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創造性以時代場景為基礎,是對時代需求作出的回應。在機器翻譯迅速迫近人工翻譯的當代場景下,創造力的培養成為翻譯專業研究生教學的核心。當今場景下,聯系實際的意識、超越意識、批判意識構成翻譯專業研究生創造性內涵的三個重要方面。為培養翻譯專業研究生的創造力,哲學思辨課程的設置、側重批判分析的教學材料、具有當今時代特征的教學內容應該得到重視。
關鍵詞:時代性;翻譯創造性;翻譯專業研究生培養;超越意識
作者簡介:馬明(1972-),男,云南澄江人,東北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語言哲學。
一、翻譯的當代場景
翻譯總是在一個時代的場景中進行,時代的場景特征決定了翻譯的特征。我國近現代早期的翻譯以“中國化”為特征,譯文多為漢語完美篇章的典范,而后期則呈現百花齊放的特征,和早期相比,翻譯風格偏于“異化”,大多頗具異國情調。
今天,人類科技的發展使翻譯活動所處的場景發生了根本變化。處于崛起階段的人工智能正在從各個方向加速迫近人類生物智能的最高水平。機器翻譯的發展歷程表明,人工翻譯最終被取代的歷史命運不可逆轉。人工智能在翻譯領域的使用首先體現在自然語言處理(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簡稱NLP)技術的發展。早期的模型類似一個“機械大腦”,以人工制訂的規則為運行的基礎,其局限性來自于規則本身。一方面,規則的恰當性需要大量的專業知識,規則的細化及由此產生的數量龐大的規則,為人力、計算能力所難以負擔;另一方面,對數量龐大的規則進行組織、協調、管理大大制約著新規則的加入,從而限制相應技術系統向更高階段發展。因此,這一階段的機器翻譯譯文質量較差,很多情況下難以勝任實際的翻譯工作。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網絡的發展為機器翻譯的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開始引入統計學方法,從而使大規模訓練和學習成為可能,機器翻譯在常規翻譯領域中的翻譯質量及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進入21世紀,“深度學習”的“神經網絡”翻譯模型已經登場,能夠高效、高質量地完成對日常生活文本以及科技專業文本的翻譯工作。例如,“微軟的Bible系統在中英新聞領域的機器翻譯(WMT2017)上,達到了與人類媲美的水平”。2023年3月15日,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penAI發布聊天程序Chat GPT-4。ChatGPT-4能夠按照指令要求完成絕大部分譯后編輯任務,還可以“查詢平行文本”。機器翻譯迎來真實意義上的、大規模“深度學習”的模型時代,機器翻譯在準確度、效率、語言風格上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可以說,ChatGPT-4不僅僅是譯員,還是譯審。當然,以ChatGPT-4為代表的機器翻譯系統目前仍然存在自身需要克服的問題。例如,翻譯模型訓練需要以龐大的數據為基礎。它們“在訓練樣本足夠的任務上表現良好”,但“在低資源或無資源任務上表現得不盡如人意”。換句話說,數據擴增是制約機器翻譯質量及其發展速度的瓶頸。但是,目前人工智能的運用水平已經能夠合成大量有效的偽數據,正在逐步解決模型訓練的數據需求。因此,機器翻譯在絕大多數場合徹底替代人工翻譯的時代,或許要比我們想象的要更早、更大規模地到來。
那么,人工翻譯在今天或未來到底還有沒有用武之地?我們換個角度看:無論多少人在為機器翻譯技術的成功搖旗吶喊,也無論人工智能最后將如何完善機器翻譯,只要人工智能還沒有真正完成對人類的生物智能的復制,那么人工翻譯在創造性方面仍然領先于機器翻譯。結論是,我們對學生的培養,尤其是對翻譯專業研究生的培養,創造力的發展在所有能力的培養占據中心位置。
二、譯者創造性思維的內涵
創造性活動具有不同的層次,從一個孩子隨意畫的第一幅畫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都包含創造性因素。“從創造性思維的結果與相關學科的已有認知成果的關系,可以把創造性思維分為兩大類——派生型創造性思維和叛逆型創造性思維”。任何一種創造性思維都需要在一個涉及現實的社會、文化、知識的基礎上形成與發展,派生型創造性思維是對這一基礎的擴展,而叛逆型創造性思維是對這一基礎的修正。翻譯只能在原文意義限制下發揮作用,因此譯者的創造性思維具有較為明顯的派生型創造性思維的特征。總體來看,譯者創造性思維的內涵包括以下幾種意識:
(一)聯系實際的意識
