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全球化的加速,文化跨界交流在高中英語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本文探討了英語語用學在高中英語教學及跨文化交流中的應用。首先,文章介紹了語用學的三個核心概念:語境(Context)、合作原則(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以及言外之意與隱喻(Implicature amp; Metaphor)。隨后,本文深入探討了這些概念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英語,以及如何促進文化交流。此外,本文還詳細介紹了一系列教學策略。本文的目的是為英語教育者提供一套實用的語用學教學方法,以此來幫助學生提高跨文化交流能力。
關鍵詞:語用學;文化跨界交流;高中英語教學;教學策略;跨文化交際能力
作者簡介:徐鐘元,南京大學附屬中學。
一、引言
在當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語言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交流工具,而是連接不同文化和社會的橋梁。而語用學,作為語言學的一個子領域,致力于研究語言是如何在實際交際中起作用的。它不僅關心語言的形式,更關心語言的功能和使用。語言的使用涉及很多超出句法和語義范圍的因素,這些因素在跨文化交流中尤為關鍵。
語用學關注的是在特定語境中,說話者如何傳達他們的意圖,以及聽話者如何解讀這些意圖。在現代英語教學中,特別是在高中階段,英語語用學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更準確、更自然地使用英語,還可以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技術的發展,文化跨界交流變得日益頻繁。高中生在未來很可能會面臨到需要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情境。這不僅需要高中生掌握流利的英語,還需要他們理解和尊重文化差異。
二、語用學的概念
語用學作為現代語言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專注于探討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功能和效果,而不是單純的研究語言的結構和形式。這意味著語用學超越了傳統的句法、語義的研究范疇,而是深入到了語境、文化和社會等多重因素中。
語言行為(Speech Acts)是語用學的核心概念。在日常交流中,我們使用語言完成特定的“行為”。例如,詢問、命令、請求、承諾等。Austin首先提出了語言行為理論,并由Searle進一步發展。他們認為,當我們說話時,我們不僅僅是描述事物,更是在進行某種“行為”。
一般來說,語用學主要關注語境、合作原則和言外之意三個部分:
(一)語境 (Context)
語境是影響語言意義的一種外部因素,通常被定義為語言現象發生時的背景或環境。在語用學中,語境不僅僅局限于物理環境或具體情境,還涉及文化、社會、心理以及與會者之間的關系等多重因素。
1.物理語境 (Physical Context)。物理語境指的是語言使用的具體場所、時間和與會者。言語在圖書館中可能因其安靜的環境而變得低聲,甚至一個簡單的“Shh!”就能傳達“請安靜”的意思。
2.社會文化語境 (Sociocultural Context)。社會文化因素如與會者的社會身份、關系以及文化背景也會影響語言的使用。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可能直接使用“Can I have...?”來發出請求,而在某些東方文化中,這樣的直接表達可能會被視為過于直接或不禮貌。
3.話語語境 (Discourse Context)。話語語境與先前的交流內容有關。在對話中,先前的句子為后續的句子提供必要的背景。考慮這樣一個對話:“Did you see the match last night? ”,接著另一個人回答:“Yes, it was incredible!”。在此,后者的回答是基于前者提到的“比賽”這一語境。
4.心理語境 (Psychological Context)。心理語境涉及與會者的情感、態度、信仰和期望。當一方在交談中顯得情緒低落或憤怒,這種情緒色彩可能會影響到他的語言選擇和語調。
在教學中,模擬真實的交際情境能夠幫助學生體驗語境的變化。通過角色扮演和場景模擬,學生可以實踐在不同語境中的語言應用,從而加深學生對于語境的理解,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
(二)合作原則 (Grice's Cooperative Principle)
H.P. Grice的合作原則是語用學研究中的一個核心理論,它探討了人們在交際中是如何保持話語的合理性和連貫性。Grice認為,為了使交際順利進行,說話者和聽話者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交際原則,即量的原則、質的原則、關系的原則和方式的原則:
1.量的原則。說話者應提供恰當的信息量,既不過多,也不過少。在英語中,一個簡單的請求如“Could you pass the salt?”比起描述性地說“I'm finding this food a bit bland and some salt might improve it for me.”更為簡潔直接。
2.質的原則。說話者應確保其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實的,不說其不知道或認為是假的事情。例如,當學生告訴老師“I didn't bring my homework because my dog ate it.”,這種陳述可能因違反質的原則而被懷疑。
