難度相對較小,而對于較為復雜的多義詞,其理解和記憶難度將會隨之提升。在詞匯教學環節,教師便需要重視引導學生應用認知語言學理論,向學生講解詞匯的具象詞義與意向詞義之間的關系,發展學生的推導思維與認知思維,從而準確把握詞義之間的內在關聯,使學生對詞匯學習有更為深入的思考。如教師在進行“cause”一詞的教學時,作為名詞能夠將詞義解釋為“原因”,但是作為動詞就需要將其解釋為“造成、引起、產生”,從語言邏輯關系看“原因”便是“造成、引起、產生”某種結果的前置條件,教師應用認知引導的方式,強化學生對于語言邏輯的理解能力,從語言邏輯層面分析兩種解釋的關聯性,有助于學生加深對詞匯的理解與記憶。又如“I will not change my place my place with us.”中的“place”一詞,在此句話中并沒有指某一具體的地點,而是指一種對抽象情況或者位置關系的描述,在抽象化語境中還可以進行語義的延伸應用,將其解釋為“投入、向…投?!钡群x。
(二)認知語言學理論在語法教學中的應用
語法是英語課程教學的難點問題,教師在進行語法教學時可以應用認知語言學理論進行深入的解讀,使學生更為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如固定句式搭配“It takes sb. sometime to do sth.”的語義為“花費某人多長時間做某事”,此句式中需要將動詞“take”理解為“花費”,而“take”一詞的本義是“拿、接受、取走”等,而“sometime”是一種抽象化表達,并不具備具象化“拿走”的屬相,但是在人類認知中,往往將“時間”等同于“金錢”的屬性,金錢具有具象化特征,而應用金錢的屬性來描述時間,便使時間產生具象化的認知,“一寸光陰一寸金”,此種情境下時間與金錢之間的表達方式,便是一種隱喻思維的應用,“take”與“sometime”也可以進行連接應用。此種講述方式可以有效加深學生對于隱喻思維的印象,也能夠更高效地記憶該語法知識點。
(三)認知語言學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學生對于語篇的理解能力,是衡量學生英語語言學習水平的重要標準。語篇理解過程是學生將英語語義與漢語言認知進行對接的過程,學生需要根據語義、語言情境將其轉化為相對應的漢語語言情境,并在漢語語言情境中理解語言結構、文本含義等。中職英語課程教學涉及大量的語篇閱讀與學習,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需要引導學生重視分析語言情境,應用意象圖式理論內容,將大腦需要進行信息儲存、處理的新知識,與既往知識結構、生活經歷進行有機整合,并以此為基礎進行文本含義的理解。通俗意義來說,每個學生大腦中都存儲著無數場景畫面,這些場景畫面組成圖式網絡認知結構體系,當學生進行語篇閱讀時,便需要根據自身的理解,將這些圖式進行重新組織架構,形成對新知識具有表征屬性的新意向圖,完成對新知識、新內容的理解過程。如教師在進行“Crossing the river to school”一課的教學時,開篇“How do you get to school?”的提問方式便能夠將學生個人的生活場景、上學畫面調動出來,進而通過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文中所講述的上學場景,使學生對“These students go on a ropeway to cross the river to school”形成具象化認知,幫助學生優化既往認知結構。
五、結語
中職英語課程教學需要重視提升知識教育的有效性,隱喻理論、意向圖式理論、語法化理論、多義性理論均屬于認知語言學理論范疇,在英語基礎知識教學領域具有較強應用價值。既往中職英語課程教學存在學生對英語課程學習缺乏主觀能動意識、教師教學理念及教學方法過于傳統、英語語言基礎知識教學存在不足等實際問題,可以應用認知語言學理論開展詞匯教學、語法教學、閱讀教學,強化學生對于語義、語篇的理解能力,引導學生優化英語語言認知,促進學生英語語言水平的逐步提升。
參考文獻:
[1]余力萍.職業英語技能大賽及中職英語教學改革對策研究[J].校園英語,2023(22):46-48.
[2]余仕莉.以培養職業素養為目標的中職英語教學研究[J].校園英語,2023(16):43-45.
[3]付平.中職英語教學中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J].校園英語,2023(14):70-72.
[4]李夢哲.認知語言學理論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英語,2023(6):89-91.
[5]鄭麗芳.就業導向下中職英語教學探索[J].校園英語,2022(47):126-128.
[6]蔡麗彬.中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文化品格的策略[J].校園英語,2022(38):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