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介紹了TPR教學法的產生背景,討論了其優點和缺點,并評估了其與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適配度。
關鍵詞:TPR教學法;高職高專;英語教學
作者簡介:吳玥寧,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TPR(Total Physical Response,全身反應法)是由美國圣何塞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James J.Asher開發的一種語言教學方法。TPR教學法要求學生對教師給出的指令作出身體反應,教師通過設計這些指令來教授語言知識。換句話說,在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時,教師通過身體運動和目標語言之間的一一對應來教授新的語言知識點。在學生獲得新知識后,教師用目標語言發出一系列指令,學生需要通過肢體動作作出反應。
一、背景介紹
TPR教學法的構想來自父母大多在孩子能夠說話之前通過下達命令來與孩子溝通。父母常說“過來”“跟著我”“不要那么做”。雖然孩子們不會說話,但在聽了很多次之后,他們會作出相應的身體反應,以證明他們已經理解了這些話語。Asher認為,學習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是平行的過程,第一語言學習的自然過程應反映在第二語言教學中。他認為,學習者應該先學會聽,然后再學會說。聽力的學習過程需要伴隨著體育活動。一旦我們學會了傾聽,語言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
Asher認為,目標語言的大部分語法結構和數百個詞匯都可以通過教師熟練使用指令來學習。他表示,動詞,尤其是指令中的動詞,是圍繞語言使用和學習組織起來的核心語言基序。指令是TPR教學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如果教師有能力熟練地使用指令,那么許多重要的語言點,包括語法結構和動詞,都能夠被學生所接受和學習。
Asher認為,TPR教學法是讓學生在聽外語指令時立即通過身體運動來跟從。身體運動是語言學習的手段。學生在TPR教學中傾聽、模仿和執行教師所說的話。在運動的過程中,他們會逐漸理解語言的含義。此外,他們的學習進度將由他們自己挖掘。因此,當他們還沒有準備好的時候,他們可以繼續學習,在需要的時候暢所欲言。TPR教學法更多地關注意義,而不是結構和形式。
TPR是一種需要對教師發出的指令作出身體反應的方法。課前,教師的角色是決定者。他們需要決定每節課要教什么,進行什么活動,使用什么材料。針對初學者,教師可能不需要那么多材料,只需要通過聲音、手勢和動作來表達。慢慢地,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借助物品表達,如桌子、黑板和筆。當學生具備一定語言能力后,教師就需要使用一些輔助材料,如PowerPoint、圖片和視頻。這些材料很重要,對每門課的教學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課堂上,教師的角色就像一個模特和一個導演。教師主要為學生提供學習機會。他們設置模式,通過動作向學生展示目標語言的含義,并指導這一系列步驟。當學生感到困惑時,教師可以給出適當的提示。當學生給出正確答案時,教師需要給出反饋,作出積極回應。這將加深學生的學習印象,增加他們進一步學習的動力,使他們更加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師不應對學生的小錯誤進行過多的糾正,也不應打斷學生自己糾正錯誤。以下是TPR教學法應用案例。
一位教師站在學生面前,學生被要求圍成一個圓圈。首先,教師借助肢體語言教授一些新單詞。然后,所有學生被要求按照教師的指示做出對應的動作。在此期間,問題的難度逐漸增加。經過反復訓練,當所有學生都能理解教師的指令并作出正確的反應時,知識教學就成功了。
二、TPR教學法的優勢
(一)降低壓力
低壓力是成功學習語言的重要條件。過度的壓力不僅對學生的學業產生消極影響,還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Asher認為,母語的習得是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進行的,成人的語言學習環境往往會帶來很多壓力和焦慮。TPR更像是一種母語學習方法,比其他第二語言教學方法更加輕松、愉快。它通過體育活動分散學生的注意力,減輕其壓力,使語言學習更加有趣。與整天坐在座位上聽一節又一節課的相比,TPR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在鍛煉的同時學習知識。
(二)增強學習動機和信心
在TPR教學中,看著同學努力學習并積極參與活動時,學生會被這種氛圍所鼓舞,因此他們可能更愿意學習。一些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并不出色,可能會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甚至覺得自己無法學好語言。在TPR課堂上,教師會鼓勵所有學生一起回應他的指令。在這段時間里,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同學的行為,通過與他人的比較,評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和進步,然后糾正錯誤,不斷自我完善,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心。也有一些學生對英語學習缺乏自信心,這源于他們害怕出錯,害怕被教師指責,被同學取笑。但是TPR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解決這些問題,因為每個人都是全班或一個小組的成員,教師不會要求學生單獨回答問題,學生不需要擔心這些問題,學習自信心自然會上升。
(三)獲得更多參與感和自由感
TPR教學法要求每個學生都參加教師組織的活動,鼓勵學生對指令作出反應并采取行動。每個學習者都要參與活動并解決問題。學生沒有機會坐在那里發呆,沒有任何傾聽或思考,因為每個人都需要作出身體反應。在TPR課堂上,如果有一些學生還沒有掌握也沒有關系,只需要看教師或同學多做幾次,并嘗試模仿即可。學生是在課堂上監督和管理自己學習的人。對于一些不善于學習英語的學生來說,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他們更愿意參加TPR教學,因為他們可以獲得更多的自由。
(四)更加聯系實際