3.關系的原則。說話者的貢獻應與交流的目的或方向相關。如一人詢問“How was your weekend?”,期望的回應可能是關于周末活動的描述,而不是與工作相關的事宜。
4.方式的原則。說話者應避免模糊不清或過于復雜的表達,確保其話語是有條理的、簡潔的、明確的和有序的。例如,在給出方向時,清晰的指示如“Turn left after the post office, then take the second right.”比含糊的描述如“Go somewhere near the post office and maybe turn somewhere after that.”更為有效。
Grice的合作原則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框架,幫助我們理解交際中的隱含意義和如何更為有效地進行交流。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理解和應用這些原則,來培養他們的交際策略和跨文化溝通能力,進而幫助他們更為流暢和自然地使用英語。
(三)言外之意與隱喻 (Implicature amp; Metaphor)
在實際交際中,我們所傳達的信息往往超出了句子的字面意義,更多的內容隱藏在言外之意或隱喻的表達之中。
1.言外之意 (Implicature)。言外之意涉及說話者意圖傳達但并未明確說出的信息。它通常基于Grice的合作原則,尤其是關系原則。當某人在寒冷的天氣中說:“It's a bit chilly outside.”,實際上他可能是建議關閉窗戶或加件外套。對于非母語者,捕捉這些細微的言外之意可能是一項挑戰。因此,高中英語課程應該通過模擬真實對話,來教給學生如何解讀這些隱含的信息。
2.隱喻 (Metaphor)。隱喻是通過一個已知的概念來描述另一個概念,從而增強語言的表現力和情感深度。如“Life is a journey.”,其中“journey”被用來描述“life”。這種表達方式不只是語言上的裝飾,它還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深入洞察文化和世界觀的方式。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讓學生深入探討這些隱喻背后的文化和歷史背景,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英語的豐富性。
三、高中英語教學中的語用策略
(一)以情境為導向的教學方法 (Context-Oriented Teaching Approach)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以情境為導向的教學方法關注的是如何將語境融入課堂中,使學生更為直觀、真實地體驗到英語的魅力。
在情境模擬環節,學生不僅是被動的聽者,更是積極的參與者。想象一下,在一個由教師設計的“英國鄉村小旅館”的場景中,學生被分配到不同的角色:有的是旅館主人,有的是來自不同國家的游客。他們需要用英語進行交流,如,詢問房價、早餐時間等。這樣的模擬不僅要求學生準確使用相關詞匯和句型,還要根據角色的背景和性格調整自己的語言風格和禮貌用語。
文化內涵的探索使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英語背后的文化和價值觀。在學習關于“圣誕節”的單元時,教師可以引入英國的圣誕飯菜傳統,如,烤火雞、李子布丁等。這樣一來,學生不僅學習到了這些食物的英文名稱,還了解了它們的制作方法和背后的故事。
情境教學同樣強調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在一個模擬的“英美文化沖突”活動中,學生可能需要解決一次因為誤解英國人“understatement”習慣而導致的交際問題。他們要分析這一習慣背后的文化邏輯,然后設計一個既能避免沖突又能達到交際目的的策略。
而在活動結束后的反饋與自主學習環節,教師可以播放一段真實的英國小旅館的視頻,讓學生與之前的模擬進行對比,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在課后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和研究。
總之,以情境為導向的教學方法為高中英語教學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教學體驗,它強調真實、互動和深入,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的語用策略,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文化視野。
(二)利用真實材料進行語用訓練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真實材料作為教學資源的價值日益受到教育者的重視。真實材料,如,報紙文章、廣播節目、電影片段或社交媒體內容,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真實、生動的語言學習環境,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用知識。
1.真實材料的多樣性。真實材料的多樣性意味著它們涵蓋了各種交際情境和語境。通過分析一個英國電視劇中的對話,學生可以了解到英國人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禮貌用語、如何表達同意或反駁等。同時,觀看一段美國新聞報道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新聞語言的特點和結構。
2.深入探討文化背景。真實材料為學生提供了深入了解目標文化的機會。考慮到學生們日常在社交媒體上接觸到的流行歌曲和影視片段。例如,通過Taylor Swift的歌曲Shake It Off,教師可以指導學生探索歌詞中的日常表達,如“players gonna play”或“haters gonna hate”,并幫助學生解析這些俚語和短語的真正含義和語境。