翻譯是出于實際的交流需求而出現的活動。翻譯是一種傳播手段,譯者必須考慮譯文讀者的接受性,即需要考慮社會的需求。這是譯者在任何一項翻譯任務開始之前必須弄清楚的問題。可惜的是,當前的翻譯實踐中,聯系實際的意識大多數情況下被遺忘。職業譯員是為了完成翻譯合同獲取經濟利益,學生譯者是為了完成作業。經濟利益或是完成任務恰恰與翻譯本身缺乏本質聯系,原因在于這類翻譯脫離了翻譯的實際場景。嚴復的翻譯實踐可以作為翻譯是時代的實際的產物之典范。嚴復生活的時代,中華民族飽受列強欺凌,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在嚴復看來,開啟民智才足以“自強”“保種”。《天演論·吳汝綸序》指出:“抑嚴子之譯是書,不惟自傳其文而已,蓋謂赫胥黎氏以人恃天,以人治之日新,衛其種族之說,其義富,其辭危,使讀焉者怵焉知變,于國論殆有助乎?是旨也,予又惑焉。”因此,“中國化”是嚴復翻譯《天演論》的顯著特征,從而使《天演論》成為中國翻譯史上最具創造力的譯著之一。因此,我們很難想象一個不具有聯系實際意識的譯員如何能夠成為具有創造性的譯員。
(二)超越意識
翻譯要以原文本為基礎,但當我們面對一個文本,我們卻不是那么容易對文本的意義取得共識,因為意義是理解這種構成性行為的結果,這為譯者提供了超越原作的自由。加達默爾認為,翻譯“總有某種‘自由’。翻譯總以完全理解陌生的語言,而且還以對被表達東西本來含義(Sinn-Meinung)的理解為前提。誰想成為一個翻譯者,誰就必須把他人意指的東西重新用語言表達出來”。從實質來看,理解與翻譯是同一事件的兩個方面。或從時間上來看,理解作為翻譯的基礎而先于翻譯,兩者是同一過程的前后兩個階段。作者由于各種原因不一定能夠把自己想要表達的以一種完美的方式傳達出來,譯者有責任利用另外一種語言將其更好地呈現出來;如果作者已經完美地表達了自己意圖的意義,但文本卻又不僅僅只攜帶作者意義,譯者也可以從新的角度來呈現文本意義,實現文本對作者的超越。這是譯者創造性的重要特征。
(三)批判意識
翻譯中的批判意識指“根據有關理論和觀點對翻譯思想、翻譯活動或翻譯作品進行分析和評論,以提高翻譯者的整體素質和翻譯的整體質量,是翻譯研究的組成部分”。對他人譯作進行評價,對自己的譯作進行反省,這是翻譯水平得以提高的有力工具。許淵沖先生認為:“如果沒有表揚,譯者可能不知道自己的作品是否得到社會的公認,得到哪種程度的公認;如果沒有批評,譯者又可能看不清楚前進的方向。因此,對于譯者,表揚和批評都是‘扶持’。”我國的翻譯批判早在三國時期的支謙就已有之。在國人所取得的學術成就中,批判研究并不是最耀眼的成就之一。就目前翻譯批判的重點來說,茅盾的觀點在今天仍然是適用的,他指出“指摘字句的誤譯,當然也是需要的,但這是不夠的,批評的工作還必須比這更進一步。我們希望今后的批評更注意從譯文本質的問題上,從譯者對原作的理解上,從譯本傳達原作的精神、風格的正確性上,從譯本的語言的運用上,以及從譯者勞動態度與修養水平上,來作全面深入的批評。這樣,才可以逐漸地樹立起嚴肅、認真、刻苦鉆研的作風,達到逐漸提高翻譯質量的目的。”批判不僅僅對被批判的對象有益,對于批判者也是有益的。學生樹立起批判意識,就能夠理性地分析譯文及譯者,取長補短,不斷改進,從而能夠超越前人。
三、翻譯專業研究生創造性思維培養教學安排中的關鍵
(一)課程設置
從目前的總體情況看,翻譯專業研究生的主干課程設置主要涉及的領域包括語言基礎、翻譯技術、跨文化交際、研究方法等,其中一個明顯的缺陷在于思辨能力培養類課程有所欠缺。從歷史上看,凡翻譯史上留名的大家無不具有非凡的思辨能力與哲學思想,翻譯《圣經》的馬丁·路德,翻譯《柏拉圖全集》的施萊爾馬赫,我國近現代的魯迅、郭沫若、梁實秋、矛盾、林語堂等,皆無例外。如何從思辨的角度看待文本,加達默爾(闡釋學)、維特根斯坦(語言哲學)、赫施(文學批評)等從自己的角度進行過深刻的思考。事實上,這些名垂青史的人物對翻譯現象均有深刻洞察,對翻譯專業研究生深刻理解翻譯、培養創造性的方法論意識具有不可低估的價值。因此,翻譯專業研究生的主干課程中至少應該包括一門從哲學思辨的角度來看待翻譯的課程,而不是僅僅把這類課程置于選修課程系列,或者只是零散出現于不同課程中。目前的現實是,教師在講解中不系統、學生在實踐中不自覺,最終導致翻譯效果不可靠,更無從談創造性翻譯。
(二)教學材料
創造性思維以分析、批判為基礎,因此教學材料應該能夠培養學生洞察翻譯的實際過程,面向翻譯本身,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深思熟慮的思考態度,尤其是理智的懷疑和反思態度”,最終幫助學生獲得創造性思維所必須具備的“清晰性、相關性、一致性、正當性和預見性”。從翻譯教學實踐來看,我們尤其要注意引入如下翻譯案例:不同譯者對同一原文的譯文、同一譯者的不同譯作、譯文案例的名家研究。目前的課程實踐中,第三類教學材料尤其匱乏,而對于翻譯專業研究生來說,名家對翻譯名作的批判分析提供了絕佳借鑒,使學生看到名家如何洞察譯作中尚可改進的地方,優秀的譯作如何獲得名家青睞,如何通過名家的推崇得以獲得社會認可。歷史上有不少這樣的例子:施萊爾馬赫論《圣經》翻譯,狄爾泰論柏拉圖著作的翻譯,賀麟論嚴復翻譯,許淵沖論莎劇翻譯等。
