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以《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和職業院校英語教學評價的相關理論為指導,以學習性評價作為理論依據,對高職非英語專業大學生進行為期1年的學習性評價和傳統教學評價的對比實驗研究,探討了學習性評價對高職學生英語翻譯學習的必要性以及對其英語翻譯能力提升方面所產生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學習性評價的全面應用促進了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提高,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翻譯學習興趣和動力、學習自覺性、自我效能感以及學習意志力,可以說是全面推動了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提升。本研究為新時代數字化背景下的高職英語教學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學習性評價;高職英語翻譯;能力提升;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張加剛,張旗,(通訊作者)吳雙,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
一、學習性評價應用于英語翻譯教學的優勢
傳統的終結性評價一般每學期只進行一次或兩次,標準相對簡單,時間間隔長。英語翻譯教學難度較大,對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終結性評價并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佳。另外,終結性評價不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也使學生難以客觀地評價自己的學習,導致他們對今后的學習持消極態度。相比之下,學習性評價具有明顯的優勢。學習性評價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還可以使教師和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更好地進行目標設定和評價。教師可以利用學習性評價來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問題1:學習性評價能改變學生對翻譯學習的態度和積極性嗎?
問題2:學習性評價是否能促進學生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
問題3:學習性評價是否能促進高職學生英語翻譯能力的提高?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2021級91名學生為研究對象。作為江蘇省“雙高計劃”建設院校,本校學生的整體英語能力在高職院校中具有普遍代表性,所選學生水平和實力略高于全校平均水平。91名學班歸屬一個對照班,一個實驗班。對照班共43人,其中男生33人、女生10人;實驗班共48人,其中男生32人、女生16人。兩個班97%的學生年齡在20歲左右。兩個班由同一位教師授課,遵循相同的教學大綱,使用相同的教科書和練習冊。實驗開始時,被試學生需完成課前英語翻譯能力測試,并填寫關于英語學習態度的問卷。
(三)研究過程
1.研究流程。本研究歷時一個學期,在課堂內外進行。實驗期間,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生分三個階段上英語課,平均每周四節英語課。整個實驗分為兩個階段,即準備階段和實施階段。
準備階段:(1)問卷調查。在實驗開始時,研究者發放一份關于英語學習的態度和日常英語學習方式的調查問卷。之后,學生參加PRETCO的翻譯測試,試卷交上來后研究者進行批改。結果表明,兩班學生在學習態度、學習方式和英語翻譯能力方面幾乎沒有差異。(2)評價與分析。教師對學生進行培訓,組織學生對選定的翻譯材料進行小組分析和集體評價,然后總結英漢翻譯各階段的目標和錯誤分析。
實施階段: (1)在實驗前獲取定性數據。選擇與學生英語水平相匹配的英文文章讓學生翻譯,學生翻譯完成后,研究者根據評價要素對翻譯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研究者通過訪談記錄學生和教師的評價結果,并通過兩種評價的關聯檢驗評價的有效性。 (2)實驗過程。教師根據每個階段的教學內容進行教學,通過翻譯評價分析學生目前的翻譯水平,引導學生進一步閱讀、練習和鞏固。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達到“精通”的程度,即達到本階段的學習水平,才能進入下一階段。評價反復進行,最終得出結果。(3)獲得實驗后的定性數據,對比實驗前后的數據,核對結果。將對照班命名為一班,將實驗班命名為二班。他們有同樣的課時和教學材料,采用同樣的教學方法,但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