3.鼓勵批判性思維和自主學習。真實材料鼓勵學生進行批判性思考。面對一篇英國議會的辯論稿,學生需要分析議員的觀點、語言策略和修辭手法,以此來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此外,真實材料還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鼓勵他們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以The New York Times的一篇關于氣候變化的文章為例,學生不僅可以通過這篇文章了解到與此類話題相關的詞匯和句型,還可以分析作者的觀點、結構和語言風格。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同學進行討論,分享各自的觀點和看法。
總的來說,利用真實材料進行語用訓練為高中英語教學提供了一個實際、深入的學習方法。它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英語的語用策略,同時也豐富了他們的文化知識和交際技巧。
(三)文化背景知識與語用練習的結合
文化與語言是相輔相成的。為了確保學生能夠更有效地在真實場合中使用英語,了解與目標語言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是必不可少的。
1.了解文化差異及其影響。每一種文化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習慣和交際方式,這些文化特點直接影響了語言的使用。例如,相對于美國,在英國,人們在受到贊美時往往會回應得更為低調和謙虛。對一個英國人說:“Your dress is gorgeous!”,他們可能會回答:“Oh, this old thing?”。這種謙遜的回應在某些文化中可能會被誤解為缺乏自信或不真誠。因此,教師可以組織一些類似的情境對話,讓學生通過模擬交流來感受這種文化差異,并學會恰當地解讀這類回應。
2. 利用真實場景進行語用練習。英語國家有著豐富的文化傳統和習俗。教師可以結合這些習俗設計語用練習。例如,當教學關于家庭的話題時,教師可以引入美國的“Thanksgiving”家庭聚會的場景。學生可以模擬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分享感恩的故事,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到與節日和家庭相關的詞匯,還可以讓學生了解到美國家庭在節日時的交際習慣。
3. 鼓勵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際是提高語用能力的有效方式。學校可以組織國際文化交流日,邀請外國學生來分享他們的文化和生活經驗。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可以與他們進行交流,來了解不同的文化習慣和交際方式,同時也可以實踐自己在課堂上學到的語用知識。
4. 反思和討論。真實的文化體驗往往伴隨著沖擊和困惑(cultureshock)。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適應文化差異,教師應組織定期的反思和討論環節。例如,學生可以分享他們在與外國朋友交流時遇到的文化誤解或尷尬的經歷,并討論他們是如何處理這些問題的,以及他們從中學到了什么。
四、結語
語用學,作為探索語言在實際使用中的功能和意義的學科,對于高中英語教學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學習語言不再僅僅是為了掌握語法和詞匯,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能夠在真實的交際場合中恰當、有效地使用語言。
文化跨界交流在當今社會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隨著科技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人們越來越頻繁地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在這種背景下,僅僅掌握語言的表面結構是遠遠不夠的,只有深入了解與目標語言相關的文化背景和交際習慣,學生才能夠在跨文化交流中避免誤解和沖突,實現真正的有效溝通。
參考文獻:
[1]韓倩倩.基于語用學視角的語境研究及其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啟示[J].求知導刊,2021(17):17-18.
[2]包立敏.語用學視角下高中英語文化教學的調查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4.
[3]董雯.淺談語用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滄州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4):125.
[4]韋軍勝.語用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生英語,2019(8):35.
[5]牛惠君.語用學視角下的語境研究及其在高中英語教學中的啟示[J].課程教育研究,2015(9):119.
[6]周林.跨文化交際語用失誤與高中英語文化教學探究[J].江蘇外語教學研究,2015(4):64-70.
[7]周麗. 高中英語教材中的語用知識呈現及教學案例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20.
[8]劉如平,徐長林.高中教學策略研究的理論構建和實施要略[J].當代教師教育,2012(1):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