(三)課程的時代感
按胡塞爾的說法,真理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作為揭示性的真理,第二類是作為正確性的真理。翻譯作為呈現源文本意義的過程,翻譯的真理是一種揭示性的真理。而作為揭示性的真理,翻譯的真理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揭示過程本身。換句話說,揭示過程的歷史性決定了翻譯的真理。拋開時代特征,我們就很難理解馮友蘭先生對嚴復《天演論》翻譯的斷言:“嚴復翻譯《天演論》,其實并不是翻譯,而是根據原書的意思重寫一過。文字的詳略輕重之間大有不同,而且嚴復還有他自己的按語,發揮他自己的看法。所以嚴復的《天演論》并不就是赫胥黎的《進化論和倫理》。”與原文很不一樣并不妨礙《天演論》成為翻譯的典范。《天演論》的翻譯之所以“重寫一過”,原因在于嚴復生活的時代場景。“嚴復在翻譯和按語中所做的‘中國化’工作,大大加強了譯作的現實感,在經歷了中日甲午戰敗的巨大創痛之后,《天演論》所傳輸的‘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原則對中國讀者的沖擊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許多讀者閱讀該書時不知不覺地產生共鳴,順其思路思考民族和國家的前途,或投身維新熱潮,或走上革命道路,一場波瀾壯闊的變法維新運動終于在這里找到了自己最有力的理論依據。”因此,看待嚴復的翻譯,純粹的學術視角頗有圓鑿方枘之感。“《天演論》與其說是嚴復翻譯的西方學術著作,不如說是他為維新運動鍛造的思想利器,它的現實意義遠遠高于它的學術意義。”
當今時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社會變革日新月異,課程設置、課程內容滯后日益嚴重。翻譯專業研究生的教學人員應該徹底轉變以教材為圭臬的傳統觀念,相反,應該將本學科的最新信息融入自己的教學中,尤其是翻譯素養培養類課程,時代性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翻譯的創造性。中央編譯局翻譯修訂的各類書籍文章都可以作為當前翻譯專業研究生翻譯時代性素養培養的絕好素材。從目前的教學實踐看,大多數教師并沒有強烈的時代性意識,不得不說是一件遺憾的事情。
參考文獻:
[1]耿芳,胡健.人工智能輔助譯后編輯新方向[J].中國外語,2023(3):41-47.
[2]何心怡.ChatGPT大規模語言模型興起對語言文化教育的機遇與探索路徑[J].漢字文化,2023(11):164-166.
[3]孔慶新,孔憲毅.試論創造性思維的定義、特點、分類、規律[J]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8(2):25-31,111-112.
[4]赫胥黎.天演論[M].嚴復,譯.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9.
[5]加達默爾.詮釋學II:真理與方法[M].洪漢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6]王恩冕.論我國的翻譯批評:回顧與展望[J].中國翻譯,1999(4):8-11.
[7]許淵沖.翻譯與評價[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學院學報),1985(6):11-18.
[8]茅盾.為發展文學翻譯事業和提高翻譯質量而奮斗:1954年8月19在全國文學翻譯工作會議上的報告[M].//《翻譯通訊》編輯部.翻譯研究論文集(1949-1983).編輯部編.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
[9]谷振詣,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10]Zahavi D. Husserl's Phenomenology[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3
[11]馮友蘭.從赫胥黎到嚴復[M].//論嚴復與嚴譯名著.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12]赫胥黎.進化論與倫理學(全譯本)[M].宋啟林,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