2.學習性評價模型。研究者采用了包括引導學生了解學習內容,進而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激發學生的翻譯動機的學習評價模型(見下圖)。
(四)數據結果
1.翻譯策略與語言意識分析。在翻譯教學過程中,評測是不斷實施的。一旦評測完成,數據立即收集,按照三級考試的翻譯標準,對學生的翻譯結果、翻譯過程和翻譯人格三個方面分別進行打分,最終得出翻譯總分。以上結果顯示,兩個班學生在實施學習性評價實踐教學之前,翻譯水平(一班平均分為79.5分,二班平均分為78.7分)相差無幾,可以作為實驗對象。
研究團隊把“翻譯結果”分為六個等級:A.非常好,B.好,C.一般,D.不好,E.差,F.非常差;把對“翻譯策略使用頻率”的評價分為五個等級:A.經常,B.一般,C.很少,D.不太,E.不;把“翻譯個性”分為四類:A.外揚型,B.內斂型,C.二者結合型,D.不知道什么型(或沒想過);把對“翻譯學習風格”分為四類:A.外指型,B.內指型,C.二者結合型,D.不知道什么型(或沒想過)。(此處無教師評價,因為此領域較多涉及翻譯者的自我心理,教師了解不深入,若參與評價,很可能依賴平時對學生性格的感知而評價,導致數據誤差)。從2020年PRETCO翻譯題中選取一篇文章在實驗前對學生進行測試,從2021年PRETCO翻譯題中選取一篇文章在實驗后對學生進行測試。經專家組評定,兩篇文章的語言點、翻譯難度、所需翻譯策略基本相同。
對兩表的數據進行對比發現,大部分學生的翻譯能力有顯著的進步,但不同方面的進步程度并不相同。整體而言,“語言結構對比與轉換”方面的進步最大,“語篇生產”方面次之,而“功能實現與美學表現”方面的進步最小,特別是修辭和譯文美學思考方面的表現較差。這表明學生能較快掌握英語的詞匯和單個句式,但對于上下文的優化手段和技巧以及美學表達方面的理解和運用進步相對緩慢。
由研究數據可知,實驗前,一班只有16.7%的學生、二班只有16.1%的學生有意識地采用翻譯策略,而實驗后,一班19.6%的學生,二班50%的學生開始有意識地在翻譯過程中采用翻譯策略。此外,從“翻譯個性”和“翻譯學習風格”評價數據的實驗前后變化可以看出,實驗前有些學生對自身性格認識不清,實驗后,不少學生對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認識,這使其在翻譯學習中可以揚長避短。
通過實驗發現,外揚型學生對語篇的反應速度會快于內斂型學生,但內斂型學生對語篇細節的感受和語篇生成的精密度會高于外揚型學生。因此教師有意識地訓練外揚型學生在理解意義和選擇表達時的準確性和精密性,訓練內斂型學生在理解意義和選擇表達時的速度和敏捷。
綜上,學習性評價能促進學生對翻譯過程和結果各個方面要求的理解,促使學生內化不同階段的翻譯要求,并有意識地規避翻譯錯誤,從而使學生在翻譯時能有效地自我監控、自我調整,優化翻譯文本。
2.翻譯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性。實驗結果表明,對翻譯的學習性評價能夠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進行翻譯學習并提高學習效果。在觀察和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研究者發現學生對于翻譯過程和結果的評價要素有所了解,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大大提高。實驗結束后,針對二班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題如下:
(1)此次翻譯能夠______讓你意識到自身翻譯需要改進的地方。
A.極大" " B.比較" " "C.有點" " "D.不太" " "E.完全不能
(2)此次學習性評價訓練之后,課下你______做翻譯練習。
A.每天" " B.經常" "C.偶爾" " "D.很少" " E.從不
(3)你______主動把自己的翻譯拿給老師或同學閱讀并做修改。
A.經常" "B.每隔一段時間" "C.有時" D.很少" "E.從不
回答結果如表3所示。
問卷數據顯示,針對問題1,28.2%的學生認為自己翻譯極需改進,45.4%的學生認為自己的翻譯需改進。針對問題2,49.3%的學生表示經常翻譯,這表明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實踐和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
研究結果還表明,大多數學生通過了解翻譯評價的各個要素和標準,發現了自己翻譯中的不足,有意識地通過日常學習和實踐加以彌補。
三、結語
本研究的數據表明,兩個班學生的翻譯能力都有所提高,但實驗班的學習效果要好于對照班。這意味著普通教學方式和評價方式也可以幫助學生在翻譯學習中取得進步。雖然形成性評價存在一定的弊端,但多年來一直在使用這種評價方法來評價學生的課堂表現,它對語言教學和學習仍然發揮著作用。從研究結果來看,學習性評價是一種更為有效的評價方法。
參考文獻:
[1]丁邦平.從“形成性評價”到“學習性評價”:課堂評價理論與實踐的新發展[J].課程·教材·教法,2008(9):20-25.
[2]文軍.論以發展翻譯能力為中心的課程模式[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4(8):49-52.