TPR教學法可以創造一個環境,幫助學生聯系現實進行學習。在其他教學模式中,教師所教授的知識通常停留在書面層次,但實際上,口語也是語言教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語言學習的目的是與他人進行交流,比如在餐廳點餐、與朋友聊天、尋求幫助……如果不具備英語交流能力,就不算真正學會了這門語言。TPR教學法更側重于聽和說,這是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教師可以通過肢體動作教學生跳躍、奔跑和行走等單詞,也可以通過在課堂上借助墻壁、椅子和黑板等實物教授對應的單詞,或者通過展示圖片教授各種動物類單詞。教師選擇教授的內容,與學生實際生活密切相關,使學生易于理解,這對學生的學習也是有益的。
三、TPR教學法的不足
(一)抽象單詞難以表達
有些抽象的詞語很難通過行動來表達。在教授新詞時,教師需要用肢體動作來表達這個詞。瓶子、吃和快樂等詞很容易表達,但一些抽象的詞很難通過肢體表達,例如“靈魂”這個詞。筆者認為,對于教師來說,找到能代表這個詞且被大多數學生理解和接受的動作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在教授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引起誤解。理解這些單詞需要輔以語言解釋,此時TPR教學法可能會暴露出很多問題。
(二)效率低
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TPR教學法相對低效。正如筆者前面提到的,這種方法要求學生利用身體動作來表達新知識。教師經常通過活動和游戲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其中,這需要花費大量時間。而且,每個語言點都需要相應的動作來匹配,這也會消耗大量時間。通常,一節課的時間是45或50分鐘。每節課都需要教授很多知識點。如果采用這種教學方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一節課所能教授的知識量將大大減少,教學任務可能無法完成。這可能是TPR教學法未能廣泛推廣運用的原因之一。
(三)讀寫教學不足
TPR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的不同之處在于,其對于閱讀和寫作的關注較少。但閱讀和寫作是語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學生已經熟悉TPR教學,他可能會對其他教學方法感到困惑和不適應。但是這種教學方法所包含的學習內容并不全面。它主要側重于聽和說的教學,而忽視了閱讀和寫作教學,不利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全面發展,影響他們的語言學習效果。
四、TPR教學法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Asher的研究證明,成年人在某些方面比年輕學習者表現更好。基于這些研究結果,筆者認為可以在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中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但它適用于從未學習過英語或者英語水平處于初級階段的學生。對于已經達到一定語言水平的高職高專學生來說,TPR教學法可能不是最適合他們的教學方法。
(一)TPR教學法與高職高專學生的適配度
在筆者看來,TPR教學法能夠增強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對于他們來說,學習英語需要很大的勇氣和毅力。如果他們看不到自己能學好英語的希望,找不到英語學習能夠吸引他們的地方,那么高職高專學生很容易半途而廢。TPR教學法可以激發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因為其中包含許多身體活動和游戲。
TPR教學法可以為高職高專學生提供用英語互動的環境。TPR教學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表達和活動。而在傳統教學中,除了聽教師的話,學生可能不被允許做其他事情,這束縛了學生的自我成長。TPR教學法為學生創造了自主參與和討論的環境,這是語言課程中的一個重要元素。此外,TPR教學法還創造了更加放松和自由的課堂氛圍,可以鼓勵來自不同社會背景的學生輕松建立積極的社會關系。通過與他人交談和互動,學生可能會與他人產生共鳴,他們可能會發現一些與他人相似的情況,這樣可以大大減輕他們的學習壓力,并增強他們繼續學習的動力。
(二)高職高專英語TPR教學設計
如果讓筆者來設計一節英語課的話,筆者會在每節課上利用15或20分鐘展開TPR教學。根據每節課的具體情況,決定是在每節課的前15分鐘還是最后15分鐘使用這種教學方法。如果大多數學生情緒低落,可以先用TPR教學法讓他們振作起來,并引導他們回顧上節課學到了什么。關于教學內容和活動設計,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內容不要太幼稚,需要適合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例如,可以讓一名學生在腦海中想一個單詞或短語,并只能通過動作來表現。其余學生需要根據他的動作猜測正確的答案。這樣的活動可能會讓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
五、結語
本文探討了TPR教學法。筆者試著用自己的話來定義和解釋它,從各個方面解釋了這種方法的相關背景知識,例如TPR教學策略、教師和學生的角色、具體教學策略等。接著,筆者介紹了這種教學方法的優點和不足,并評估了該教學方法與高職高專學生的適配度,以及如何使用該方法來設計一節課。筆者希望通過這些介紹,大家能夠對TPR教學法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TPR教學法在一定的教學階段,對于某些教學對象是有效果的,教師可以考慮使用這種教學方法。但任何教學法都有其局限性,對于大多數教學來說,僅僅使用TPR教學法往往是不夠的。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教學更加有效和成功。
參考文獻:
[1]Asher J. 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s: The Complete Teacher's Guide Book[M]. Los Gatos, Calif: Sky Oaks Productions, 1977.
[2]Asher J. The Total Physical Response Approach to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69(1):3-17.
[3]王秋月.全身反應法在高職高專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4(30):204-205.
[4]樓靖.TPR教學法與高職大學英語教學[J].科技視界,2014(4):277,365.
[5]何少慶.英語教學策略理論與實踐運用[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